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人类染色体不分离机制一直是医学遗传学领域中尚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染色体Cd结构研究的角度,综述了Cd结构与着丝粒功能活性及其染色体非整倍体畸变的关系,这些研究提示了染色体不分离可能与Cd结构消失及其形态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2.
着丝粒是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重要的结构、功能元件。有功能的着丝粒包括着丝粒DNA和蛋白两个重要成份。研究发现着丝粒蛋白对着丝粒的形成、活性极其重要,影响着染色体的稳定存在和正常分离。本综述主要围绕几种人类着丝粒蛋白的性质、分布、功能及与染色体分离关系等展开。  相似文献   

3.
本文作者首次报导一例婴儿致死畸形综合征,主要集中在身体左侧。这种病包括中线缺陷,如脊髓脊膜突出,唇裂、腭裂、锁肛。婴儿60%的淋巴细胞有一小的额外中央着丝粒染色体。有人假定这小的额外染色体(来源仍不清)是引起婴儿症状的原因。在出生前发育的临界期,身体两半正常细胞和非整倍体细胞系,有不均匀分布而导致不对称现象。这一致死的先天性多发畸形综合征与羊膜-畸形-粘连-肢体残缺复合体相似。然而,严重的内部畸形引起对此结论怀疑,而在婴  相似文献   

4.
人类着丝粒由3个结构区域组成:着丝点区(kinetochocr domain),中央区(central domain)和配对区(pairing domain)。着丝点区呈圆盘状结构,位于每条姊妹染色单体的侧面.包含3层结构,其中内、外为致密板,而且内层与着丝粒异染色质紧密相连;中层为电子透明带。在有丝分裂期,着丝粒与一束纺锤体微管(约15根)相连,当无微管时,可观察到最外面的纤维冠状物.该区未见DNA,仅发现大分子的微管蛋白。特异性着丝粒蛋白为着丝粒蛋白A、B、C和D(CENP-A,CENP-B,CENP-C和CENP-D)分子量分别为17、80、140和50 kD。CE P-A是一种  相似文献   

5.
由秋水仙硷处理培养的淋巴细胞所制备的染色体,在正常情况下产生分散良好的中期分裂相。发生着丝粒分裂(cleft)的染色体与特定环境和典型的细胞学特征有关。在多数病例,着丝粒分裂的机理不完全清楚。作者认为所有这样现象通称为“早熟着丝粒分裂综合征”是不能反映其分离的本质。C-后期与秋水仙硷抗性突变培养的淋巴细胞制备染色体需二个主要步骤:植物血凝素刺激和秋水仙硷阻断,分别导致分裂球丝转化和有丝分裂中期延长。根据不同个体对这两种药物的不同反应,可  相似文献   

6.
染色体的非整倍性是癌的一个细胞学标记和可能的成因,也是临床所见新生儿畸形的主要原因。细胞染色体不平衡产生的机理尚不清楚,但可能在许多方面涉及着丝粒。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光谱核型分析检测人未受精卵细胞非整倍体的方法。方法 取试管婴儿术后成熟未受精卵细胞,固定后行光谱核型分析,检测卵细胞各染色体的核型情况。结果 64%的卵细胞核型正常,36%的卵细胞为非整倍体,其中22%为同源染色体不分离,14%为姐妹染色单体非平衡性过早分离。结论 光谱核型分析可用于检测卵细胞各条染色体的异常。同源染色体不分离和姐妹染色单体非平衡性过早分离均参与了卵细胞非整倍体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染色体着丝粒点(cd)结构变异和着丝粒蛋白(CENP)表达与染色体非整倍体形成的关系。方法以流产绒毛染色体非整倍体者为研究组,以流产绒毛染色体正常者为对照组,同时抽取流产者夫妇外周血进行染色体制备。应用染色体G显带技术、改良的着丝粒点一核仁组织区(Cd—NOR)同步银染方法及免疫组化技术,对每例标本进行染色体分析及Cd、CENP研究。结果①研究组染色体cd变异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绒毛染色体非整倍cd变异显着高于父方(P〈0.05),而与母方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绒毛染色体cd变异与双亲间无显著差异(P〉0.05)。②两组流产绒毛染色体中均有CENP的表达,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非整倍体绒毛中CENP含量显著低于父方(P〈0.05)而与母方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绒毛CENP含量显著低于父方CENP(P〈0.05),与母方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CENP的含量与cd变异呈负相关。结论cd变异、CENP含量降低可能是造成着丝粒不分离形成非整体的原因之一;Cd变异、CENP与其母亲具有一定的同源性、相似性;Cd变异越高CENP含量越低。  相似文献   

9.
人类染色体着丝粒激活只是在新的技术(如FISH技术)发展之后才得到发现。虽然其发生频率低,但是人们早已在其它物种中得到发现并且对其发生机制进行了一些探索。本文对人类染色体着丝粒激活现象的发现及其可能的原因、着丝粒激活的实验分析、着丝粒激活与进化以及其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人类染色体着丝粒激活只是在新的技术(如FISH技术)发展之后才得到发现。虽然其发生频率低,但是人们早已在其它物种中得到发现并且对其发生机制进行了一些探索。本文对人类染色体着丝粒激活现象的发现及其可能的原因、着丝粒激活的实验分析、着丝粒激活与进化以及研究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Atkin 1977年发现,第1号染色体C带大小的异态现象,在恶性肿瘤患者比对照组常见得多。本文研究了更多的病例,论述了第1号染色体C带大小的异态现象及臂间倒位与癌症之间可能的关系。作者以正常细胞(大多数为淋巴细胞)制作染色体标本,且采用Sumner (1972)的BSG法作C显带,共研究144人,其中肿瘤病人76名。每个病例至少以10个“恰当”的中期分裂相检验有无倒位。受检细胞的标准是,第1号染色体不太收缩(长度至少7微米)或在着丝点处有一定角度,并在每一个染色体的着丝点区见到一、二个小球。在倒位的染色体上,小球位于离末端1/3的地方,通常是对着切迹。结果(表1):76例恶性肿瘤病人中有异态现象者为41例(54%),而68例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荧光原位杂交分析胰腺癌Y染色体丢失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男性胰腺癌Y染色体丢失与胰腺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Y染色体长臂Yq12区域(异染色质区)DNA片段作为探针,同时选择X染色体着丝粒区(a卫星DNA)探针作为对照,通过在石蜡切片标本上进行间期细胞双色荧光原位杂交,分析15例男性胰腺癌组织Y染色体丢失的状况:结果15例胰腺癌中有10例的胰腺癌细胞存在Y染色体丢失现象,癌细胞周嗣其他细胞和正常胰腺细胞中Y染色体数目没有改变。结论 男性胰腺癌细胞中存在非随机的Y染色体丢失现象,这种高频发生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改变很可能是胰腺癌的特征性标记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疑似染色体异常的婴幼儿进行细胞遗传学分析.方法 抽取外周血或骨髓进行培养,对染色体进行G显带分析.结果 154例外周血中,共发现非整倍体异常20例,其中21三体占19例.发现结构异常13例,其中9号染色体变异达6例,均发生于近着丝粒区,其中包括倒位3例,缺失、插入及重复各1例.患者的主要表现包括先天性心脏病、特殊面容、脑瘫、发育不良、运动失调等.染色体多态异常20例,多数为随体缺失,其次为9号染色体的次缢痕变化.在10例疑似为白血病儿童的骨髓样品中检测到5例染色体数量或结构性异常.结论 细胞遗传学分析对重症婴幼儿的病理检查具有很大的帮助.9号染色体的变异及其临床意义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4.
着丝粒蛋白B在基因组未复制的有丝分裂期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焕相  钟瑾惠 《解剖学报》1995,26(4):387-390
着丝粒蛋白B(CENP-B)主要位于染色体着丝粒区域的中心域,是一种DNA结合蛋白,与染色体着丝粒、动粒的结构形成与功能实施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咖啡因可以诱导CHL细胞发生MUG细胞。利用核酸杂交技术证明了在CHL细胞中存在CENP-B基因,并研究了咖啡因诱导MUG细胞形成过程中CENP-B的基因表达。发现CENP-B在MUG细胞整个过程中均有表达,表现出表达持续性。这与我们在Hela细胞中发现的  相似文献   

15.
自然流产胚胎绒毛细胞染色体着丝粒点(Cd)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Cd带技术对20例自然流产胚胎绒毛细胞以及部分自然流产胚胎的双亲外周血细胞染色体着丝粒点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自然流产胚胎细胞染色体着丝粒点消失频平显著高于正常人胚胎绒毛组;2.着丝粒点迟滞复制和小着丝粒点的出现频率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3.在自然流产胚胎组及其双亲组中.着丝粒点消失主要集中发生在C组染色体上。本文对自然流产胚胎细胞非整倍性畸变的机制作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高分辨染色体分析及BrdUrd掺入法研究了结构异常的性染色体复制类型,共研究了性染色体结构异常14例,包括2例非平衡的X常染色体(XA)易位,7例X和Y染色体断片或环状染色体和5例双着丝粒等臂染色体(Xq)。应用高分辨染色体技术和BrdUrd掺入实验证明,在人类淋巴细胞培养中,细胞周  相似文献   

17.
着丝粒激活     
负责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精确分离的着丝粒有时会通过一个所谓的"着丝粒激活"的过程而出现在染色体的一个新位置上。对S.pombe着丝粒的特性的观察支持这一过程是一渐成性事件。对其最明显解释是由于一个先前存在的着丝粒的功能性序列成分转位造成DNA序列的改变。第二个可能是激活一个非着丝粒的顺序。着丝粒激活对物种形成过程中核型进化起着很重要作用。弄清基因组中着丝粒在新的位点活化的机制对于在动植物中构建人工染色体、由DNA本身组装功能性着丝粒等实际应用十分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运用原位杂交技术和染色体特异探针与精子核的杂交技术,即 pUCl.77特异探针对人类减数分裂、有丝分裂细胞及成熟精子核进行原位杂交,从而确定了1号染色体的非整倍体率。利用 pUCl.77探针进行原位杂交,证实了对1号染色体的着丝粒异染色质之间存在异态性。在间期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核中,这种异态性表现为两个大小不同的致密杂交信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细胞遗传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非整倍体与人类疾病的关系,不分离在产生人类非整倍体中起主要作用。运用染色体显带技术可以精确地判定每个染色体及其染色体区段,从而证实了已知的染色体综合征;检出新的由染色体部分重复和缺失造成的染色体缺陷;描述了染色体重排;显示了广泛发生的染色体多态性;显示了人类精子的非整倍体;显示了在早期流产中大多数常染色体的非整倍体。染色体多态性是许多人类染色体上(如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描述了1例13号染色体与20号染色体末端重排的原发性闭经病人。通过该病例,讨论双着丝粒染色体获得稳定性的机理。该病人的大多数培养细胞中,易位染色体是近似中央着丝粒的假双着丝粒染色体,13号染色体的着丝粒有活性,表现为主缢痕,染色体上有一异染色质块代表被抑制的20号染色体的着丝粒部位。另一小部分细胞中,易位的染色体是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在长臂第三条带末端附近有明显的13号染色体的核仁组织者区,仅有20号染色体的着丝粒。在预计是13号染色体着丝粒的部位未能显示出C带,13p11也缺失。其中,80%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