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冠心病介入治疗首选经股动脉途径,随着心导管器械的小型化,国内外开始采用经皮穿刺桡动脉的入径,其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缩短住院时间,可减少周围血管并发症等优点.本院自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选择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疗效满意.现将护理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周华 《广西医学》2005,27(12):2062-2063
我院从2005年1月至6月上旬开展了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66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星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0):2820-2820
总结经皮穿刺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认为加强术前心理准备,对经桡动脉途径易出现的特有的并发症有针对性的加强观察与护理,可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从Gruentzig于1977年在苏黎世为一名37岁的男性患者施行了世界上首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以来,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相关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改进及高压释放支架技术的应用,支架植入术已成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介入治疗首选经股动脉途径,随着心导管器械的小型化,国内外开始采用经皮穿刺桡动脉的路径,其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缩短住院时间,可减少周围血管并发症等优点[1,2].本院自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采用经艾伦(Allen)[3]试验阳性,选择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疗效满意.现将护理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弓静 《当代医学》2010,16(4):109-109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是诊断和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方法是选择股动脉途径穿刺,近年国内外报道,经桡动脉穿刺是PCI的一项新技术,桡动脉具有位置表浅,周围无重要静脉和神经相邻,且桡动脉和尺动脉有良好的侧支循环,选择该动脉穿刺后,具有损伤小、术后可迅速止血、患者术后即可下床活动、周围血管和出血并发症少等特点。我院2008年7月~2009年6月共完成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98例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180例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评价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接受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病人180例,其中148例为单纯冠心病患者,32例为合并高血压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后行PTCA及支架术40例,其余140例为单纯冠状亏7脉造影。术后平均住院日为(4.0±3.0)天。结果:患者更舒适、活动更自如,创伤小,患者易于接受,疗效好。结论: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总结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总结102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方法。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6.1%,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本组96例患者未发生并发症,有2例发生轻度迷走反射,2例术侧上肢出现5 cm×5 cm淤斑,经对症处理后淤斑消退,2例术侧上肢弹力绷带压迫处出现水泡,经对症处理后消退。结论:对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是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术后并发症、确保手术成功之路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传统的做法是经股动脉穿刺。Campeau首次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认为桡动脉位置表浅,周围无重要静脉和神经相邻,而桡动脉和尺动脉有良好侧支循环,选择该动脉穿刺后,止血可靠而易行[1]。我院2006年5月~8月行介入诊疗142例,经桡动脉途径133例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目的 比较经左、右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优势与不足。方法 将分别经左、右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分为左侧组和右侧组,比较两组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时间、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时间、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首选器械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CAG时间右侧组比左侧组较短。左侧组与右侧组相比,PCI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较短,造影剂用量较少,首次选用器械成功率较高。结论 经左、右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各有优势,在特定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可以互相补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性诊治冠心病的非外科手术疗法。以往多选用股动脉途径,而经桡动脉途径行冠心病介入治疗是近年来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最大程度降低术后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30例围手术期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我科对30例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齐海峰  金莲顺 《吉林医学》2006,27(10):1242-1242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项新技术。桡动脉位置浅表,周围无重要静脉和神经相邻,而桡动脉和尺动脉有良好的侧支循环,选择该动脉穿刺后,止血可靠易行[1]。我院2004年1月~2005年9月共完成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6例,现将其配合及护理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例,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40~66岁。6例患者均有冠心病史2 ̄7年,其中3例伴高血压,1例伴糠尿病。4例行单纯冠状动脉造影术,2例同时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手术均获得成功。2护理2.1术前护理2.1.1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向患者说明采用桡动脉…  相似文献   

15.
陈容 《中原医刊》2006,33(21):F0003-F0003
我院2002~2005年共完成了经桡动脉冠脉造影10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00例,男80例,女20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30岁,平均年龄(62.2±0.4)岁。合并糖尿病18例,合并高血压34例。1.2手术方法:患者仰卧,右上肢外展70°置于手术延长板上,腕部充分伸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272例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包括术前心理护理,病人准备;术中生命体征的监护;术后饮食护理和术侧肢体的观察.结果 270例成功,2例穿刺失败改股动脉穿刺,2例术中诱发心绞痛,3例术后穿刺点渗血,经积极治疗未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一条安全可行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汪芳  李霞  林芳  李进英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8):2278+2315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护理的效果。方法:总结261例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患者的护理。细致的心理护理、完善的术前准备、周密的术中配合与观察、术后24小时严密的观察生命体征、做好拔除鞘管的护理与观察。结果:无一例出现局部出血或皮肤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结论:通过耐心细致的护理,配合规范化的操作,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血管并发症少,患者卧床时间短。  相似文献   

18.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7年Gruntzig首次应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ey,PTCA)治疗冠心病以来,介入治疗已成为冠心病诊冶的主要方法。以往多选用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此法需要24h卧床且采取被迫体位,易发生尿潴留、腰痛、穿刺部位出血等并发症,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延长了住院时间。近年来,经皮穿刺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成为许多心脏中心进行介入治疗的首选路径,  相似文献   

19.
56例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娥娥 《吉林医学》2009,30(10):896-897
加拿大Campeau于1989年首先报道了经皮穿刺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近年来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可行性和优越性逐渐被认同。我院自2005年11月-2008年10月对56例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进行介入诊治,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敖卫  陈嫒  冯达霞 《当代医学》2009,15(10):116-117
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飞速发展,冠状动脉造影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介入治疗也成为治疗冠心病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之一,且介入治疗具有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如创伤小、易于接受、疗效较好等。传统经股动脉穿刺者必须术肢制动24小时,引起不适,严重影响休息,增加护理人员工作量,并可能不同程度出现腹胀、尿潴留、局部出血、血肿等并发症,增加患者及家属的负担,而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又在传统的股动脉穿刺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我科自2006年3月起,为354例患者实施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无严重并发症,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