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冬病"指冬天易发或在冬天加重的病,"夏治"是指在夏季治疗,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易患冬病的人多为虚寒性体质,常见手足不温、畏寒喜暖、神疲倦怠等,中医属阳气不足。冬病夏治源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的"春  相似文献   

2.
<正>三才封髓丹出自元·罗天益《卫生宝鉴》一书。"三才"者天冬、熟地黄、人参。《医方集解》云:"此手足太阴少阴药也。天冬以补肺生水,人参以补脾益气,熟地以补肾滋阴。以药有天、地、人之名,而补亦在上、中、下之分,使天地位育,参赞居中,故曰三才也。"封髓丹一方最早见于元·许国祯  相似文献   

3.
正冬季,是我国自古以来人们进补和调养身体的最佳时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万物生长的规律,万物阴阳变化都与四季的气候有关。《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意思是说冬天的三个月,是万物养精蓄锐藏阳于内的时节。寒冷的冬季,河流结冰,大地冻裂。这个时候,人们  相似文献   

4.
<正>寒冷的冬天,朔风凛冽,冰雪交融,阳气潜藏,阴气极盛,自然界的蛰虫伏藏,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根据这一气候特点,冬季养神,主要是藏神,以使志伏。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还有,就人体而言,此时  相似文献   

5.
正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窝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浮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战国·《黄帝内经素问·四时调神大论》山楂叶饮片性味:酸,平。归经:归肝经。功能:活血化瘀,理气通脉,化浊降脂。主治:用于气滞血瘀,胸痹心痛,胸闷憋气,心  相似文献   

6.
<正>"阴阳自和"思想基于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和"的理论。王充的《论衡》对"阴阳自和"的思想有了更系统的发挥,"阴阳自和"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始于《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张仲景《伤寒论》58条曰:"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虽后世众多医家对"阴阳自和"学说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但终觉意犹未  相似文献   

7.
"法天则地"在<内经>中被视为针灸论治的重要法则,<素问·宝命全形论>有言:"今 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这里讲的"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具有两种含义,其一是中医学认识论里的人与天地相参、相应,"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其不可不参乎?"人体的十二经脉"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经脉中气血的运行,亦与日月辰宿之行相合,即如<灵枢·卫气行><灵 枢·五十营>所讲的天周二十八宿,人气周于身五十周;而四时气之在人,则有"春气在毛 ,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的分别.其二:则是取法于天地阴阳四时, 随着自然变化的规律进行诊断与治疗.疾病的发生,皆是"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故四时之风伤人发病各异;而针刺治疗则必当"春夏秋冬,各有所刺","凡此四时,各以时为齐"、"谨度病端,与时相应"等,即如<灵枢·四时气>所言"四 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衍)为定";就连用于针刺治疗的九针,也是应于 天地之数的(<灵枢·九针论>);所以有"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的说法.这便是法天则地在应用层面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春三月……以使志生,夏三月……使志无怒,秋三月……使志安宁,冬三月……使志若伏若匿"。志,在中医学中是一个较广泛的概念。它是人体精神活动的表象,也是人体功能活动的重要物质。有关"志"的功能和作用在《黄帝内经》中有很多重要论述,这些观点对指导养生和临床都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类似的句式在《内经》凡三见,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灵枢·论疾诊尺》"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按六气与季节配属理论,春、夏、冬三季都是主令之气伤人,独秋季非本季之旺气——燥气伤人,反而强调"秋伤于湿",  相似文献   

10.
正《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俞,即脏腑经气输注之所;腰股,即腰和大腿。阐述关于四时之气与人体之间的关系,意为北风多在冬季致病,病变多发生在肾脏及肾经,表现为腰腿及四肢部位的病变。笔者据此试述"肾之俞在腰股"的临床意义。1冬气与肾的关系《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描述肾为"阴中之太阴"。《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通于冬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通过五行学说具体描述了  相似文献   

11.
近日研读《内经》,习至《素问·生气通天论》,颇有感悟,故在此狗尾续貂,以补前文一读《黄帝内经》诂林初探[1]不足。《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该条文“阴密乃固”之“密”字,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素问·生气通天论》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冬伤于寒"两段经文的细读,认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侧重于外感火化;"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侧重于内伤杂病而导致的火热病,临床诊病应活看外感内伤,详辨病机。  相似文献   

13.
负暄思献     
负暄思献,源出《列子·杨朱》:"昔者宋国有田夫,常衣缊黂,仅以过冬。暨春冬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广厦隩室,绵纩狐貉。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作者把这一农夫的傻劲儿  相似文献   

14.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译文】人体阴阳的关键问题,是阴气能够藏守在内而阳气能够固守于外。如果出现偏盛而使二者不能和谐,人体就会出现像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秋天而没有冬天一样的病变。  相似文献   

15.
<正>落枕又称"失枕",是一种常见病,好发于青壮年,以冬春季多见,多由于睡眠时枕头高低不适、姿势不良或颈肩部感受风寒,引起颈肩部软组织痉挛疼痛,活动受限。此病多于晨起时发现,自觉颈部活动受限。若经常发生落枕,往往是颈椎病的表现。中医很早便对落枕有过探究,《素问·骨空论》首次论述:"失枕在肩上横骨间,折使揄臂齐肘正,炙脊中。"指出了本病的发病病位及治疗方法。清  相似文献   

16.
<正>1春秋皆度百岁《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说:"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按《释名·释典艺》说:"言春秋冬夏而成岁,举春秋,则冬夏可知也。春秋书人事,卒岁而周备,春秋温凉中,象政和也,故举以为名也"。叶德炯注:"《春秋大题疏》引贾逵《序》云:‘取法阴阳之中,春为阳中,万物以生,秋为阴  相似文献   

17.
解读     
春秋冬夏四季是正常的自然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的活动也应和自然规律相一致,这其中若发生疾病,是由于活动过度所致。中医认为,"过用"包括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两方面。过度劳  相似文献   

18.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素问·生气通天论》,诸医家对此注解颇多,然未见有文对该句细细作解,文中从"耗阳说"、"伏寒说"、"潜阳说"三种说法探析"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9.
<正>疾病的发生,大多以感受外邪为诱因,正如《素问·风论》所言:"风者百病之长也。"《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更是明确地指出:"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由于外邪的侵入,正气必然会外出抗  相似文献   

20.
正总编寄语:炎热的夏季来临了,各地气温都很高。但没有酷热难耐,夏天也会变得索然无味,正如冬天里没有了雪与凝霜,春天里没有了风与花开。马上就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了,趁着这个季节,铭芳老师来给大家说一下"冬病夏治"与养生的关系。"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医疗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冬为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