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血管病是人类第三大致死因素,占中老年人致残的首位。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减低脑梗死死亡率和提高脑梗死治愈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脑梗死在发病后6h之内,被定义为脑梗死超急性期。影像学在超急性期支持中医进行脑梗死辨证施治将能使中医治疗脑梗死的优势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大面积脑梗死指脑组织的梗死灶大,大多数为颈内动脉主干、大脑中动脉主干或皮层的完全性闭塞所致的脑梗死,是脑梗死中较严重的一类,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等特点,大面积脑梗死发病率占脑梗死的10%~15%。为探讨本病的治疗效果,收集了自2005年3月至2009年7月在本院住院的90例患者,现详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分水岭脑梗死是临床脑梗死中的常见类型。随着人们对于分水岭脑梗死研究的进一步加深,分水岭脑梗死的中医药研究方面同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此文尝试从分水岭脑梗死的中医病因病机、体质分型、辨证论治、中成药的治疗、针灸治疗等方面对分水岭脑梗死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进行综合论述,为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外伤性脑梗死是病人在外伤后出现的脑缺血和脑梗死的表现.由于患者机体凝血机能异常等因素,导致外伤后继发脑梗死,进一步加重脑损伤程度,影响患者预后,临床上可出现偏瘫及语言障碍等征象,CT检查可发现脑梗死灶,外伤性脑梗死是重症脑损伤患者最重要的脑继发性损伤因素,早期明确诊断,精心治疗、护理,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本文将我院收治的外伤性脑梗死患者护理措施进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救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临床资料,根据脑梗死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梗死复发组的不良生活习惯、常见疾病与未复发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脑梗死的复发率高于女性,50岁以后是脑梗死复发的高发年龄。结沦: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冠心病均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陈雨  苏卫红 《中医药研究》2009,(11):1372-1373
脑血管病是造成人类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其中80%为脑梗死(cerebral infaction,CI)。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学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为进一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现回顾分析6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研究脑梗死急性期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为建立脑梗死的中医一级预防体系提供依据。方法:对1972—2012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及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发表的脑梗死中医证候要素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检索,对其中脑梗死中医证候要素分布及不同时期变化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03篇,总病例数860例。近40年,在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证候要素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风>痰>火>血瘀>阴虚>气虚。然而近10年来,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证候要素所占比例已经发生了变化,其中,瘀证的比例逐渐上升,略超过了痰证所占的比例。结论:风、火、痰、瘀是脑梗死急性期的主要证候要素,其中,风、火是脑梗死急性期的主要临床表现证候,而非致病证候;痰、瘀既是脑梗死急性期的主要表现证候,亦是致病证候。痰湿质、气虚质、瘀血质、阴虚质是脑梗死的高危体质,在脑梗死一级预防阶段应予以重视;湿热质与脑梗死发生率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研究与验证,可列为脑梗死的警惕体质。  相似文献   

8.
韩民康 《中医药研究》2011,(12):1525-1526
急性脑梗死是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进展性脑梗死是一种特殊形式,是指脑梗死发病6h后,局限性脑缺血症状逐渐进展,呈阶梯式加重,这是脑梗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也是脑血管疾病治疗的难点。进展性脑梗死临床常见,发病率高,为26%~43%[1],常规抗凝、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受累部位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脑梗死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二位常见原因,其后遗症也是人类致残的主要原因[1].中医学把脑梗死归属于缺血性中风范畴,近年来随着中医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中医药治疗脑梗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脑梗死治疗开辟了新的路径.本文现就近5年来中医药治疗...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存在是长期的、持续的,但脑梗死的发生是急性的、短暂的。可见,脑梗死的发生除有这些危险因素做基础外,还有一个引燃发生的"触发因素",有效识别这些触发因素可以减少脑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及致残率高,严重危害中老年患者的健康,气滞血瘀是急性脑梗死发病的主要原因,我们应用脉平片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将22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糖尿病脑梗死组32例和非糖尿病脑梗死组188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组发病年龄早、意识障碍重,预后差,与非糖尿病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糖尿病糖、脂代谢异常可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增加脑梗死发生的风险,良好控制糖尿病的血糖和血脂是预防脑梗死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刘文运 《中医药研究》2010,(10):1271-1271
进展性脑梗死是指脑梗死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呈渐进性加重,在7d内仍不断进展,直至出现较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是脑梗死的一种常见类型。据国内统计其发生率约占脑梗死中的30%左右,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积极探求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是神经内科临床医师必须深思的课题。我科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为辨质论治脑梗死提供思路与方法。方法:回顾性纳入复发脑梗死患者156例为复发组,初发脑梗死患者156例为初发组,所有患者均进行中医体质辨识、采集人口学资料和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TIA、脑卒中家族史、房颤、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与复发脑梗死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房颤、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TIA是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是复发脑梗死的危险体质。结论: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TIA、房颤、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提示可以基于体质防治脑梗死。  相似文献   

15.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急性闭塞导致的缺血性脑梗死,是成人致残的首要病因,如何在发病早期进行有效治疗,降低其致残率和死亡率,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我院从2005年开始,动脉内应用微导管技术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提高栓塞血管的再通率,是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最有效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I)又称边缘带脑梗死、交界区脑梗死等,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梗死,国内外报道其发病率约占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8%~53%[1-2]。确诊依靠CT或MRI。我国的老年人口逐渐增多,CWI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脑梗死类型,现将我院收治42例CWI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肿瘤样脑梗死是指CT检查表现为脑肿瘤的脑梗死。笔者汇总2003年3月至2011年7月在本院CT室检查的脑梗死560例,其中肿瘤样脑梗死32例,首次CT误诊20例,占63%。现就其CT诊断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脑梗死护理措施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急性发作阶段,二是住院急救阶段,三是出院后回家康复防治阶段。脑梗死护理每个阶段的侧重点各有不同,陪护人员掌握脑梗死不同时期的科学护理方法,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潘微 《光明中医》2014,29(1):40-41
失眠是脑梗死后常见的继发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而且增加再次发生脑梗死的概率,如何改善脑梗死后的睡眠障碍成为其康复的一项新课题,笔者导师李智杰教授治疗脑梗死后失眠,以补益肝肾为本,结合活血化瘀,标本兼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脑梗死患者血浆E-选择素水平及基因S128R多态性,探讨其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脑梗死组73例,对照组85例,用PCR-RFLP法对DNA多态性进行分析,ELISA法检测血浆E-选择素水平。结果发现3个基因型(SS、SR、RR),其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风险度分析,R等位基因携带者患脑梗死的风险性是S等位基因的4.958倍;脑梗死患者血浆E-选择素水平高于对照组(t=13.139,P〈0.05),且脑梗死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浆E-选择素浓度高于无并发症组(P〈0.05)。结论E-选择素基因S128R多态性与山西汉族人群脑梗死的发病相关,R等位基因可能是山西汉族人群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脑梗死患者血浆E-选择素水平明显升高,且浓度与有无合并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