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2.
目的总结尿激酶溶栓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方法及经验。方法采用人工血管动脉端输液针局部穿刺,尿激酶微量泵持续灌注溶栓作为首选措施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结果共观察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20例,男性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1.42±13.30)岁。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建立时间1月~8年。急性血栓形成病程1h~6d。溶栓成功14例,溶栓失败6例,成功率70%。平均溶栓时间为(10.73±5.94)h,平均尿激酶溶栓剂量为(81.75±40.01)万U。溶栓成功率与静脉流出道状态显著相关。结论尿激酶直接注射溶栓治疗简便、安全、有效,使进一步球囊扩张成为可能,并减少临时血液透析插管及手术重建及其相关并发症,可作为人工血管内瘘血栓形成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护士进修杂志》2016,(24)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后采用普通静脉推注尿激酶溶栓的疗效和优越性。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6年3月共42例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透析患者(本院患者25例,外院患者17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共20例,采用静脉穿刺推注尿激酶溶栓;对照组共22例,采用动脉穿刺推注尿激酶溶栓。比较两组患者穿刺的成功率,内瘘复通时间,尿激酶的剂量,内瘘早期复通率,远期通畅率,局部并发症及安全性。结果在处理及时性和药物剂量相同等因素下,两组均可复通,早期和远期复通率高,均无内脏出血;但静脉穿刺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穿刺成功率更高,局部肿胀和压迫内瘘口等并发症少。结论在内瘘急性血栓形成后,当动脉穿刺溶栓有难度或者动脉穿刺失败,又或者动脉穿刺成功但在推注过程中针头移位而肿胀的情况下,可采用静脉推注尿激酶溶栓,易于操作,内瘘早期复通率和远期通畅率高,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内瘘血栓形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外周和经皮穿刺股动脉导管注入尿激酶对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6例内瘘血栓形成的患者分别进行了外周溶栓和股动脉插管溶栓治疗.方法是12例患者于内瘘的动脉端穿刺后输注尿激酶,4例患者在DSA下经动脉插管至血栓部位,灌注尿激酶,尿激酶用量为75~100万IU,外周溶栓输注时间为3~4小时,导管溶栓时间为45~60分钟.结果 12例外周溶栓患者再通6例,外周溶栓成功率为50%,6例失败,其中4例进行了插管溶栓,3例成功,1例失败,成功率为75%,再通后的内瘘次日可行血液透析,并随访了6~44个月,情况良好.结论尿激酶局部输注治疗内瘘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可以作为首选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5.
尿激酶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注射尿激酶(5~50)×103U(平均21.6±13.1)×103U对动静脉内瘘血栓行局部溶栓。治疗前后均行血管彩色超声检查,测定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并监测血压,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48例患者共行50次溶栓治疗,成功43例次(86%),瘘管在注射尿激酶(47.3±62.8)min后通畅。治疗后患者肝肾功能、PT、Fib及血压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无1例患者发生出血及栓塞并发症,3例患者用药后出现一过性发热。结论尿激酶溶解透析通路血栓操作简单,创伤小,成功率较高,不良反应少,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对于女性患者、血栓较为陈旧及存在血栓性静脉炎等情况疗效可能不理想。 相似文献
6.
动静脉内瘘是慢性肾衰竭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时不可缺少的血液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1].但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瘘管内血栓形成,造成动静脉内瘘管堵塞时有发生,影响了患者的治疗,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我科自2001年起应用尿激酶疏通堵塞的内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动静脉内瘘是慢性肾衰竭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时不可缺少的血液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但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瘘管内血栓形成,造成动静脉内瘘管堵塞时有发生,影响了患者的治疗,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我科自2001年起应用尿激酶疏通堵塞的内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5,(1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远红外线照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贵州省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使用自体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9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予以阿托伐他汀联合远红外线照射治疗,46例)和对照组(以性别、年龄成组匹配,未予以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患者,46例)。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内瘘有无狭窄或栓塞,测定每分钟血流量。收集年龄、性别、BMI、肾病病程、透析病程、原发病因、并发症;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红蛋白、血脂、透析充分性(Kt/V)等临床指标。随访1年,以发生内瘘血栓为终点事件,比较两组患者内瘘血流量变化及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经随访1年后,干预组患者Kt/v值较对照组患者增加,hs-CRP、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D-二聚体等指标较对照组患者减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血流量增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结束后,1例干预组患者、3例对照组患者发生AVF功能障碍。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远红外治疗通过减缓体内炎症因子及血栓形成因素水平达到保护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动静脉内瘘(IAVF)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赖以生存的重要血管通道。但由于每年至少100次以上的反复穿刺,加之尿毒症患者自身存在的凝血、纤溶异常,所以,内瘘狭窄和闭塞难以避免。有资料表明,血栓形成是导致内瘘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1]。因此,治疗和预防血管的血栓形成,是延长血管通路使用寿命的关键。我院1999年11月~2000年7月对7例内瘘血栓形成患者,应用尿激酶局部溶栓,取得满意效果。1 一般资料本组7例,男5例,女2例,年龄24~65岁。原发病慢性肾炎5例,糖尿病肾病、痛风性肾病各1例。所有内瘘均为直接动静脉内瘘(DAVF)。血管… 相似文献
10.
尿激酶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目的 观察尿激酶溶栓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注射尿激酶 5~ 5 0万u平均 (2 1.6± 13.1)万u对动静脉内瘘血栓行局部溶栓。治疗前后均行血管彩色超声检查 ,测定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 (PT)及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 ,并监测血压 ,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48例患者共行 5 0次溶栓治疗 ,成功 43例次 (86 %) ,瘘管在注射尿激酶 (47.3± 6 2 .8)min后通畅。在治疗成功例次中男性和绝经期女性比例显著高于未成功例次 ,在血栓形成时间上治疗成功例次显著短于治疗未成功者 ,治疗未成功例次中血栓形成时间在 48小时以上者及病因为血栓性静脉炎者比例均分别显著高于治疗成功例次。治疗后患者肝肾功能、PT、Fib及血压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无 1例患者发生出血及栓塞并发症 ,3例患者用药后出现一过性发热。结论 尿激酶溶解透析通路血栓操作简单 ,创伤小 ,成功率较高 ,不良反应少 ,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对于女性患者、血栓较为陈旧及存在血栓性静脉炎等情况疗效可能不理想。 相似文献
11.
12.
14.
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急症,起病急、病死率高,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静脉溶栓疗法是近年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它可限制梗死面积的扩大,改善预后,溶栓治疗越早,冠状动脉再通率越高,梗死范围越小,病死率越低[1]。在溶栓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正确、及时、恰当的护理是溶栓成功的关键。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双针法局部尿激酶溶栓术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早期治疗的效果及护理,提高尿激酶局部溶栓成功率。方法将14例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6 h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双针法局部尿激酶溶栓术溶栓,同时给予非热康谱远红外线照射,实施专项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法局部尿激酶溶栓,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尿激酶局部溶栓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100%;对照组成功率为57.14%。结论双针法局部尿激酶溶栓术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7.
2002年1月~2005年12月,我们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ICD)2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急症,起病急、病死率高,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静脉溶栓疗法是近年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它可限制梗死面积的扩大,改善预后,溶栓治疗越早,冠状动脉再通率越高,梗死范围越小,病死率越低[1]。在溶栓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正确、及时、恰当的护理是溶栓成功的关键。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梗塞(ACL)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早期溶栓治疗可改善ACL的预后。2001年4月至2004年3月我院共收治4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护理,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局部尿激酶溶栓治疗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疗效、影响因素及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28例44例次局部注射尿激酶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柃形成患者的资料,观察疗效、影响因素及护理资料.结果 28例共44例次溶栓,32例次溶通占72.7%.溶栓成功率与血栓形成时问及有无附壁血栓形成明显相关.溶通组有53.13%患者发生再栓塞,再栓塞的发生率与有无附壁血栓及原发病有关,糖尿病患者再栓塞的发牛率高.尿激酶量≤60万U溶通例数达81.3%,栓塞≤36 h溶通例数达96.9%.常见的副作用为皮下血肿、鼻衄及牙龈出血.注意溶栓时穿刺进针部位及方向对溶栓效果及减少副作用十分必要.结论 局部尿激酶溶栓治疗内瘘血栓形成操作简单,溶通率高达72.7%,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溶栓效果与血栓形成时间、有无附壁血栓及原发病有关.溶栓用尿激酶剂量以不超过60万U为佳,溶栓时机应选择在内瘘栓塞24 h以内,最多不超过36 h.溶通后尿激酶及低分子肝素维持治疗可预防溶通后再发栓塞.注意溶栓时穿刺进针部位及方向对溶栓效果及减少副作用.溶栓期间建议采用临时血管通路减少内瘘损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