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UPⅢ在腺性膀胱炎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尿路上皮分化特异糖蛋白(UP Ⅲ)的表达与腺性膀胱炎发病机制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UPⅢ在92例腺性膀胱炎、24例正常膀胱和1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表达情况.结果:腺性膀胱炎的UP Ⅲ表达位于腺上皮全层.膀胱移行细胞癌的UP Ⅲ表达主要在乳头的外周和囊腔.UP Ⅲ在腺性膀胱炎组的阳性表达率为63.0%(58/92),正常对照组为100.0%(24/24),两组问有显著性差异(P=0.0004).膀胱癌组为75%(12/16),两组问无显著性差异(P=0.355).腺性膀胱炎的UPⅢ表达阴性者34例,术后85.3%(29例)有症状,仅14.7%(5例)无不适症状.结论:UPⅢ大部分来源于移行(尿路)上皮,基本上支持上皮组织转化学说.UPⅢ阴性与腺性膀胱炎术后症状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2.
移行细胞癌是泌尿系统肿瘤常见的病理类型,其中膀胱上皮移行细胞癌约占90%~95%,上尿路移行细胞癌(肾盂癌、输尿管癌)约占5%。双侧上尿路、膀胱全程出现移行细胞癌则较为少见,而肾结核同时合并双侧全程尿路移行细胞癌则更是罕见报道。我院于2011年收治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盐酸米托蒽醌膀胱灌注预防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复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盐酸米托蒽醌膀胱灌注预防尿路移行上皮细胞癌膀胱内复发的有效性、患者耐受性及其毒副作用。方法:对21例手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而且保留膀胱的患者,以盐酸米托蒽醌作膀胱灌注,记录膀胱灌注过程中的相关情况。结果:随访1~12个月,4例复发,1例恶化,复发率为19.0%(4/21),1年未复发率76.2%(16/21),平均无瘤间期10.3个月。9例发生局部并发症,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灌注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初步随访证实,盐酸米托蒽醌降低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大部分患者耐受良好,无明显全身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肾盂恶性肿瘤(附3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31例肾盂恶性肿瘤,其中移行上皮细胞癌27例,移行上皮及鳞状上皮混合性癌3例,腺癌1例。静脉尿路造影(IVU)和CT为主要诊断方法。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状切除可预防肾盂肿瘤的种植。术后定期复查膀胱镜和灌注化疗药物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的多器官性已被临床医生公认。膀胱癌同时累及尿道和上尿路比较常见。在男性,膀胱肿瘤行全膀胱切除术后如何适当处理尿道是有争议的。本文对此加以复习、讨论。  相似文献   

6.
尿路上皮细胞分化特异性糖蛋白与膀胱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膀胱癌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发病率居全身肿瘤的第 5位 ,其中移行细胞癌占 95 % [1] 。近年发现一组尿路上皮细胞分化特异性糖蛋白Uro plakins(UPs) ,主要表达在尿路移行上皮的伞状细胞层 ,中间层细胞也有少量表达[2 ] 。UPs与细胞分化和肿瘤形成有密切关系 ,在膀胱癌的诊断和防治中有一定意义 ,现综述如下。一、UPs简介哺乳动物膀胱上皮是移行上皮 ,由基底层细胞、中间层细胞、腔面伞状细胞组成。人们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伞状细胞表面 70 %~ 90 %被直径 0 .3~ 0 .5μm的脂样斑块覆盖 ,这些斑块的腔表面厚度 (8nm)约是胞质内…  相似文献   

7.
尿路移行上皮原发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SCC)临床罕见,目前国内外报道的膀胱SCC约250例[1].而上尿路SCC报道更少.2009年我院收治肾盂、输尿管多灶性SCC 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尿路上皮分化特异糖蛋白与膀胱癌分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探讨尿路上皮分化特异的糖蛋白表达与膀胱癌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UPⅡ-Ⅲ在9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表达情况,并与膀胱癌的WHO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UP在G1组乳头状移行细胞癌的表达率为100.0%,G2组为90.5%,两组差异无显著。  相似文献   

9.
以前认为前列腺移行上皮癌根罕见,随着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已有所增加.一般说来,前列腺恶性肿瘤95%以上是腺癌,移行上皮癌、鳞状上皮癌和肉瘤占5%,其中原发性前列腺移行上皮癌占2~5%.关于前列腺移行上皮癌的名称,许多文献报道比较复杂.1952年,Melicow和Hollowell首次描述前列腺原位癌与膀胱移行细胞癌并存使用Bowen氏病命名.Ortega等则称为Paget氏病,因为该细胞有鳞状样形态及完整的基底膜.其他则称为尿道周围腺上皮内癌或导管内癌,直到70年代中期才定名为前列腺移行上皮癌.本文就其组织发生,诊断和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肾盂、输尿管肿瘤和膀胱肿瘤相似,但上尿路肿瘤较少见,其发生率是:膀胱肿瘤:肾盂肿瘤:输尿管肿瘤=51:3:1。 上尿路肿瘤的特点 上尿路肿瘤主要是移行细胞癌(TCC),鳞状细胞癌约占10%,腺癌极少见,有以下特点:①早期诊断困难,易误诊。②找国发病率高。我国肾盂癌占肾脏肿瘤的24%~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膀胱非尿路上皮性肿瘤的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46例膀胱非尿路上皮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4例,女12例。年龄30~82岁,平均61.3岁。术前辅助检查主要包括B超、盆腔CT、膀胱镜加病理活检以及131I-MIBG。42例行手术治疗,4例放弃手术。结果:46例术前或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膀胱鳞状细胞癌19例,膀胱腺癌18例(单纯性非脐尿管腺癌8例,脐尿管腺癌5例,转移性腺癌5例),膀胱小细胞癌4例,膀胱嗜铬细胞瘤5例。术后40例随访12~72个月,膀胱嗜铬细胞瘤5例均健在,膀胱鳞癌及腺癌各2例随访至14~26个月仍存活,其余患者平均存活时间13.2个月。结论:膀胱非尿路上皮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确诊时大多已是晚期,预后差。膀胱根治性切除术是除转移性癌和小细胞癌外的膀胱非尿路上皮性恶性肿瘤的推荐手术方案,小细胞癌以化疗为主,转移性癌以改善尿路症状为主,良性嗜铬细胞瘤以膀胱部分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Galectin-3蛋白与膀胱移行细胞癌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Galectin-3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以及正常膀胱黏膜上的表达,并对膀胱癌组织进行系统的病理学检查和分析。结果:①膀胱移行细胞癌上的Galectin-3蛋白表达强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膀胱低分化移行细胞癌中Galectin-3蛋白表达高于高分化移行细胞癌。③复发的膀胱移行细胞癌中Galectin-3蛋白表达强度高于无复发的膀胱移行细胞癌。结论:①Galectin-3蛋白的表达量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②Galectin-3蛋白表达量高的膀胱移行细胞癌容易复发。  相似文献   

13.
膀胱低恶倾向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的临床与病理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膀胱低恶倾向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PUNLMP)病理特点及临床治疗措施。方法:21例石蜡包埋标本源于膀胱镜活检16例,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5例。患者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龄57岁。其中伴血尿14例,下尿路刺激症状4例,下尿路不全梗阻2例,偶然发现1例。病理切片符合1998年WHO/ISUP PUNLMP病理诊断标准。同期尿路上皮乳头状瘤3例,Ⅰ级乳头状移行细胞癌11例,Ⅱ~Ⅲ级乳头状移行细胞癌38例作为对照。结果:21例患者行TURBT19例,膀胱部分切除术2例。病理检查:PUNLMP乳头的尿路上皮细胞排列规则,细胞核可有轻度不典型增生,尿路上皮可轻度增厚,层次可超过7层,细胞核分裂相少见且仅在基底层,没有浸润和转移。平均随访12个月,复发1例。结论:膀胱低恶倾向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具有独立的病理特点,以局部治疗为主,需长期随诊。  相似文献   

14.
腺性膀胱炎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腺性膀胱炎是1899年Stoerck首先描述的一种膀胱粘膜增生性病变。一、发病因素 1.正常泌尿系上皮的化生改变:正常的膀胱粘膜无腺体存在,当有长期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等)和慢性刺激(如结石、异物)时,粘膜上皮首先形成上皮芽,伴有上皮芽的移行上皮细胞向下增殖,被挤压于粘膜固有层而形成移行上皮巢,即所谓的Von Brunn’s巢或腺。这种上皮巢可以逐  相似文献   

15.
NMP22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价值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军  马建辉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2,17(12):678-679,682
目的 :探讨核基质蛋白 2 2 (NMP2 2 )对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 5 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为实验组 ,2 0例泌尿系统非尿路上皮肿瘤疾病的患者为对照组 1,1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 2 ,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三组受试者尿NMP2 2的含量。结果 :实验组尿NMP2 2中位含量为 2 3 .2× 10 3U/L ,明显高于对照组 1的 8.3× 10 3U/L和对照组 2的 2 .6× 10 3U/L (P <0 .0 1) ;尿NMP2 2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敏感性为79% ,高于尿细胞学的 3 8% (P <0 .0 5 ) ;NMP2 2的阳性率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分期、分级以及肿瘤的形状、大小和数目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尿NMP2 2对膀胱癌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 ,简便、无创 ,检测结果不受肿瘤的分化程度、生长方式、肿瘤大小和数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尿路上皮是分布于肾盂、输尿管、膀胱及尿道近膀胱部的一类移行上皮。在尿路上皮发育或损伤修复的过程中,基底层干细胞中一系列转录因子的分级调控发挥了重要作用,最终形成分化成熟的移行上皮细胞并表达尿路上皮特异性标志蛋白。正确理解正常尿路上皮分化的过程,不仅有利于了解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和分期规律,寻找相应的治疗靶点并提供可能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膀胱内灌注药物的种类日益增多,这对延迟或防止浅表性移行细胞癌侵犯肌层来讲是有效的,从而推迟了全膀胱切除的时间。但在重复和延长灌注的过程中,前列腺尿路上皮仍暴露于致癌因素的作用之下,因而在前列腺内仍有形成和发生移行细胞癌的危险性。Droller与Walsh1985年报道了膀胱癌灌注治疗过程中发生前列腺移行细胞癌的3例病人。Catalona等(1987)亦曾报道在膀胱灌注时8例病人的移行细胞癌累及前列腺。本文作者在1983—1986年对63例男性浅表性膀胱癌行丝裂霉素、BCG和/或Thio—tepa膀胱内灌注治疗,其中10例在一种或数种药物灌注后3—  相似文献   

18.
膀胱混合癌的诊治及死亡原因分析(附1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膀胱混合癌的诊治水平。方法 结合文献对收治的 10例膀胱混合癌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结果  10例膀胱混合癌占同期 44 2例膀胱肿瘤的 2 .2 % ,其中移行、鳞状细胞混合癌 7例 ,鳞、腺混合癌 2例 ,移行、腺、未分化混合癌 1例 ;行膀胱部分切除术 8例 ,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 2例 ;术后 9例获随诊 ,生存期 7个月~ 6年。结论 膀胱混合癌恶性程度高、易转移 ,早期不易诊断 ,预后极差。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早期诊断和及时综合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与腺性膀胱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乳头状瘤病毒 (HPV)是一类与泌尿生殖系肿瘤关系密切的DNA病毒。本研究试图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腺性膀胱炎等病变标本的HPV感染情况 ,揭示HPV与腺性膀胱炎的相关性 ,为探讨腺性膀胱炎的病因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 .1   标本来源36例腺性膀胱炎石蜡标本、2 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并腺性膀胱炎石蜡标本、2 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石蜡标本、2 5例正常膀胱石蜡标本 (生前无泌尿系疾病症状的成人尸检膀胱组织石蜡标本 )均来自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 ,均经病理检查确诊。鼠抗HPV单克隆抗体 (HPV通用型 )免疫…  相似文献   

20.
郑涛  张旭  马鑫  李宏召  张军  傅斌  郎斌  许凯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6,21(10):776-778,781
目的:探讨上皮钙粘素(E-cad)外显子13(Exon-13)C/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130例(膀胱癌组)和健康人及非肿瘤患者60例(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DNA测序方法,检测包含上皮钙粘素基因Exon-13的DNA片段的基因序列,分析该片段中的SNP。选择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Woolf法计算OR值和95%CI。结果:膀胱癌组E-cad基因Exon-13154bp处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P<0.01);膀胱癌组中浸润性膀胱癌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表浅膀胱癌(P<0.05);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分化程度分级与T等位基因频率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E-cad基因Exon-13154处T等位基因频率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及其侵袭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