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封地区儿童性早熟危险因素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开封地区性早熟儿童危险因素 ,为高危人群提出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 2 0 0 0年 4月~2 0 0 2年 6月期间被诊断为性早熟的患儿 96例进行 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在单因素分析中 ,达到显著性水准的危险因素有 :常服用营养保健品、常食用动物性食品、母亲的初潮年龄、常使用护肤品及长时间看电视。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 ,有统计学意义的性早熟的危险因素是 :常服用营养保健品 ,常食用动物性食品 ,常使用护肤品。结论 :开封地区性早熟儿童危险因素是常服用营养保健品 ,常食用动物性食品 ,常使用护肤品 相似文献
2.
目的随机调查学龄前儿童性早熟的发生率,并分析儿童性早熟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调查2018年1月-2019年3月符合条件的学龄前儿童4354例,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描述性研究,使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分类多因素分析对学龄前儿童性早熟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学龄前儿童性早熟的发生率达1.4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地、家庭和谐度、常食用激素或农药污染类食品、过多接触言情类电视剧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学龄前儿童性早熟的发生率为1.47%,其危险因素较多,应该注意加强对饮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指导工作,以减少学龄前儿童性早熟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超重和肥胖并发性早熟儿童的临床特征和饮食及生活方式的分析,探讨超重和肥胖儿童并发性早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92例性早熟的超重、肥胖儿童为研究对象,测量体格生长指标,检测性激素水平和代谢指标,采用调查问卷询问父母喂养和养育方式及生活习惯等,以同期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淮安临床学院门诊的42例性发育正常的超重、肥胖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1)超重、肥胖并发性早熟儿童体重指数(BMI)、BMI-标准差评分(SDS)、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较对照组低,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SDS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中枢性性早熟(CPP)组的2岁内进食豆制品、母乳喂养≤6月、开灯睡觉及母亲初潮≤13岁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母乳喂养≤6月及母亲初潮≤13岁是超重、肥胖儿童并发性早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BMI、BMI-SDS、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与超重、肥胖儿童性早熟的发生并非正相关关系,改变婴幼儿的喂养和生活方式对预防超重、肥胖儿童并发性早熟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中枢性性早熟女性儿童各项指标,探讨影响性早熟的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西安市儿童医院在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20例女性中枢性性早熟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同时期同龄的正常女性儿童1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儿童进行性早熟各项指标检测[包括瘦素、促黄体生成素(LH)、血清卵泡刺激性素(FSH)、睾酮(T)、雌二醇(E2)、垂体催乳素(PRL)及血清骨钙素(BG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3)],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及两组儿童子宫容积、卵巢容积及卵泡数(直径>4 mm)情况。采用本院自制的问卷调查影响中枢性性成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40例儿童均完成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儿童的身高[(129.56±12.76) cm vs (118.31±12.46) cm]、体质量[(30.78±7.76) kg vs (22.23±4.54) kg]、BMI [(24.27±2.38) kg/m2vs (21.35±2.23) kg/m2]、骨龄[(9.... 相似文献
5.
6.
深圳市儿童性早熟及影响因素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深圳市性早熟的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儿童卫生保健、青春期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按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深圳市五个行政区各随机抽取1~2所小学1~3年级的学生共6 333名儿童进行第二性征的检查。把筛查出年龄小于8岁、乳房处于TannerⅡ期及以上的女童;年龄小于9岁睾丸容积增大超过4 ml的男童列为性早熟组;选取性别相同、家庭条件相同、年龄相近的同班正常儿童列为对照组,对饮食营养、社会因素、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所有资料输入电脑,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深圳市女性性早熟的检出率为5.08%、男性性早熟的检出率为0.39%,总的检出率为1.96%。女孩乳房TannerⅡ期年龄是(9.36±0.76)岁,95%的可信限为9.28~9.43岁,乳房发育达Ⅲ期年龄为(9.77±0.65)岁,95%的可信限9.67~9.92。性早熟的女生比同龄女生肥胖,男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问卷调查显示:性早熟组儿童在食用饮料、肉禽类、保健滋补品、用中药材煲汤方面明显高于正常儿童组;性早熟组儿童看电视的时间长于对照组;有遗传病家族史的性早熟检出率高。结论性早熟应引起全社会关注,青春期性教育可从小学开始、提倡儿童营养的均衡而不是营养过剩。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发现小儿肥胖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有一定关系。为了解学龄前儿童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现状,我们于1995年3~12月,对苏州市部分幼儿园5~7岁儿童进行了一次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新余市儿童伤害发生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与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概率抽样方法抽取我市3200户家庭为调查对象,采用儿童安全联盟在东南亚国家和北京调查所用标准问卷基础上,根据江西省实际情况进行修改,经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家CDC认可的问卷进行调查,采用X^2检验和log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新余市儿童伤害发生率、死亡率、致残率分别为8.37%、135.07/10万、180.1/10万;多因素logj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住农村、小孩上学、母亲在身边为新余市儿童伤害的保护因素,而单亲家庭、父母都不在身边、主要看护人性别、主要看护人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水平是新余市儿童伤害的危险因素。结论新余市的儿童伤害发生率为8.37%,单亲家庭、父母都不在身边、主要看护人性别、主要看护人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水平是新余市儿童伤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用病例对照的统计方法,明确儿童烧伤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有效预防计划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长沙市3所医院,对2007年3月~2008年3月到儿科和烧伤科门诊就医的初诊患儿及其家长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儿童烧伤情况,家庭一般资料、儿童烧伤知识掌握情况.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X2检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母亲职业、家庭人均收入、取暖工具、孩子性格、是否上学与儿童烧伤的发生相关.除"独自进厨房"条目病例组家长回答正确率高于对照组外,其余各条目病例组的正确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母亲无业或务农,家庭经济状况差,性格活泼以及未上学的儿童容易发生烧伤.提高人们对烧伤危险因素的认识和控制损伤的能力在减少、减轻烧烫伤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主要概述了儿童性早熟的种类、主要表现、诱发因素以及相关治疗,旨在强调专科医生应该向父母介绍儿童发育中的有关医学知识,避免儿童性早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贵阳地区儿童肥胖一般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贵阳地区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现况及危险因素,为家长、教育系统实施干预提供依据。更好地预防成年期相关疾病的发生。方法:随机整群抽取贵阳地区7所学校学生进行体检,用身高标准体重法进行肥胖筛查,再随机抽取其中3所学校部分学生进行危险因素问卷调查。结果:肥胖检出率为11.11%(男13.71%,女8.45%),肥胖高峰年龄为9~11岁,肥胖分度构成中轻度为49.92%,中、重度为50.08%,超重人数与肥胖人数比为1.15。危险因素分析发现,有肥胖家族史、父母经济收入高、过早添加固体辅食、特殊饮食习惯及体育锻炼时间过少为肥胖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儿童单纯性肥胖症发生率高于以往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且中、重度肥胖比率较高。肥胖为遗传、环境、不良生活方式等多因素镶嵌作用而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状况,并分析其主要原因,为有效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进行调查,共选择学龄前儿童1379例为调查对象。调查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情况以及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血红蛋白平均值为(128.4±10.7)g/L,其中82名调查对象Hb<110 g/L,占5.95%。轻度缺铁性贫血78例,占95.1%,中度4例,占4.9%,无重度缺铁性贫血。儿童曾患贫血病史、儿童为少数民族、母亲孕期和哺乳期未接受相关健康教育、胃肠疾病>2次/月、儿童饮食中奶、豆及相关制品摄入频率低、家庭人均月收入<500元/月是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的高危因素(P<0.05或<0.01)。结论儿童曾患贫血病史、少数民族儿童、母亲孕期和哺乳期未接受相关健康教育、胃肠疾病、儿童饮食不均衡、家庭经济条件差是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6.
17.
19.
近十年来,性早熟随着发病率的增加和人们认识程度的提高而逐渐被重视。2010卫生部印发的《性早熟诊疗指南(试行)》中明确定义,性早熟(preco-cious puberty)是指男童在9岁前,女童在8岁前呈现第二性征。中医认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大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 相似文献
20.
北京椿树地区高血压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配合宣武区卫生局于1997年11月~1998年10月对椿树地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血压控制率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