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的特点、规律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412例连续的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用统一的表格对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相关数据进行记录,并通过χ^2检验的方法得出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在412例患者中共有10例发生围手术期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为2.4%,均在术后发生。其中60%为非Q波心肌梗死,70%发生在术后7d内,仅30%表现为心绞痛。术前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功能不全、ST段压低≥0.05mV及术后心肌缺血与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有关。结论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大部分发生在术后1周内,多为无症状性和非Q波性心肌梗死。术前心功能不全、不稳定性心绞痛、ST段压低≥0.05mV及术后心肌缺血可能与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冠心病诊治中诊断分型、治疗等有关问题。方法 采用WHO1979年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对本院2003年1月-2004年8月住院治疗的127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诊断分型:急性心肌梗死18例,其中ST段抬高(Q波)心梗14例,非ST段抬高(非Q波)心梗4例。心绞痛33例,其中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0例。心衰型59例,其中单纯心衰13例,伴心律失常33例,伴陈旧性心梗13例。心律失常型4例,其中早搏2例,房扑、房颤2例。猝死2例。单纯陈旧性心肌梗死4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n)28例,其中单纯SMI7例,心绞痛间歇期14例,心肌梗死陈旧期7例。同时伴有高血压病43例,糖尿病14例,高脂血症19例,其他疾病49例。诊断确立后,给予常规治疗。结果 127例中临床治愈及好转共119例,死亡8例.总死亡率6.3%。结论 (1)冠心病的诊断分型问题。SNI不能与“隐匿型冠心病”等同。另外,如果将缺血性心脏病的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都笼统地归类为“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会导致将一些尚不具备心肌病特点的患者扩大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冠心病诊断分型急需新的完善修订。(2)关于有胸痛而无心肌缺血客观依据患者的诊治问题。谨慎地实行“诊断从宽,治疗从严”,根据临床症状和危险因素,及早对患者进行冠心病干预治疗是可取的。(3)关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治疗。从预防急性冠心病事件的冠心病Ⅱ级预防要求来看,对SMI进行积极的治疗是十分必要的。(4)关于急性冠心病事件的防治。急性冠心病事件主要分布在51~80岁,对潜在减寿年数(PYLL)影响较大。必须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冠心病心绞痛合并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心脏病患者,在控制心绞痛,改善心肌供血治疗基础上给予稳心颗粒口服治疗;9g/次,3次/d,温水冲服,4周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结果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合并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为82.26%(51/62),不良反应轻微且发生率低。结论稳心颗粒能有效地控制冠心病心绞痛合并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心律失常,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4.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心电图改变往往以期前收缩(PS)、传导阻滞及原发性ST-T改变为多见,但也偶尔表现为坏死型Q波和损伤型ST段抬高。此类病例极易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相混淆。现将我院近5年收治的5例病人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患者3天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行静脉溶栓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根据AMI不同部位发生心律失常类型、时间及临床症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静脉溶栓3h左右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其中前、侧壁心梗更易发生快速心律失常,以室性期前收缩多见,下壁、后壁心梗易出现缓慢心律失常,以窦性心动过缓多见。溶栓后前、侧壁及下、后壁心梗易发生一过性血压降低,无Q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的发生率最高,前、侧壁心梗易发生泵衰,下、后壁心梗易发生胃肠道症状,并根据这一临床特点,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与临床特征,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6年4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抽样原则,所有患者的临床主要表现均为急性左心衰竭,通过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临床表现特征、心功能变化情况,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结果 150例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52例,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98例,其中,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85例。结论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左心衰竭的急性心肌梗死,多为非ST段抬高型、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此外,急性左心衰竭症状的发病机制为左心室舒张功能、收缩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7.
心脏性晕厥或猝死的若干高危心电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快速性心律失常所致心脏性晕厥或猝死的高危心电图表现。方法 分析入院时或入院后至少发生1次心脏性晕厥或猝死的33例患者发作时与发作前后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或持续心电监护心电图。结果 引起心脏性晕厥或猝死的若干高危心电图表现:①长Q—T间期综合征,②Brugada综合征,③异常J波,④复杂性室性期前收缩,⑤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呈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伴新出现的右束支传导阻滞及弓背抬高的ST段持续不降,或伴ST—T电交替;或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伴墓碑样ST段抬高,⑥扩张型心肌病伴进展性QRS波群低电压。结论 心脏性晕厥或猝死存在多种高危心电图表现。  相似文献   

8.
6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PTCA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总结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征、PTCA治疗结果和预后情况.方法5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男35例,女18例,33例为急性Q波心肌梗死,2例为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14例为不稳定心绞痛,4例为冠心病合并严重心力衰竭.采用传统的PTCA方法,必要时插入预防性临时起搏器.如涉及小血管病变、多支血管弥漫性病变或一次行2支血管PTCA,术后使用肝素治疗.结果老年冠心病患者多存在多支、弥漫性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复杂,手术难度大,手术成功率为98%,住院期间死亡率为11%.30例病人接受了(8.7±5.4)个月的临床随访,11例(36%)病人有心绞痛复发,1例病人(3.5%)发生心肌梗死,1例(3.5%)病人在术后2个月发生脑梗死死亡,其余17例(57%)无症状.结论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是可行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病变复杂,手术难度大,住院期间死亡率和后期的症状复发率都较高.但是只要对病情估计充分、操作得当,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仍是优于单纯内科保守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以急性左心衰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以及左心衰竭发生机制。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10年10月我院收治20例以急性左心衰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观察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功能(NYHA)变化,分析急性左心衰竭发生原因。结果 20例中16例(80%)为无痛性AMI,17例为非ST段抬高型,2例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示,LVEF<40%7例,LVEF≥40%13例。随诊8例患者,半年死亡2例,均合并糖尿病。结论以急性左心衰竭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多为非ST段抬高型AMI,多为无痛性心肌梗死,多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冠心病致病因素,心力衰竭发生机制多为左室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疾病特点。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月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针对所有患者的疾病史、患者的心电图检查结果以及患者的心肌酶谱等实施临床分析。结果针对肺心病患者,当其表现出典型心绞痛症状、出现心肌梗死症状以及多次出现左心衰竭等系列症状后,需要考虑患者患有冠心病疾病。所有患者完成临床治疗后,疾病表现为明显好转的患者74例(54.41%);表现为好转的患者60例(44.12%),表现为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的患者2例(1.47%)。对所有患者的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属于急性或者陈旧心梗的患者9例,属于肺性P波的患者7例,属于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9例。结论针对肺心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在进行诊断过程中较为复杂,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患者的心电图检查结果以及患者的疾病史最终有效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研究表明 ,年龄是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 ,也是影响冠脉介入治疗以后近期与远期结果的独立预测因子〔1~ 3〕。本文对老年患者冠脉内支架植入 (ICSI)进行定量造影分析 (QCA) ,探讨 ICSI治疗老年冠心病的即时疗效。1 资料和方法1.1  1998年 5月~ 2 0 0 0年 3月 5 4例冠心病患者 6 0处病变植入支架 6 0个 ,男 2 2例 ,女 10例 ,年龄 6 0~ 80岁 (6 7.72±4.75岁 )。急性心肌梗死 19例 (Q波型 17例 ,非 Q波型 2例 ) ;陈旧性心肌梗死 2例 ,稳定性心绞痛 1例 ,初发劳力型心绞痛 4例 ,劳力恶化型心绞痛 6例。1.2   血管造影采用 Sieme…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非Q波心肌梗死病人冠脉造影及临床特点分析.方法 选择我院1999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心肌梗死病人175例.按心电图有无病理性Q波分为Q波心肌梗死(QMI)和非Q波心肌梗死(NQMI).非Q波心肌梗死病人53例,Q波心肌梗死病人122例,对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既往心绞痛病史、嗜烟史及合并糖尿病、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血脂、血清心肌酶、心律失常及冠状动脉造影术等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非Q波心肌梗死组女性、既往心绞痛史、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冠脉侧支循环开放、冠脉弥漫型病变与Q波心肌梗死组两者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Q波心肌梗死组血清磷酸激酶(CPK)峰值、肌钙蛋白T(cTnT)峰值(1 046 U/L±518 U/L,2.9 ng/mL±1.2 ng/mL)、冠脉单支病变、冠脉完全闭塞率均低于Q波心肌梗死组.结论 NQMI 病人既往心绞痛史、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率高,而院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低.冠脉单支病变、冠脉完全闭塞率低,而冠脉弥漫型病变、侧支循环的开放率均高.血清CPK酶峰值、cTnT 峰值低.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临床上把冠心病分为五种类型,即无症状型冠心病、心绞痛型冠心病、心肌梗死型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及猝死型冠心病。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无Q波型心肌梗死(No-QWave Myocardial Infarction NQMI),Q波型心肌梗死(QWave Myocardial Infarction,QMI)及猝死型冠心病因其病情急骤、危重且具有相同的病理基础,临床上统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ACS)。本文主要对ACS的病理基础及发病机制与临床联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特点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98例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入年限均在2013年5月~2015年1月之间。详细记录患者在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特点,并制定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 198例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中,有18例患者在围手术期发生了心肌梗死,发生率为9.09%,均在手术之后发生。其中非Q波性心肌梗死占55.56%(10/18),94.44%(17/18)的患者发生在术后7天之内。结论针对于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其围手术期心肌梗死通常发生在手术后的1星期之内,一般表现为Q波性心肌梗死和无症状性心肌梗死这两种。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综合国内207例HCM的心电图表现。最常见的改变是病理性Q波,其它依次为非特异性ST-T改变、左室肥厚、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各类传导阻滞中以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为多见,无1例左束支阻滞。有1例罕见的HCM合并间歇性左后分支阻滞,另1例为出生后即有症状、心电图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为主的先天性HCM。作者报道17例中占首位的心电图表现为非特异性ST-T改变。而病理性Q波为次。1/3患者电轴中度以上左偏,4/5患者QTC延长。有1例进展为猝死的梗阻型HCM,生前一年半内Q波宽度、深度多变,而且Q波一度消失,当晕厥发作时描记的心电图中病理性Q波重又出现。这种现象迄今似未见诸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29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分析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特点及危险因素。结果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中,术后出现围手术期急性心肌梗死8例(2.72%),其中非Q波心肌梗死5例,Q波心肌梗死3例,发生时间均为术后4~7天内;患者出现心肌梗死与患者术前存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不全以及术后存在心肌缺血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结论分析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特点及危险因素,有助于对患者采取相关的预防措施,能有效降低患者出现围手术期的死亡率,促进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伴J波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J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评价J波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心电图有无J波分为J波组和非J波组,比较两组间临床情况,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J波阳性组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前壁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非J波组(P〈0.05)。结论心电图J波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老年不典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3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老年不典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伴有较多其它系统的症状,心电图常不典型,非Q波急性心肌梗死8例,占21.5%。38例患者,治愈30例,死亡8例,治愈率78.9,死亡率21.1%。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不典型,常无典型胸痛,非Q波急性心肌梗死常见,以其它系统症状较突出,并发病多,误诊率高,死亡率高,预后差,及早诊断采取预见性治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电图R波递增不良(pRwP)在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MI)中的发生率及与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前壁心肌放射性缺损节段数和分布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6年北京医院核医学科连续进行三磷酸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检查诊断前壁心肌梗死病例的心电图,应用常规心电图R波递增不良的诊断标准对药物负荷检查前卧位标准12导联心电图进行分析诊断,将陈旧性前壁心梗不同心电图表现同药物负荷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前壁心肌放射性缺损节段数和分布进行比较。结果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检出前壁心梗106例,90例符合入选标准,前壁Q波心肌梗死26例,前壁非Q波心肌梗死64例,前壁非Q波心肌梗死患者R波递增不良发生率为20.3%~42.2%,前壁Q波心肌梗死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前壁心肌放射性缺损节段数显著多于非Q波心肌梗死,R波递增不良前壁非Q波心肌梗死前壁心肌放射性缺损节段数多于R波递增不良阴性前壁非Q波心肌梗死。前壁心肌核素放射性缺损节段分布:R波递增不良前壁非Q波心肌梗死中部前壁、前间壁显著多于R波递增不良阴性前壁非Q波心肌梗死,而R波递增不良阴性前壁非Q波心肌梗死基底部前侧壁显著多于R波递增不良前壁非Q波心肌梗死(Zema标准)。结论陈旧性前壁心梗R波递增不良非常常见,不同心电图表现同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前壁心肌放射性缺损节段数和分布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未合并糖尿病的更年期女性患者的心绞痛特点,以及心绞痛对诊断冠心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1日至2007年1月1日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住院患者,完整记录胸痛的相关症状。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比较在非糖尿病患者中,更年期女性组、对应年龄男性组及老年女性组的心绞痛特点,分析心绞痛不同表现类型对诊断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和患病率。结果2027例研究对象中,更年期女性组冠心病104例,表现为非心源性胸痛、不典型心绞痛和心源性心绞痛的患者分别为13例、26例和65例;对应年龄男性组冠心病662例,表现为非心源性胸痛、不典型心绞痛和心源性心绞痛的患者分别为92例、255例和315例;老年女性组冠心病414例,表现为非心源性胸痛、不典型心绞痛和心源性心绞痛的患者分别为64例、162例和188例。无论是胸痛一组症状(非心源性胸痛)、二组症状(不典型心绞痛)或三组症状(心源性心绞痛),对于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诊断均有一定意义。更年期女性组患者典型心绞痛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及准确性均高于对应年龄男性组和老年女性组。结论在未合并糖尿病的更年期女性患者中,胸痛的国际临床分型对其冠心病诊断有意义,使用典型心绞痛症状的诊断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