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消化系统并发症虽然发生率不高,但病死率却极高.体外循环期间多种因素导致消化系统血液供应减少、组织损伤、炎性介质大量释放,从而引起包括胃肠道出血、消化性溃疡、缺血性肠炎、胰腺炎、胆囊炎、肝衰竭等在内的消化系统并发症.严密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并早期诊断予以干预,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帮助.本文就近年来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消化系统并发症的机制、危险因素及诊断治疗的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70岁以上老年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术后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70岁以上老年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严重并发症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4例70岁以上老年患者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一般情况、并存疾病、围术期情况及转归等临床资料。结果术后30d内早期死亡13例,病死率6.4%;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40例,发生率19.6%,明显高于同期非老年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的4.7%(P〈0.01);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转流时间是影响术后早期疗效的高危因素;急诊手术、并存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范围是影响手术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70岁以上老年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高,预后较差。术前积极治疗并存的慢性疾病,术中尽量减少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转流时间或许可以提高老年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血降钙素原(PCT)在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早期并发症中的预测价值。方法:126例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患者,于术后24 h检测血PCT、C反应蛋白(CRP)、IL-6、IL-8、TNF-α,并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按是否出现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与对照组,比较2组间各项指标是否存在差异,并将各项炎性指标与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并发症组56例,对照组70例。并发症组手术时间[(281±49)min vs(237±51)min]、体外循环时间[(138±35)min vs(116±39)min)]及主动脉阻断时间[(83±22)min vs(62±18)min]均显著长于对照组。并发症组PCT、IL-6、IL-8、TNF-α、APACHEⅡ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CRP无明显差异。PCT、IL-6、IL-8、TNF-α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均呈明显正相关,其中PCT与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相关性最高(r=0.87、0.92,P0.05)。CRP与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无相关性。结论:PCT值可作为评价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早期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体外循环术后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国内已有少数报道。我院自1982年以来在体外循环下共行心脏手术350例,其中3例术后并发RDS均经抢救治愈。现就其特点和经验教训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测定高龄患者体外循环心脏术后的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了解PCT的变化规律及其和其他炎性因子的相关性,评价PCT对提示高龄患者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2例60岁以上体外循环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术前、转流前、手术结束、术后4 h、术后24 h、术后48 h和术后72 h七个不同时间点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和PCT数值。结果 PCT于体外循环结束开始升高,术后48 h可达到峰值,术后72 h逐渐下降。PCT与其他炎性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CT与白细胞计数(r=0.938,P=0.002)、肿瘤坏死因子-α(r=0.950,P=0.001)和IL-8(r=0.930,P=0.003)相关性最高,其次为IL-6(r=0.883,P=0.012),与CRP(r=0.673,P=0.113)相关性最小。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患者术后24 h、48 h、72 h的PCT浓度高于术后无并发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5±1.05)ng/mL vs.(1.88±0.87)ng/mL,P<0.05;(4.87±1.54)ng/mL vs.(2.13±0.90)ng/mL,P<0.05;(8.25±1.70)ng/mL vs.(1.10±0.38)ng/mL,P<0.01]。结论PCT是一种早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极佳的高危监测指标;测定PCT有助于临床鉴别心脏术后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患者的呼吸系统监护经验。方法对392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患者分别在合理的机械通气治疗、加强病情观察、保持气管插管的固定和呼吸道通畅、注重气道的湿化以及加强对机械通气常见的不良后果监护、预防呼吸道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392例患者中除23例插管移位(需更换插管)、19例出现肺不张等并发症、5例患者因心肾呼吸功能衰竭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外,其余均无呼吸道并发症。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给予患者合理的机械通气,加强呼吸道的管理,注重机械通气常见不良后果的监护可以降低术后呼吸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患者回到ICU后的抗凝血酶活性以及术后各种不良结果的联系。方法2005年3月至5月在我科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237例患者。分别测定术前、术后的抗凝血酶活性,并观察分析其与术后不良效应的相关性。结果术后抗凝血酶活性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分析发现术后抗凝血酶的低活性与胸引量增多,机械通气时间延长以及ICU的天数,输血量增加,二次开胸,低心排,神经系统并发症,血栓栓塞,肾功能不全等明显相关。结论ICU内患者抗凝血酶的低活性与心脏术后的预后不良相关;并且可以预示患者在ICU的时间将会延长。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胃肠道并发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糖尿病并发胃肠道疾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痛变、内分泌功能失调、胃肠微血管病变、幽门螺杆菌易感及糖尿病代谢紊乱等因素相关.临床上表现为食道、胃、肠道病变.须行相关辅助检查排除消化道原发疾病以明确诊断.应在尽早防治糖尿病的基础上积极对症治疗.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体外循环技术的出现使各类心脏直视手术成为可能。然而,由于体外循环过程中血液与人工心肺机的非生理性表面接触、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内毒素的释放等因素,引起炎性因子激活以及剧烈的全身炎症反应,可导致心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升高以及死亡率增加。糖皮质激素具有明确和强大的抗炎作用,近年来已有多项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了其对体外循环术后炎性反应的控制效果和作用机制。该文对近年来糖皮质激素应用于体外循环的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11.
梅沛琴 《山东医药》2007,47(36):35-35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缺血性脑损伤是一严重并发症,重者甚至危及生命。2005年2月-2007年2月,我们共收治16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缺血性脑损伤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体外循环中脑部并发症5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6037例体外循环中发生脑部并发症56例,其中脑缺氧35例,脑气栓10例,脑血栓7例,脑出血2例,脑水肿2例。本文详细论述脑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并认为体外循环中提高灌注流量和灌注压是降低脑缺氧的重要方法。此外,还强调术中应用多种微栓过滤器是提高体外循环质量、降低脑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对婴幼儿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中胃肠道的保护作用。方法45例在CPB下行先心病手术患儿,(年龄≤3岁)随机分为3组:实验A组在CPB预充液中即给予奥美拉唑10 mg,实验B组于CPB结束时给予奥美拉唑10 mg,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3组均于术前、CPB 30 m in、CPB结束后、术后4 h、24 h进行胃液常规检查,并采集血液标本,ELISA法测定血清促胃液素。结果与CPB前比较:A组胃液pH于CPB结束后有明显升高,B组胃液pH于术后4 h有明显升高,C组胃液pH变化不明显。A、B、C 3组胃液红细胞计数及血清促胃液素与本组CPB前相比均有明显上升。与对照组(C组)相比:A组胃液pH于CPB结束后各时间点较对照组明显上升,而胃液红细胞计数则有明显下降,血清促胃液素于CPB 3 m in后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B组胃液pH于术后4、24 h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同时间点胃液红细胞计数与促胃液素则有明显降低。结论在CPB心脏手术中预充液中即加入奥美拉唑对胃肠道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心脏手术后的感染并发症较为严重,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显著改善其预后.动态监测降钙素原(PCT)有助于及早发现感染,从而指导抗生素的使用.白细胞分化抗原-64(CD64)指数的敏感性较低但特异性较高,且其值随感染状态的严重程度而变化.术后即刻循环中CD10dim未成熟粒细胞水平升高,有望用于早期识别接受体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前综合呼吸锻炼对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病人术后呼吸功能及肺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5月在本院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病人1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术前,对照组病人采用基础护理,观察组病人实施基础护理联合综合呼吸锻炼指导。比较病人围术期呼吸机使用情况,包括脱机评分、二次插管、气管切开和机械通气时间;进行肺功能评测,包括动脉血氧分压、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及深吸气量;进行呼吸功能恢复测量,包括6 min步行试验、呼气流量、呼吸频率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并记录肺不张、肺部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病人进行二次插管发生率分别为6例(8.0%)、5例(2.7%),气管切开发生率分别为2例(6.7%)、1例(1.3%);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缩短,脱机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观察组肺功能指标高于对照组;呼吸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缩短。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前进行综合呼吸锻炼,能够...  相似文献   

16.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纵隔引流液的回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早期纵隔引流液回输对异体库血用量、血液凝血机制、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体外循环心脏术后4h内纵隔引流液量超过400ml的患者,随机分为纵隔引流回输组和对照组各20例。记录术后24h异体库血用量和术后4-24h纵隔引流液量,并于术后4h、12h和24h检测血液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肌酐水平。结果 回输组术后24h异体库血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4-24h纵隔引流液量二组差异无显著性,术后4h、12h和24h的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肌酐水平二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早期纵隔引流液的回输是减少术后异体库血应用的一种有效方法,这种方法并不影响血液凝血机制和增加出血,也不影响肾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临床上老年人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居高不下。心脏外科手术过程中,为便于操作,需使心脏处于静止状态,阻断冠状动脉血运,这样就造成心肌缺血缺氧状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深入研究,灌注师及心胸外科医师采用多种方法尝试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肌保护,以探讨体外循环时老年心肌损伤的特点和保护方法的实用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婴儿期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体外循环后进行营养治疗,观察比较深度水解蛋白营养剂与传统营养液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研究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经体外循环行外科手术治疗的26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深度水解蛋白营养剂(试验组)和普通婴儿奶粉(对照组)进行喂养,对比研究两组患儿术前、术后WAZ值、血生化指标(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变化、术后疾病的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病率等。结果 试验组患儿喂养的平均热卡量较对照组明显高(65.5 kcal·kg-1·d-1比57.2 kcal·kg-1·d-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术后WAZ有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患儿术后营养不良发病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42.6%比50.0%);短期营养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有明显差异(P<0.05);体外循环术后两组患儿相关并发症(喂养不耐受、感染、乳糜胸发病率及恢复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ICU留观时间)等经统计学分析均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 体外循环后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短期内给予深度水解蛋白营养剂,可以明显改善体外循环营养丢失,减少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儿术后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9.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与低T3综合征西安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心外科隋东虎综述李兆志审校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bypass,CPB)心脏手术,由于麻醉、手术创伤及CPB过程低温、低血压、低血容量、血液稀释、非搏动性灌注、心肺旷置、高分子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心脏术后低蛋白血症发生的围术期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10月在我院择期行心脏手术的成人患者201例,比较术前、术后血清白蛋白(ALB)水平,按术后48 h内的最低血清ALB浓度分为低白蛋白血症组(≤35 g/L)和非低白蛋白血症组(>35 g/L),并对两组围术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