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目的 推广应用全省疟疾防治试点毛阳成功经验,以点带面,加速控制疟疾进程。方法 建立健全基层抗疟组织和工作制度,加强对重点地区、高危人群的疟疾防治,全面开展疾病例侦查。及时发现、处理病人、病灶和流动人口疟疾管理,采用拟菊酯类杀虫剂防制传疟媒介,用氯喹、哌喹、防Ⅱ合并伯氨喹防治传染源,并部分用磷酸萘酚喹防止流动人口疟痴感染。结果 疟疾年带虫发病率(API)从1992年的17.18‰下降到1999年的0.81‰,居民带虫率从1992年的3.11%下降到1999年的0,流动人口疟疾感染率从1992年的25.58%下降到1999年的2.45%,大劣按蚊已捕不到,控制疟疾效果显著。结论 8年实践表明,毛阳经验行之有效,防治疟疾效果良好,可继续在同类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进一步控制疟疾,巩固和发展疟防成果。方法:参照“毛阳模式”实施在疟疾经常性管理为主的防治措施,为全场开展针对疟疾病人,病灶点和流动人口的管理监测工作。结果;疟疾年带虫发病率从1982年的6.33‰下降至1997年的0.22‰,年下降了96.52%《结论:表明所采取的疟防措施行之有效,对于海南高疟山区农场继续巩固和发展灭疟成果很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采用青蒿琥酯+防疟29号片组成甲方和磷酸喹派+防疟2号片+伯喹组成乙方,于1991年7月上旬,在海南省保亭县南林乡罗葵管区选择有抗氯喹恶性疟局部暴发的2个疫点村,进行现场全民服药防治效果观察比较。结果表明,服甲方后的道英村,恶性疟带虫发病率从服药前的8.29%降为0.55%,下降93.36%;服乙方后什军村,发病率则从5.77%降为0.77%,下降86.65%。两村居民的恶性疟原虫率也分别从服药前的6.6O%与4.80%均降为0。付反应发生率虽两方均较低,但甲方比乙方更低。防治效果甲方优于乙方。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双氢青蒿素及防2对间日疟和抗药性恶性疟的预防效果,指导高危人群预防服药。方法:在云南省边境的勐腊县、景洪市和孟连县发病率≥8%的村子,随机分成双氢青蒿素(A、B)组、防2(C)组和空白对照(D)组进行预防服药控制疟疾现场研究。结果:A组带虫率从服药前的10.40%(54/591)降到药后的6.95%(37/533),下降33.17%;B组下降84.70%;C组下降49.82%;空白对照组带虫发病率较观察前上升68.00%。结论双氢青蒿素每15d顿服6片,连续2月,对间日疟和抗药性恶性疟有一定的预防效果;防2对间日疟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5.
高度疟疾流行区快速控制疟疾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在高度疟疾流行区快速控制疟疾的策略与方法.[方法]2004-2005两年期间,选择柬埔寨石居省疟疾高度流行区及其周边地带作为灭源灭疟试验区,共62个自然村21 343人口.在对当地疟疾流行情况进行了细致调查的基础上,采取三项主要灭源措施:①疟疾现症病人采用复方青蒿素(Artequick,ATQ)方案治疗,发热病人亦以此作假定性治疗;②儿童带虫率≥20%的17个村采用ATQ方案进行一次全民治疗;③儿童带虫率≥6%的27个村采用低剂量伯氨喹全民服药,每10d 1次,连续6个月.组织村抗疟员执行以上灭源措施.监测17个疫源村的人群带虫率,每6个月监测1次.[结果]采取灭源措施2年后,儿童带虫率从55.8%下降为5.3%:其中恶性疟带虫率由37.0%下降为2.3%;间日疟加三日疟带虫率由18.9%下降为3.0%;儿童恶性疟配子体带虫率由13.1%下降为1.2%.有8个村儿童恶性疟带虫率由采取措施前的平均46.5%下降至0.成人带虫率的改变与儿童带虫率改变相似,由46.5%降为6.3%;恶性疟带虫率由采取措施前的平均34.2%下降为2.5%,间日疟加三日疟带虫率由12.3%降为3.8%.[结论]灭源灭疟法有别于以控制蚊媒为主的传统方法,是一种又快又省钱的新方法和新策略,可在较短时间内扭转疟疾的高度流行,直至彻底消灭疟疾,值得在广大高疟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海南省1995年~1999年防治疟疾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完成卫生部‘九五’规划中分配给海南省的疟疾防治任务。方法 采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紧抓重点地区、高危人群的疟关防治,要用拟菊酯类杀虫剂防制传疟媒介,坚持用氯喹、哌喹、防Ⅱ合并伯喹防治传染源,并用磷酸奈酚喹防止流动人口疟疾感染。结果 疟疾年发病率从1995年的8.34/万(5885例)平均每年以12.47%的速率下降到1999年的4.56/万(3455例),发热病人阳性数从1995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在较大的范围内使用磷酸萘酚喹控制疟疾的效果,为今后该药用于控制疟疾提供依据。方法 在季节性抗疟控制传染源的用药上,对春季和秋季抗疟的集体服药村庄,一律使用磷酸萘酚喹一天疗法,代替哌喹 防Ⅱ 伯喹两天疗法,从首次服药的第七天起,由卫生院防保人员和村医,每隔七天到各村巡诊,发现“四热”病人采血送检,掌握用药前后的疫情动态。结果 据疫情报告统计,2000年全年“四热”血检率达10%以上,血检阳性率0.62%、居民带虫率0.05%、年带虫发病率(API)1.5‰,与1999年对比,分别下降55.83%、93.93%、33.78%,发病村(队)由1999年的180个减至109个,减少39.44%,且无明显副反应。结论 琼中县高疟区居民集体服药使用磷酸萘酚喹控制疟疾流行效果较为显,值得继续应用作进一步的评估。  相似文献   

8.
健康教育干预疟疾流行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索江苏省疟疾高发地区健康教育干预疟疾流行的效果。方法:实验点实行健康教育为主的干预措施,与对照点同时实施相同的防治措施,在不同人群中进行KAP调查和疫情监测,以掌握居民的疟防知识水平、自我保护和参与意识、疫情控制程度等变化情况。结果:当地居民的防疟知识掌握率、防疟态度正确率和防疟行为良好率分别从干预前的27.51%、43.96%和50.39%提高到干预后的83.48%、92.95%和93.83%;对防治疟疾是社区的大家的共同责任及发热接受血检率等指标分别从干预前的20.22%和49.26%提高至干预后的75.37%和80.42%;露宿习惯从干预前的经常露宿率占39.55%下降至干预后的7.85%;疟疾发病率从干预前的57.54/万下降至干预后的23.81/万。结论:应用健康教育干预疾病的流行,其效果确实,可作为疟疾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云南玉溪市2001~2005年疟疾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玉溪市2001—2005年疟疾(十五)防治规划期间疟疾控制及监测情况,为“十一五”疟疾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疟防“十五”期间疟疾发病控制及各种监测报表统计分析。结果疟防“十五”期间疟疾发病率下降分别为7.8%、9.92%、34.51%、34.10%和30.34%;发热病人血栓140273例,居民带虫检查29099人,荧光抗体检测8858人,媒介监测3281户,其阳性率比“九五”分别下降70.64%、80.0%、66.06%和84.26%。休止期根冶13013人,病例治疗2514例,预防性服药67629人,假定性治疗66807人。辛硫磷室内滞留喷洒55.5吨,灭蚊5205村次。结论 在疟疾高发区应用辛硫磷滞留喷洒灭蚊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的控制疟疾的流行,逐年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Moheli岛实施快速灭源灭疟法(FEMSE)治疗疟疾的效果。【方法】采用FEMSE法制定统一的疟疾治疗方案,对疟原虫诊断阳性者,按Artequiek—Primaquine(青蒿素-哌喹-伯氨喹)标准方案(2d为1疗程)给予治疗:成人首剂2片,24h后再服2片,1疗程总量4片。儿童带虫率〈10%的地区全民服药1次;儿童带虫率≥10%的村进行两次全民服药,相隔42d。主要观察服药率及人群带虫率。【结果】服药率:第1次全民服药人数合计32519人(同期登记总人口数为37243人,367个6个月以内的婴儿未参与服药),服药率为88.2%;第2次全民服药人数合计35370人(同期登记.6-人口数为37112人,335个6个月以内的婴儿未参与服药),服药率为96.2%。人群带虫率:全民服药前人群带虫率为22.95%(281/1224),全民服药后2个月带虫率降为1.41%(28/1987),4个月带虫率降为0.33%(8/2458),下降幅度为98.56%。【结论】全民服药后4个月人群带虫率从22.95%下降到0.33%,表明采用FEMSE法服用Artequick—Primaquine清除体内疟原虫能够在短时间内使人群带虫率迅速下降,且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在巩固阶段若能有效地组织监督实施清除疟疾的计划,可使人群带虫率和发病率进一步下降。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实施三年来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湖北省全球基金疟疾项目防治对策,评价防治效果。方法采取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重点加强疟疾病人的管理及预防服药,加强疫情管理,完善疫情网络直报系统,规范发热门诊,强化乡村医生的培训和健康教育的力度。结果项目地区疟疾发病率连续2年大幅度下降,2004年比2003年和2005年比2004年疟疾发病率分别下降66.49%和2.40%。疟疾高发区逐步缩小,疫情漏报率显著下降,现症病人治疗、疟史休治等抗疟措施落实程度有很大提高,居民和小学生对疟防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群众对疟防工作的依从性已有了明显改进。结论项目地区目前所采取的疟疾防治措施行之有效,疟疾发病得到有效控制,今后应继续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解放初期,广西靖西县疟疾流行严重,1958年疟疾发病率高达250.39/万(7813/301201),是以中华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的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混合流行高中度疟区,经疟疾控制前期、疾病控制期、灭疟后期三个阶段,采取落实病人根治、防蚊灭蚊、发热病人血检、病灶点处理等综合防治措施,使疟疾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三日疟已经绝迹,90年代以来疟疾年带虫发病率均控制在1/万以下,1994-2001年未发现当地感染的恶性疟病例,防治效果显,有效控制了疟疾传播流行。2001年11月经广西卫生厅组织专家现场考核验收,确认达到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总结防治监测工作经验,巩固发展基本消灭疟疾成果,进一步加强基本消灭疟疾后灭疟监测和流动人口疟疾管理,是严防疟疾死灰复燃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3.
于1986~1887年连续二年选择海南岛万宁县两个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抗疟措施的疟区,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进行调查观察。三更罗乡采用溴氰菊酯浸泡蚊帐与屋檐滞留喷洒和疟疾经常性管理的抗疟措施后,15岁以下人群抗体阳性率从36.14%下降至2.02%,原虫率和年带虫发病率(API)分别从5.64%、9.29%下降至0.33%、1.50%。而南桥乡单纯采用治疗疟疾病例的措施后,15岁以下人群抗体阳性率从6.12%上升至12.94%,原虫率和年带虫发病率(API)分别从0.97%、1.83%上升至1.85%、3.95%。结果表明:IFAT用于评价疟疾防治效果和疟疾监测是有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疟疾在我国是限期要消灭的传染病,但是1966~1976年的十年,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灭疟工作近于停顿,不少接近消灭的地区,复又流行,新病例不断发生,对农民健康危害极大,本着要认真总结经验,有必要把我国过去药物防治方面的主要研究成就加以总结,以供今后工作的借鉴。为了便于总结,先简化以下名词。乙嘧指乙胺嘧啶;氯喹指氯化喹啉;佰喹指佰氨喹啉;周磺指周效磺胺;“防疟片1号”、“防疟片2号”、“防疟片3号”简称1号片,2号片、3号片。一、疟疾的预防服药五十年代,我国就开始采用“乙嘧”预防服药,黄氏等报告用本药50~100毫克,预防间日疟的完全抑制期为14~20天,据此,则应每2~3周服药一次直至整个流行季节。杨氏用本药50毫克每两周一次预防服药对控制间日疟、恶性疟作了观察,他选择某大队全部人口  相似文献   

15.
<正> 抗氯喹恶性疟株的出现,是当前灭疟工作者严重关切的问题,本文小结国内生产的磷酸喹哌片对现场防治抗氯喹恶性疟株效果观察,感到满意,予以报道。一、疫区疟疾流行情况田东县作登公社是一个恶性疟与间日疟混合流行的疟区,历年来采用国内推荐的氯喹加伯喹四天双疗程根治方案。1981年,该公社血检发热病人间日疟与恶性疟带虫率之比为1:0。33;1982年变为1:1.22;总带虫率1982年比1981年增高1.87倍;按虫种带虫率统计,1982年与1981年相比,间日疟增加0.68倍,而恶性疟猛增5.4倍(详见表一)  相似文献   

16.
海南省琼中县和平疟疾试点1990~2001年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在大劣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的疟疾流行区修订疟疾防治策略提供依据,加速控制疟疾。方法:在试点区对疟疾流行病学、病原学、昆虫学以及人群疟防基本知识和个体防护等情况进行连续监测。结果:12年来区内的疟疾发病率从1990年的41.2‰下降至2001年的1.5l‰,居民原虫率从1990年的1.93‰降至2001年的0.73‰,结论:通过加强疟疾经常性管理和开展健康教育,可大量减少实施“两全”措施,从而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相似文献   

17.
和平地区应用磷酸萘酚喹控制疟疾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和平地区使用磷酸萘酚喹控制疟疾的效果,为在全县推广该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疟防措施不变的前提下,仅在季节性抗疟控制传染源的用药上,换用磷酸萘酚喹一天(次)疗法代替喹哌+伯喹+防Ⅱ两天疗法,即5月、8月的春、秋季抗疟,一律使用磷酸萘酚喹一天疗程,从首次服药的第七天起,由卫生院防疫组人员和村医,每隔七天到各村进行巡视,发现“四热”病人及时采血送检,询问服药后的反映情况,并每月通过村医例会,掌握疫情。结果 据疫情报告统计,1999年全年“四热”血检阳性率与1998年同比下降37.90%,发病率同比下降53.52%,2000年1~6月与1999年同比再下降45.45%。其中本地病例下降85.2%,发病村数由16个减少至3个,减少81.25%,且无明显副反应。提示磷酸萘酚喹用于高区控制疟疾流行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文京海 《中国热带医学》2006,6(12):2164-2165
上海市南汇区是以中华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非恒定性疟区。解放后南汇有过2次爆发流行,第一次是上世纪50年代,发病率在2%以上;第二次在60年代,疫情自浙江省蔓延到上海,且有恶性疟的发生,给南汇地区的人民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解放后经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措施,使疫情得到控制并逐年下降。至1966年全区疟疾发病率下降到0.11%,1976年以来南汇的疟疾发病率已连续30年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至1986年达到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随后进入巩固监测阶段。为更好地巩固已取得的防疟成果,为今后防疟工作提供经验,对南汇区疟疾基本消灭后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系统客观的对当地1986~1990年(疟疾“七五”规划)疟疾流行及防治情况进行评价。方法 统计1986~1990年疫情监测、血检记录和各项防治工作报表,对传染源的监测、诊断标准、媒介调查和防治方法,均为疟疾防治手册[1,2]统一的方法。结果 疟防“七五”期间疟疾年均发病率为5.87‰,发热病人疟原虫阳性率、居民带虫率分别为9.63%和1.79%,恶性疟占疟原虫阳性比例依次为1.30%、1.22%和9.50%;年均根治有疟史人数、全民治疗人数、预防性服药和现症病人治疗人数依次为1033、10846、39708和1033,人房和牛房年人均捕微小按蚊分别为1.25只和4.85只。结论 当地疟防“七五”期间疟疾发病逐年上升,恶性疟病例不断增加扩散,疟疾发病有大幅度回升的趋势,疟疾流行态势较为严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广西疟疾防治措施及其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2001年以来全区疟疾防治效果及流行特征,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1—2004年全区疟疾疫情资料和各种疟疾监测数据,按疟区类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区疟疾发病率从2001年的0.86/10万下降至2004年的0.44/10万,基本消除疟疾地区无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报告,控制疟疾地区和未达标地区常住户口居民血栓平均疟原虫阳性率分别为0.008%和0.016%。结论基本消除疟疾地区疟疾疫情较为稳定;控制疟疾地区疟疾传播尚未阻断;开发的林场、矿场民工,移民和流动人口疟疾监测是当前疟防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