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阳义 《中外医疗》2012,31(19):44-45
目的分析采取肠外营养的方式给予术后营养支持在老年结肠癌患者中的操作安全性,并探讨效果。方法从2010年1月-2012年1月的结肠癌老年患者抽取分析对象和参照对象,均遵照随机原则,分析对象20例,采取肠外营养的方式给予术后营养支持,设为分析组;参照对象20例,采用液体疗法,设为参照组。记录肠胃反应及体征情况.并对比两组患者体重、ALB测定值、HB测定值的变化。结果分析组体重、ALB测定值、HB测定值的变化与参照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分析组无肠胃不适,体征指标稳定,出现的并发症比例低(20.0%),与参照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结论采取肠外营养的方式给予术后营养支持能够改善结肠癌老年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出现并发症的比例,利于身体恢复,且无肠胃不适等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肠癌根治术后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与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的疗效比较。方法将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之间行结肠癌根治术患者67例随机分为EN组和TPN组,分别于术前1天及术后第1天、第7天对血清总蛋白(g/L)、血清白蛋白(g/L)及肛门排气时间、住院费用等进行比较。结果 EN组与TPN组患者的术后总蛋白、白蛋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N组肛门排气时间、住院费用较后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根治术后患者EN支持同TPN一样安全有效,EN能缩短肛门排气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3.
结肠癌切除术后全肠外营养的治疗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进展  方喜  陈进新 《海南医学》2005,16(9):112-113
目的了解结肠癌手术后患者应用全肠外营养(totalparenteralnutrition,TPN)的实际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将42例接受结肠癌手术且符合本研究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TPN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TPN组术后5~7天内常规给予氨基酸、脂肪乳剂、葡萄糖和电解质的混合静脉营养液,对照组术后仅给予5~7天的葡萄糖和电解质溶液。比较两组术后营养状况、空腹血糖、肝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TPN组与对照组术后血浆蛋白及平均体重变化存在明显差异(P<0.05);术后3天空腹血糖分别为(8.68±1.72)mmol/L及(11.26±2.36)mmol/L(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TPN组9.1%(2/22),对照组20%(4/20);对照组的住院时间比TPN组长(P<0.05)。结论对术前营养正常或轻中度营养不良患者,在接受结肠癌手术后常规应用TPN,可以促进恢复,避免或减少营养不良相关的合并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研究老年营养不良患者中开展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的具体方法和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在以往一年之内所接诊的老年营养不良患者资料100例实施回顾性分析,对所选100例患者开展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治疗,比较100例患者接受治疗之前以及治疗之后的营养状况,将所得各项数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0例患者接受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治疗之后的营养状况总积分显著优于治疗之前,两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老年营养不良患者开展有效的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应该在临床中给予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PICC置管在老年患者肠外营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PICC置管在老年患者胃肠外营养中的应用。方法:将110例患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59例接受PICC置管,B组51例接受股静脉置管,对比两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穿刺成功率为93.22%,B组穿刺成功率为78.4%,A组明显高于B组(χ2=5.08,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B组相比,局部渗血(59.3%vs 80.4%),χ2=5.6867;导管脱落(1.7%vs 15.7%),χ2=7.1281;局部感染(1.7%vs 11.8%),χ2=4.6550;误入动脉(0 vs 9.8%),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龄老年患者肠外营养的应用中,PICC置管可以安全有效地替代股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EN)与肠外营养(PN)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09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84例结肠癌手术患者,根据术后营养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给予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对照组给予全肠外营养,对两种支持治疗的营养状况进行比较。结果联合营养组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小于肠外营养组(P〈0.05)。治疗后联合营养组的血浆前白蛋白和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更高,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EN和PN的联合应用于结肠癌术后状况,具有良好的营养作用,是结肠癌患者术后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结肠癌患者术后肠内肠外营养联合应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方法]42例老年结肠癌患者术后随机分为全肠外营养(TPN)组、肠内营养(TEN)组和联合营养组(TPN TEN),每组14例.检测手术前后人体测量学指标及血浆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并动态监测氮平衡变化,同时观察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术后3个营养支持组的人体测量学指标和Alb、H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第2~5天联合营养组组氮平衡改善较TEN组明显(P<0.01),联合营养组术后第6天即达到正氮平衡,联合营养组与TEN组的累计氮平衡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0.01).TEN组术后早期(12 h)经鼻肠导管营养液滴注后,6例出现腹胀,其中4例伴腹泻,而PN加EN组采用术后36-48 h或听诊可闻及肠鸣音(每分钟3次以上)后方开始输注肠内营养液,则可以较好地耐受.[结论]老年结肠癌患者术后EN时间应适当延长至36~48 h或听诊可闻及肠鸣音(每分钟3次以上)开始为宜,在肠内营养支持前可辅以经周围静脉的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8.
谷欣 《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32(7):107-109,123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合理肠外营养支持对结肠癌患者术后康复的价值.方法 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在昆明市延安医院对69例行结肠癌根治性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肠外营养支持方案,和同期60例按传统方法进行围手术期处理的结肠癌手术病人作对照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前组术后住院时间缩短,治疗费用降低,术后首次肠道排气时间提前,下床活动时间提前,患者恢复快,效果满意.两组患者均无重大并发症发生.结论结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合理肠外营养支持有利病人术后器官功能的康复,又可以减少住院时间与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9.
1996年 1月~ 1999年 12月收治老年性肺炎 48例 ,随机对其中 2 8例辅以肠外营养支持 ,取得满意的疗效 ,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 2 8例 ,男 2 0例 ,女 8例 ,年龄 6 1~ 85岁 ,平均 77岁 ,对照组 2 0例 ,男 14例 ,女 6例 ,年龄 5 8~ 83岁 ,平均 75岁 ,均病情危重 ,高热等中毒症状突出 ,食欲普遍明显下降。伴有糖尿病或肝肾功能不全者未予选入。两组年龄、性别、病情及营养状况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肠外营养支持 ,热量 2 5 kcal/kg.d计算 ,给予 :30 %的脂肪乳剂 …  相似文献   

10.
手术后患者应用肠外营养或均衡型肠内营养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前瞻性研究对比手术后患者应用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或均衡型肠内营养(balancedenteralnutrition)的代谢效应。24例患者按随机表分为肠外营养组及肠内营养组,术后5d开始均应用等氮等热卡的肠外或肠内营养7d。结果:(1)肠外营养组患者体重下降-1.7±0.2kg,胃肠内营养组患者体重下降-0.8±0.3kg,胃肠内营养组体重下降较少(P<0.05)。(2)手术前、后肠外营养组患者白蛋白水平基本不变,肠内营养组也无增加。(3)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患者术后11d的握力下降少于肠外营养组(P<0.09)。(4)7d累积氮平衡,肠外营养组为-82±51mg/kg;肠内营养组患者的累积氮平衡为+70±7mg/kg,胃肠内营养组优于肠外营养组(P<0.05)。在本研究条件下,肠内营养的代谢效应优于肠外营养。作者认为当肠功能大致恢复时,应及早给予肠内营养支持,以加速手术后患者康复。大范围的临床对比研究有待进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结肠癌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增加肠内肠外营养辅助化疗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6月-2013年2月在我院行结肠癌手术治疗的患者99例,随机分为3组:肠外营养组(TPN)、肠内营养组(TEN)和肠内外联合营养组(TPN+ TEN),每组各33例,观察3组患者手术前后体质量(BM)、上臂肌围(MAMC)、三头肌皮褶厚度(TSF)、血浆白蛋白(Alb)及血红蛋白(Hb)水平、氮平衡情况、胃肠道功能变化和并发症等.结果 各组患者经过营养支持后,BM、MAMC、TSF、血浆Alb及Hb等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负氮平衡逐日改善,与术后第1天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术后第2-7天的氮平衡及累计氮平衡,TEN与TPN及TPN+TEN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TPN与TPN+TE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肠道恢复时间TEN最快,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肠内和肠外营养辅助支持治疗在结肠癌患者术后化疗期间均存在一定的优势与劣势,在临床应用中要做到合理运用,提高其支持有效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应用于胃癌手术后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6月~2009年6月共行胃癌切除术50例,分为肠内营养组(30例)和肠外营养组(20例),分析两组病人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营养相关费以及比较术前与术后(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的差异。结果: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营养相关费用肠内组比肠外组减少(P〈0.01)。术后第8天肠内营养组各项营养指标较肠外营养组增高明显(P〈0.05)。结论:肠内营养应用于胃癌手术后安全可行,既经济、符合生理要求,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又可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3.
对67例胃癌患者应用肠内和肠外营养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指出肠内营养在蛋白指标和免疫指标评价上要优于肠外营养,但在肝肾功能指标上则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严重创伤患者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0例需要进行营养支持的严重创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肠内、肠外联合营养过渡至完全肠内营养,对照组采用完全肠外营养,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指标、细胞和体液免疫指标及感染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营养状况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细胞和体液免疫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总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肠外和肠内营养均能在短期内使严重创伤患者的营养状况得到改善,肠内营养能够对严重创伤患者的免疫功能产生调节作用,减少感染的发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作者将全肠外营养(TPN)用于149例因解剖学缺陷或功能障碍导致经肠道消化吸收的营养不足以维持机体需要的肠衰竭患者,治愈率89.9%(134例),死亡率10.1%(15例)。作者提出,应根据患者疾病状态,合理调整糖、脂肪、蛋白质、电解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种类、给量及比例,以达到改善营养状况、辅助手术治疗,甚或治愈疾病的目的。作者认为,肠衰竭是 TPN 的适应证,给予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可减少其并发症及死亡率,提供组织特需性营养物质是营养支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结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外营养支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来年结肠癌患者术后开展早期肠内营养(EEN)与肠外营养(PN)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7例老年结肠癌患者术后即给予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检测术后第2天与第8天患者的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和淋巴细胞总数(TLC),CD4^+,CD8^+,CD4^+/CD8^+。结果全部患者无死亡,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手术后恢复顺利。术后g2天与第8天患者的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和淋巴细胞总数(TLC)。CD4^+,CD8^+。CD4^+/CD8^+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结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联合营养支持运用能提高机体免役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老年恶性肿瘤患者肠外营养相关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66例术后行肠外营养的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原发疾病诊断、手术方式、既往史、输血量、输注白蛋白量、体温超过38℃天数以及肠外营养相关指标,包括肠外营养使用时间、总热能、非蛋白热能、脂肪乳剂、蛋白质和葡萄糖用量、非蛋白热能与氮比值以及糖脂比.结果 366例患者的平均年龄(71.8±6.9)岁,肠外营养时间(10.6±6.3)d,总导管留置时间3 336 d.肠外营养相关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率为2.5%(9/36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接受肠外营养前白蛋白水平和体温升高天数与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257和2.518(均P<0.01).结论 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接受肠外营养前白蛋白水平和体温升高天数是肠外营养相关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老年恶性肿瘤患者肠外营养相关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66例术后行肠外营养的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原发疾病诊断、手术方式、既往史、输血量、输注白蛋白量、体温超过38℃天数以及肠外营养相关指标,包括肠外营养使用时间、总热能、非蛋白热能、脂肪乳剂、蛋白质和葡萄糖用量、非蛋白热能与氮比值以及糖脂比。结果366例患者的平均年龄(71.8±6.9)岁,肠外营养时间(10.6±6.3)d,总导管留置时间3336d。肠外营养相关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率为2.5%(9/36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接受肠外营养前白蛋白水平和体温升高天数与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257和2.518(均P〈0.01)。结论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接受肠外营养前白蛋白水平和体温升高天数是肠外营养相关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