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移植术后微嵌合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微嵌合的出现与移植肾功能、排斥反应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对人类性别决定基因SRY扩增的多重PCR方法,对89例男性供肾的女性肾移植患者外周血的微嵌合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此方法的特异性为100%,灵敏度为1:10^4~1:10^5,总的微嵌合发生率为55.1%(49/89),6个月内微嵌合的发生率为37.0%,6~18个月内发生率为51.5%,18个月以上发生率为75.8%,三组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血中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2例肾移植患者进行外周血ET-1和NO动态检测,将检测结果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并按移植肾状况和血压值再分别分组进行比较。结果:肾移植后ET-1值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NO值明显升高(P〈0.01);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NO值较正常和慢性排斥反应者升高(P〈0.01),而发生慢性排斥反应时,ET-1值较肾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3.
利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象仪监测移植肾功能25例,计34例次。观察表明,在肾移植早期,SPECT有利于鉴别少层原因,避免冒然切除移植肾;肾移植后期,如有肾功能减退,肾小球滤过率的降低较肌酐升高更敏感,更准确,故SPECT监测是了解肾功能及判断预后的最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测定在肾移植术后免疫学监测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动态监测56例肾移植患者术后sVCAM-1水平的变化。结果:肾移植患者术后sVCAM-1水平呈规律性变化,急性排斥反应组sVCAM-1水平明显高于移植肾功能稳定组和CsA肾中毒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对激素治疗敏感的排斥反应患者,sVCAM-1逐渐降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和术前高度致敏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双滤过法血浆分离术(DFPP)治疗36例术后排斥反应和9例术前高度致敏患者。结果24例急性排斥中22例逆转,10例加速性排斥(ACR)全部逆转,1例慢性排斥肾功能稳定,1例超急性排斥(HAR)摘除移植肾;排斥反应采用DFPP治疗者其一年移植肾生存率为84.0%。去致敏抗体者8例已接受肾移植,其中1例术后发生HAR。结论认为DFPP是治疗排斥反应和预防高敏患者术后发生致敏抗体介导的HAR和ACR的有效方法,显著提高了排斥反应的逆转率和移植肾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和术前高度致敏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双滤过法血浆分离术(DFPP)治疗36例术后排斥反应和9例术前高度致敏患者。结果 24例急性排斥中22例逆转,10例加速性排斥(ACR)全部逆转1例慢性排斥肾功能稳定,1例超急性排斥(HAR)摘除移植肾;排斥反应采用DFPP治疗其一年移植肾生存率为84.0%。去致敏抗体者8例已接受肾移植其中1例术后发生HAR。结论认为DFPP是治疗排  相似文献   

7.
尸体肾移植1 082例次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同种异体肾移植1051例1082例次进行总结。术后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12例次,加速性排斥反应3例次,急性排斥反应289例次,慢性排斥反应93例次。人/肾总存活率:1年94.7%/87.6%、3年89.8%/79.7%、5年88.3%/79.1%、10年50.0%/38.6%。最长者存活16年5个月。1082例次的临床研究表明:(1)尸体肾移植是治疗晚期肾脏疾病的有效方法。(2)适应证的选择是保证肾移植成功的关键。(3)良好的HLA配型有利于减少移植肾的早期失功和提高肾移植的长期存活率。(4)高质量的供肾、快速的取肾和熟练的植肾手术是保证肾移植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5)应坚持ABO血型、淋巴细胞毒性试验及PRA配型工作。(6)合理的应用免疫抑制剂,将激素减到最低量及环孢素血浓度的监测甚为重要。(7)ATG或OKT3是当前治疗移植肾难治性排斥反应最有效的免疫抑制剂之一。(8)感染是肾移植失败的重要原因,要充分做好预防感染的工作。(9)彩色多普勒超声和ECT测定是一种方便、快速、敏捷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手段。(10)加强对肾移植患者随访,指导康复期治疗,随时调节免疫抑制剂,这对患者能否长期存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CsA顺序用药对移植肾早期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2年1月~1995年5月,分别对78例及32例肾移植患者术后立即应用ALG和OKT_3,随机选择80例术后立即应用CsA的患者为对照组,以了解CsA顺序用药对移植肾早期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ALG组和OKT_3组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率分别为11.5%和12.5%,CsA组为23.8%(P<0.05),急性肾小管坏死(ATN)ALG组和OKT_3组分别为5.1%和6.3%,CsA组为15.1%(P<0.05),移植肾功能3天正常率ALG组和OKT_3组分别为83.3%和68.8%,CsA组为57.5%(P<0.05)。证实CsA顺序用药可有效地预防AR和ATN的发生,促进移植肾功能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尿毒症合并药物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患者移植前切除双肾对术后血压及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42例合并顽固性高血压的尿毒症患者分成2组(每组21例),一组先行双肾切除,6个月~1年后再行肾移植,另一组不切肾,直接施行肾移植。对比分析2个组肾移植术后的血压及移植肾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切肾组在双肾切除后,13例(61.9%)的平均舒张压低于90mmHg或较术前降低10mmHg以上;6例(28.6%  相似文献   

10.
肾移植患者术后早期血浆内皮素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2例尸体肾移植患者术前及术后早期3个月的血浆内皮素-1(ET-1)浓度进行了动态观察,同时行前列腺素E-2(PGE-2)、血栓素B-2(TXB-2)与环孢素A(CsA)血浓度的测定及移植肾功能与血压的监测。ET-1、PGE-2及TXB-2均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CsA血浓度采用多克隆抗体偏振免疫荧光法(TDX)进行。结果显示:移植前患者的血浆ET-1平均浓度为10.27±0.57pg/ml,移植后3个月各阶段的ET-1值均显著降低,平均浓度为4.62±0.14pg/ml。与此同时,血浆Cr和BUN值以及收缩压、舒张压也呈现相似的变化,与移植前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血浆ET-1浓度的变化与移植肾功能及血压密切相关。血浆ET-1浓度可作为肾移植术后的一项监测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淋巴细胞群体反应性抗体检测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1992年10月~1995年12月对252例等待肾移植患者进行淋巴细胞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其中32例患者PRA阳性,占12.7%。28例患者给予血浆置换2~5次后行肾移植术,术后全部患者均应用甲基泼尼松龙、ATG(ALG)或OKT3治疗。结果:2例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1例加速排斥反应,均摘除移植肾;3个月内出现急性排斥反应21例(65.6%),14例逆转(66.7%),5例摘除移植肾恢复血透(23.8%),2例因肺部严重感染死亡。就PRA阳性的原因,PRA与肾移植的关系,PRA在肾移植中的应用原则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乙,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肾移植患者长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肾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的影响。方法 对80例感染HBV、HCV者肾移植术后肝病及排斥的发生情况、死亡原因及长期存活率进行分析。结果 移植后慢性肝病发生率为21.25%,死亡率为18.75%,显著高于非感染组(1.19%,P〈0.01);HCV组超急性排斥及加速性排斥的发生率(6.06%,9.09%)显著高于非感染组(0.72%,2.74%;P〈0.0  相似文献   

13.
随机选择34例异体肾移植病例,将单纯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和细针抽吸活检(FNAB)诊断与两者相结合得出的结论作对比,发现其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0.6%、79.4%和97.1%,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认为,SPECT检查和FNAB技术相结合,能弥补彼此之不足,是一咱理想搭配方式,可作为肾移植术后监测的常规手段,在临床上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移植肾排斥反应与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关系,应用抗人活化血小板GMP-140(α-颗粒膜蛋白)特异单克隆抗体Sz-51(苏州-51),检测68例肾移植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表面及血浆GMP-140含量;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TxB2(血栓烷B2)含量。术后肾功能正常者GMP-140及TxB2略有升高;发生急慢性排斥反应时两者均显著升高(P<0.001),排斥逆转或移植肾切除后逐渐下降。发生环孢素中毒者其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提示移植肾排斥与体内血小板活化有关,活化指标GMP-140、TxB2检测对早期诊断肾移植后排斥反应及环孢素中毒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是监测移植肾排斥反应的一个较灵敏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血清SIL-2R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20例同种异体尸肾移植患者进行了89例次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检查。结果表明:移植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移植后随着肾功能的恢复而接近正常,但仍轻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较稳定期明显升高,P<0.001,且其上升时间早于血肌酐上升2~7天。而发生环孢素A肾中毒或急性肾小管坏死时,血清SIL-2R水平则变化不明显,P<0.05。因此,SIL-2R的测定可作为移植肾排斥反应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非创伤性指标。  相似文献   

16.
普乐可复在肾移植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研究普乐可复(FK506)对肾移植患者免疫抑制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肾移植术后应用FK506免疫抑制治疗82例,分为临床验证组42例和切换治疗组40例。结果 临床验证组有40例(95.2%)肾功能在14d内恢复正常,1例(2.4%)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治疗逆转。切换治疗组有24例肝功能正常;3例移植肾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ATN)伴急性排斥反应,6例发生慢性排斥反应,4例发生难治性排斥反应,均  相似文献   

17.
外周血及移植肾内嗜酸性粒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移植肾在急性排斥时外周血和移植肾内嗜酸性粒细胞(EO)变化的意义,动态观察31例同种异体肾脏移植病人的外周血和移植肾内EO的变化。结果发现在急性排斥反应时,移植肾内EO数>2%者占80.9%,明显高于肾功能稳定时,P<0.01;重度排斥中血EO数>4%者占82.6%,明显高于肾功能稳定时和中度以下排斥者,P<0.01。结果认为,测定移植肾内的EO变化可以做为监测急性排斥反应的可靠指标,外周血中的EO明显增多常提示排斥反应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8.
ICAM-1和VCAM-1测定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动态监测56例肾移植患者术后sICAM1和sVCAM1水平的变化。结果肾移植患者术后sICAM1和sVCAM1水平呈规律性变化,急性排斥反应组sICAM1为(390.6±91.0)ng/ml,sVCAM1为(1957.1±403.1)ng/ml,明显高于移植肾功能稳定组的(137.3±16.8)ng/ml、(1118.4±210.4)ng/ml和CsA肾中毒组的(132.7±24.8)ng/ml、(1285.8±270.5)ng/ml,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sICAM1和sVCAM1可以作为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学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99mTc—硫胶体显像诊断监测移植肾排斥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估99mTc硫胶体移植肾显像诊断和监测排斥反应的价值,对54例同种异体移植肾进行68例次99mTc硫胶体显像,测定移植肾与第5腰椎骨髓的摄取比,其中22例次同时测定移植肾30分钟蓄积值。结果肾功能正常的17例次显像均为阴性;急性排斥35例次、慢性排斥5例次,除1例次假阴性外,均为阳性;急性肾小管坏死、炎症感染等非排斥肾病11例次,有2例次呈假阳性,余者阴性。本组诊断排斥反应的灵敏度为97.5%,特异性92.9%,准确性95.6%。结果认为,此法可作为肾移植术后鉴别诊断急、慢性排斥的常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20.
23例儿童肾移植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儿童肾移植的临床特点,提高肾移植效果。方法:对23例3~17岁的儿童肾移植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5d至72个月,平均26.1个月,死亡1例,人、肾1年存活率分别为93.3%和86.6%。术后7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6例治疗后逆转,1例因并发移植肾静脉栓塞,切除移植肾;2例发生慢性排斥反应,1例移植肾功能丧失,恢复血液透析,另一例仍在随访治疗中;其它并发症有肺部感染4例,心力衰竭2例,肾静脉阻塞2例,肝功能损害2例,急性肾小管坏死1例。结论:儿童肾移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血管较细、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较高以及药物代谢快等都是应妥善处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