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发生情况,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02例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随访1年了解患儿喘息发作情况。同时根据患儿是否发生喘息进行分组,比较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哮喘家族病史、宠物接触史、过敏疾病史、毛细支气管炎病情等。结果102例患儿中,共有3例失访。随访3、6、9、12个月,至少出现1次喘息发作的例数分别为16例(16.16%)、34例(34.34%)、39例(39.39%)、43例(43.43%),其中,随访12个月内,发生1次喘息8例,发生2次喘息11例,≥3次喘息24例。经单因素分析,反复喘息组与非反复喘息组患儿在母乳喂养少于3个月、被动吸烟史、湿疹病史、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史、家族过敏疾病史、重度毛细支气管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食物过敏史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重度毛细支气管炎、湿疹病史、家族过敏疾病史以及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的危险因素均为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的危险因素(P < 0.05),而母乳喂养>3个月是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的保护因素(P < 0.01)。结论重度毛细支气管炎、家族过敏疾病史、湿疹、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是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发作的高危因素,临床应针对性做好防治工作,以减少喘息发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与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肺功能的相关性及对哮喘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2年6月武汉市第一医院儿科收治的132例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的病历资料。参考改良哮喘预测指数(mAPI)将患儿分为哮喘发作组26例和喘息性支气管炎组106例。收集患儿入院时FeNO、EOS及肺功能指标的水平;Pearson法分析FeNO、EOS与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FeNO、EOS对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发生哮喘的预测效能。结果 哮喘发作组的FeNO、EOS高于喘息性支气管炎组(P <0.05)。哮喘发作组的呼吸道总阻力、中心呼吸道阻力、周边弹性阻力及响应频率均高于喘息性支气管炎组(P <0.05);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的FeNO与呼吸道总阻力(r=0.801,P=0.001)、中心呼吸道阻力(r=0.648,P=0.001)、周边弹性阻力(r=0.723,P=0.001)及响应频率(r=0.651,P=0.001)均呈正相关;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的EOS与呼吸道总阻力(r=...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婴幼儿反复喘息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策略和措施。方法:选取2019-2020年绍兴市柯桥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316例喘息患儿进行调查,依据喘息次数是否≥3次,将其分为反复喘息组(90例)与对照组(226例);比较两组间的性别、年龄、分娩方式、早产、母乳喂养、哮喘家族史、家族过敏史、药物过敏史、过敏性鼻炎、食物过敏、湿疹、反复呼吸道感染、饲养宠物、被动吸烟、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未补充维生素AD、总IgE阳性、牛奶蛋白sIgE、鸡蛋蛋白sIgE等因素的差异性;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法对影响婴幼儿反复喘息的危险因素进行筛查。结果:316例喘息婴幼儿的反复喘息发生率为28.48%(90/316),多数为支气管哮喘;两组间分娩方式、早产、母乳喂养、哮喘家族史、家族过敏史、过敏性鼻炎、食物过敏、湿疹、反复呼吸道感染、被动吸烟、病毒感染、未补充维生素AD、总IgE阳性、牛奶蛋白sIgE等因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婴幼儿反复喘息的危险因素包括哮喘家族史(OR=2.552)、过敏性鼻炎(OR=3.600)、湿疹(OR=3.019)、反复呼吸道感染(OR=4.166)、病毒感染(OR=3.547)、未补充维生素AD(OR=5.302)、总IgE阳性(OR=4.554)、牛奶蛋白sIgE(OR=2.392)等。结论:喘息婴幼儿具有较高的反复喘息发生率,尤其是支气管哮喘患儿;应根据以上高危因素,进行积极预防和治疗,降低反复喘息发生率,阻止或延缓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血清中免疫球蛋白E(Ig E)、髓鞘碱性蛋白(MBP)、白三烯(LTs)含量与哮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2月在本院住院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108例,均进行退热、止咳、平喘治疗,经1年随访,脱落8例,最终纳入100例患儿。根据最终是否发展为哮喘将其分为研究组33例(最终发展为哮喘)和对照组67例(治疗后未发展为哮喘)。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g E、LTs、MBP含量;分析患儿血清LTs、MBP、Ig E含量与哮喘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对照组血清Ig E、LTs、MBP含量均低于治疗前,研究组血清Ig E、LTs、MBP含量均高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研究组血清Ig E、LTs、MBP含量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Ig E、LTs、MBP均是哮喘发作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通过Ig E、LTs、MBP水平可以初步评价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预后及发展为哮喘,为喘息性支气管炎及哮喘的治疗、预防、诊断及预后评价提供新的临床指标和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免疫球蛋白E(IgE)在喘息性支气管炎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采用PharmaciaUniCAP检测系统对 18例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30例哮喘患儿和 15例正常儿童血清ECP和总IgE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喘息性支气管炎组与哮喘组患儿血清ECP、总IgE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 1) ,而喘息性支气管炎组与哮喘组血清ECP、IgE水平差异不显著 (P >0 .0 5 )。结论 与哮喘相似 ,喘息性支气管炎也存在嗜酸粒细胞活化和血IgE增加 ,与哮喘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婴幼儿复发性喘息危险因素,早期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降低婴幼儿喘息复发率。方法:回顾性总结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呼吸二科住院治疗的首次喘息婴幼儿145例。根据随访1年内是否出现再次喘息复发分为复发组(n=62)和对照组(n=83)。对比两组患儿的一般状况、个人史、家族史以及血清总Ig E、过敏原、感染病原等临床特征是否存在差异。进一步将存在差异的因素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婴幼儿复发性喘息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婴幼儿复发性喘息与患儿过敏性家族史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是引发婴幼儿复发性喘息的独立危险因素(RR=3.2,95%CI:1.56~7.45,P<0.05)。结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的婴幼儿在未来1年内再次出现喘息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病原感染,应有针对性的进行抗病毒治疗,降低婴幼儿喘息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诊疗中呼出气一氧化碳浓度检测的意义。方法:选取纳入标准的患儿31例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期健康婴幼儿31例为对照组,对此62例患儿均行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与肺功能检测,将FeNO、s Ig E、EOS、FEV1%水平加以对比。结果:观察组患儿其Fe NO、EOS、FEV1%及s Ig E水平同对照组患儿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t=46.644,22.413,14.895,161.61,P<0.05)。结论:对哮喘患儿其Fe NO、s Ig E、EOS、FEV1%水平加以检测可用于普通感染与过敏性炎症间的鉴别,进而为哮喘病情的评估、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伴首次喘息发作与过敏原的关系,以期早期干预治疗。方法 83例下呼吸道感染婴幼儿依据是否喘息分为两组,采用瑞典Pharmacia Unicap 100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仪分别测定两组血清总IgE及过敏原d1、f1、f2特异性IgE抗体,同时统计喂养方式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两组血清总IgE及过敏原d1、f1、f2特异性IgE抗体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喂养方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首次喘息发作机体并未形成高敏状态,不能应用过敏原检测来预测患儿是否发展为哮喘,喂养方式与是否喘息发作无相关。  相似文献   

9.
急性喘息性支气管炎(acute asthmatic bronchitis)指婴幼儿时期有哮喘表现的一种特殊类型支气管炎,发病与感染,婴幼儿呼吸道生理解剖特点及患儿特应性有关,少数患儿可发展为支气管哮喘[1].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MP)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联合检测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3月于本院就诊的400例年龄为3个月~3岁的下呼吸道感染婴幼儿,按有无喘息分为喘息组和无喘息组,每组200例。所有患儿入组后均联合检测MP和RSV,比较两组MP和RSV阳性率、检测满意度、特应性体质及家族病史情况。结果:喘息组MP和RSV阳性率、特应性体质及家族病史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检测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患儿存在下呼吸道感染时,通过联合检测体内血清MP和RSV抗体滴度,快速鉴别诊断出喘息性疾病,可明显减少检查费用及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婴幼儿哮喘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云珠 《中国医刊》2003,38(11):19-22
喘息是婴幼儿期患下呼吸道疾病的常见症状 ,喘息的病理基础是由于气道炎症、粘膜水肿、痰液粘稠栓塞使气道狭窄所致 ,由于婴幼儿排痰困难 ,因此在患下呼吸道疾病时 ,咳嗽与喘息常同时存在。大多数婴幼儿喘息的发作和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相关。某些婴幼儿可能仅有单次 ,轻度的喘息 ,持续2~ 3天 ,常是由于首次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感染所致的急性支气管炎症。另一些婴幼儿 ,可能每次受凉后即有喘息发作 ,需每月住院 ;其中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持续性喘息而成为婴幼儿哮喘。婴幼儿喘息伴发哮喘临床常见。由于哮喘症状的反复发作 ,可干扰患儿睡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的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患者86例作为实验组,另外选择86例健康体检小儿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实验。结果实验组的过敏病史、哮喘家族史以及呼吸道感染史比对照组高,母乳喂养低于对照组,被动吸烟史以及有害气体接触史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需要重视患儿的过敏病史、哮喘家族史、呼吸道感染史,加强母乳喂养,减少被动吸烟以及有害气体接触等手段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婴幼儿期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急性细支气管炎对后期呼吸道症状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对在婴幼儿期曾经患过急性细支气管炎的小儿进行病原学检测、呼吸道症状随访调查和肺功能指标测定,并以未曾患过急性细支气管炎的同龄儿童对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在婴幼儿期曾经患过急性细支气管炎的儿童比正常儿童后来出现喘息的风险显著增加,肺功能明显下降;急性期RSV阳性或RSV阴性患儿后期出现喘息的几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前者比后者的后期肺功能指标有显著的减低。结论:婴幼儿期急性病毒性细支气管炎是儿童期喘息和肺功能减弱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annose—binding lectin,MBL)、总免疫球蛋白E(total immunoglobulin E,T—IgE)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23例喘息性支气管炎组患儿ECP、MBL、T—IgE,并同时与21例哮喘发作组及20例正常组对照比较。结果喘息性支气管炎组较哮喘组儿童ECP、T—IgE的含量降低,MBL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喘息性支气管炎组与哮喘组ECP、T—IgE、MBL均较正常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BL喘息性支气管炎组较哮喘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gE、ECP在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血清中的含量较正常组高,较哮喘组低,MBL含量在喘息性气管炎组最高,提示喘息性支气管炎由感染诱发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对反复喘鸣音(RW)婴幼儿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8例反复喘鸣音婴幼儿患者均在上呼吸道感染时或者治愈后已经没有临床症状的4 w后进行肺功能检测,同时进行正常的体格检查。所有患者均采用呼吸量测定法测量肺功能。结果: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期间,所有用力呼气指标都显著下降,下降特别明显的是流量指标(FEF50%,FEF75%和FEF25%~75%)。在家族哮喘、烟草接触及其他因素与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期间肺功能下降的程度之间没有关联;当婴幼儿无临床症状时,没有家族哮喘史但母亲怀孕期间吸烟与低呼气流量显著相关。结论: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可引起RW婴幼儿肺功能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6.
刘建英  吕良  冯军 《河北医学》2006,12(12):1266-1268
目的:探讨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对预测日后发生婴幼儿哮喘是否有意义。方法:检侧60例首次患RSV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急性期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的绝对及相对计数,并在该组患者3周岁时进行电话随访,根据毛细支气管炎发病后有无反复发作喘息将成功随访的43例患儿分成2组:无喘息发作组和哮喘组,同时记录哮喘家族史。结果:哮喘组在RSV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嗜酸粒细胞数增多人数明显多于无喘息发作组,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嗜酸粒细胞增多患儿发生婴儿哮喘的比率,与无嗜酸粒细胞增多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χ=8.23,P<0.05)。结论:RSV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嗜酸粒细胞增多日后易发生婴幼儿哮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临床中引起婴幼儿喘息的相关因素。方法:将108例发生喘息的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观察组,将102例呼吸道感染没有出现喘息症状的患儿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的分娩方式、患儿喂养方式和喂养时间、亲属过敏史、个人过敏史情况、体内免疫球蛋白E(IgE)及血嗜酸细胞(EOS)含量上升情况等。结果:家族过敏史人数、个人过敏史人数、IgE含量高于正常值人数及EOS含量在5%以上的人数,观察组明显多于对照组;自然分娩人数和母乳喂养人数,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导致婴幼儿发生喘息的相关因素包括:分娩方式、喂养方式、家族过敏史情况、个人过敏史情况及IgE和EOS的含量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与呼吸道合胞病毒、巨细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以及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方法:对同期下呼吸道感染的婴幼儿进行呼吸道合胞病毒、巨细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抗体的检测,并收集特异性体质的表现及家族史,对有喘息症状的部分患儿进行随访。结果:喘息组患儿以上3种病原体感染率高于非喘息组;89例喘息患儿随访中,有68.91%的患儿转为哮喘,这部分患儿的特异性体质表现及家族史经统计分析与发病密切相关。结论: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与呼吸道合胞病毒、巨细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密切相关,但是否发展为哮喘主要与特异性体质及家族史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兰菌净对婴幼儿呼吸道感染诱发的喘息的防治作用。方法:对40例既往有呼吸道感染诱发反复喘息发作的婴幼儿进行观察,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给予兰菌净口服,7滴/次,滴于舌下或唇与牙龈之间,2次/d。首次连续用药18 ml,间隔2~3周后,再用药9 ml。对照组患儿仅于发作时给予常规治疗。所有对象追踪12个月,记录全年呼吸道感染次数、喘息发作次数、每次喘息发作持续天数及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天数,并在服药前和服药3个月后采血查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结果:治疗组患儿全年呼吸道感染次数、喘息发作次数,每次喘息发作持续天数、全年总喘息持续天数及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天数均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兰菌净口服后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明显升高,与服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P<0.05)。结论:兰菌净能够提高婴幼儿的免疫功能,有效减少呼吸道感染诱发婴幼儿喘息发作的次数、缩短病程及减轻喘息发作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妥洛特罗贴剂治疗婴幼儿反复喘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反复喘息婴幼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75例,两组均给予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12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妥洛特罗贴剂,连用12周。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及再发情况、治疗前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血清总Ig E水平、合并用药情况以及不良事件。结果:治疗组咳嗽及哮鸣音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12周内呼吸道感染发生次数及喘息再发次数也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12周后治疗组EOS计数及总Ig E水平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有1例患儿合并使用特布他林雾化液,对照组有6例患儿合并使用特布他林雾化液,其中2例患儿再加服孟鲁司特钠片4mg/晚。两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与单独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相比,联合应用妥洛特罗贴剂治疗婴幼儿反复喘息可更为有效地缓解气道高反应性,改善咳嗽、喘息症状,降低呼吸道感染及喘息再发的风险,安全性较高,且提高了依从性,更适合婴幼儿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