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界膜剥除对周边裂孔合并黄斑孔的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15例(15眼)周边裂孔合并黄斑孔的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手术,吲哚青绿染色内界膜剥除,长效气体填充。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黄斑裂孔闭合、视力等情况。结果平均随访13月。14眼1次手术视网膜复位,一次手术的成功率93.33%,OCT检查13眼黄斑裂孔完全闭合;1眼黄斑与脉络膜贴服紧密,黄斑孔完全闭合率86.67%。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发症有一过性高眼压、白内障等。结论内界膜剥除治疗周边裂孔合并黄斑孔的视网膜脱离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石璇  黎晓新  樊景禹 《眼科研究》2001,19(6):494-496
目的 对老年特发性黄斑孔手术所取组织进行组织学鉴定和比较。方法 6例老年特发黄斑孔患者行玻璃体切割,内界膜剥除,SF6填充手术时取出的标本,以及3例尸体眼的后极部视网膜组织,2例黄斑前膜患者手术中取出的视网膜前膜,用透射电镜进行组织学研究。结果 黄斑孔手术的取材在电镜下表现为一层连续起伏的基底膜组织,上附疏松的玻璃体胶原纤维,未见细胞和视网膜神经层成分,与尸体眼玻璃体视网膜交界的形态相似。而黄斑前膜可见纤维星形细胞,巨噬样细胞及间断的基底膜组织。结论 确证了老年特发黄斑孔手术时用吲哚菁绿染色后撕除的组织是视网膜内界膜。内界膜的剥除在多种黄斑手术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玻璃体手术是否能成功的使外伤黄斑孔关闭及提高视力。方法 对1999年7月至2002年8月我院治疗36眼外伤黄斑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进行玻璃体切除、气液交换、自体浓缩血小板封孔及气体填充,28眼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除,术后俯卧位。2眼待气体吸收后因视网膜增殖及下方新裂孔的形成而出现视网膜的脱离即行硅油填充,术后3个月行硅油取出。6眼术中发现视网膜裂孔的联合视网膜光凝或冷凝封闭裂孔。手术距伤后时间为10天~2年。结果 术后黄斑孔全部闭合(100%),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15眼(41.67%)。结论 玻璃体手术治疗外伤黄斑孔具有较高的孔闭合率,良好的视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外伤性黄斑孔视网膜脱离手术成功率,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21例(23眼)外伤性黄斑孔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C8F8或硅油。术后采取俯卧位15天以上。随访2~36月,平均14月。结果22眼(95.65%)黄斑孔闭合,视网膜复位,视力提高者21眼91.30%,1眼视力无明显改善,1眼视网膜脱离复发,视力下降。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沣气或注入硅油是治疗外伤性黄斑孔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黄斑加固联合内界膜剥离、注气治疗早期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10例10只眼早期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进行了黄斑加固、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离、玻璃体腔注气治疗.均有黄斑部视网膜脱离,眼轴长度均超过27.0 mm,均有黄斑全层破孔.视网膜已僵硬者排除在外.术后随访6~18个月.结果 10只眼初次手术后,视网膜全部复位.但1只眼1月后视网膜再次脱离,再次行玻璃体腔注气术后视网膜复位,黄斑孔未闭合.10只眼中有5只眼黄斑孔闭合;5只眼黄斑孔部分区域闭合,部分组织缺损(1个月后黄斑孔周围行激光封闭).术中未见医源性裂孔形成,术后1只眼玻璃体积血,2周后自行吸收.余术后无眼内出血或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黄斑加固联合内界膜剥离注气术是治疗早期高度近视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能提高视网膜解剖复位率、黄斑孔闭合率.  相似文献   

6.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在眼科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是一种新的无创伤的检查方法,可对眼球结果进行观察。对视网的断层其最大特点之一,OCT系统可将视网的神经纤维层,色素上皮层与其它细胞层面清晰分辩并进行定量测量。本文对OCT的工作原理,眼部结构的正常OCT表现,及病变的OCT表现如老年性黄斑变性、中心性浆液怀脉络膜视网的病变、黄斑前膜、黄斑理解孔等,以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血管阻塞、视网创伤、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等进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黄斑视网膜前膜的形态。方法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观察黄斑视网膜前膜的形态150例。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eidelberg Retina Tomography,HRT-Ⅱ)黄斑模块检查30例,部分眼作了荧光造影,部分眼做了玻璃体切除术和视网膜前膜剥离术,术前术后均做了OCT检查观察手术效果。同时用OCT测量前膜厚度及黄斑中心凹的厚度。结果1.150例中男性56例,女性94例.年龄27~85岁,平均(65.76±9.46)岁。右眼65例,左眼85例。视网膜前膜的形态有以下几种:①黄斑部视网膜增厚,表面有膜形成,牵拉视网膜形成皱褶。视网膜内形成大小不同的液腔。②视网膜表面可清晰看见膜的反射面,有的局限增厚呈块状突起于视网膜表面,视网膜受牵拉弥漫增厚。视网膜内囊腔形成。③黄斑中心凹形成假孔或板层孔,孔的边缘锐利,孔的底部尚有部分神经组织残留或孔的表面被膜掩盖。④因膜的牵拉视网膜内形成大的解离腔。⑤视网膜厚度没有明显变化,仅见视网膜表面不平呈锯齿样改变,中心凹曲线变平。2.150例检查了视网膜前膜的厚度,最厚的膜为269μm,最薄的膜为46μm。平均膜厚度为(84.40±41.42)μm。3.前膜黄斑中心增厚,150例检查了黄斑中心厚度,中心厚度范围为107~780μm。平均(341.08±137.15)μm。正常黄斑中心厚度为(155±28.21)μm。结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是非侵入性,安全,可靠,是精确测量前膜厚度的一种好方法.可用来鉴别黄斑裂孔和假孔及黄斑水肿。作为术前预测手术效果和观察术后黄斑组织恢复情况的手段。通过OCT及HRT-Ⅱ对视网膜前膜的对比观察,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早期前膜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前后段联合手术及硅油充填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前后段联合手术及硅油充填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患者48例48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有高度近视史,视网膜脱离以后极部为主.裂隙灯前置镜和(或)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均发现黄斑裂孔.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或抽吸联合玻璃体切割硅油充填,41例行内界膜(ILM)剥离,23例植入人工晶状体(10L).硅油取出的时间距第一次手术时间为3.5~48.0个月.取硅油前均行OCT检查.取硅油后随访观察均1年以上.结果 除5例外,其他患者手术后1周,前置镜检查均不能看到黄斑孔边缘;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48例患者全部已取硅油.取硅油前OCT检查,黄斑孔愈合呈U型8例,V型为6例,W型为23例;未闭合11例.未闭合的11例经取硅油与膨胀气体充填后全部复位,其中,U型2例,W型9例.32例W型愈合者中2例患者在取油后13、38个月后出现视网膜脱离复发.最终黄斑裂孔U型和V型愈合者16例,占33.3%;W型愈合者32例,占66.7%.视网膜复位率为100.0%.结论前后段联合手术及硅油充填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OCT检查是确定黄斑孔是否封闭的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9.
我科和北京市光电技术研究所协作,试制成红宝石激光治疗机,在治疗虹膜疾病的同时,也开展了对视网膜破孔、黄斑破孔、及视网膜脱离术后未能完全封闭的破孔,视网膜囊样变性等的激光治疗。对视网膜破孔、黄斑破孔,少数学者认为一般单纯性无症状的破孔,有自愈的可能性,不必要治疗,而多数学者认为凡有视网膜破孔者,都有导致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故主张对视网膜破孔、黄斑破孔进行封闭。特别是1960年激光问世以来,对治疗眼疾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前后段联合手术及硅油充填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前后段联合手术及硅油充填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患者48例48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有高度近视史,视网膜脱离以后极部为主.裂隙灯前置镜和(或)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均发现黄斑裂孔.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或抽吸联合玻璃体切割硅油充填,41例行内界膜(ILM)剥离,23例植入人工晶状体(10L).硅油取出的时间距第一次手术时间为3.5~48.0个月.取硅油前均行OCT检查.取硅油后随访观察均1年以上.结果 除5例外,其他患者手术后1周,前置镜检查均不能看到黄斑孔边缘;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48例患者全部已取硅油.取硅油前OCT检查,黄斑孔愈合呈U型8例,V型为6例,W型为23例;未闭合11例.未闭合的11例经取硅油与膨胀气体充填后全部复位,其中,U型2例,W型9例.32例W型愈合者中2例患者在取油后13、38个月后出现视网膜脱离复发.最终黄斑裂孔U型和V型愈合者16例,占33.3%;W型愈合者32例,占66.7%.视网膜复位率为100.0%.结论前后段联合手术及硅油充填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孔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OCT检查是确定黄斑孔是否封闭的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11.
黄斑水肿是黄斑部最常见的病理改变之一,可见于多种视网膜、脉络膜疾病,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等。传统的眼科影像学检查手段如立体眼底照相、荧光素血管造影等,仅根据黄斑部反光及荧光素渗漏情况定性诊断黄斑水肿,无法检测细微的视网膜增厚,不足以反映黄斑水肿的病理、解剖改变,无法对黄斑水肿进行定量检测。而且检查费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剥除视网膜内界膜的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21例(21只眼),经常规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除、气一液交换、应用1/20(气体状态下)或1/9(液体状态下)的吲哚青绿染色、剥除视网膜内界膜、自体浓缩血小板或血清封孔、玻璃体腔填充惰性气体(20%SF6、16%(22F6、16%C3F8)或硅油;术后常规俯卧位及头低位,局部应用抗炎滴眼剂及散瞳剂治疗。结果20例(95.24%)患者黄斑裂孔愈合,视网膜复位。仅一例因颞上方视网膜周边裂孔而导致视网膜脱离复发。随访时间>2个月,20例(95.24%)仍保持视网膜复位,黄斑裂孔解剖封孔;视力>10.1者13例;主要并发症为晶状体混浊和一过性高眼压。结论玻璃体切除手术术中应用吲哚青绿染色、剥除视网膜内界膜并尽量切除周边部玻璃体、应用自体浓缩血小板或血清封孔,可有效地提高黄斑孔视网膜脱离的解剖复位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C3F8填充术治疗变性近视伴黄斑孔的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对16例(17眼)变性近视伴黄斑孔的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手术及气体(C3F8)填充,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4月)观察术后视力、视野、OCT检查、眼底榆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OCT显示16眼术后黄斑孔闭合,视网膜复位,1眼复位失败.16眼视力提高,最佳矫正视力为0.5;16只复位眼中心视野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1眼术后暂时性高眼压,药物治疗恢复正常;1眼术后眼底局部出血,1周后积缸吸收,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G3F8填充术治疗变性近视伴黄斑孔的视网膜脱离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在眼科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是一种新的无创伤的检查方法,可对眼球结构进行观察。对视网膜的断层成像为其最大特点之一,OCT系统可将视网膜的神经纤维层、色素上皮层与其它细胞层面清晰分辨并进行定量测量。本文对OCT的工作原理,眼部结构的正常OCT表现,及病变的OCT表现如老年性黄斑变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黄斑前膜、黄斑裂孔等,以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阻塞、视网膜创伤、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罗陈川  王朱颖 《眼科研究》2003,21(6):619-621
目的 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OCT)在玻璃体视网膜术后黄斑形态检测中的意义。方法应用zeissHumphrey OCT检查仪对48例(48眼),经玻璃体视网膜术后临床检查为复位成功的患者黄斑区进行经中心凹水平和垂直扫描,观察黄斑形态,并测量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结果 48眼接受检查,黄斑结构正常10眼;黄斑水肿12眼;黄斑变薄6眼;神经上皮下积液8眼;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3眼;黄斑前膜7眼;黄斑裂孔2眼。术后黄斑的形态及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与术后视力存在一定关系。结论 OCT能精确探查玻璃体视网膜术后黄斑结构变化,并且在病变的定量随访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眼钝挫伤能引起视网膜震荡,黄斑破孔,黄斑出血,脉络膜破裂和视网膜脱离等。外伤性视网膜色素上皮水肿尚未有详细描叙,作者报告眼外伤后导致视网膜震荡,黄斑破孔及视网膜色素上皮损伤。用单色照相术和荧光血管造影证明在后极部有急性视网膜色素上皮水肿。随访检查发现在过去荧光着色区有色素上皮萎缩。本文作者报告一例女孩,17岁。右眼受钝挫  相似文献   

17.
由于黄斑位于眼球后极部,邻近视神经,解剖位置较复杂,故采用手术封闭黄斑孔难度较大,创伤较大。而黄斑孔伴有视网膜脱离时,仅采用激光封闭往往没有较好疗效。1996年以来,我院根据不同病理状态而分别采用巩膜环扎加玻璃体注气,部分联合激光封闭孔的方法治疗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21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诊断为黄斑孔伴视网膜脱离共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18-64岁,平均49岁。右眼14例,左眼7例,病程最短9天,最长2年,其中3月以内者13例,3月以上8例。视力在手动~0.06之间,均不能矫正,其中数指以…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20例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的病人进行了追踪观察,重点检查了玻璃体状态,发现有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者,视网膜均复位,而无玻璃体后脱离者,术后再次视网膜脱离,并形成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简称PVR)或黄斑皱褶。观察结果表明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与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复位呈正相关关系。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2,8:154-155)  相似文献   

19.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在我国眼科临床的应用(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杏  黄晶晶 《眼科》2004,13(5):260-263
1 OCT在视网膜前膜诊断及术后随访中的应用。OCT由于其独特的横截面成像技术,可以清楚地观察视网膜前膜各层的病理改变,并进行精确的测量。用OCT对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进行检查可以观察到主要有4种图像特征:①视网膜前膜伴黄斑水肿,中心凹凹陷变浅或消失,神经上皮层下方为一暗区,视网膜内层见光带增强的前膜;②增生性视网膜前膜,黄斑中心凹厚度明显增加,神经上皮间或神经上皮下也可有暗区(水肿),视网膜内层见光带增强增宽的前膜,亦可见前膜呈团块状向玻璃体腔凸起;③视网膜前膜伴假性黄斑裂孔形成,黄斑中心凹厚度增加或正常,中心凹呈陡峭状改变,周围视网膜厚度增加,可见光带增强的前膜;④视网膜前膜伴板层黄斑裂孔形成,中心凹神经上皮层部分缺失,中心凹周围的视网膜内层可见光带增强的前膜。利用OCT可以测量视网膜前膜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并与视力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越厚,视力越差。  相似文献   

20.
先天性黄斑缺损的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   总被引:5,自引:12,他引:5  
目的观察先天性黄斑缺损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以及OCT检查对先天性黄斑缺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经视力、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以及散瞳后检眼镜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诊断为先天性黄斑缺损的患者7例9只眼进行OCT以及彩色眼底照相检查,对比分析OCT图像特征。结果患眼OCT图像表现为黄斑病灶区视网膜脉络膜组织随巩膜组织局限性向外凹陷,凹陷的范围水平径为668~4 339 μm,垂直径为668~4 531 μm, 凹陷的深度为230~2 146 μm。凹陷区内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变薄,越向凹陷中央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越薄;2只眼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分别为29、35 μm;7只眼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缺失,其范围为61~807 μm;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反射不均,并见间断现象;脉络膜暗腔扩大。结论先天性黄斑缺损患眼OCT检查图像特征为病灶区视网膜脉络膜组织局限性向外凹陷,凹陷区内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脉络膜层均出现结构异常。OCT对先天性黄斑缺损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97-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