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血汗症1例     
<正>患者女,24岁,农民。1994年4月生气后失眠多梦,继之四肢无力、头晕。一个月后汗多,出汗后发现白内衣及擦汗的白毛巾上有淡红色血迹,观察月余不见好转,且发现洗脸水及洗脚水呈淡红色,心中恐惧,于1994年6月16日来诊。检查:体温37℃,脉搏86次/ 分,血压14/ 10KPa。面稍苍白,皮肤无出血点、无外伤。心肺检查正常,肝脾未触及。血红蛋白 105g/ L,红细胞 3.85 ×10~12/ L,白细胞 4.0 ×10~9/ L,中性粒细胞48% ,淋巴细胞52% ,血小板 200 ×10~9/ L,血沉 52mm/小时。诊为血汗症,给维生素C、芦丁、谷维素、安定片口服。半月后复诊,  相似文献   

3.
例1,女性,12岁,主诉"间断脚趾出血1个月",于2004年7月1日入院.该患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脚趾部出血,无外伤,无疼痛,可自止,右脚3次,左脚1次,部位在拇趾甲缘处,常在不经意脱掉鞋袜后发现甲缘处有血痂,无任何外力作用,无皮肤破损,无其他部位出血.  相似文献   

4.
“肝肾同源”也叫“乙癸同源”,是中医五脏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肝肾同源理论指导,形成了“肾病肝治”,“肝病肾治”和“肝肾同治”的治疗法则.文章分析整理了近十年来对“肝肾同源”的实质探讨及其临床应用进展,为进一步研究该理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二乌膏"针对"肱骨外上髁炎"等慢性劳损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和应用范围。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对不同疾病应用"二乌膏"典型病例5例,观察期临床疗效。结果:5例病例均取得满意的疗效,有效率100%。结论:"二乌膏"对于具有"虚、寒、淤"特点的慢性劳损性骨伤疾病的疼痛症状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刘政芳  林恢  敖雯  李芹 《西部医学》2015,46(2):57-57
<正>在《医宗必读》中,明代李中梓就提出了"乙癸同源,肝肾同治"的理论,后人根据肝和肾在生理与病理上的表现特点,进一步阐述了"肝肾同源"和"肾肝同治"的内涵[1]。"滋水涵木法"是"肝肾同治"的经典基本治疗法则。本文介绍了在滋水涵木法同时,采用补肾阳、阴阳双补而达到治肝的治则在乙型肝炎慢加亚急性肝功能衰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愈血汗症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汗症(Haemtohidrosi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罕见病。1897年Hyde、加纳魁一郎等描述并命名。国内近15年零星报告总计11例。我们发现一例,并尝试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现将初步体会报告如下。 患者,女性。28岁。西双版纳人。以双手指甲床渗血半年就诊。病人起病无明显诱因,多在月经来潮前出血,出血量多少不一,多则可见滴血珠,少则为散在出血点,致甲床呈红色,可嗅及血腥味。出血前病人有预感,头晕心悸。查体:全身皮肤未见瘀点瘀斑,双手指端皮肤发凉,掌心多汗,双手指甲床呈红色。血常规:Hb 115%,RBC 3.95×10~(12)/L、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挖掘,简述从上古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之间,食养、食疗、药膳等"药食同源"理论核心内容的起源与发展,梳理"药食同源"理论的形成基础,明确"药食同源"理论的组成,为开发药食同源功能性食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经、乳同源”一词,乃众所周知,然而,对经、乳之间密切关系,则鲜有人提,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及查考文献记载,发现经、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兹不揣浅陋,略陈如下。  相似文献   

10.
近期,我们遇到两例急性荨麻疹伴有心脏受累,这种情况国内报道不多,现报告如下: 病例摘要例1:男,46岁,工人。因全身搔痒、伴心慌气短两小时,于1984年7月7日晚8点就诊。病人于晚饭前食螃蟹两个,1小时后出现全身皮肤搔痒,随即心慌、气短,轻度头晕,而无心前区疼痛、发热、呕吐、腹痛、腹泻等。同食者无类似情况,往无类似发作,无心脏病史。家族成员无过敏史。查体:T37.1℃,P 140次/分,  相似文献   

11.
穗Ⅰ号宫内避孕环是用高压聚乙烯制成的环状圈,中有支架,外径缠绕不锈钢丝的一种混合环,1972年底试制成功。现有外径24、22、20、18毫米等四种规格,经过2年临床应用,共有3,247例(不包括下乡放环数)。现将追踪随访2,354例小结如下:一、一般情况1.资料来源:本文资料来自本市计划生育科研协作组单位。2.放置时间:3,247例放置时间,大多数在人工流产同时或月经后放入,分别占放环总数的46.5%及42.4%,少数在哺乳期放环,  相似文献   

12.
以23例肾功能不全与20例肾功正常患者的唾液尿素氮、钠、钾、舌面pH值和血液的相应生化检查作对照。结果唾液尿素氮、钾与血尿素氮、钾成正相关性。证实了中医“津血同源”“肾为唾”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痰,饮,瘀同源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4.
痰、饮、瘀同源及临床应用庄泽澄(中医诊断教研室250014)关键词痰;饮;瘀;同源论;临床应用痰、饮同源,现代中医教材已有所论述:痰饮为津液输布失常而停聚所致,其稠者为痰,清稀者为饮。至于痰、饮和瘀血同源,古代医籍无此记载,现代医家亦鲜有论述。笔者在...  相似文献   

15.
<正>近10年来,我院对体表肿瘤术后、外伤后血肿、死腔间隙、脓腔形成等,在体表应用压垫方法,收到消灭死腔,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组织愈合的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及方法 本组共150例。男82例,女68例。年龄6~82岁。体表肿瘤术后43例,乳房脓肿、蜂窝织炎、痈切开排脓后36例,外伤后血肿22例,滑囊炎15例,下肢静脉曲张继发慢性溃疡10例,耳廊、腱鞘囊肿9例,术后切口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研究我国中医中"肝肾同源"理论在我国肝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于2013年2月份-2014年2月份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100例,并把这10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WitC 0.1g,一天3次,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组选择慢肝宁胶囊,一天3次,一次4粒,连续服用三个月。在两组患者的治疗中药物中均不添加抗病毒的药物。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症状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治疗组要优于对照组。在对慢性肝炎进行治疗中,舌像的颜色依次为红色、暗红以及舌光无苔,在治疗以后,,舌苔逐渐变的更加细腻,并且逐渐消失。并且治疗组复常率ALT与AST分别为50%和25%,对照组分别为22%与25%,在50例治疗组中,痊愈的患者有31例,13例有效,6例无效,50组对照组中,有8例成功痊愈,13例有效,29例无效。结论:我国中医"肝病同源"在慢性肝病的临床治疗中,不仅可以使患者的肝功能得到改善,并且也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院于1986年3月至9月使用牛心包膜经去脂肪及去可溶性蛋白处理后代替硬脑膜对14只家兔进行了颅内移植实验,证实实验动物无不良反应,移植物组织反应轻微,对脑无损害无粘连。在此基础上,1986年10月至1987年4月对急性开放性颅脑损伤合并局部感染及外伤性癫痫二病例进行硬脑膜修补手术。观察疗效满意。1 牛心包膜的制作及使用方法在无菌技术操作下切取立即宰杀的健康小牛的新鲜的心包膜,机械除去纤维层上脂肪组织经Hank氏液处理后,以0.65%戊二醛液冷藏保存,在细菌培养阴性条件下供备用。使用时将牛心包膜自戊二醛液内取出,以生理盐水反复漂洗5分钟,然  相似文献   

18.
19.
患者郭××、女、55岁,1976年11月21日晚12时50分许,由其二子背负护送来我附院内科急诊室急救。子代述病史如下:就诊当日下午患者将买来的五个“华山参”(约一两多),煎成参汤一碗(约600毫升),10时左右一次温服半碗(约300毫升)以作补养之用,但服后不久即出现口干,口腔出血、昏迷、抽搐,急到某医院就诊,因系中草药中毒,未做处理即转我院附院治疗。查体:患者面呈淡紫红色,两目紧闭,两眦可见干粉样白包分泌物,口唇干燥,皲裂多处,口周满布干血痂及干粉样物;神志呈浅昏迷状态,偶见躁动,不时谵语,吐词不清,上肢屈曲难伸,牙关稍紧,强行撬开少许,见口舌干燥,多处有干血及白色粉样物质四布;两侧瞳孔等大、园,直径约5毫米,对光反射反  相似文献   

20.
“马勃”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