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肠道问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发生于胃肠道的一种非上皮性肿瘤,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病理学的新概念。为提高对其影像的认识,笔者搜集我院2006年1—12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间质瘤7例,分析螺旋CT表现和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是近十年来临床病理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认为它是不同于平滑肌瘤和雪旺细胞瘤的最为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现将我们发现一例结合文献,就其影像学检查及表现报告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封书德  葛玲  王荣  付文杰 《武警医学》2005,16(4):288-289
长期以来,发生于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Gastrointesfinal mesenchymal tumor,GhMT)多被诊断为平滑肌瘤和神经鞘膜瘤等。近年来,随着病理检验技术的进步,发现这类肿瘤中除个别病例具有明确的平滑肌和神经鞘膜免疫表型和超微结构特征外,大部分肿瘤无明确肌性或神经分化特征,类似未分化的幼稚间充质细胞,从而提出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Y)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胃平滑肌肿瘤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平滑肌肿瘤的螺旋CT表现、鉴别诊断及检查技术。材料与方法:采用充分口服温开水(或0.5 ̄1.0%的泛影葡胺)、低张和及时扫描的CT检查方法,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帝胃平滑肌肿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12例有肌瘤CT表现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肿块。与胃壁广基底或带蒂相连,直径多在5cm以内。除瘤灶内有散在钙化或中央呈低密度各1例外,其余肿块密度均匀,强化均一。9例平滑肌肉瘤CT表现为椭圆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总被引:68,自引:5,他引:68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21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11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5例,回肠4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肿瘤呈均匀等密度者8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间呈略低密度或低密度者12例,呈高,等,低混杂密度者1例,增强扫描:病灶中度或明显强化者10例;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多数小囊状坏死者5例,病灶中央坏死,液化,周边强化者6例,21例GIST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4例,肿块直径大于5cm,边界多不清楚,10例肿块内有坏死,5例出现转移灶。结论:CT检查对于GIST的定位准确,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亦很有价值,但CT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仍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6.
杨建忠  吴立伟  单海荣 《人民军医》2014,(11):1242-1243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肿瘤,属于消化道间叶性肿瘤[1]。临床较少见,仅占全部胃肠道肿瘤的0.1%~0.3%[2]。为了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我们选择2006年1月—2014年4月在我院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23例,对其多层螺旋CT(MS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23例中,男14例,女9例;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传统上被诊断为消化道平滑肌(肉)瘤或(恶性)神经鞘瘤。近年的研究发现该肿瘤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肌壁内Cajal间质细胞的间质性肿瘤。由于小肠间质瘤发病率低,文献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拟诊的GIST 21例,均在术前行16排螺旋CT扫描,再对术后病理或免疫组化检查证实的病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肿瘤发生于胃13例,发生于小肠8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4例,回肠1例);恶变3例。CT平扫显示紧贴腔壁软组织密度肿块;增强动脉期呈不均匀轻度强化,静脉期呈均匀明显强化。肿块最大者位于回肠,范围广泛,累及多段肠壁。2例中央可见囊变坏死区,未见钙化影。术前CT诊断与术后病理或免疫组化检查符合率为85.7%。结论:16排螺旋CT扫描对GIST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不同于典型的平滑肌和神经源性肿瘤 ,它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但可向平滑肌或神经分化 ,其组织学发生颇有争议 ,迄今还缺乏统一的良恶性诊断标准。以往认为 ,间质瘤主要发生于胃和肠 ,近来发现食管、网膜、肠系膜均可发生间质瘤 ,而目前GIST概念有待扩大。1 GIST的临床表现GIST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和黑便 ,可发生于各年龄段 ,绝大多数病例发生在成年人 ,但在儿童也有报道 ,而且发生于儿童的病例多为恶性。GIST发病男女无明显差异。以往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免疫组化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MSCT资料,4例术后随访7~36月。结果本组肿瘤源于胃10例,小肠5例,肠系膜1例。肿瘤平均最大径9.94cm±7.75cm,其中良性5例,直径不超过5cm,形态规则,强化轻而均匀。交界性5例,其MSCT不具特征。恶性6例,多呈分叶及多囊实性改变,不均匀显著强化,动脉期见结节或条带状显著强化,侵犯周边及远处转移。MSCT定位、定性准确性分别为87.5%(14/16)、68.8%(11/16),对恶性的阳性预测值为85.7%(6/7)。6例动态增强5min延时期肿瘤均见中度强化,5例分化不同的胃间质瘤三期动态强化曲线有差别。4例随访发现3例有术后转移。结论MSCT多平面重建及动态增强更能显示胃肠道间质瘤的特征表现,对其定位、定性诊断及术后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GIST的16层螺旋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37例GIST中发生于胃23例,小肠8例,结肠3例,肠系膜3例。位于消化道的34例中,瘤体位于消化道腔外27例,腔内、外混合生长7例。CT表现:肿块密度均匀5例,不均匀32例,增强后均匀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33例,动脉期肿块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呈中度或明显强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主要表现为胃肠道腔外生长为主的软组织肿块,易囊变坏死,增强后动脉期肿块实性部分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以肝脏和系膜转移较为常见,淋巴结转移、腹腔积液及肠梗阻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20世纪90年代以前报道的平滑肌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经再次免疫组化证实80%以上为间质瘤。目前认为GIST起源于胃肠道间质的卡哈尔细胞(intestinal cell of cajal,ICC),该细胞是胃肠道中唯一表达原癌基因C—KIT(CD117)的细胞。在消化道间叶肿瘤中,  相似文献   

13.
孤立性肺结节中,炎性假瘤占有一定比例,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往往被怀疑为肺癌。近三年来我院共遇见8例经手术或经CT导引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资料完整的肺炎性似瘤,分析肺炎性假瘤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晰正确率,现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胰腺大囊性浆液性腺瘤是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一种亚型.笔者回顾性分析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大囊性浆液性腺瘤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CT和MRI的表现,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胃间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MRI表现。13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其中4例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均为单发,腔内型3例,腔外型6例,哑铃型4例,圆形或类圆形9例,分叶形4例,直径3.0~10.4cm,平均7.5cm。CT平扫示肿瘤呈均匀等密度3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间呈略低密度或低密度9例,呈高、低、等混杂密度1例。增强扫描示3例呈中度明显增强,10例中度不均匀增强,以静脉期明显。MRI平扫示1例肿块信号均匀,3例肿块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肿块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病理检查10例恶性,3例良性。结论:胃间质瘤CT、MRI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对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不能定性,确诊需要依靠电镜检查和免疫组化。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郑春生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10):1053-1055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胃肠道间质瘤螺旋CT的特点。结果良性9例,恶性16例。胃部18例,食管1例,空肠4例,回肠2例,均为单发病灶。CT表现:(1)平扫,表现为圆或类圆形肿块影,9例良性肿块,8例边界清晰,16例恶性中11例边界不清,7例边缘呈分叶状,2例可见小钙化。(2)增强,25例肿瘤实质可见强化,以动脉期强化明显,但静脉期强化范围较动脉期广,其中15例肿块边缘模糊。结论螺旋CT是检查胃肠道间质瘤的一种重要手段,平扫结合增强检查有利于良恶性的判断,并对临床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转移瘤的螺旋CT表现特征,着重讨论双期扫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已证实的肝转移瘤的螺旋CT扫描资料。检查机型采用西门子Somatom Plus 4螺旋CT机扫描。结果:肝转移瘤CT表现大多数为多发性低密度结节病灶,少数为孤立性低密度结节病灶,双期扫描显示大多数病灶为少血供,少部分病灶为多血管,各具有不同的影像学特征。结论:螺旋CT双期扫描可提高肝转移瘤的检出率,并有利于病灶特征的显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直径≤10 cm的胃神经鞘瘤(GS)和胃间质瘤(GIST)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GS病人(男10例,女21例,中位年龄58岁)和126例GIST病人(男70例,女56例,中位年龄61岁)的CT表现,测量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CT值,计算肿瘤各期强化幅度。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2种肿瘤大小,平扫、增强各期CT值和各期强化幅度以及病人年龄,采用卡方检验比较2种肿瘤的其他CT特征和病人性别,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鉴别2种肿瘤的预测因素。结果2组病人性别,肿瘤发生部位、形态、边界、生长方式、囊变坏死、淋巴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人年龄、肿瘤大小、强化程度、溃疡、钙化以及平扫、增强各期的CT值和各期强化幅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发生部位和周围淋巴结是鉴别2种肿瘤的预测因素。结论平扫和增强CT检查对于≤10 cm的GS和GIST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描述异位胰腺的CT表现,识别可以同其他具有相似特征的胃部黏膜下肿瘤,如最常见的胃肠道黏膜下肿瘤胃肠道间质瘤(GIST)和平滑肌瘤相鉴别的特征。材料与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经学术审查委员会批准不需要知情同意。回顾性复习病理证实的胃和十二指肠的异位胰腺(n=14)、GIST(n=33)和平滑肌瘤(n=7)的CT图像。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分析28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28例做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12例,小肠10例,结肠2例,直肠2例,食管1例,肠系膜1例。28例GIST中,恶性22例,主要CT表现为:肿块直径≥5cm17例,20例瘤体内有低密度坏死,肿瘤边缘有分叶7例,肿瘤实体明显强化,增强前后净增加CT值≥40Hu18例,15例瘤体内和瘤旁伴有成簇状或线状排列血管,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12例。良性6例,肿块直径≤5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呈轻度均匀性强化。CT检查的敏感性为100%,定位准确率为67.8%(19/28),定性准确率78.57%(22/28)。结论:CT可作为GIST常规检查方法,其敏感性高,对术前定性诊断有帮助。但对体积较大的GIST,确定肿瘤组织来源较困难,需结合钡餐造影和内镜检查,以提高定位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