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马查多约瑟夫病基因1(MJD1)CAG三核苷酸动态突变及其拷贝数与MJD/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Ⅲ型(SCA3)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技术,对9个MJD/SCA3家系109名成员进行MJD1基因(CAG)n拷贝数分析。结果发现异常扩增的(CAG)n拷贝数与发病年龄呈负相关,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病情严重程度;主要临床症状、体征与异常扩增的(CAG)n拷贝数无关,而是受病程影响。同时发现17例症状前患者。结论异常扩增的(CAG)n拷贝数对疾病表型有影响,但不能完全作为临床特征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遗传性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患者SCA1基因突变检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检测中国人遗传性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SCA)患者的SCA1基因突变[(CAG)n]。方法应用聚合酶链(PCR)技术,检测了27个SCA家系中44例SCA患者的SCA1(CAG)n。结果首次发现1个家系2例患者及1位“正常者”均有1个SCA1异常等位基因扩增片段。患者Ⅲ5与其1位兄弟(“正常者”)的异常等位基因扩增片段,长度为272bp,三核苷酸CAG重复数为53次,患者Ⅲ2的异常等位基因扩增片段,长度为299bp,CAG重复数为62次,均超出正常范围。另26个家系42例患者的等位基因扩增片段长度范围在164~218bp之间,CAG重复数在17~35次间,属于正常范围。结论来自1家系2例SCA患者的基因分型为SCA1型,“正常者”可能是未到发病年龄的无症状SCA1患者,余26个家系42例患者不是SCA1型。  相似文献   

3.
MJD1基因单个碱基多态性与CAG重复序列不稳定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查多-约瑟夫病患者的MJD1基因存在CAG三核苷酸不稳定扩展突变,为探讨这种不稳定扩展突变的分子机制。方法对58名正常人和20名MJD患者的MJD1基因内CAG/CAA、CGG/GGG两个位点的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正常染色体中,具有CGG等位基因的CAG重复数目(27.32±0.61,n=28)较具有GGG等位基因的CAG重复数目(15.90±0.69,n=30)明显大(P<0.01)。CGG等位基因在患者中的分布频率(100%)明显高于正常人(48.3%)。结论MJD1基因内单个碱基置换影响CAG重复序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经DNA测序证实的肝豆状核变性基因突变热区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25  
目的研究我国肝豆状核变性(WD)基因突变的特征。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像多态(PCR-SSCP)技术,结合DNA测序技术,筛查40个WD家系的56例患者及无亲缘关系的60名正常人的WD基因第5、8、14号外显子(exon5,exon8,exon14)的突变及多态。结果21例患者(来自15个WD家系)在exon8检出2种错义突变,占37.5%(15/40),其中2例(来自同一家系)发生Arg778Gln纯合子突变(2.5%),8例(分别来自8个WD家系)发生Arg778Leu纯合子突变(20.0%),余11例(来自6个WD家系)发生Arg778Leu杂合子突变(15.0%,6/40)。此外,在第8号外显子区域发现了两种多态;在exon5和exon14侧翼的内含子区域各发现了1种新多态。这是我国首次经DNA测序证实的WD基因突变热区。结论exon8为我国WD病人基因突变的热区之一,这对于建立准确快速的WD直接基因诊断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该测序方法对明确基因变异的具体部位和内容的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利培酮对痴呆患者精神病性等症状的疗效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了解利培酮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及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MID)患者精神病性等症状的疗效。方法:对11例AD和10例MID住院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及老年临床评定量表(SCAG)进行评定、比较。结果:应用利培酮治疗中发现,利培酮用量小,治疗后MMSE总分明显增加,SCAG各项因子分明显改善。结论:利培酮治疗AD及MID的精神病性等症状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
家族性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及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家族性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临床和免疫学特征与非家族性患者的异同,并分析家系患者的遗传学特性,试图解释家族发病的机制。方法对诊治112例家族性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特征、免疫学特征及HLA-Ⅱ、Ⅲ类抗原基因分型进行了研究及家系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的临床及免疫学特征与散发性病例基本相同,其遗传方式基本符合Mendel常染色体遗传,可能为显型或隐性遗传,其中2个家系呈典型显型遗传。HLA基因分型发现补体C4A*4、补体型S42及DRB1等位基因中的0901和1301两对等位基因与MG相关。结论遗传缺陷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重症肌无力。  相似文献   

7.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早老素-1基因5号外显子新突变点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早老素-1基因突变在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SporadicAlzheimer′sdisease,SAD)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像多态性(PCR-SSCP)及DNA直接测序技术检测68名SAD患者、13名血管性痴呆(VD)患者和65名正常老年人的早老素-1基因第5号外显子。结果发现4名SAD患者的PCR产物SSCP分析发生泳动异常,DNA序列分析发现:这4名SAD患者的130号密码子发生了CTG→ATG错义突变(388位点发生C→A突变),使编码的氨基酸由亮氨酸变为蛋氨酸(Leu130Met);157号密码子发生了GTG→CTG错义突变(469位点发生G→C突变),使编码的氨基酸由缬氨酸变为亮氨酸(Val157Leu),另有11名患者SSCP表现为一条单链增快,其性质待定。结论SAD患者也存在早老素-1基因第5号外显子突变,该突变点可能为中国人SAD患者早老素基因突变点之一。  相似文献   

8.
橄榄—桥脑—小脑萎缩伴视网膜变性的临床分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橄榄-桥脑-小脑萎缩伴有视网膜变性(SCA7)的临床表型与与致病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 对发病表现为共济失调、辨色力异常、视力下降的2个家系共21名成员(8例患者)进行了系统的临床及辅助检查、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及聚 烯酰胺凝胶电泳等技术检测家系成员和另55名健康人的SCA7基因内CAG重复序列,分析SCA7临床表型与CAG重复突变的相关。上家系11个亲代-子代对均存在遗传早现现象,  相似文献   

9.
三核苷酸重复的检测在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建立中国人遗传性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SCA)患者的SCA1、SCA2、SCA3/MJD、SCA6型的CAG三核苷酸重复(CAG)n频率的检测方法并探讨其诊断意义。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检测了30例正常人和6例临床诊断为SCA患者上述4型的(CAG)n重复数。结果30例正常人(CAG)n的重复数目分别为SCA16~40次,SCA222~29次,SCA313~36次,SCA64~16次。6例SCA患者中2例有SCA3异常,(CAG)n重复数分别为67和75,而SCA1、SCA2、SCA6型(CAG)n重复数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研究三核苷酸重复频率的检测为SCA患者提供了准确可靠的诊断方法和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中国广州汉族人群的早老素1(PS1)基因内含子8多态性与迟发性阿尔茨海默病(AD)进行关联分析。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104例迟发性AD患者(AD组)和106名正常老年人(对照组)的PS1基因内含子8的多态性,并对AD与PS1基因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 (1)AD患者组的PSI等位基因1的频率(0.60)高于对照组(0.48),等位基因2的频  相似文献   

11.
12.
去松果树对大鼠学习记忆及大脑皮质胆碱能纤维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松果体功能减退致褪黑素 (MT)分泌减少对大鼠学习记忆及大脑皮质胆碱能纤维分布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进行Y型迷宫测试 ,淘汰学习障碍的大鼠 ,将学习正常的大鼠随机分 2组 ,实验组手术摘除松果体 ,对照组给予假手术 ,饲养 40d后再行Y型迷宫测试 ,乙酰胆碱酯酶 (AChE)组织化学法测AChE。结果 实验组大鼠学习成绩由术前 (14.7± 5 .0 )次增加到术后(2 8.7± 2 .4)次 ,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低于术前自身及对照组 (13.8± 8.3)次 (P <0 .0 1) ,运动皮质、体感皮质第Ⅱ~Ⅳ层 ,海马CA1、CA2、CA3区辐状层、腔隙层、分子层和齿状回多形细胞层AChE阳性纤维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大鼠松果体摘除可以引起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及大脑皮质胆碱能纤维密度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载脂蛋白 (a) [Apo(a) ]五核苷酸重复序列 (PNR)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ABI)的关系。方法  1998年 3~ 12月收治的ABI患者 82例 ,男 5 4例 ,女 2 8例 ,平均年龄 6 8岁。健康对照组 15 3名 ,男 86名 ,女 6 7名 ,平均年龄 6 2岁。分别检测血清脂蛋白A [Lp(a) ]、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甘油三酯 (TG)、载脂蛋白AⅠ(ApoAⅠ )及载脂蛋白B(ApoB)水平。同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高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Apo(a) 5′调控区五核苷酸重复序列基因的多态性 ,并加以对照分析。结果 ABI患者Lp(a) [(2 40±2 2 5 )mg/L]、TC[(4.7± 0 .7)mmol/L]、TG[(1.7± 0 .6 )mmol/L]和LDL C[(2 .8± 0 .6 )mmol/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134± 98)mg/L、(4.3± 0 .7)mmol/L、(1.1± 0 .5 )mmol/L和 (2 .8± 0 .6 )mmol/L],HDL C水平 [(0 .9± 0 .2 )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 [(1.0± 0 .4)mmol/L];两组ApoAⅠ [(1.1± 0 .2 )mmol/L ,(1.2± 0 .2 )mmol/L]、ApoB[(0 .9± 0 .1)mmol/L ,(0 .9± 0 .2 )mmol/L]比较 ,差异无显著意义 ;ABI组中重复序列数为 5的等位基因频率 (0 .0 9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0 .0 2 6 ) ,重复序列数为 9的等位基因频率 (0 .0 73)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葡萄糖载体 1(Glut 1,相对分子质量为 45 0 0 0 )在高血压性脑出血 (HIH)患者脑组织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 (Glut 1、GFAP抗体 )对 7例HIH患者和 6例非神经系统疾病死亡患者 (对照组 )的脑组织标本进行标记 ,分析脑出血后 2 4h内、72h后的星形胶质细胞中 45 0 0 0Glut 1表达的变化 ,同时采用多媒体彩色病理图文系统 (MPIAS 5 0 0 )计算星形胶质细胞中的平均灰度 (AGD)和平均光密度。结果 对照组 45 0 0 0Glut 1在星形胶质细胞中因表达较少 ,未达检测水平。 2 4h组HIH病灶周围反应性星形细胞增多、胞体增殖、肿胀 ,GFAP标记阳性 ;Glut 1在反应性星形细胞上同样呈明显阳性反应。 72h组标本显示GFAP和Glut 1强阳性反应 ,较 2 4h组表达明显增强 ,其AGD和平均吸光度均值分别为 2 0 3± 16和 0 .0 9± 0 .0 4。结论  45 0 0 0Glut 1在HIH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表达增加 ,是一种充分保障脑组织葡萄糖能量代谢的防御机制 ;病灶周围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为血 脑屏障的破坏提供了一种代偿机制。  相似文献   

15.
左侧大脑半球病变所致右侧空间疏忽一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左半球病变引起右侧空间疏忽的可能机制。方法对1例左半球病变及诊断为经皮质感觉性失语且右利的患者,用Albert删除试验及Schenkenberg二等分试验,临摹及摆方块检查其视空间功能及有无疏忽。结果(1)患者有视空间功能障碍及右半侧空间疏忽。(2)患者语言障碍恢复快,视空间障碍及右侧疏忽恢复慢。结论 本例患者的视空间功能及对双侧空间注意的优势半球可能在左侧。  相似文献   

16.
阿霉素中毒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及细胞核孔的改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阿霉素中毒所致神经元坏死过程中胞核,胞质及核孔的变化,是否存在凋亡。方法 SD大鼠静脉注射阿霉素8mg/kg,使其腰背根神经节细胞发生变性。利用光镜,电镜、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TUNEL染色等方法观察不同时期神经元和核孔的变化,寻找凋亡存在的证据。结果 阿霉素应用14d后,核膜切线位核孔的结构变得模糊不清,数量减少;垂直位核膜隔明显稀疏,甚至消失,神经核中度变性及胞质明显变性。结论 核孔  相似文献   

17.
社区老年人认知功能变化及其预后的五年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目的 观察一个社区居住的老年人群体的认知功能随年龄变化的发生和发展速度,以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在北京市≥60岁的老年和55 ̄59岁的亚老年人群(在此统称老年人)中抽取一个样本,对其进行前瞻性研究,即分别于1992年和5年后检查认知功能。结果 基线调查时2047名老年人中有241人(11.8%)认知功能异常。随访发现,认知功能异常者5年死亡率42.9%,明显高于认知功能正常老人的死亡率(19.8%  相似文献   

18.
肝豆状核变性病基因突变的检测及酶切诊断方法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目的 筛选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的高频突变点,并建立酶切诊断方法。方法 对中国人WD39个家系45例患者的3 ̄20号外显子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对有异常者进行序列分析,并通过对该突变点的酶切再次筛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雌、孕激素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 ,研究雌、孕激素对大鼠大脑皮层、海马N 甲基 D 天冬氨酸受体亚单位 1(NMDAR1)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给予雌二醇后大鼠顶叶大脑皮层及海马CA1、CA3 及齿状回NMDAR1mRNA水平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 ;给予孕酮后大脑皮层及海马各区NMDAR1mRNA水平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雌激素上调脑组织内NMDAR1mRNA水平 ,使惊厥易患性增加 ,此可能是雌激素致癫痫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而孕激素的抗癫痫作用与调节NMDAR1mRNA的表达没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