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早期营养支持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期营养支持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合理应用。方法: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60例,A组早期同时给予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B组早期给予PN,1周后逐渐过渡到EN。进行有关临床观察及统计学分析。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早期能从不同营养途经获得营养成分,A组2周时各项营养指标均优于B组(P〈0.05),且A组2周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B组,预后亦优于B组,A、B两组间比较,A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低于B组,费用更节省。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联合进行EN、PN是临床较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法.对减少并发症和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早期不同营养支持的合理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重度颅脑损伤术后的患者(GCS<8分)随机分为A组(早期肠外营养组PN)、B组(早期肠内营养组EN)、C组(肠外肠内序贯营养支持),每组34例.术后36~72h给予相同营养支持,观察各组营养状态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预后死亡率.结果 ①营养评价A、C组比B组好,C组、B组差异显著(P<0.05).C组并发症少于B组(P<0.05).②C组的预后优于其它两组,C组的病死率最低(P<0.05).结论 重度颅脑损伤术后患者早期全肠道外营养1周后过渡到肠内营养是比较合理的,这对预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倩予 《河北医药》2002,24(7):559-560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及最佳途径。方法 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术后48h内开始分别经肠内营养(EN)同肠外营养(PN)途径进行同等热量营养支持,2周后监测各项营养指标、代谢指标及营养支持并发症和营养费用。结果 EN和PN均有效地维持了各项营养指标,但PN组代谢指标及营养支持并发症及营养费用均显著高于EN组。结论 早期积极的营养支持能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两组均能获得满意疗效,而EN更具有营养全面、简易安全、方便价廉等优点,作为营养支持的首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后患者血清IL-10的含量变化以及早期肠内营养对IL-10含量的影响。方法 12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两组均于伤后第2、3、7和10天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10含量。结果两组患者IL-10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EN组患者IL-10含量在伤后第3、7和10天低于PN组(P<0.05),而在伤后第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够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IL-10含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联合应用肠内外营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0例,行肠内营养(EN)联合肠外营养(PN)支持14 d;对照组20例,行全肠外营养(TPN)支持14 d。于治疗1、5、10 d检测并比较2组的蛋白、血糖、血红蛋白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经14 d治疗后,观察组的血蛋白、血红蛋白、血清总蛋白及血糖等指标都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差异有统计意义,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5)。结论早期联合运用肠内外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中能够显著改善其营养状态,给予充足营养支持,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颅脑损伤后(2~14 d)肠外营养(TPN)与肠内营养(EN)+肠外营养(TPN)联合治疗的优势。方法将30例颅脑损伤患者(GCS≤9分)随机分成两组,早期分别给予TPN与EN+TPN联合治疗,在摄入同等热量及等量蛋白质的条件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EN+PN联合组24 h排除氮明显少于TPN组,氮平衡、肌酐指数(ICr)等营养指标优于TPN组。结论 EN+TPN联合治疗可有效促进颅脑损伤后由于下丘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胃肠抑制功能的恢复,胃肠蠕动功能的恢复,减少损伤性肠麻痹发生率,充分保护胃黏膜。有效缓解颅脑损伤后的机体高代谢所致的营养不足,促进意识状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肠内外营养结合的临床应用意义及合理性。方法危重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全肠外营养支持组(对照组,20例)和肠外营养加肠内营养支持组(实验组,20例)。实验组行早期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结合,10天后转为全肠道营养,对照组10天内行全肠外营养(TPN)支持,观察血糖、血浆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实验组能获得较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合成物,1周时的血糖控制程度、血浆白蛋白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而实验组10天后病死率为(15%)明显低于对照组(30%)。结论重型颅脑损伤行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结合符合病人的病理、生理要求,能使该类病人营养状况和生存率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防应激性溃疡的疗效及EN的护理要点。方法:将我院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EEN组和延迟肠内营养(DEN)组,对两组患者的胃液及粪便在不同时间进行潜血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EEN组应激性溃疡发生率11.2%,明显低于DEN组的52.9%。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早期给予EN能有效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并且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9.
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各30例。PN组术后行TPN支持;EN组术后第1天起经鼻饲管输注能全力。分别于术前及术后8 d测体重、血清蛋白质、Hb、免疫球蛋白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等。临床观察生命体征、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EN组术后8 d体重(60.5±5)kg,高于PN组的(58.8±3)kg(P<0.05);肛门排气时间EN组(62±10)h,较PN组(74±15)h显著缩短(P<0.05)。PN组术后CD+3、CD+4、CD+4/CD+8稍下降,而EN组术后CD+3、CD+4、CD+4/CD+8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变化。术后CD+4/CD+8EN组(1.4±0.3),高于PN组(1.2±0.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改善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药粥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EN)支持中的作用.方法 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在肠内营养支持中采用均浆饮食加药粥"大众方",详细观察、记录患者病情变化参数.结果 实验组胃肠功能、营养状况改善,并发症减少,白蛋白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感染率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药粥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中的使用,对有效的增强患者肌体的免疫力及修复功能,减少并发症,从而降低其致残率和死亡率有显著的辅助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临床因素。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6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伤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将其分为预后不良组(30例)和预后良好组(34例),观察两组患者入院时间、血糖、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血氧饱和度、收缩压以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两组患者中可能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入院时间较长,血糖和ISS较高,而GOS分值、血氧饱和度、收缩压以及GCS分值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疝、CT中线移动程度、环池形态、并发症及基础疾病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OR=1.025、32.546、3.237、4.561,P〈0.05)。结论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建立迅速有效的救治绿色通道,充分评估患者的损伤,密切监测病情的变化,早期积极地处理颅脑损伤和合并伤,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在提高生存率的基础上可促进其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对颅脑外伤术后颅骨缺损患者实施早期颅骨修补术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9月于某院就诊的47例颅脑外伤术后颅骨缺损病患,采用抽签法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24例)行早期颅骨修补术,对照组(23例)行晚期颅骨修补术,对比治疗效果。结果:从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来看,术后研究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从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情况来看,研究组总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从并发症发生情况来看,研究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颅骨修补术用于颅脑外伤术后颅脑缺损患者治疗中,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其临床优良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实施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观察.方法 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科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98例病人随机分成常规组和康复组,各49例,常规组按原常规治疗及护理,康复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早期实施肠内营养、肢体功能锻炼、高压氧、针灸、心理护理等干预措施.结果 两组病人伤后经治疗2个月后采用GOS评价标准评价,康复组恢复达5分增加21%,4分增加12%,3分下降14%,2分下降6%,1分下降12%,采用Barthel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标准进行比较,康复组恢复达0级上升8%,1级上升13%,2级下降9%,3级下降14%,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康复组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实施护理干预措施能促进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脑功能和肢体功能的恢复,对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行早期人性照护对功能恢复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7月-2011年7月重症颅脑损伤住院患者200例临床资料比较,治疗组入院第1天予康复指导及按人性照护理论行人性化护理,常规组待病情稳定后2~3周行康复治疗及常规入院护理。结果治疗组对比常规组在Barthel指数法评分中高出(14.2±4.8)分,Fugl—Meyer评分高(18.0±2.51分。两组行统计计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人性照护理论能加强患者术后症状缓解及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血糖水平与其损伤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25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急性颅脑损伤分为轻型、中型、重型3组,应用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分析血糖水平与颅脑损伤程度的关系。根据血糖水平将患者分为血糖正常组、血糖升高组、血糖<11.1mmol/L组和血糖≥11.1mmol/L组,采用χ2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分析血糖水平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随着颅脑损伤程度的加重,血糖值明显升高(P<0.01),呈正相关。颅脑损伤患者中,血糖值越高其预后越差(P<0.01)。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血糖水平可以作为监测病情及判断预后的指标,在治疗过程中严格控制血糖,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探讨整体护理干预对颅脑外伤后高血糖患者治疗转归的影响。方法将1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进行试验。对照组在采用小剂量普通胰岛素过程中对血糖进行了动态的监测直至疗程末清晨空腹静脉血糖连续2次正常;研究组同时给予营养支持措施和早期功能锻的综合护理。观察两组患者ADL、意识、吞咽障碍的恢复情况,并对意识恢复者进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研究发现研究组中意识障碍、吞咽障碍人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各项ADL评分明显改善(P〈0.05);ADL总评分为(58.4±18.5)分,(P〈0.01)。结论综上所述,重症颅脑损伤后血糖升高患者尽早实施护理干预,能降低病死率,提高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从2008~2012年收治的1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做为研究对象。其中100例(占患者总数的64.10%)患者出现下肢肿胀后行双下肢彩超检查证实确诊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按照人院顺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应用综合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初期应用综合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洛赛克预防重型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洛赛克对重型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作用。方法:对120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洛赛克40 m g,每日2次静脉注射,对照组给予雷尼替丁150 m g,每日2次静脉注射,两组均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采取上述措施。结果:治疗组发生上消化道出血3例,出血率5.0%,对照组12例,出血率20%,两组比较P<0.05。结论:洛赛克对预防重型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