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总结肖万泽教授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经验。肖教授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脾肾阴阳失和是本,血瘀为标,脾肾阴阳失和、血瘀络阻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的关键,治疗上应辨证求本,标本兼治,注重调和脾肾阴阳,活血通络。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李东垣《脾胃论》为据,探讨李东垣提出的阴火及其理论。认为阴火是在脾胃气虚及其他内伤因素影响下导致心、肝、脾、肾、心包络所产生的内火;而已生成的阴火亦会反过来去乘脾胃,从而产生“气虚生大热”等一系列病变;治疗阴火当以补脾胃升阳气为本,兼用甘寒泻火为标;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及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本文对东垣阴火理论的探讨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长期高尿酸血症是慢性肾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肾气虚、湿浊内蕴,病位在肾,与脾、肝、肺等关系密切。治疗上坚持病证结合,强调补脾益肾、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自创矢志方以健脾益肾、活血利湿。  相似文献   

4.
祁薇  于冬冬  关徐涛  王涛  王冰  万姜维  高萍 《新中医》2022,54(12):229-232
基于李杲提出的阴火理论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病因病机及临床治疗思路。ITP病机为脾肾两虚、阴火灼伤血络,以健脾补肾降火为主要治疗原则,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脏病是指肾脏结构或功能发生异常,且持续时间3个月,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其患者的数量在国内外呈现逐年增加,易产生并发症,治疗费用高,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肾脏在结构和功能上与中医学中的络脉特点极为相似,通过对肾络理论进行了解,论述肾络与慢性肾脏病之间的关系。临床上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本文将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概括为脾肾亏虚导致肾络不荣、湿热浸淫导致肾络不和、瘀血阻滞导致肾络不通等,脾肾亏虚是导致慢性肾脏病发生的内在基础,湿热、血瘀是疾病进展中的病理因素。根据其病因病机在治疗上将肾络理论和中医治法的"补、清、消"法巧妙结合,具体运用补肾健脾荣络、清热祛湿和络、消瘀活血通络法论治慢性肾脏病,从而丰富了慢性肾脏病的辨证论治体系,以期为临床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分析临床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表现,认为本病的发生起于脾肾气虚,固摄失权,加之瘀血、痰湿阻滞肾络,精微从尿中漏出,故治以健脾固肾、化瘀通络。  相似文献   

7.
熊维建主任医师治疗糖尿病肾病,抓住"脾肾气虚,肾络瘀阻"的核心病机,确立"补肾健脾,活血通络"的治疗原则。临证加减,权衡攻补,重视"风药"的应用,临床收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李洁  赵焕东  杨洪涛 《河南中医》2020,40(8):1288-1291
毒损肾络贯穿慢性肾脏病全程,辛通畅络法是中医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基本法则。辛香通络、活血通络、补虚通络类药物,能散、能行,可畅达三焦,破瘀消癥,搜剔肾络,使周身气机得畅,脏腑气血阴阳得调,逐步改善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低蛋白血症、高凝高脂状态,减少尿蛋白,缓解乏力、水肿等症状。但目前辛通畅络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观察仅涉及肾病主证,未涉及其他兼证;对中医证型的判定,尚无客观标准;尚无慢性肾脏病的大样本临床对照试验研究,动物及细胞实验研究也停留在分子生物学层面,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蛋白组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的报道较少。今后可通过大样本临床观察,利用蛋白组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的方法进行补充验证,明确慢性肾脏病的发病机制,筛查关键病变基因,探寻药物作用的通路及靶点,为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饮食不规律,冷饮过度,偏食均可诱发糖尿病口腔溃疡,而"阴火"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内因,而内因主要指饮食失调。糖尿病口腔溃疡与气虚阴火病机最为密切,体质因素及体虚是两者的重要致病因素,改善体质、补虚是预防该病发生的关键。从"阴火"论治糖尿病口腔溃疡治法:"补脾胃、泻阴火"法,滋阴降火法,甘温除热法。常用方剂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补中益气汤、知柏地黄丸。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膜性肾病是肾脏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肾小球病。高彦彬教授认为本病属中医“络病”范畴,病性本虚标实,分为虚损期、虚衰期;主张以虚定型,以实定候。虚证分为脾肾气虚、肺脾气虚、脾肾阳虚、阴阳两虚、心肾阳虚证,实证分为湿热壅络、湿浊蕴络、风湿伏络、湿瘀滞络、毒瘀阻络。治疗上分期论治结合辨证论治,扶正祛邪,强调通络法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1.
辜洁敏  陈超 《四川中医》2020,38(5):60-62
李东垣的阴火理论与糖尿病合并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发病机制具有一致性,脾胃气虚,元气不足是本病的病理基础;气机失调,肝中郁火,湿热交阻下注引起病变为病机;用完带汤治疗本病证针对病机,以补脾胃为主,升脾气、泻阴火、利湿浊为辅;上述认识为糖尿病合并念珠菌性阴道炎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李京津 《新中医》2018,50(5):224-226
糖尿病并发口腔溃疡的发病机制与李东垣的阴火理论有相通之处,脾胃气虚,元气不足,气火失调是本病的病理基础;虚火上炎,循经上扰咽喉而入口舌引起病变是其病机;治疗上应以补脾胃、泻阴火为主,清热利湿、化瘀解毒为辅。上述认识为糖尿病口腔溃疡的辨证论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历代文献中将其归为“血证”“发斑”“肌衄”等范畴,现代医学以免疫抑制剂、脾切除等治疗为主,其短期疗效显著但不持久且易反复。周永明教授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并从中医角度总结病机特点,归纳治疗原则,辨证用药,可取得长期良好疗效。李东垣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提出了“阴火”理论。其主要内涵可概括为脾胃气虚,诸病乃生; 元气亏虚,阴火内生; 谷气下流,阴火上乘。周师运用阴火理论并有所发挥,认为脾、肾、气、火密切相关,脾气虚弱,水谷不化,先天失养,阴阳失衡,相火离位。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机特征为脾肾亏虚、火伤血络,治疗则以健脾滋肾泻火为主,周师临证常取东垣补中益气汤之意、仲景泻心汤之意,变通运用,创立健脾补肾泻火方,取效良好。  相似文献   

14.
李益萌 《北京中医药》2021,40(4):382-385
糖尿病患者机体高血糖水平可引发一系列内环境改变,并导致多种生理结构及功能损害,从而促发抑郁,其发生、发展及转归具有鲜明特点,在治疗中有别于原发性抑郁症.高彦彬教授在形神学说、络病理论指导下,从络病论治本病,注重糖尿病与抑郁症二者的内在联系,在辨明虚实病性的基础上,提出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气虚滞、络脉失荣的基本病机,以通络为治疗大法,注重形神并调.络气郁滞、络脉瘀阻者当祛邪通络;络气虚滞、络脉失荣者当扶正通络、通补兼施.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是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其发病机制与李东垣的阴火理论有相通之处。脾胃气虚、阴火炽盛为本病的病理基础,阴阳逆乱、气血失调为病机关键,治疗以补气升阳为主、清泻阴火为辅,兼以调和气血。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其病机以气阴、脾肾亏虚为本,水湿、痰凝、血瘀为标。整个病程中,痰瘀贯穿始终。病变是从痰瘀阻络到瘀闭肾络,从气虚、阴虚、阳虚到阴阳衰竭、浊毒潴留的漫长过程。目前大都在控制饮食、运动、降糖的基础上,配合中西医药结合治疗。以改善临床症状及相关理化指标,其疗效均优于单纯中药组。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肾病是临床常见肾脏病,多进展较快,预后不良,以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而接受肾脏替代治疗。江苏省中医院孙伟教授认为糖尿病肾病病机以脾肾气虚,瘀血阻络为主。治疗上需注意辨证治疗,守法守方,忌大裁大变。临床对雷公藤的使用颇有心得,强调中西合用,医患配合,临床收效颇佳。  相似文献   

18.
介绍刘新祥教授基于“阴火怫郁玄府”理论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刘教授认为“阴火内生”乃糖尿病内因,“玄府怫郁”是其重要病机演变,而“阴火怫郁玄府”推动糖尿病向糖尿病肾病发展。因此,其提出补益肾水、潜纳阴火以治内热之糖尿病;健运脾胃、清化湿浊以祛除糖毒,疏通玄府、滋养肾络以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并列举临床验案予以佐证,以期为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是由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能满足正常的人体需要或胰岛素利用障碍引起的以糖代谢异常为特点的代谢性综合征,以消瘦、口渴、多食易饥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深入开展糖尿病相关研究刻不容缓。随着疾病的进展,糖尿病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成为危及生命的主要问题。因此,及早控制血糖,防止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西医主要通过控制饮食、口服降糖药物及注射胰岛素等方式进行干预,但是增加了低血糖、体质量增加及胃肠道反应等风险,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且难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中医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糖尿病在中医中归属于“消渴病”的范畴,其发生多与先天禀赋不足或嗜食肥甘厚味等有关。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脾、肾两脏密切相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喜燥恶湿;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主水。本病以脾肾两虚为核心,痰瘀互结为关键,以健脾益肾、祛痰化瘀为干预原则。为了研究从脾肾论治糖尿病的应用价值,文章采用文献查证的方法,重点探究从脾肾论治糖尿病的理论依据,分析其病因病机,从益气健脾祛湿、补益肾之阴阳、健脾补肾同治三个方面辨证论治,以期为从脾肾治疗糖尿病提供参...  相似文献   

20.
总结王文凤主任医师辨治慢性肾脏病的经验。王文凤主任医师认为慢性肾脏病的病性为本虚标实,病位在脾肾,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以脾肾亏虚为其本,湿浊毒瘀内阻为其标,“气虚血瘀”贯穿慢性肾脏病始终;提出“攻补兼施,分期辨治,内外同治”的辨治思路。发病初期脾肾气虚为甚,治疗应以扶正为主,辅以祛邪,可选肾康宁I方加减治疗。病变中期正气亏损渐甚,邪浊内壅渐重,治疗应以扶正祛邪兼施为治疗原则,采用肾衰降浊方加减治疗。发病末期脾肾愈亏,而湿浊、毒邪、瘀血阻塞更为突出,治疗应以祛湿降浊、活血化瘀排毒为主,可选用肾衰降浊方加减治疗。临床治疗慢性肾脏病过程中,需注重固护脾肾,脾肾同治,重视“活血泻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