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了解北京市互助献血情况及其占无偿献血比例。方法收集2010~2012年互助献血及无偿献血数量以及发放临床数量并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2010年无偿献血总量468 962.75U,互助献血者总量5 626.7U,占1.20%;2011年无偿献血总量436 719.3U,互助献血者总量291 59.25U,占6.67%;2012年无偿献血总量412 663.9U,互助献血者总量55 918.2U,占12.6%。结论互助献血是无偿献血一种补充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供血紧张状况,但仍存在一定弊端。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了解海南省无偿献血发展状况,为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1~2010年海南省无偿献血档案信息,统计分析总献血量增长率、献血人次增长率及400 mL献血比例等数据。结果海南省2001~2010年总献血量、献血人次及400 mL献血比例整体呈增长趋势,献血总量从7 058 660 mL上升至26 940 350 mL,年度增长16.21%,献血人次从34 279万上升至79 207万,年度增长均值10.05%,献血人次增长均值小于总献血量增长均值。结论在临床供血快速增长、血源招募相对乏力的情况下,提高400 mL献血比例是保障供血的关键。同时,创新招募策略和措施,大幅增加献血人数及献血人次更是保障供血的根本。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市近3年各级医疗机构对不同血液成分及不同血型血液的临床应用情况,为无偿献血招募及采供血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分医院级别、血液成分类别、血型类别对本市医疗机构2008~2010年近3年临床用血相关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近3年用血量:全血逐年减少,血小板、冷沉淀、红细胞、血浆均逐年增加;用血比例:全血及血浆逐年减少,血小板、冷沉淀、红细胞逐年增加;各血型用血所占比例与正常人群的血型分布存在一定差异。结论临床用血的增长速度较快,无偿献血招募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化,各医疗机构对临床用血规范化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本市亲友互助献血人群的血液安全状况.方法 对21 217名亲友互助献血者和同期28 196名街头自愿献血者血液的5项传染性标志物进行血清学检测,并对结果对比分析.对5项传染性标志物血清学检测阴性的6 998名亲友互助献血者和7 095名街头自愿献血者的标本进行核酸检测.结果 亲友互助献血和街头自愿献血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4.01%和3%.其中ALT不合格率各为1.19%、1.58%;HBsAg不合格率各为1.20%、0.69%;梅毒不合格率各为0.94%、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亲友互助献血和街头自愿献血核酸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0.23%、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互助献血者输血风险性高于街头自愿献血者;应加强对互助献血者人群管理,增强核酸常规血液检测,进一步降低经输血传播病毒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互助献血中常见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互助献血在我国是指患者家庭、亲友、所在单位以及社会人员为指定患者献血。《献血法》第十五条:"为保障公民临床急救用血的需要,国家提倡并指导择期手术的患者自身储血,动员家庭、亲友、所在单位以及社会互助献血"。国家倡导的无偿献血主要形式是自愿无偿献血,这种方式献血者没有即时、明确的用血需求,不指定用血人。由于互助献血 相似文献
8.
9.
10.
近年来,我国不少地区的血液供应紧张日益呈现常态化,只好通过开展患者亲属互助献血来补充部分临床用血.当自愿无偿献血无法满足临床用血需求时,互助献血可部分缓解临床用血不足,不失为血液来源的1种应急补充办法.但互助献血和自愿无偿献血有着很大的不同,其过程更为复杂,潜在风险较大,难以控制和管理,况且医疗机构和血站多年来已很少开展这项工作,难免认识不足和准备不充分,互助献血引发的一些问题也成了社会舆论的焦点.我们在建立与实施互助献血风险控制机制方面做了些探索,现将一些认识和做法报告如下,与血站同仁交流,敬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1.
12.
患者亲友互助献血是开展无偿献血的一种有效形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献血法》颁布实施后,本市实行了无偿献血和免费用血相对应,家庭互助用血和社会互助用血相结合的临床用血制度,临床用血全部来自无偿献血,采供血机构的服务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互助献血和无偿献血的血清学指标进行分析对比,研究探讨互助献血的风险。方法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符合献血条件的1834例互助献血者以及217323例无偿献血者进行了血液采集和留取 ETDA 抗凝样本,进行 ALT、HBsAg、Anti-HCV、Anti-HIV、梅毒共5个项目的初复检。结果互助献血(8.67%)的总阳性率要高于无偿献血组(6.31%),但两组的ALT 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互助献血组的HBsAg、Anti-HCV、梅毒均高于无偿献血组。结论无偿献血群体的血清学安全指标优于互助献血组,是血源性传播疾病较低的低危人群,应该是血液供应的主要来源群体;对互助献血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后,能确保其安全指数与无偿献血等同,可作为无偿献血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随着临床用血量的增多,现有的自愿无偿献血及采血量已难以完全满足临床用血需求,不少地区的血液供应紧张呈现常态化。互助献血作为一种特殊的献血模式,在缓解临床用血紧张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然而,互助献血和自愿无偿献血存在一定的差异,前者存在较多的潜在风险因素,难以实现科学、合理的控制与管理[1]。此外,互助献血在多数地区的开展时间较短,医疗卫生机构对其认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金华地区互助献血与自愿无偿献血在献血后初复检5项血液检测结果,分析两组不同献血人群存在差异性的原因。方法对献血者进行征询体检初筛等献血前筛查,合格后再献血;在献血后分别对3 187例互助献血者与25 694例自愿无偿献血者血液进行初复检5项血液检测,所得数据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互助献血组在献血后初复检ALT、HBs Ag、TP不合格率均高于自愿无偿献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HCV、抗HIV不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项总不合格率高于自愿无偿献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愿无偿献血是献血事业的发展方向,互助献血只能作为一种过渡时期的补充。 相似文献
16.
献血工作中的理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保证无偿献血制度可持续性发展和临床用血的需要与安全。方法 采用对无偿献血者、有偿献血者和非献血者的心理调查与分析以及献血工作者对献血工作的建议情况进行比较的方法。结果 无偿献血者和有偿献血者在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月收入、献血史等基本构成以及献血的心理状况方面均存在很大的差别。1000名非献血者中82.4%认为有参加无偿献血的必要,84.3%认为应给予无偿献血者以精神鼓励。528名献血工作者中88.1%认为应增加无偿献血经费投入,86.9%认为应加强宣传力度。结论 应加强《献血法》及血液生理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尤其是领导层宣传;提高无偿献血者的义务感和光荣感,给予献血者一定的政治荣誉和用血时的方便。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 比较互助献血者与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为无偿献血招募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 665人次互助献血者和32 108人次自愿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结果 互助组总不合格率高于自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ALT不合格率互助组高于自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HBV不合格率互助组略低于自愿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V、HIV、TP不合格率互助组低于自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5,P<0.05,P<0.005).结论 互助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要高于自愿无偿献血者,要加强献血前筛查和管理,使之向健康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血站2013-2017年间互助献血和无偿献血艾滋、梅毒检测阳性率,探讨互助献血风险,选择低危献血者队伍。方法对该血站2013-2017年间31535例互助献血者和61430例无偿献血者艾滋、梅毒检测阳性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2017年间互助献血组和无偿献血组艾滋、梅毒阳性率分别从0.01%上升至0.15%、0.75%上升至1.3%,0.0%上升至0.02%、0.54%下降至0.5%。互助献血组艾滋、梅毒五年总阳性率较无偿献血组高的多。结论近五年来,互助献血和无偿献血组艾滋、梅毒检测阳性率呈上升趋势,但互助献血组升高的程度明显比无偿献血组高;互助献血组艾滋、梅毒阳性率明显高于无偿献血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