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外感病辨证有伤寒六经辨证、温病三焦与卫气营血辨证三大理论体系,但在分析病机时三者均必须落实到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六经病证、三焦病证与卫气营血病证的病因及脏腑经络病机分析,认为外感病三大辨证体系的辨证过程实质上也就是脏腑经络辨证,提出应重视探讨外感病中脏腑经络辨证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黄和  马臣 《中医临床研究》2010,2(15):111-112
经络是联系沟通体内脏腑与体表形体官窍的纽带,经络系统作为人体的信息传导网络,可感受来自人体内外环境中的各种信息,并按其性质、特点、量度等传递到相应的脏腑组织和官窍肢节。脏腑病变通过经络所反应于体表相应的官窍和部位的各种症状和体征,正是诊断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本文例举3例具有特殊临床表现的病案,说明经络脏腑辨证在诊断急危重症及疑难病中所具之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脏腑和经络辨证,结合现代医学的系统分析与医案总结,探讨帕金森病的症状、病机与证治,确立“五脏虚衰,太阳不利”的核心病机和“调补五脏,疏通太阳”的治法。  相似文献   

4.
浅谈《金匮要略》脏腑经络辨证特点及辨证观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影 《四川中医》2001,19(9):11-12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书,其首创脏腑经络辨证方法。全书共诊疾病308种,皆以脏腑经络辨证方法为指导,抓住主要矛盾,或以辨病为主,或以辨证为主,无不反复诲人以病与证相结合的具体辨证方法,以达到确切掌握其脏腑经络病机所在,其脏腑经络辨证方法至今指导和运用于临床,是中医诊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6.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仲景论述杂病的专著,其中《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又为全书之总纲,为论述杂病之核心。全书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人体脏腑经络内外动态平衡失调而产生的一系列内在病理变化,以“先后”演绎形式作了实质性探讨。仲景选用“先后”一语,寓义深刻,既有序的概念,亦寓规律深义,更具本末之机。名论脏腑经络之先后,实对后世认识杂病规律、杂病治疗及预后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茜薇  吴林玲 《河南中医》2014,34(2):280-281
颜面痤疮的发生是人体脏腑功能失调而发于体表的一种外候,通过观察体表相对独立的局部色泽、形态等变化,可以测知体内脏腑、经络的失衡状态。运用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抓住"定病位",根据病位之所在,经络之所行,脏腑之所属,结合病因病机,全面进行辨证论治,对颜面痤疮的治疗有更佳疗效。  相似文献   

8.
经络是人体通行气血、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组织器官的通道。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共同进行着有机的整体活动,以维护机体内外上下的协调统一,其中经络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经络在病理情况下对疾病的发生和传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径。外邪从皮毛、  相似文献   

9.
脏腑之间的经络联系,可分为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两种。直接联系指本脏、本腑有经络直通其他脏腑;或他脏、他腑有经络与本脏、本腑相连。间接联系指脏腑之间无明显联系通道,即本脏、本腑要通过中间环节的脏腑或体表循行经络与其他脏腑相连。就是依靠这种直接和间接的经络联系,使五脏六腑之  相似文献   

10.
手足十二针是针灸学泰斗、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王乐亭先生的临床宝贵经验,用于治疗中风、高血压、瘫痪、痹证等。该组穴位由双侧合谷、内关、曲池、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组成,左右共十二穴,故名手足十二针。这些穴位配伍精妙,与脾、胃、肝、肺等脏腑有着紧密联系,参与着人体阴阳调节,气血化生,值得我们借鉴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据明赵开美本)公认为全书的总论。但从篇中所述内容,如何领悟其纲领性的意义,尚须作深入研讨,尤其是原文中存在不少疑问。笔者为探析其奥旨,以文理、医理并结合哲理试作粗浅诠释,望同道匡正。篇名的涵义:《金匮要略》全书共25篇,除最后3篇(疑非仲景文)外,其余21篇皆以病名命篇,如《痉湿喝病》篇、《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等等,唯独首篇取名为《脏腑经络先后病》,取此篇名有何深刻含义?"脏腑经络"是指病变发生的部位。经络病变浅,在外;脏腑病变深,在内。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部位,…  相似文献   

12.
《伤寒杂病论》是一部治疗流行性、传染性外感病及内科杂病的著作,其中的伤寒包含狭义伤寒和温病,外感病防治整体可遵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六病辨证思路。预防和初起阶段,以辛温透达为治则,可用神仙汤等。病位在表属阳者,从太阳病论治,治法为解表祛邪,达邪外出,可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葛根加半夏汤、五苓散等。病位在表属阴者,从少阴病论治,治法为温阳解表,扶正达邪,可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真武汤、白通汤等。病在中(半表半里)属阳者,可从少阳病论治,治法为扶正祛邪,给邪以出路,可用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大柴胡汤、泻心汤等。病位在中(半表半里)属阴者,可从厥阴病论治,治法为寒热并调,清上温下,可用乌梅丸或麻黄升麻汤加减。病位在里属阳者,可从阳明病论治,治法为清泄内热,养阴生津,可用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大承气汤等。病位在里属阴者,可从太阴病论治,治法为温阳扶正,可用桂枝人参汤、甘草干姜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通脉四逆汤等。外感病病情变化迅速,治疗时需根据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的具体情况灵活应对,及时调整。  相似文献   

13.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临床症状各异,眩晕为其常见症状之一,因颈椎病所致眩晕带来诸多生活不便,本人运用中医脏腑经络辨证理论指导诊治本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以脏腑经络为理论依据来论述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形成了较完整的以脏腑经络为中心,以整体性原则、辨病结合辨证原则为指导,以脉证合参为主要方法,理法方药一线贯连的辨证论治体系。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时病论》与脏腑辨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介绍了清末温病学派医家雷丰的生平、著述及影响。重点论述其代表作《时病论》的辨证方法,总结了《时病论》运用脏腑辨证的规律和特点,进而阐明其在整个中医“辨证”历史上的位置和特色。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时病论》对“脏腑辨证”的运用,1)在温病领域的运用情况。雷氏治温病虽也采用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但所占比例较小,而广泛地使用脏腑辨证,且能明确反映温病的传变及分期特点。2)治泄痢的脏腑辨证特色,3)创新辨证脏腑证型。  相似文献   

16.
现代临床上通常以"八纲辨证"治疗一系列以汗出异常为主的汗证。笔者通过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所得,发现若能结合脏腑、经络辨证,对于汗证的治疗往往收到奇效。  相似文献   

17.
肺痨纳入外感病辨证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聂广  李静 《环球中医药》2010,3(6):442-444,446
中医学历来将疾病分为两大类,即外感和内伤:两类疾病有不同的证治特点,也有不同的辩证模式。那么,肺痨是外感还是内伤?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8.
李凯平 《光明中医》2014,29(12):2490-2492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于东汉时期所作,经过一番重新整理与校正,以《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流传至今.《伤寒论》以论述外感病为主,而《金匮要略》以内伤杂病为主.六经辨证及脏腑辨证都是重要的中医辨证体系,前者针对外感病,而后者针对内伤杂病.本文运用综合、类比与演绎等方法,从病机演变的时间性及其与脏腑间的联系,整理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相关原文,结果发现六经辨证实质上亦以脏腑为基础.而之所以存在两个不同的辨证体系,是由于外感病与内伤杂病在病机上各具有自身主要的传变规律.两个辨证体系的运用,有助于医者在临床上更快地掌握外感病或内伤杂病的发展规律,以制定更好的治疗方案.正由于两类疾病在时间上病机发展规律的不同,故两个体系在疾病属性的掌握上各有侧重(或先后),六经辨证首重寒热、表里,而脏腑辨证首重虚实.中医的辨证论治,实际上是辨证求机(病机),审机论治.按本文的结果来看,对于中医不同的辨证体系,可以从疾病的病机及其传变规律为本,透过相关原著(或古籍)原文的整理,以理解各辨证体系形成的原因与目的。  相似文献   

19.
武国宝  王宏志 《光明中医》2014,(9):1832-1832
经络辨证是中医辨证体系的重要部分,张仲景首创经络辨证之先河。文章通过经络主治、时间性病症、脏腑辨证三方面阐释其实用性和重要性,若能灵活运用,不仅可以诊疗临床疑难病症,还可以为疾病的诊断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唐浩 《光明中医》1995,(3):19-20
针灸与脏腑经络的整体观唐浩(新加坡)编者按:本文依据《内经》论述,强调了针灸治疗中掌握脏腑经络之间的整体观的重要性,以及针刺时“得气”的重要性,是篇中医学术传统性较强的文章。作者是新加坡一位针灸中医师,投稿附信中提到从小就“被中医这一门国粹技艺所深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