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那格列奈(nateglinide)为苯丙氨酸衍生物,代表了新一代具氨基酸结构的降糖药物,是饮食和锻炼控制无效的2型糖尿病的第一个促胰岛素分泌的氨基酸衍生物。阿卡波糖(Acarbose)为一种可逆的竞争性的α糖苷酶抑制剂,具有降低饭后高血糖和血浆胰岛素浓度的作用,是治疗T2DM的一线药物。本将对二的应用从以下方面做一比较。1药物动力学那格列奈口服后在小肠89%~100%被吸收,约1h出现血浆峰浓度。使进餐开始15分钟内胰岛素分泌明显增加。血浆胰岛素在3~4小时内恢复到基础水平。在血循环中与血浆蛋白结合〉98%。在体内的代谢,  相似文献   

2.
吡格列酮在糖尿病中的地位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糖尿病药物种类较多,它包括降血糖药物(如胰岛素促泌剂和胰岛素)和抗高血糖药物(如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和噻唑烷二酮衍生物等),其中噻唑烷二酮衍生物(或称格列酮类药物:TZD)是近年来新开发的并己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的唯一可直接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一线抗高血糖药物和基础用药,TZDs的使用可贯穿于2型糖尿病的不同病理生理阶段.  相似文献   

3.
胰岛β细胞功能保护与理想的胰岛素促泌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障碍。 2 0 0 3年底对新型胰岛素促泌剂—那格列奈举行了专题讨论会。那格列奈是来源于氨基酸 (D 苯丙氨酸 )的胰岛素促泌剂 ,其促胰岛素分泌呈血糖依赖性 ,可有效控制高血糖症和减少空腹低血糖的发生率 ,防止对 β细胞的过度刺激和保护胰岛功能。那格列奈是一种新型的治疗 2型糖尿病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两个重要因素.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的研究显示: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正常的只有50%[1];糖尿病患者磺脲类药物单药治疗超过6年,约53%必须联合胰岛素来治疗;9年随访结果表明,二甲双胍或磺脲类药物单药治疗的只有25%达到血糖控制的目标[2].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每年下降约10%,因此,后期多数老年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联合胰岛素治疗.本研究对比新型的人胰岛素衍生物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25R)联合口服阿卡波糖和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口服药物、血糖控制不佳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磺脲类药物已在临床使用了40余年,目前仍然是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最常用、最有效的药物.然而,这类药物不能模拟正常生理状态下与饮食相关的胰岛素分泌模式(快速胰岛素分泌),因此在部分患者不能有效的降低餐后血糖,反而会因其不适当的高胰岛素血症引起下餐前低血糖以及夜间低血糖.瑞格列奈是一种氨甲酰苯甲酸衍生物,能够有效的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进餐后的血糖波动,同时明显降低了严重低血糖的发生率,克服了磺脲类药物的上述缺陷.本文就瑞格列奈的作用特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3,4-二羟吡啶(3,4-DHP)为植物氨基酸含羞草碱的衍生物,对牛、羊和小鼠有致甲状腺肿作用。与他巴唑(MMI)和丙基硫氧嘧啶(PTU)类抗甲状腺药物不同,没有SH一基团,故不易引起白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  相似文献   

7.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s activiated receptor γ, PPAR γ)是英国科学家Isse mann和Green于1990年首先发现的,是一类由配体调节的核激素受体.目前已知存在多种PPAR γ的激动剂(即配体),其天然激动剂主要有多不饱和脂肪酸及其衍生物,如15-脱氧前列腺素J2(15-d-PGJ2),合成激动剂主要有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es,TZDs),包括罗格列酮、吡格列酮、曲格列酮等.TZDs能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降低血浆胰岛素水平,因而又称之为胰岛素增敏剂.多项实验研究表明: TZDs类药物能有效降低血压,但其具体降压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就近年的一些研究进展对PPAR γ激动剂的降压机制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已知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同时摄入对血浆胰岛素浓度有协同刺激作用 ,输注游离氨基酸可引起血浆胰岛素浓度显著升高。目前 ,对不同氨基酸和蛋白质 (水解产物 )与碳水化合物同时摄入后促胰岛素分泌的特点研究尚少。本研究旨在确定哪些氨基酸和蛋白质 (水解产物 )与碳水化合物同时摄入后具有较强的促胰岛素分泌作用。对象与方法 受试者为 8名健康、非肥胖男性 ,年龄 ( 2 1± 0 .4 )岁 ,分别就 10种不同的饮料进行 10次试验。每次持续 2h ,两次间隔 3d以上。试验饮料用随机、双盲方式供给。试验前受试者过夜空腹 ,试验时每隔 30min饮用一次…  相似文献   

9.
抗糖尿病药物种类较多,它包括降血糖药物(如胰岛素促泌剂和胰岛素)和抗高血糖药物(如双胍类、糖苷酶抑制剂和噻唑烷二酮衍生物等),其中噻唑烷二酮衍生物(或称格列酮类药物:TZD)是近年来新开发的并己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的唯一可直接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一线抗高血糖药物和基础用药,TZDs的使用可贯穿于2型糖尿病的不同病理生理阶段。  相似文献   

10.
最近研究发现孤儿G蛋白偶联受体40(GPR40)的配体是中、长链的游离脂肪酸(FFAs),其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19q13.1,基因编码产物由30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它在胰腺和脑组织表达丰富,在肝脏、心、骨骼肌等也有表达。FFAs与GPR40的结合可以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促进胰岛素的分泌等。另外,一些药物及脂肪酸的衍生物也可以激活该受体。这些有望为探讨肥胖症和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疗等研究提供新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1.
2型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减少为特征的进展性疾病.磺脲类药物和二甲双胍对β细胞功能均无长期保护作用,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虽用二甲双胍和磺脲类药物联合治疗,但血糖仍不能达标(HbA1C<7.0%),最终仍需使用胰岛素.  相似文献   

12.
最近研究发现孤儿G蛋白偶联受体40(GPR40)的配体是中、长链的游离脂肪酸(FFAs),其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19q13.1,基因编码产物由30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它在胰腺和脑组织表达丰富,在肝脏、心、骨骼肌等也有表达。FFAs与GPR40的结合可以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促进胰岛素的分泌等。另外,一些药物及脂肪酸的衍生物也可以激活该受体。这些有望为探讨肥胖症和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疗等研究提供新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3.
氨基酸作为底物参与糖异生,促进内源性葡萄糖生成,某些氨基酸可促进胰岛素分泌.近来发现,一些氨基酸还可激活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S6激酶l(mTOR-S6K1)途径,一方面调控并维护胰岛β细胞功能;另一方面抑制胰岛素靶细胞信号转导,促进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改善 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 β细胞功能和血糖控制的影响。 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 ,观察 2 2例新诊断 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 2周短期胰岛素泵治疗前后胰岛 β细胞对血糖刺激的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的变化 ,探讨胰岛 β细胞功能及其影响因素和随访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 (不采用任何降糖药物 )长期血糖控制的影响。 结果 治疗 2周后 ,治疗前后静脉葡萄糖试验中胰岛素曲线下面积、胰岛素峰值、胰岛素峰值差值、胰岛素与血糖总量比值、胰岛素与血糖增量比值及HomaB指数明显升高 (P <0 .0 5 ) ;HomaA指数明显下降 (P <0 .0 5 )。治疗前后胰岛素峰值呈正相关 (r=0 .5 2 1,P =0 .0 13)。有 15例患者仅采用饮食控制 ,平均随访 6个月时糖化血红蛋白为 5 .97%± 0 .5 9% ,空腹血糖为 ( 6 .3± 1.1)mmol/L ,OGTT 2h血糖为 ( 7.8± 2 .4 )mmol/L ,空腹胰岛素为 ( 9±4 ) μU/ml,OGTT 2h胰岛素为 ( 2 0± 5 ) μU/ml。  结论 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以显著恢复代表胰岛 β细胞功能的血糖刺激的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 ,使患者的糖尿病回到 2型糖尿病自然病程的更早期阶段 ,部分患者不用任何药物 ,仅通过饮食控制就可获得良好的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5.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作用于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受体底物(IRS)1、2,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Grb)2,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等与胰岛素信号转导相关的蛋白,使它们的磷酸化酪氨酸残基脱磷酸,衰减胰岛素信号转导,从而产生受体后胰岛素抵抗.PTP-1B(-/-)小鼠、钒盐衍生物等PTP-1B抑制剂在不同程度上能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促进外周肌肉、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氧化,增加肝脏糖原合成,降低ob/ob小鼠的血糖.PTP-1B可能会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与肥胖症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6.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作为2型糖尿病(DM)的重要发病机理已被广大学者所认同,目前认为几乎所有2型DM患者都有IR.研究表明,使用某些能改善机体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能显著提高2型DM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阻止病情的发展.这些药物统称为胰岛素增敏剂(Insulin sensitizer),包括多种不同化学结构和作用机理的药物,其中以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e)的胰岛素增敏效果最为肯定,研究也最为深入[1].目前已经开发的该类药物包括曲格列酮(troglitazone),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吡格列酮(piglitazone),环格列酮(ciglitazone)和恩格列酮(englitazone)等多种.其中,罗格列酮(BRL49653)近年来研究较多,且获得基础和临床普遍好评[2].  相似文献   

17.
[英]/Loon L J C…//Am J Clin Nutr.-2000,72.-96-105   已知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同时摄入对血浆胰岛素浓度有协同刺激作用,输注游离氨基酸可引起血浆胰岛素浓度显著升高。目前,对不同氨基酸和蛋白质(水解产物)与碳水化合物同时摄入后促胰岛素分泌的特点研究尚少。本研究旨在确定哪些氨基酸和蛋白质(水解产物)与碳水化合物同时摄入后具有较强的促胰岛素分泌作用。   对象与方法 受试者为8名健康、非肥胖男性,年龄(21±0.4)岁,分别就10种不同的饮料进行10次试验。每次持续2h,两次间隔3d以上。试验饮料用随机、双盲方式供给。试验前受试者过夜空腹,试验时每隔30min饮用一次饮料,每次饮用3.5ml/kg,共90min,以确保每小时提供碳水化合物0.8g/kg,氨基酸和蛋白质(水解产物)0.4g/kg。试验期间,每隔15min抽取一次血样,测量血浆葡萄糖和胰岛素浓度,并同时测量0、60、120min的血浆氨基酸浓度。   结果 摄入各种试验饮料后,最初血浆葡萄糖和胰岛素的浓度均显著升高,但升高之后,不同饮料引起的胰岛素反应有明显差别。摄入游离亮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碳水化合物饮料和摄入游离亮氨酸+苯丙氨酸+小麦蛋白水解物+碳水化合物饮料后胰岛素反应较单纯摄入碳水化合物饮料有明显增加,分别增加101%和103%(P<0.05)。胰岛素反应和血浆亮氨酸(P<0.003)、苯丙氨酸(P<0.02)、酪氨酸(P<0.0001)浓度呈明显正相关。   结论 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同时摄入产生的促胰岛素分泌作用比摄入纯碳水化合物高100%。游离亮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和碳水化合物同时摄入可引起促胰岛素分泌作用。游离亮氨酸、苯丙氨酸、小麦蛋白水解物和碳水化合物同时摄入可产生相同的促胰岛素分泌作用,且摄入后无任何胃肠不适。因此可用以上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混合物作为营养补充,以明显升高血浆胰岛素的浓度。 (夏美莲 宋桂花摘 王 娟校)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由于糖尿病自然病程的揭示 ,使我们明确了 1型糖尿病发生后 ,不但需外源胰岛素 (INS)控制血糖 ,最终发展到需依赖胰岛素而生存。对 2型糖尿病而言 ,尽管胰岛素抵抗 (IR)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 ,但只要血糖升高到足以诊断糖尿病的程度 ,IR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均存在 ,而且随着病程进展 ,胰岛素分泌不足便成为主要矛盾。随病程延长 ,最终需外源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因此 ,胰岛素治疗几乎是所有糖尿病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一、2型糖尿病开始联合胰岛素治疗的指征1 .非药物治疗或 (和 )口服药物治疗 ,血糖不能达标 ,均可联合胰岛素治疗。2 .口…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口服降糖药物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基线情况对预混胰岛素疗效的影响.方法 A1chieve是一项为期24周的国际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标签、非干预性的关于胰岛素类似物的研究.入选患者为经医师判断需要使用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门冬胰岛素30)的2型糖尿病患者,医师根据临床经验决定治疗方案并进行剂量调整,随访24周.主要安全性指标为:包括严重低血糖在内的严重药物不良反应(SADR).主要疗效指标包括糖化血红蛋白(HbA1 c),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h血糖(2hPG)的变化.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基线因素中影响HbA1c达标的因素.结果 共有4 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起始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治疗.4 100例中54.2%为男性,年龄(56.2±13.6)岁.研究期间未发生SADR.治疗后HbA1c由(9.3±2.1)%下降至(7.0±1.0)%;FPG由(10.2±3.3) mmol/L下降至(6.8±1.3) mmol/L;早、午、晚餐后2hPG的变化值分别为(-5.6±4.7)、(-4.9±4.3)、(-4.2±4.1)mmol/L(P值均<0.001);HbA1c达标率(<7.0%)由9.7%上升至5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基线HbA1c、FPG、2hPG与达标率呈负相关.结论 较低的基线HbA1c、FPG、2hPG是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门冬胰岛素30治疗24周后HbA1c达标(<7.0%)的预测因素.提示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的患者,尽早起始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治疗,更有助于血糖达标.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在 2型糖尿病人中空腹完整胰岛素原、3 2及 3 3裂解胰岛素原、胰岛素原 /胰岛素与胰岛素敏感性以及急性胰岛素反应 (AIR)的关系。人员与方法  1 82名新诊断的 2型糖尿病患者 ,年龄在 4 0~ 69岁 ,均未用过降糖药物。分别测定他们的空腹胰岛素、完整胰岛素原 ,判定胰岛素的敏感性 ,计算全胰岛素原 /胰岛素 ,有关资料均经静脉内葡萄糖耐量试验和微小模型以及AIR来评估。结果与讨论 经统计发现胰岛素敏感性与空腹胰岛素 (rs=-0 .4 2 )和完整胰岛素原 (rs=-0 .3 2 ) (P <0 .0 0 1 )成反比 ,而完整胰岛素原 /胰岛素和胰岛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