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辉  吴炜  吴碧波  羊丽丽  王武 《海峡药学》2011,23(10):87-88
目的 探讨地佐辛超前镇痛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100例ASAⅠ-Ⅱ级拟实施臂丛神经阻滞的择期或急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50例)采用地佐辛超前镇痛,B组(50)未使用超前镇痛.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比较:麻醉起效时间A组低于B组(P<0.05),麻醉维持时间A组长于B组(P<0.05),A...  相似文献   

2.
马燕 《北方药学》2018,15(1):17-18
目的:探究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实施地佐辛超前镇痛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70例预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根据不同超前镇痛方式,分为对照组(给予20mL1%利多卡因与0.375%布比卡因混合液)、观察组(在注射混合液5min前注射5mg地佐辛)各35例,对比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在6~24h的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药物维持时间方面,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展开超前镇痛,可更好保证麻醉效果,且延长麻醉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地佐辛超前镇痛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患者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对照组患者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治疗组患者加以地佐辛超前镇痛,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疼痛评分(4.23±1.34)分,对照组患者疼痛评分(7.24±1.63)分;治疗组患者的药物起效时间(5.1±1.1)min、维持时间(805.2±243.6)min;对照组患者的药物起效时间(10.5±2.3)min、维持时间(475.3±142.7)min;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超前镇痛可以有效提高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其麻醉起效更快,维持时间更长,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实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地佐辛超前镇痛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临床效果及对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某院在2018年3月~2019年3月之间收治的60例上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色球法,按照1∶1比例将6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通过罗哌卡因、利多卡因实施麻醉,观察组采用地佐辛实施超前麻醉,对比两组术后疼痛情况、药物起效时间与药效维持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4h开始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药物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药效维持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实施臂丛神经阻滞前给予患者地佐辛超前镇痛,可明显缓解其术后疼痛,药物起效时间短,药效维持时间长,可有效改善患者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分析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在临床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内收治的80例需行臂丛神经阻滞患者,遵照随机分配原则,平均分为对照组(n=40)与观察组(n=40),给予对照组行罗哌卡因麻醉,观察组行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血压(M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在临床中将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够有效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延长麻醉时间,改善其生命体征指标,具有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地佐辛联合左布比卡因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自本院2010年至2012年收治的需接受臂丛神经阻滞行上肢手术的患者共100例,以随机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应用左布比卡因,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地佐辛。对比2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结果相对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均有显著优越性,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术后均未出现相关不良反应症状。结论地佐辛联合左布比卡因应用与臂丛神经阻滞能够收到令人满意的临床麻醉效果,患者术后不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具有安全高效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地佐辛复合芬太尼辅助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80例18~65岁的需要臂丛神经阻滞患者,ASA Ⅰ ~Ⅱ级,将其随机分为地佐辛复合芬太尼组(A组)和芬太尼组(B组),每组40例,A组于臂丛神经阻滞完成后,手术切皮前15 min静点地佐辛和芬太尼;B组于臂丛神经阻滞完成后,手术切皮前15 min静点芬太尼.记录切皮(T0)、手术30 min(T1)、手术60 min(T2)、手术结束时(T3)、术后4 h(T4)的心率(HR)、动脉压(MAP)及VAS评分,观察术中及术后4h患者有无恶心、呕吐,SpO2有无降低.结果 A组患者T0、T1、T2、T3、T4的HR、MAP及VAS评分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SpO2均不下降且术中及术后4h回访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佐辛复合芬太尼辅助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与单纯芬太尼辅助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相比,镇痛效果明显,镇痛时间延长,两组术中和术后副反应差别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地佐辛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上肢手术患者6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与B组),两组患者均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A组注入0.375﹪盐酸罗哌卡因20ml,B组注入0.375﹪盐酸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5mg的混合液20ml,注药后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同时采用VAS评分评价镇痛效果.结果 B组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快于A组(P<0.05);B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术中、术后VAS疼痛评分低于A组(P<0.05).结论 地佐辛复合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阻滞起效时间,延长持续时间,改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9.
陈文斌  龚丽芳 《海峡药学》2013,25(2):160-161
目的观察地佐辛复合罗哌卡因经肌间沟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和镇痛效果。方法将80例需要经肌间沟行臂丛神经阻滞的尺桡骨骨折的患者随机平均分成4组,A组0.33%的罗哌卡因30mL;B组0.33%的罗哌卡因30mL完成麻醉后,经静脉给予地佐辛0.1mg.kg-1;C组0.33%的罗哌卡因30mL中加入地佐辛0.1mg.kg-1,D组0.25%的罗哌卡因30mL中加入地佐辛注射液0.1mg.kg-1。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的持续时间、镇痛的持续时间。同时采用VAS评分评价镇痛效果。结果麻醉起效时间4组无明显差别(P<0.05)感觉阻滞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C、D组比A、B两组长(P<0.05),C、D两组麻醉后4、6、8h静息VAS评分明显低于A、B两组(P<0.05)且B组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地佐辛用于经肌间沟行神经阻滞时能明显增强效果和延长麻醉持续时间,降低罗哌卡因的阻滞浓度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地佐辛联合左布比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本院予以上肢手术治疗的102例患者临床资料,设计麻醉方案时将单纯予以左布比卡因麻醉的46例设为对照组,将联合地佐辛麻醉的56例设为研究组,对比两组麻醉效果及VAS评分.结果:研究组阻滞起效时间、痛感消失时间均比对照组短,镇痛持续时间、阻滞持续时间均比对照组长(P<0.05);研究组各时点VAS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与单纯予以左布比卡因相比,联合麻醉应用于行上肢手术患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更佳,可有效延长镇痛时间,并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锁骨内固定术术中麻醉效果和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锁骨内固定手术患者46例,年龄18-50岁,随机分为对照组(R组)和观察组(SR组),n=23。R组选用0.3%罗哌卡因25mL,SF组为0.3%罗派卡因加舒芬太尼10μg共25mL。两组患者入室后常规监测、吸氧和开通静脉通道,高位肌间沟入路,有异感或碰到C5横突尖后分别注入配制好的药液,30min后开始手术。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后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麻醉效果和并发症,记录术后疼痛程度。结果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SR组麻醉效果好于R组,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R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能够加强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和延长术后镇痛时间适用于锁骨内固定手术的麻醉。  相似文献   

12.
康琳 《黑龙江医药》2011,24(4):603-605
目的:观察局麻药中加用小剂量吗啡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对于术后镇痛时间、程度的影响.方法:90例ASA Ⅰ-Ⅱ级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A、B、C三组.A组患者注入2%利多卡因与0.5%布比卡因等量混合液22.5ml;B组注入A组用药后,肌肉注射吗啡2mg;C组注入A组用药内加用吗啡2mg.观察三组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骨科120例拟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盲探式操作,B组采用B超引导下的臂丛神经阻滞,两组均采用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合剂。结果 A组与B组相比,麻醉效果及安全性存在明显差异:A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83.3%。B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过程中患者发生寒战、惊厥发生率及血管神经损伤、止血带反应等不良反应率B组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运用于较长时间的上肢手术是更为合适,提高了穿刺、置管成功率,增加了麻醉效果的优良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3年9月间于广州南方医院和我院行上肢手术治疗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行传统解剖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两组的各项指标、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起效时间、完全阻滞时间、维持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安全、有效,麻醉效果佳,麻醉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运动与感觉分离阻滞的临床应用。方法筛选我院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一针法,观察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神经阻滞完善时间等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尺神经阻滞完善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有效降低麻醉操作时间,并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臂丛阻滞麻醉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00例各类锁骨、上肢手术等需行臂丛神经阻滞的能够合作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应用瑞芬太尼麻醉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出现10例不良反应患者,主要表现为局麻药中毒反应、气胸、霍纳氏综合征等;对照组出现12例不良反应患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寒战、低血压、疼痛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丛阻滞麻醉在一般情况下能够起到比较好的麻醉效果,临床实践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一定要仔细对待,只有对症处理,才能够降低不良反应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相同低剂量(100 mg)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3—9月行上肢手术的患者90例,分为A、B、C组,每组30例.A组予0.375%罗哌卡因30 ml,B组予0.5%罗哌卡因22.5 ml,C组予0.75%罗哌卡因15 ml.观察3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B、C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均短于A组,阻滞节段总数少于A组(P<0.05);C组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均短于A、B组(P<0.05);3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小剂量罗哌卡因于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较好,但容量增加可能致并发症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8.
地塞米松对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地塞米松对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45例择期或急症前臂及手部手术患者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3组,0.5%罗哌卡因30mL加地塞米松5mg(1mL),静脉注射生理盐水(NS)1mL(A组);0.5%罗哌卡因30mL加NS1mL,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mg(B组),0.5%罗哌卡因30mL加NS1mL,静脉注射NS1mL(C组)。结果:A组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均长于B、C组(P<0.05),A组术后首次疼痛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B、C组(P<0.05),3组阻滞成功率为93%(14/15)、93%(14/15)和87%(13/15)。麻醉期间各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均无明显改变。结论:地塞米松可以通过外周途径发挥镇痛作用,在0.5%罗哌卡因中加入5mg地塞米松可明显改善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并可延长术后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