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朱兰 《中国针灸》1997,17(10):596-597
试论针刺之“守神”朱兰(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100050)《内经》对于针灸临床治疗强调治神。《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法,必先治神。”《灵枢·本神》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灵枢·九针十二原》曰:“粗守形,上守神”。意即“粗工”只知拘守针...  相似文献   

2.
"形神一体"是中医学整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形""神"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针刺的诊疗活动同样不能离开这二者之任意一方,若要达到"守神"的上工境界,"守形"是基础,"守神"是目标。临床中从守形而起,做到察神、守神,努力成为上工,应当作为每个从事针刺事业医生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针刺“守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小针之道,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历来认为能够“守神”施针者为“上工”(高明医生),那么,怎样用针才能叫“守神”治病呢?笔者就此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石学敏教授是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著名针灸学家,业医5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石老十分重视《内经》的理论研究,尊古而不守古,师古而不泥古,以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笔者有幸师从石老,聆听教诲,收获颇丰。现将石老学术思想简要介绍如下。1重治神《灵枢·九针十二原》云:"粗守形,上守神"。"凡刺之要,必先本于神。"《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云"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内经》中所阐述的神有两个含  相似文献   

5.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灵枢》)这是针刺治病的要领。其中的“上守神”说的是,高明医生强调守神而不是守固定的刺法。关于神,在《内经》里有许多论述。概括起来,可以把神看作是精血气所生成的生命活动和正气盛衰的总体表现。神,通过经络而布散于全身,其高级功能活动表现包括意识、知觉、思维、精神等,即魂、魄、意、志、思、虑、智。经络腧穴之节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  相似文献   

6.
“神”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素问·天元纪大论》:“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苟子·天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而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小针之要,易陈而难人,粗守形,上守神……”说明“神”在针刺过程中至关重要,针灸刺疗关键在于调神。  相似文献   

7.
朱杰 《中医药通报》2015,(4):39-42, 45
"粗守形,上守神"是《内经》核心理论之一。从三个方面探讨其内涵与启示。一、粗上之分——技进乎道的两种境界:粗工常常拘于局部、形迹、技术、器具,上工犹能关注整体、神机、战略、灵悟,超越守形之粗,则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二、形神之辨——形与神俱的整体恒动:形神同治、心身并调,形神理论为我们呈现出较为完备的医学模式;三、寻回元神——坚守中医的原创思维:中医的传承也需要"上守神"、不离宗,切忌盲人摸象、貌合神离。  相似文献   

8.
偶刺发微     
正偶刺法为《灵枢》"十二刺法"之一,《灵枢·官针》云:"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旁针之也"。经文不但指出了偶刺法之主治,而且较翔实地指出本法的具体操作。今人从偶刺法发展为前后配穴法和俞募配穴法,称阴阳刺,广泛用于临床~([1])。然就偶刺本身而言,历代医家针对此法的注述应用却少之又少,笔者在师承的基础上,经过近20年的临床实践观察,发现其  相似文献   

9.
《灵枢·九针十二原》有云:“粗守形,上守神”。此语一出,“守神”即成为针灸医者百世不移的临床追求,而今依然。然而,对于“形”、“神”的理解,自古以来,对其科学内涵的认识,不同学者有不同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根据20余年临床感悟,略陈管见如下。  相似文献   

10.
形、气、神是中医表征人的生理、病理表现以及总结养生、诊治疾病规律的关联性概念。形、气、神各自内涵多重,三者关系也呈现多重差异基础上的相互贯穿和统一。《灵枢·九诊十二原》倡导的"粗守形,上守神",狭义上是阐释具体针刺诊疗操作规范及要旨,广义上更指示以针法或药物治病的一切医者从"粗医"向"上医"晋升的基本路径。程为平教授根据对传统针灸理论的探索以及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参合现代脑分区与脑网络组学说,开创了以"粗守形,上守神"为纲领的程氏头项针法体系,在临床运用中取得了可观疗效。研讨、总结该针法体系中对"粗守形,上守神"的领悟及具体运用特点,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灵枢·五邪》论述:"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其描述了邪气侵袭肺脏时的一系列临床表现,以及在针刺前医者要注意的一个细节,"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通过分析"快然"的含义及其产生机制,以指导临床应用,更好地提高针灸防治疾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缪刺与巨刺均出自《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言巨刺,曰:"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一曰输刺……八曰巨刺,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缪刺则出自《灵枢·终始》,随后在《针灸甲乙经》中,也有缪刺法与巨刺法的专篇论述,而《甲乙经》之后,《针灸大成》与《类经》都有所发挥,比如张介宾在《类经》中说:"缪,异也。左病刺右,右病刺左,刺异其处,故曰缪刺,治奇邪之在络脉者也。……缪刺之法,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巨刺亦然,……"  相似文献   

13.
姚玉芳  李珑 《中国针灸》2007,27(8):629-629
<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血气者,人之神."<灵枢·小针解>进一步指出:"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所谓守神,即根据病人阴阳气血盛衰的不同及生命活动的综合状态施行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4.
恢刺法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第七篇《官针》:"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1恢刺法释义为了更好地理解恢刺法,先对上句《灵枢》原文作一番解  相似文献   

15.
历代针灸医家十分注重针刺手法操作及其疗效,自《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针灸大成》曰"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提出了针刺得气及"气至病所"的重要性,同时又有《灵枢·官针》中阐述的"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刺法,以及当代涌现的许多新针灸疗法如浮针、小针刀、钩针、银质针等,特别是在颈肩腰腿痛等软组织损伤类疾病中强调了"针至病所"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九针十二原之小针之要为《黄帝内经·灵枢》的重要篇章。本文将从辩证辩经施针、辩气侯气施针、辩虚辩实施针等三个方面入手,就针灸治疗中“守神”、“守机”两大原则及几种补泻手法进行简要讨论。笔者认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之小针之要的重要性在于它对医者的精神修为和专业技能提出了要求,激励了千千万万医者不断努力向这个目标奋进。  相似文献   

17.
针刀临床常用指法:左手——定位指法,右手——持针刀指法。针刀临床常用刀法:慢刀法,快刀法,留刀法,摸索进刀法,颤动进刀法,密集刀法,单点分层扇形松解刀法,单点分层锥形松解刀法,十字切开刀法,撬拨刀法。针刀临床心法:修身法,治神法。目前,临床针刀实践过程中更多注重的是针刀刀法和手法的实际操作方法,而较少去关注针刀操作中针刀心法的培养。笔者认为不仅要注重针刀实践操作的方法的掌握,同时更要注重针刀心法的修行,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云:"粗守形,上守神",心法是针刀治疗的较高境界,只有深入熟练的掌握好指法和刀法之后,才能到达"慧然独悟"和"昭然独明"的层次,进而研习心法,方能做到指法、刀法和心法相结合以达"针到病除"的神奇功效。  相似文献   

18.
正循经按已刺指在针灸临床操作中,以经络辨证为指导,采用循经取穴的方法,对所取腧穴采用先指按后,若有效,再针刺的一种方法。《灵枢·杂病》:"心痛,当九节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按而后刺之法,言简意深,循经按而后刺在临床用于痛症时,有立竿见影,针到痛除之效。1运用范围《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难经·六十九难》:"不虚不实,以经取之  相似文献   

19.
何谓"刺家不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胥荣东  李辉 《中国针灸》2005,25(10):751-752
在<素问·长刺节论>有"刺家不诊,听病者言"的著名论述.历代医家多将"刺家不诊"解释为"不必待诊"或"不必诊脉".纵观<黄帝内经>全书,无时不在强调诊脉的重要性,在此突然出现此语,如果解释成"不必诊脉",则与全书思想相悖.况且,"听病者言"本身就属于"诊法"的内容之一.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凡将用针,必先诊脉"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书中有诸多文字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如<灵枢·经脉>在十二条经脉的每一经脉之后,都有类似的脉诊论述:"……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而在<灵枢·终始><灵枢·逆顺><灵枢·禁服>等均有关于脉诊的详尽论述.  相似文献   

20.
《灵枢·九针十二原》开始部分有这样一段文字:“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覩其疾恶知其原”,其中“神乎神客在门”六字,诸家注本标点不一:一种是“神乎神,客在门。”另一种是“神乎!神客在门。”前者是传统标点法,如清代张景岳《类经》注、张志聪《灵枢集注》、马元台《灵枢注证发微》、及今人的《灵枢经白话解》、《灵枢经语释》等;后者最早见于日本丹波元简《灵枢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7月第1版),后又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