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氨苯砜主要不良反应有溶血性贫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粒细胞减少症,药物皮炎,肝肾损害,胃肠道反应及周围神经病.而在药物皮炎中约占1%~3%.1自1985年麻风实施联合化疗(MDT)以来,本地区曾发生2例氨苯砜致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国12403例麻风复发病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1949~1998年用氨苯砜单疗或联合化疗后麻风患者的复发趋势和特点 .方法应用电脑对收集自中国1949~1998年的麻风复发个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49~1998 年间累计复发患者12403例,累计复发率为3.28%.其中氨苯砜单疗复发11803例,复发率为 3.83%.联合化疗复发236例,复发率为0.57%.经治少菌型麻风联合化疗半年的复发率(0 .84%)显著高于初治少菌型麻风联合化疗半年的复发率(0.36%).经治多菌型麻风联合化疗2年的复发率(0.37%)也显著高于初治多菌型麻风联合化疗2年的复发率(0.23%). 复发患者Ⅱ级畸残率及细菌的阳性率分别为49.9%和69.3%.结论氨苯砜单疗复发高峰出现于1959~1988年间,联合化疗复发出现于80年代末,并在未来的10~20年可能达高峰.  相似文献   

3.
长期单一的服用氨苯砜治疗麻风,虽已治愈大量病人,但由于疗程长,长期应用氨苯砜一种药物,相继出现了耐药菌株和残存活菌,治愈病人复发病例多,因此弊端多,对进一步控制麻风造成很大困难.而联合化疗采用利福平,氯苯酚嗪,氨苯砜联合使用,可终止麻风病的传播,防止耐药,减少复发,护理工作在实施联合化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麻风患者同时对氨苯砜和利福平过敏中国麻风中心崔丽云氨苯砜(DDS)和利福平(RFP)是治疗麻风的一线药物,也是联合化疗用的药物。临床上分别对DDS和RFP过敏的病例屡见不鲜,但同时对这两种化学结构不同的药物过敏却是罕见的。彭××,男,38岁。8年前开...  相似文献   

5.
用氟嗪酸治疗1例伴Ⅱ型麻风反应的BL型麻风复发者,效果令人满意。该病人复发后曾给予长达23年的氨苯砜单疗,后改为联合化疗。在联合化疗过程中,出现大小不等的斑块、结节、神经肿胀、高热等症状,诊断为Ⅱ型麻风反应,经二年联合化疗和抗麻风反应治疗,皮疹未见  相似文献   

6.
氨苯砜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特殊药物反应,特点是一组三联征:发热、皮疹、多系统累及(最常累及肝脏及血液系统)。现报道我院感染科收治的1例氨苯砜综合征并结合文献复习。临床资料患者,男,33岁。因左下肢环状橘红色斑块9个半月,发热皮疹1个月入院。患者入院前2个月当地医院诊断"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予氨苯砜(DDS)100 mg,日1次。  相似文献   

7.
<正>1 麻风联合化疗前的形势中国对麻风的氨苯砜单疗是从1953年初开始的,当时对氨苯砜每天的最佳剂量还不明确。1953年10月3~11日在古巴哈瓦那举行的第6次国际麻风大会上,国外有学者报告氨苯砜有严重毒性作用。我国山东省的的尤家骏教授指出药物副作用是氨苯砜剂量太大引起的,认为100毫克/日基本无副作用,治疗麻风仍然有效。自从19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麻风的治疗主要用氨苯砜单疗。氨苯砜单用治疗麻风病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8.
联合用药对裸鼠麻风杆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进麻风联合化疗方案,研究了新的抗麻风杀菌药物二甲胺四环素,氟嗪酸和氨苯砜,利福平组合的三种联合治疗方案的抗麻风杆菌效果。采用动力法投药,裸鼠在接种麻风杆菌后84 ̄179天治疗。实验结果表明,0.01%二甲胺四环素+0.001%氨苯砜;二甲胺四环素+氨苯砜+0.05%氟嗪酸;二甲胺四环素+氨苯砜+0.01%利福平联合方案均有协同作用和明显的抗菌活性。3联优于2联。3联中以二甲胺四环素+氨苯砜+  相似文献   

9.
两种治疗方法与麻风神经损害相关性研究王景权①张壤之①皋官蔚①许多研究证实,抗麻风治疗与麻风神经损害相关,但对于联合化疗(MDT)和氨苯砜(DDS)单疗期间神经损害发生率的高低尚不十分清楚。作者以麻风型别相同和麻风病期相差不超过1年作为个体配对条件,选...  相似文献   

10.
临床资料 患者男,20 岁.因麻风(未定类)按少菌型进行联合化疗.给予氨苯砜100 mg 每天1 次(自服) .利福平600 mg 每月1 次(看服) .半月后,患者出现不规则发热,伴乏力、纳差、流涕等症状,自以为"感冒" ,在本地卫生所按"上感"处理,症状时好时差.1 周后,自觉"感冒"症状加剧,高烧不退,颜面、躯干、四肢出现红色斑丘疹、咽痛.  相似文献   

11.
美国麻风专门小组召开的麻风化疗专题讨论会,讨论了麻风化疗中的三个最迫切的问题,即1.瘤型麻风即使经过长期充分的化疗仍残存对药物敏感的麻风杆菌;2.瘤型麻风由于耐药而复发;3.非瘤型麻风的化疗试验。关于第一个问题,Shepard报告在经过二乙酰氨苯砜(DADDS)规则治疗3~5年的大约30名瘤型麻风病人中有5名在涂片中查到完整杆菌。Waters报告在氨苯砜足量正规治疗10年以上的12名瘤型麻风病人中,全部病人均显示良好的临床疗效,只有3  相似文献   

12.
氨苯砜综合征1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氨苯砜可用于治疗很多炎症性疾病.其不良反应多种多样.氨苯砜综合征是在服用氨苯砜后出现的一组以发热、皮损、肝损害、黄疸、淋巴结病及溶血性贫血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是氨苯砜治疗引起的一种少见、严重的不良反应.我们见到1例氨苯砜综合征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患者吴××。男,34岁,农民。1982年4月诊断为 BB型麻风,单用氨苯砜,每日0.1克,服药规则,无不良反应。1986年7月改为联合化疗.即利福平1.2g,氯苯吩嗪0.3g,每月一次,监服,用药规则。首次监服后有头晕,胃肠道不适等,一周左右消失。联合化疗前及1987年4月复查血、尿、大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继续给予联合化  相似文献   

14.
氨苯砜(dapsone, DDS)曾被广泛应用于诸多感染性和炎症性皮肤病的治疗,但随着对其致死性药物不良反应-氨苯砜超敏反应综合征(dapsone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 DHS)的认识,DDS逐步退出临床,目前仅用于麻风的治疗。随着DHS风险因子HLA-B*13:01的发现和转化应用,DDS的应用前景一片光明。本文从DDS的药代学、药效学和就DDS在皮肤科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WHO消灭麻风的全球战略(1996)自1981年联合化疗(MDT)问世以来,已改变了既往氨苯砜治麻风疗程长而又易出现耐药性的情况。全球的病人数字已由80年代初的1200万下降至今日的130万,其中2/3尚在疗程中,总患病率下降了89.2%;在已治愈的...  相似文献   

16.
麻风患者对氨苯砜耐药的流行率逐年增多,迫使治疗方案由氨苯砜单疗改为数种机制不同的杀菌药物组成的联合化疗。多菌型麻风必须在氨苯砜的基础上合用至少两种抗菌药,其中之一应是利福平。现在有杀菌作用的抗麻风药物只有4种,除氨苯砜和利福平外,尚有氯苯酚嗪和丙硫异烟胺。前者因显著的色素沉着很难为皮色较淡的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7.
氨苯砜(D.D.S)用于治疗麻风已有50多年,国内使用联合化疗(MDT)治疗麻风也有近20年的历史,为了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多菌型麻风(MB)后皮肤检查麻风杆菌的变化情况,我们对部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相似文献   

18.
由于氨苯砜单疗所致耐药病例的不断增加,目前认为多菌型麻风用任何一种抗麻风药单疗均是不适当的。为了防止耐药的发生和有效地治疗病人,根据治疗结核病的经验,有必要采取二种或二种以上有效抗麻风药物进行联合化疗。我院于83年7月起陆续对80例多菌型麻风用利福平(RFP)、氯苯吩嗪(B_(663))和氨苯砜(DDS)进行联合化疗,现将一年治疗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四十年代氨苯砜应用于麻风临床以来,陆续出现了耐药问题的报告,其后,各国学者为寻求新的杀菌药物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利福平自Rees、Brown、Shepard等人发现对麻风杆菌的杀灭作用后,引起了世界各地学者的重视,一九八一年被WHO确定为麻风病联合化疗的药物之一。为了进一步探讨氨苯砜加利福平联合化疗的临床效果,我们于一九八二年四月至十一月试治了9例麻风病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氨苯砜于1908年问世,四十年代初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主要用以治疗麻风。在1951年已有氨苯砜综合征的报告,当时以为只在采用大剂量的地区才有此病例,事实上接受较低剂量也有出现这种综合征的。作者报告患麻风的两兄弟用氨苯砜治疗均发生此综合征。例1,男、20岁,美拉尼西亚人,患麻风日服氨苯砜100mg加氯苯酚嗪100mg约6周后,发生新皮疹,怀疑对氨苯砜反应入院。入院时体格健壮,痛苦病容。发热、干咳,巩膜黄染、唇粘膜干燥皲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