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分析探讨动态心电图在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的临床研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8月‐2014年8月24 h动态心电图显示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1.5 s)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长RR间期发生时间、频次和症状的规律。结果男性患者房颤长RR间期发生率要高于女性患者,长RR间期发生频次夜间要明显多于白天,大多数房颤长RR间期患者心室率在60次/min以下,且心室率越低,长间期发生频率越多;房颤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出现长RR间期次数更多,持续时间更长。结论对于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能够直观地看到长RR间期发生的时间、长度和频次,结合心室率与长RR间期的关系和临床病史有助于诊断患者是否有房颤合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可能,尽早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1.5s)、逸搏及逸搏心律患者是否存在病理性房室阻滞。方法用动态心电图仪24h记录患者的心电图,根据患者生活记录,把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出现时间是否与睡眠相关,分为与睡眠相关组(A组)及非睡眠相关组(B组)。结果共106例患者.A组75例(70.8%),B组31(29.2%)。A组和B组发生长RR间期1.5~2.0s、>2.0s及逸搏及逸搏心律人平均数分别为25.17±9.57、7.21±0.93、6.79±1.23和203.14±39.86、34.79±7.56、27.39±6.13,B组明显多于A组(P<0.01)。结论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相关时比率高,为非病理性房室阻滞;而与睡眠无关时应视为病理性房室阻滞。  相似文献   

3.
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动态心电图分析时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1.5s)对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价值,用动态心电图仪24h记录患者的心电图,统计长RR间期发生总阵次及昼夜发生频度。结果,共40例患者,发生1.5s以上的长RR间期共1875次,其中夜间发生1296次,占69.1%;昼间发生579次,占30.9%,发生频度夜间明显高于白天。动态心电图诊断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时,应结合长RR间期发生的频度、发生时间,结合临床和病史,除外迷走神经作用及病窦可考虑心房颤动合并病理性房室阻滞。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1.5s)、逸搏及逸搏心律患者是否存在病理性房室阻滞.方法 用动态心电图仪24h记录患者的心电图,根据患者生活记录,把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出现时间是否与睡眠相关,分为与睡眠相关组(A组)及非睡眠相关组(B组).结果 共106例患者,A组75例(70.8%),B组31(29.2%).A组和B组发生长RR间期1.5~2.0s、>2.0s及逸搏及逸搏心律人平均数分别为25.17±9.57、7.21±0.93、6.79±1.23和203.14±39.86、34.79±7.56、27.39±6.13,B组明显多于A组(P<0.01).结论 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相关时比率高,为非病理性房室阻滞;而与睡眠无关时应视为病理性房室阻滞.  相似文献   

5.
林田 《海南医学》2004,15(2):40-40
我院近十年来对98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病人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发现,心房颤动病人出现大于1.5秒的长RR间期,多出现在夜间23点到次日7点,而从白天7点到23点较少,最长的RR间期均发生于夜间(凌晨1~5时),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98例患者中,男性58例,女性40例。年龄41~82岁,平均61岁。风湿性心脏病21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3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3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8例,心肌病9例,甲状腺功能亢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发生持续性心房颤动伴RR长间期的发生规律及开通病变血管后的变化,探讨冠心病患者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的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6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冠心病的心房颤动患者112例,在造影手术前后分别进行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中长RR间期发生的时间及次数,对比支架植入术前后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出现的规律有无变化。结果出现〉1.5s的长RR间期73例(65.17%),夜间出现次数最多,中午次之。其中39例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植入药物支架开通狭窄的血管,手术后处理血管TIM1分级均为3级或者3级以上,术后动态心电图显示〉1.5s的长RR间期仍然是以夜间次数最多,手术前后发生长间期的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的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与心肌缺血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2 000ms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以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分析2 690例中长RR间期〉2 000ms者,统计导致长间期的各类病因和心电图改变。结果长RR间期的总发生率为11.71%(315/2690),40岁以上的患者占87.4%,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多见,导致长间期的心电图改变主要为窦性停搏20.63%(65/315),房颤伴长RR间期16.51%(52/315),房早未下传15.87%(50/315),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15.87%(50/315),二度房室传导阻滞11.11%(35/315),逸搏及逸搏心律10.79%(34/315),二度窦房阻滞6.35%(20/315),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27%(4/315),三度房室传导阻滞0.63%(2/315),短暂全心停搏0.95%(3/315)。结论动态心电图是长RR间期有效且安全的检测方法,熟悉导致长RR间期的各类心电图及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48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心房颤动48例合并长RR间期的患者检测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结果以及发生时间和症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房颤病例中伴长R-R间期发生率男性患者略高于女性患者.发生频率夜间明显高于白天,心室率越快,长间期越少,心室率越慢,长间期越多.房颤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出现长间期持续时间长,且出现时间比较频繁.室性逸搏或交界性逸搏多出现于房颤合并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后.结论:房颤时凡心室率较慢,有长的R-R间期>2.5 s,且长R-R间期出现次数明显增加并与睡眠不相关,又出现头晕或晕厥病史者,应考虑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频发的持续性较长的长R-R间距,同时伴有脑缺血的症状,以及减慢心室率药物引起的症状性心动过缓,而该药物又不能停用则都是起搏器治疗的指征.  相似文献   

9.
张昆 《中外医疗》2014,(12):181-182
目的:对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2000 ms进行临床分析,并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其鉴别和诊断的方法,以此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该院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并显示长RR间期1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导致长RR间期的病因和心电图变化。结果长RR间期的总发生率为7.05%(141/2000)。其中病因为高血压65例,冠心病43例,心肌梗死13例,糖尿病10例,心肌疾病4例,慢性肺源性疾病6例。导致患者发生长RR间期变化的相关原因为:窦性心动过缓伴心率不齐、房性早搏未下传、高度房室阻滞等。其中房性早搏未下传、二度 I 型房室阻滞、二度I伴II型窦房阻滞、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等的发生率均在10%以上。交界性早搏、窦性停搏和三度房室阻滞等的发生率低于10%。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及时探查长RR间期的相关病因,并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有效减少临床意外的发生。对于长RR间期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监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测手段,可以帮助临床鉴别和诊断长间期的病因等,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对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2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长RR间期发生于夜间或睡眠时,患者无明显症状;3例伴有头晕、一过性黑朦、晕厥的患者均发生在白天活动后。电复律后食管电生理检查,19例房室结功能正常,1例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例诊断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患者安装永久起搏器。结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机制较复杂,动态心电图和症状结合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病理性房室侍导阻滞或病态窭库结综合征.  相似文献   

11.
永久性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永久性心房颤动(AF)合并长RR间期的患者,通过射频消融恢复窦性心律后的心电图变化情况,探讨AF合并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方法射频消融术前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术后观察窦性心律心电图的PR间期,分析术前动态心电图各项参数与术后PR间期的关系。结果424例AF行射频消融的患者中,合并长RR间期者43例,其消融前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80.5±13.1)次/分、最快心率(133.2±27.7)次/分、最慢心率(52.7±9.7)次/分,≥1.5秒的长RR间期的中位数435次/24h。消融术后平均PR间期(0.18±0.04)秒,9例PR间期延长(0.24±0.03)秒,无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合并≥1.5秒的长RR间期是心房颤动患者的常见临床现象,其产生机制主要是房室结的隐匿性传导和生理性干扰,而并非病理性的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查评价阵发性心房颤动(PAF)与房性早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PAF的患者80例,统计24 h心房颤动发作的次数,并观察心房颤动发作前有无触发性房性早搏,测定早搏指数(PI)及偶联间期(CI),并观察心房颤动发作前的长-短周期现象。结果 PAF共发作384次,其中242次心房颤动发作前可见触发性房性早搏(63.0%),其早搏指数及联律间期明显小于/短于非触发性房性早搏。55.6%的PAF发生前存在长-短周期现象。结论 PAF大多有房性早搏驱动,且触发性房性早搏的早搏指数更小,联律间期更短,相当一部分PAF发作时存在长短周期现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及预防复发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3~2005年70例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将随机分为治疗组(依那普利胺碘酮)和对照组(胺碘酮组),对照组应用标准胺碘酮治疗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加用依那普利,观察两组的治疗和预防效果。结果: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均有良好的治疗依从性,两组比较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率高,房颤复发率低。结论:依那普利具有抑制心房电重构和组织重构,降低心房纤颤复发率及阻止心房纤颤持续的作用,可用于阵发性房颤的治疗与复发的预防。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缓慢型心房颤动(Af)伴发长R-R间期在静态心电图(ECG)中发生率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静态ECG表现为缓慢型Af的患者,根据有无伴随头晕、黑矇、晕厥等相关症状,分为有相关症状组A组37例,无相关症状组B组29例;根据年龄分为高龄组(≥80岁)42例,非高龄组(〈80岁)24例。观察缓慢型Af伴发长R-R间期发生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发生长R-R间期30例,占81.08%,B组发生6例,占20.69%。A组发生率高于B组(χ2=10.87,P〈0.05);高龄组发生29例,占69.05%,非高龄组发生7例,占29.17%,高龄组发生率高于非高龄组(χ2=11.63,P〈0.05)。结论静态ECG检查可以及时发现缓慢型Af伴发长R-R间期,对伴发头晕、黑矇、晕厥等相关症状患者和高龄患者应高度重视,适当延长ECG描记时间,详细描述长R-R的长度,慎重Af合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诊断,为临床医生尽早干预和处理提供依据,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改进信号平均心电图的二项技术参数来检测心房晚电位。研究结果提示,以高频P波时限(HFPD)≥125ms和P波终末20ms的均方根电压(tRMS_(20))≤3.5μV为阳性标准,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0、90.9和90.6%。这说明只要R波触发的信号平均心电图运用得当,是可用于检测阵发性房颤患者(P_(af))。  相似文献   

17.
Lin  Y.  -  J.  Tai  C.  -  T.  Kao  T.  Dr.  S.  -A.  Chen  王亭忠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9):43-43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阵发性房颤(AF)的局部频率分布。背景:既往一项研究表明阵发性AF患者存在左房(LA)至右房(RA)频率梯度。方法:本研究入选44例起源于肺静脉(PV;n=31)或上腔静脉(SVC;n=13)的阵发性AF患者(年龄60±16岁,男性27例)。从PV、LA后壁、冠状窦(CS)、RA后外侧和SVC记录心内心电图(7s,1kHz/通道),进行频率分析。以最大峰值频率作为主导频率(DF)。结果:起源于PV的AF患者,从PV口至LA、RA和SVC存在频率梯度(分别为8.5±3.3Hz、5.9±1.1Hz、5.2±0.85Hz和5.5±0.48Hz,P〈0.001)。最高DF多位于致心律失常性PV口(58%)。致心律失常性PV和PV口的DF显著高于非致心律失常性PV和PV口的DF(P〈0.05)。起源于SVC的AF患者,从SVC至RA、LA和PV存在频率梯度(分别为8.0±2.4Hz、5.9±1.1Hz、5.9±0.7Hz和5.8±0.7Hz,P=0.001)。最高DF多位于SVC内(77%)而非SVC口(与起源于PV的AF患者相比较而言,P=0.035)。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科住院患者不同临床病因、性别、族别心房纤颤(房颤)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 032例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病因、性别、族别构成以及不同病因房颤患者的性别、族别构成.结果:1 032例房颤患者中,高血压病、冠心病、风湿性瓣膜病分别占21.03%,8.82%,5.62%;男性、女性分别占57.85%,42.15%;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及其他民族分别占65.31%、25.68%、4.26%、3.49%、1.26%.从房颤的病因看,瓣膜病、心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病、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房颤发生率依次为: 23.58%(58/246)、8.22%(6/73)、4.11%(40/974)、2.57%(217/8 442)、2.37%(26/1 095)、2.08%(92/4 374).结论:房颤发生可能存在性别和民族差异,男性高于女性,哈萨克族高于汉族、回族、维吾尔族族等民族;瓣膜病房颤发生率高于非瓣膜病房颤;高血压病房颤发生率较冠心病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触发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资料。结果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前出现房性早搏218次,占88.98%;短阵房性心动过速18次,占7.35%;窦性心动过缓5次,占2.04%;长R—R间歇1次,占0.4t%;其余3次占1.22%。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触发因素中房性早搏最常见,动态心电图记录时间长,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充足的依据,进一步为临床治疗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