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明  肖秋景  陈清泉  刘大勇 《四川医学》2004,25(11):1201-1202
目的 探讨纳洛酮试验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前的应用价值。方法  3 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进行纳洛酮试验 ,观察静脉溶栓前、后神经功能变化 ,同时观察颅内出血的副作用。结果 纳洛酮试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8分的 2 5例为A组 ,减少不足 8分或评分增加的 8例为B组 ,A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 2 4.60± 5 .2 0分 ,治疗后5 .10± 3 .2 0分 (P <0 .0 1) ,而B组治疗前 2 3 .90± 4.2 0分 ,治疗后 18.70± 6.2 0分 (P >0 .0 5 ) ;A组发生颅内出血 1例 ,B组发生 3例 (P <0 .0 1)。结论 纳洛酮试验阳性患者溶栓治疗疗效好 ,且颅内出血机率小 ,在溶栓治疗前纳洛酮试验能起到初步筛选病例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20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颅内出血发生率、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且颅内出血概率并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应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UK溶栓治疗并与对照组60例对比。结果:溶栓治疗组首次溶栓治疗后、3d、5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而14d有极显著差异(P<0.001);溶栓治疗组首次溶栓前后血纤维蛋白原有显著差异(P<0.01),而对照组无变化;两组治疗后14d疗效比较,有效率A组为83.33%,B组为50.00%,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UK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符合静脉溶栓条件的病人在患者或家属同意后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将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194例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和非老年组(<60岁)两组.对两组病人在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分别予以评分,并以此来判断溶栓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溶栓后继发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老年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喻燕 《黑龙江医学》2017,(12):1215-1216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方法将2016-01—2017-06间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各纳入35例。对照组采用0.6~0.8 mg/k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采用0.9 mg/k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急性脑梗死治疗总有效率,颅内出血发生率、死亡率,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研究组急性脑梗死治疗总有效率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颅内出血发生率、死亡率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近,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 0.6~0.8 mg/kg或0.9 mg/k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相当,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且颅内出血发生率低,死亡率低,对患者预后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不同溶栓方式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晨 《医学综述》2014,(8):1496-1498
目的观察脑梗死超早期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维酶原激活物剂(rt-PA)进行不同溶栓方式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11月至2013年11月在太原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超早期脑梗死患者80例,依据不同溶栓方式分为静脉溶栓组(30例)、动脉溶栓组(20例)与对照组(30例)。记录各组治疗前、治疗后24 h、7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各组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及死亡情况,评估各组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静脉溶栓组和动脉溶栓组在溶栓前的NIHSS评分由(12.4±8.9)分和(13.7±8.9)分,分别降至治疗后24 h的(10.3±7.3)分和(11.1±6.3)分,并且7 d时的NIHSS评分低于溶栓治疗前(P<0.05)。静脉溶栓组的颅内出血发生率高于动脉溶栓组(P>0.05)和对照组(P<0.05)。各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与动脉溶栓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动脉溶栓的临床安全性优于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方便选取于该院2011年1月—2016年5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尿激酶应用剂量随机分组,其中A组(n=62)应用剂量为中剂量(100万IU),B组(n=60)应用剂量为大剂量(150万IU),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85.4%,B组为83.3%,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和B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16.42±3.74)分和(16.36±3.5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治疗后24 h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7.33±1.73)分和(7.24±1.6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7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与B组治疗后90 d Barthel指数分别为(75.99±19.78)和(74.92±19.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nkin评分分别为(2.63±0.57)分和(2.73±0.5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安全性:A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2%,明显低于B组16.6%,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大剂量(150万IU)尿激酶,中剂量(100万IU)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疗效相当,但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150万U尿激酶溶栓)与对照组(20万U尿激酶溶栓),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4.1%高于对照组的73.5%(P<0.05);治疗后,研究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颅内出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优于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疗效,但继发颅内出血并发症的风险高于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不同时间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研究方法对发病6 h内的A组30例,发病6~12 h的B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快速静脉滴注尿激酶100~150万U治疗。另设30例未用尿激酶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C组)作为对照组。两组其余治疗方法相同。分别对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变化进行评定,并用TCD评价血管再通情况。结果A组、B组与C组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管再通率等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A、B两组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脑内出血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血管再通率两组间无差别(P>0.05)。结论静脉滴注尿激酶溶栓,6 h内疗效显著,并发症少,6~12 h溶栓也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初步探索静脉溶栓后应用降纤、抗凝药物对维护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实验组45例应用尿激酶溶栓后6 h给予东菱迪芙10 BU静点,溶栓后12 h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同时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45例于尿激酶溶栓后仅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溶栓前后各时间段观察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监测实验室指标及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实验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各时间点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均延长,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纤维蛋白原均降低,但实验组治疗后FTB降低明显,尤以第1、2天最为明显(P<0.01,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提高神经功能、改善预后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溶栓后应用降纤及抗凝药物,能有效维护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的神经功能,从而提高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愈率,并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期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 对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静脉溶栓治疗组48例,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2)对照组48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根据据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SSS)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比较两组的有效率.结果 溶栓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在急性脑梗死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后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将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均用rtPA 0.8 mg/kg静脉溶栓.对照组在溶栓后应用尼莫地平等常规药物,治疗组在溶栓后给予依达拉奉30 mg,2次/d,连用7 d,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然后统计神经功能缺损减轻后又加重的病例数,测定患者血清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 对照组有4例溶栓后出现再灌注损伤,发生率14.3%;治疗组:只有1例,发生率3.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血清SOD含量较对照组显著提高,MDA含量明显下降(P<0.01).结论 依达拉奉能有效预防急性脑梗死经rtPA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王淼 《当代医学》2021,27(16):138-140
目的 探究尿激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104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A组与B组,每组52例.A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NIH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3%,明显高于A组的8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5、7、14、28 d,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具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方法 对48例ACI患者采用静脉点滴尿激酶溶栓治疗,并于治疗后12h、24h、48h、72h及1周、2周分别进行NDS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序)评分,观察病情变化.结果溶栓2周后ADL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52.1±39.2)较治疗前(17.2±21.2)明显改善( P<0.01),愈后良好32例,基本痊愈28例,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各4例,恶化 8例.结论 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慕立  苏赤  肖彧 《海南医学》2008,19(6):75-76
目的评价尿激酶(UK)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国产尿激酶100~150万U静脉滴注,对66例发病在6小时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I)。另设60例普通病例作对照组。结果溶栓后2小时NFDI为21.39±2.81,较溶栓治疗前25.96±3.29明显减少(P<0.001),治疗后21天溶栓组NFDI为19.01±3.35,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21天溶栓治疗组的治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30.3%、66.7%、83.3%,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在严格掌握溶栓治疗适应症的基础上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好并发症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的疗效。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48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小剂量尿激酶(20万U)静脉滴注,连续7d。观察组18例,行全脑血管DSA造影,明确责任血管后超选择插至病变血管,应用尿激酶进行动脉溶栓治疗。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24h,3d,14d后进行中国卒中量表(CSS)测定分析,并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14天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2.0+9.0)分和(8.0±8.0)分,治疗前后相差非常显著(P<0.01);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14天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0.0±10.0)分和(15.0±9.0)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两组相差非常显著(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治愈+显效+进步)为88.9%(16/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21/30),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导管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较静脉溶栓更为确切,安全简单。  相似文献   

17.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的疗铲和并发症。方法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尿激酶治疗列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组31例。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值评估临床疗效,并检查溶栓前及溶栓后2h血D-Ⅱ聚体含量变化。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使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早期恢复且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不高,血D-Ⅱ聚体中作为血栓溶解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静脉溶栓后应用降纤、抗凝等综合治疗对维护溶栓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安全性。方法对91例按照标准入选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应用尿激酶溶栓后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综合治疗组溶栓后6h给予东菱迪芙10BU静脉滴注,溶栓后12h给与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同时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常规治疗组溶栓后仅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对两组治疗结果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综合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各时间点PT、APTT均延长,但二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二组FIB均降低,但综合治疗组治疗后FIB降低明显,尤以第1、2最为明显(P<0.01,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综合治疗能有效维护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的神经功能,并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与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4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2例。动脉溶栓组采用超选择性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神经缺损评分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改良巴氏指数(BI指数)]、近期总体治疗效果、不良事件(症状性颅内出血、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其他系统出血发生与死亡人数)发生率与病死率及远期预后效果等进行比较。结果 2组治疗前NIHSS评分及B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BI指数明显高于治疗前,动脉溶栓组NIHSS评分较静脉溶栓组降低更明显,BI指数较静脉溶栓组升高更明显(均P<0.01)。动脉溶栓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及预后良好率均明显高于静脉溶栓组、总体出血率明显低于静脉溶栓组(均P<0.05)。2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其他系统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的近期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且远期预后较好,具有借鉴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溶栓后血压管理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作用情况。方法收集抚顺市中心医院2011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是否进行溶栓后的血压管理进行分组,血压管理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临床治疗效果情况。结果对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9.7±4.3)分]和血压管理组[(19.2±4.8)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P>0.05);治疗后血压管理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8.6±1.3)分]优于对照组[(10.7±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7,P<0.05)。血压管理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0.0%)优于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6,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血压管理组溶栓后梗死灶继发出血率(0.0%,0/60)明显低于对照组(8.3%,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5,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溶栓后实施血压管理可以有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