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无效率的多因素分析。方法试验组选择04.5 h内发病给予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7例,对照组选择与试验组同期发病的04.5 h内发病给予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7例,对照组选择与试验组同期发病的04.5 h内未予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试验组给予溶栓治疗外其余治疗与对照组一致。评定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 h、7 d、30 d、90 d的NIHSS评分。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治疗前无差别(P=0.17),治疗后各时间点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效率多因素回归分析试验组为大面积脑梗死(OR=22.709,95%CI 5.0194.5 h内未予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试验组给予溶栓治疗外其余治疗与对照组一致。评定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 h、7 d、30 d、90 d的NIHSS评分。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治疗前无差别(P=0.17),治疗后各时间点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效率多因素回归分析试验组为大面积脑梗死(OR=22.709,95%CI 5.019102.743,P=0.000)及早期症状改善(OR=0.065,95%CI 0.012102.743,P=0.000)及早期症状改善(OR=0.065,95%CI 0.0120.364,P=0.002),对照组为大面积脑梗死(OR=0.273,95%CI 0.0830.364,P=0.002),对照组为大面积脑梗死(OR=0.273,95%CI 0.0830.904,P=0.034)及基线NIHSS评分(OR=0.866,95%CI 0.0830.904,P=0.034)及基线NIHSS评分(OR=0.866,95%CI 0.0830.904,P=0.041)。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和安全性确切,大面积脑梗死、早期症状改善为静脉溶栓治疗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高龄(≥80岁)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应用rt-PA对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根据药物剂量分为小剂量(0.6mg/kg)组40例和标准剂量(0.9mg/kg)组38例;另选取39例未接受溶栓治疗患者为非溶栓组,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颅内出血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 小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高于非溶栓组(P<0.05)。小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治疗后1d、7d、15d、30d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明显低于非溶栓组(P<0.05)。小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明显低于非溶栓组(P<0.05)。小剂量组24h颅内出血率明显低于标准剂量组(P<0.05);小剂量组、标准剂量组24h颅内出血率均高于非溶栓组(P<0.05)。小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明显低于非溶栓组(P<0.05)。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较为安全、有效,小剂量rt-PA可以降低患者出血风险,减少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椎基底动脉系统(VBA)脑梗死患者在不同时间窗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情况分析。方法选取在该院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71例VBA脑梗死患者,按照发病-溶栓治疗时间不同分为两组,将发病-溶栓治疗时间<3.0 h内的3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发病-溶栓治疗时间在3.0 h~4.5 h之间的3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溶栓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溶栓治疗前和治疗后7 d、15 d的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在治疗后90 d时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小于对照组,且Barthel指数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溶栓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2.86%;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5.00%,两组溶栓治疗7 d后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58,P=0.418);两组患者溶栓治疗7 d后脑出血率、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后7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BA脑梗死患者rt-PA溶栓在时间窗3.0~4.5 h与时间窗<3.0 h近期效果相似,死亡风险相当,但时间窗<3.0 h患者可以降低脑出血的发生,远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伴心房颤动(房颤)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收集发病时间<4.5h的65例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将41例无房颤患者作为非房颤组和24例伴房颤患者作为房颤组;观察溶栓后2组脑出血的发生率、病死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应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估综合生活能力。结果 2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2组各时间点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30d的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房颤组脑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虽高于非房颤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2.50%vs 2.44%,16.67%vs 2.44%,P>0.05)。结论对于由房颤引起的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急性期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13年3月~2015年12月期间在门头沟区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并符合静脉溶栓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1例,于发病4.5 h内进行静脉溶栓,溶栓药物为rt-PA,剂量为0.9mg/kg(最大剂量90 mg)。分析患者危险因素、溶栓的时间窗、溶栓前NIHSS评分及溶栓后24 h及14 d时的NIHSS评分及脑出血等溶栓并发症情况。结果入选患者主要危险因素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吸烟史71.0%,大量饮酒史51.6%,高血压病49.6%,糖尿病32.25%,心房颤动9.6%,既往脑梗死病史9.6%。发病到治疗的平均时间为(120.91±50.29)min。溶栓前、溶栓后24 h、溶栓14 d时NIHSS评分分别为(8.32±2.77)、(5.48±1.07)、(5.41±1.26),溶栓后24 h及溶栓14 d NIH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进相关性分析显示,静脉溶栓时间窗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0.234,P=0.490)。溶栓过程中1例(3.2%)出现皮下出血,2例(6.4%)出现牙龈出血。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病4.5 h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有效而且安全;rt-PA静脉溶栓后主要在24 h内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急性脑梗死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早期使用前列地尔注射液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急性脑梗死经rt-PA静脉溶栓患者66例,随机分为前列地尔组(溶栓后立即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10μg/d,持续14 d)34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溶栓前以及溶栓后1、7、14和30 d的变化,Barthel指数(BI)评分和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定溶栓后7、14和30 d的变化,并记录溶栓后24 h、14 d头颅CT影像学变化。结果与基线NIHSS评分比较,2组溶栓治疗后1、7、14和30 d的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前列地尔组溶栓后14和30 d的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3.0(1.0,4.0)分vs 4.0(1.0,6.0)分,2.0(1.0,3.0)分vs 3.0(1.0,6.0)分,P0.05];前列地尔组溶栓后14和30 d的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0.0(35.0,90.0)分vs 50.0(25.0,87.5)分,75.0(57.5,92.5)分vs 60.0(30.0,92.5)分,P0.05];前列地尔组溶栓后30 d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1.0(0.5,2.0)分vs 3.0(0.5,4.0)分,P0.05];2组均未出现皮肤出血、尿道出血、症状性消化道出血、症状性脑出血和死亡患者,2组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后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14 d,有进一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趋势,存在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发病时间34.5h内脑梗死患者应用0.6mg/k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ator,rt-PA)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34.5h内脑梗死患者应用0.6mg/k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ator,rt-PA)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34.5h内脑梗死患者44例(脑梗死组),给予0.6mg/kg rt-PA静脉溶栓治疗,30、90d随访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s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其神经功能恢复和临床疗效,观察溶栓后的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age,sICH)发生率。将所有的观察结果与ECASSⅢ(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Ⅲ)试验的相应结果进行对比(0.9mg/kg rt-PA,对照组)。结果 2组30、90d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及预后良好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sICH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2%vs 7.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不亚于高剂量rt-PA,其安全性可能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低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61例,分为4组:联合溶栓组44例,给予静脉rt-PA尿激酶;rt-PA组37例,尿激酶组32例,对照组48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9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同时观察再梗死率、脑出血率及病死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4组治疗后90 d NI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溶栓组与对照组在90 d有效率及疗效满意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溶栓组90 d有效率及疗效满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溶栓组与rt-PA组和尿激酶组脑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3%υs 18.9%υs 18.7%,P<0.05)。结论 rt-PA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远期疗效和单用rt-PA、单用尿激酶相当,但脑出血率降低,因此该治疗方法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分析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和尿激酶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超早期脑梗死老年患者分为尿激酶组、rt-PA组和对照组治疗,采用脑梗死患者临床判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和Barthel指数(BI)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1 d、7 d及14 d rt-PA组CSS评分低于尿激酶组和对照组,14 d和90 d BI 高于尿激酶组和对照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尿激酶组出血并发症高于rt-PA组和对照组,rt-PA组和对照组间无差异.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疗效肯定,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69例发病在4.5小时内具有溶栓指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观察组37例行rt-PA静脉溶栓,对照组32例行常规抗血小板治疗。以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定溶栓后临床疗效,以Barthel指数(BI)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判断治疗后90d生活质量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h、24h、7d 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9.23±3.51)vs(11.32±1.12),(6.72±2.31)vs(9.24±2.53),(4.23±2.12)vs(7.34±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天BI评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78.56±3.51)vs(61.30±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天mRS评分疗效良好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67.56%(25/37)vs 34.38%(1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24h脑出血率及死亡率高于对照组[16.21%(6/37)vs 9.37%(3/3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时间窗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近、远期疗效均较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发病在4.5 h内ACI患者139例,且均符合静脉溶栓适应证,按入院顺序分为rt-PA组(61例)和对照组(ACI)(78例),分别给予rt-PA静脉溶栓和奥扎格雷钠治疗。采用NIHSS及mRS评分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24 h、7 d、90 d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rt-PA组治疗后7 d,NIHSS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rt-PA组90 d mRS评分优于对照组。2组病死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ACI患者4.5 h内给予rt-PA静脉溶栓,疗效优于奥扎格雷钠,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磁共振技术观察人尿激肽原酶(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灶大小、脑血流等的影响,进一步阐明药物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发病48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1例,随机分为尤瑞克林组(23例)和丹参组(18例)。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将患者分成轻、中、重三度。尤瑞克林组,给予0.15PNA单位尤瑞克林,丹参组给予400mg丹参,均为静脉滴注.1次/d,10d为一疗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0d对患者进行头部磁共振多序列的检查。发病后30、90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定患者的临床预后。结果①两组治疗后NIHSS分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NIHSS〉10的中、重度患者,尤瑞克林组、丹参组治疗前后NIHSS差值中位数分别为4.0(3.0~7.0),2.0(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尤瑞克林组对中、重度患者疗效更好;②尤瑞克林组、丹参组梗死灶增大的比率分别为42.9%(9/21)和41.2%(7/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2),两组梗死灶渗血率分别为38.1%(8/21)和11.8%(2/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③尤瑞克林组及丹参组在治疗后,梗死区局部脑血流量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尤瑞克林组在治疗后相对局部脑血流星(梗死区脑血容量/镜像区脑血容量)增加较丹参组明显,分别为1.26±0.13和1.05±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P〈0.05);④MRA显示两组患者的大血管再通比例分别为5/7和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结论尤瑞克林能增加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梗死区血液供应;与丹参组比较对中、重度患者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模式MRI指导下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NINDS试验溶栓标准的CT阴性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多模式MRI检查,筛选出符合溶栓标准的14例脑梗死患者,给予rt-PA0.9mg/kg静脉溶栓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Barthel指数(BI)及90天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定溶栓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结果14例溶栓患者溶栓治疗后NIHSS评分24h(6.42±5.38)分,溶栓治疗后21天(3.64±3.05)分,溶栓治疗后90天(0.86±1.17)分;14例患者溶栓治疗前BI评分(18.93±6.26)分,溶栓治疗后21天(50.36±35.22)分,溶栓治疗后90天(88.93±13.21)分,均较溶栓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rt-PA(0.9mg/kg)溶栓治疗发病4.5h之内的急性脑梗死是有效安全的;多模式MRI有助于选择从溶栓中获益并剔除那些存在高度出血性转化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对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与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11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纳入对照组(rt-PA静脉溶栓)和观察组(尤瑞克林+rt-PA静脉溶栓),每组57例,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血清VE-cadherin及MCP-1表达水平差异,记录2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2组治疗后24 h、7 d 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7 d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61.4%vs 42.1%,P=0.040)。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个月后2组MCP-1、VE-cadherin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mRS评分比较,观察组0~2分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43.9%vs 22.8%,P=0.017),观察组5~6分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10.5%vs 24.6%,P=0.049),观察组3~4分比例与对照组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6%vs 52.6%,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5%vs 14.0%,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可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症状及病情严重程度,下调VE-cadherin及MCP-1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伴肾功能不全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重组人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比较肾功能不全组和肾功能正常组溶栓后24小时NIHSS评分和出院时mRS评分、住院天数及出血转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高血压、糖尿病、房颤患病率及起病时血糖、血压、总胆固醇、凝血酶原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功能不全组存在年龄高,血红蛋白含量低,血小板计数少,尿酸高以及既往脑卒中史多等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溶栓后24小时NIHSS评分和出院时mRS评分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mRS评分,溶栓后24小时NIHSS评分和出院时mRS评分、住院天数及出血例数比较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伴肾功能不全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同样获益,且出血风险无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龄脑梗死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 -PA)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96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80岁组141例和≥80岁组55例,发病<4.5 h的患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溶栓前、溶栓后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观察溶栓后颅内出血(ICH)和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的发生率。90 d随访时,采用改良Rankin's评分评定临床结局。结果 2组溶栓后14 d的NIHSS评分都较溶栓前显著降低(P<0.01),<80岁组较≥80岁组NIHSS评分降低更明显(P<0.01)。≥80岁组的病死率显著高于<80岁组(P<0.05);<80岁组和≥80岁组预后良好的比例分别为57.5%和45.5%(P>0.05),ICH发生率分别为16.3%和21.8%,sICH发生率分别为6.4%和14.5%(P>0.05)。结论高龄脑梗死患者应用rt-PA静脉溶栓和年龄<80岁者同样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6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1例,分为联合溶栓组(20例)、单用rt—PA组(22例)、单用尿激酶组(18例)及对照组(21例)。联合溶栓组静脉给予rt—PA20mg,尿激酶30万-50万IU;单用rt—PA组静脉给予rt—PA0.9mg/kg;单用尿激酶组静脉给予尿激酶1万~2万IU/kg(体质量超过75kg者按75kg给药),最大剂量150万IU;未溶栓病例为对照组。主要疗效指标是观察治疗前与发病后4周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变化,以溶栓后出血转化、24h内再梗死及死亡等作为安全指标。结果联合溶栓组、单用rt—PA组、单用尿激酶组及对照组的观察结果为:①NIHSS评分治疗前分别为18.1±3.6、17.9±3.6、18.0±3.4、17.3±4.0,治疗后分别为9.1±5.6、8.8±5.5、9.6±5.2、14.1±4.6,符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溶栓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溶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4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5.0%(17/20)、86.4%(19/22)、83.3%(15/18)和42.9%(9/2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溶栓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联合溶栓组溶栓后24h内再发脑梗死1例,出血转化1例;单用rt—PA组出血转化3例;单用尿激酶组再梗死1例,出血转化有2例,其中死亡1例。对照组再梗死1例,死亡1例。结论与单用rt—PA和单用尿激酶比较,联合低剂量rt-PA和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同样安全、有效,相对rt—PA价格便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讨溶栓时间窗和影响溶栓转归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4例,其中rtPA组40例.对照组54例.在发病后24 h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神经功能.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定义为人院后24 h NIHSS改善≥4分或神经功能完全恢复.在发病后14 d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Barthel指数(Berthel Index,BI)和NIHSS进行临床疗效评价,BI≥95分、mRS≤1分或NIHSS≤1分定义为转归良好.此外,对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发生率和病死率进行评价.结果 rtPA组24 h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7.5%对13.O%,OR=3.900,P=0.007),rtPA组入院后14 d转归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OR=2.654.95%CI 1.089~7.235;P=0.035).rtPA组住院期间sICH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15.00%对1.85%,P=0.033),但病死率无显著差异(17.50%对9.36%,P=0.054).多因素同归分析显示,血糖≥8 mmol/L、基底动脉梗死、NHISS评分≥20分和存在早期CT梗死征象是转归较差的独立预测因素.3 h内静脉溶栓的转归良好率显著高于4.5~6 h溶柃时(47.1%对16.7%,OR=4.473,P=0.034).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6 h内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其中起病3 h内溶柃的疗效更好.血糖≥18 mmol/L、基底动脉梗死、NHISS评分≥20分和存在早期CT梗死征象是转归转差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发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溶栓组31例,静脉溶栓组12例.动脉溶栓组患者在发病6 h内经DSA证实为颅内血管闭塞,并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尿激酶总量<75万U);静脉溶栓组患者于发病3 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