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诊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指起源于大肠黏膜的一类平坦隆起型病变,这类病变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而主要沿黏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亦称匍行性肿瘤。我院内镜中心从2004年1月至2005年10月检查检发现大肠LST 18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大体形态、隐窝开口及其与病理组织学的相关性;评价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治疗LST的疗效。方法应用黏膜染色技术对42例(45个病灶)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隐窝开口形态观察,并进行EMR或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EPMR)及APC治疗,切除的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术后随访。结果2450例结直肠瘤中发现LST 42例(45个病变),占1.7%;该42例中9例有家族性大肠肿瘤史,占21.4%。45个LST病变中颗粒均一型、结节混合型、扁平隆起型和假凹陷型分别为26.7%,28.9%,40.0%和4.4%;其中管状腺瘤20个,绒毛管状腺瘤23个,锯齿状腺瘤(Serrated腺瘤)2个,中度以上异型增生64.4%(29个),局部癌变11.1%(3个m癌,2个sm癌)。病理诊断的23个绒毛管状腺瘤中Ⅳ型隐窝开口20个,Ⅳ型隐窝开口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6.9%(20/23)。3个病变行外科手术治疗,42个病变在内镜下治疗,经3个月~6年随访,除1例sm2癌外科手术后发生肝转移死亡外,其余病变均治疗成功。结论观察LST的大体形态、隐窝开口改变和“非提起征”改变,有助于在内镜下正确估计病变的组织学改变和黏膜下浸润深度,从而指导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EMR或EPMR联合APC治疗LST安全、有效,长期随访观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3.
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在大肠扁平病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FICE)技术在大肠扁平病变诊断及指导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技术对72例患者的87个大肠扁平病变观察,其中侧向发育型肿瘤(LST)12个,按工藤分型进行腺管开口诊断,并行病理活检,部分病例行全瘤切除送检或外科手术治疗,将FICE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相比较。结果 FICE内镜技术诊断非肿瘤性病变及肿瘤性病变的病理符合率分别为88.24%、97.22%,总病理符合率为91.95%,12个LST腺管开口Ⅱ型1例,ⅢL型4例,Ⅳ型5例,ⅤA型2例,病理结果均为腺瘤,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非典型增生。结论通过FICE放大内镜对大肠扁平病变腺管开口的形态观察可以大致预测病理组织学诊断及病变的浸润深度,指导正确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我院于2003年6月至2006年6月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消化道早癌、癌前病变、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消化道息肉及黏膜下肿瘤(SMT)等肿瘤性疾病共66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合并Serrrated腺瘤二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指起源于大肠粘膜的一类平坦隆起型病变,这类病变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而主要沿粘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故称之为侧向发育型肿瘤。大肠的Serrated腺瘤指大肠的一类特殊病理形态的腺瘤,其成瘤上皮成分有明显增生,使腺管或绒毛呈现锯齿状外观,类似于增生性息肉样改变,或腺瘤成分与增生性息肉成分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6.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现将我院11例LST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是指起源于大肠黏膜,病变直径大于10 mm,而且主要沿黏膜表面侧向浅表扩散、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的一类大肠浅表性病变。根据其形态分为颗粒型与非颗粒型。LST在病变形态与病变的发生发展上均不同于一般的大肠腺瘤,与大肠癌的关系密切。现将我院开展放大内镜检查以来发现的13例LST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临床病理特征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经普通内镜检查发现LST 119例,染色后观察病灶大小及部位并进行形态分型,再结合放大内镜确定腺管开口类型。有治疗适应证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病灶黏膜送病理检查。结果 28个月中共发现119例LST 124个病变。内镜下分型:颗粒均一型44个,结节混合型48个,平坦隆起型23个,假凹陷型9个。病变直径:10~20 mm 65个,21~30 mm 23个,31 mm以上36个,最大病变110 mm×100 mm。病变部位:直肠50个,乙状结肠25个,降结肠11个,横结肠10个,升结肠+盲肠28个。黏膜腺管开口类型:Ⅲ型30个,其中17个为管状绒毛状腺瘤,12个为管状腺瘤;Ⅳ型56个,其中30个为绒毛状腺瘤,4个为黏膜内癌;Ⅴ型5个,其中2个为黏膜内癌,2个累及黏膜下层下1/3以下;Ⅱ型7个,其中5个为炎性增生性息肉,2个为锯齿状腺瘤(腺瘤性增生性息肉):其余为ⅢL+V型,其中23个为管状绒毛状腺瘤。符合适应证95例98个病变择期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发生出血11例,均在操作过程中,无肠穿孔发生。结论大肠LST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特殊性,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治疗在大肠的有效而安全的方法,可达到根治目的 。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放大染色内镜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的诊断与治疗价值,以及LST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日本Olympus光学仪器公司生产的CF-Q240I和CF-Q240ZI电子肠镜,对2001年12月12日至 2002年7月31日在我院作肠镜检查患(共1052例),发病病变后采用0.4%靛胭脂行病变粘膜染色,放大内镜观察,确定病变腺管开口分型;同时或择期进行注射法粘膜剥离(EMA)或注射法粘膜分片切除(EPMR)治疗。结果:检出LST患9例,检出率0.85%;其中直肠4例,乙状结肠1例,横结肠2例,升结肠2例;颗粒均一型4例,结节混合型5例;表现为ⅢL型腺管开口3例(33.3%),Ⅳ型腺管开口6例(66.7%)。全部病例行EMR或EPMR治疗,未发生任何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大肠LST在我国有较高的检出率,LST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对其应足够重视,放大内镜结合粘膜染色技术是发现病变的重要手段,治疗上采用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叶武  刘鹏飞  孙芳 《山东医药》2011,51(24):41-41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指起源于大肠黏膜的一类平坦隆起型病变,在病变形态及发生发展上不同于一般腺瘤,有一定的特殊性,且与大肠癌关系密切,故近年来愈发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我院2 a来结肠镜检查中结合染色内镜技术诊断大肠LST患者16例,  相似文献   

11.
通过回顾1例扁平隆起型乙状结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ereading tumor,LST)的临床诊治过程,探讨扁平隆起型大肠LST在内镜下可能的漏诊原因,以期提高LST临床检出率;通过文献复习,对LST的内镜诊断、病理类型、临床特征与治疗情况进行分析与思考,为今后临床对LST的研究和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1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是指直径10mm以上、呈侧向扩展而非垂直生长的一类表浅型病变,其中包括颗粒集簇样病变及非颗粒型病变。LST内镜下易漏诊,形态多样,病理亚型较多,且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设备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尤其是小息肉的能力不断提升。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因其形态扁平,极易漏检,且其癌变率高,因此早期发现LST并及早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广东省中医院消化内镜室2015年9月起将原有附送水系统进行改进,外接水泵以提高息肉或LST等的检出率,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最先由东京医学院工藤进英提出.过去因其形态特殊曾称为匍匐样肿瘤和结节聚集型肿瘤[1].由于该肿瘤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而主要沿黏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故称之为侧向发育型肿瘤[2].LST内镜下易漏诊,病理亚型较多,形态多样,发生途径不详,但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因此对LST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大肠息肉与大肠癌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为了解老年人大肠息肉和大肠癌的临床特点,更好地预防老年人大肠肿瘤的发生和早期诊断大肠癌,对248例老年人大肠息肉和大肠癌的临床及病理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人大肠息肉和大肠癌的检出率分别为33.3%和23.3%,并有以下特点:(1)大肠息肉和大肠癌是老年人便血的主要原因,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及大肠癌三者的便血率依次增高;(2)息肉检出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息肉检出率,且腺瘤性息肉占73.8%(3)多发  相似文献   

16.
403例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有效性、安全性。 方法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镜科2014年4月至2016年12月经结肠镜检查共发现376例403处LST病变,观察病变部位、大小并进行形态分型。其中143例160处病变行内镜下治疗,行内镜下治疗的病变均在内镜下观察腺管开口类型,切除的病灶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术后定期随访。 结果 403处LST的病变部位以直肠为主,共168处(41.69%);直径10~<20 mm的病变最多,共150处(37.22%);形态分型以结节混合型为主,共203处(50.37%);病理以低级别瘤变为主,达65.51%(264/403)。随着LST病变直径的增加,其恶性潜能也随之上升(P<0.05)。非颗粒型比颗粒型的病变恶性潜能更高(P<0.05)。376例403处病变中128例145处病变择期行ESD治疗,术中发生出血12例,无延迟出血、肠穿孔发生。行内镜治疗的160处LST中腺管开口为Ⅳ型的最多,达70.62%(113/160),腺管开口为Ⅴ型的LST的癌变率最高,达80.00%(8/10)。随着LST腺管开口类型的升级,病理的恶性程度(P<0.05)及癌变的浸润程度(P>0.05)表现出增加的趋势。行ESD治疗的128例患者中113例按期复查,其中2例复发。余未复发患者创面愈合良好。 结论 大肠LST的临床病理特征具有一定特殊性,ESD是治疗LST有效而安全的方法,可达到根治目的。  相似文献   

17.
<正>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是指肿瘤直径大于10 mm,而且呈侧向扩展而不是垂直上下生长的大肠表浅型病变〔1,2〕,诊断较困难。本研究探讨LST的疾病特征及内镜诊治的意义。1材料与方法1.1病例我中心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LST患者105例,男65例,女40例,年龄3479〔平均(59.9±10.2)〕岁。根据病情分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53例、内镜下黏膜分  相似文献   

18.
大肠息肉可分为炎性、增生性、腺瘤性等类型。目前Morson的腺瘤-癌因果学说得到公认,普遍认为腺瘤癌变倾向与其大小及形态学等因素有关。如何在病变早期作出诊治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尤其是平坦型大肠肿瘤的临床诊治。平坦型大肠肿瘤包括表浅隆起型(Ⅱa)、表浅隆起伴凹陷型(Ⅱa+deep)、表浅平坦型(Ⅱb)、表浅凹陷型(Ⅱc)、Ⅱa+Ⅱc。  相似文献   

19.
为着重研究大肠小的扁平瘤和非腺瘤性的早癌,本组146例大肠小的扁平隆起病变经病理活检进行内镜下形态和组织学对照研究。结果证实粘膜慢性炎19例,炎性息肉63例,增生性息肉34例,小的扁平腺瘤27例不含腺瘤成份的早癌3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TGF-β1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于12例经内镜下黏膜切除的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组织、12例腺瘤性息肉组织标本以及16例经外科手术切除的大肠癌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TGF-β1基因表达,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TGF-β1蛋白表达,并分析其在大肠不同病变中差异性表达的意义.结果 qRT-PCR结果提示,TGF-β1 mRNA在侧向发育型肿瘤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腺瘤性息肉组织,但明显低于大肠癌组织.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TGF-β1在正常肠黏膜及腺瘤性息肉组织中几乎不表达,而在大肠癌中表达量明显升高.LST组织中的TGF-β1蛋白表达量较正常肠黏膜及腺瘤性息肉高,但明显低于大肠癌组织.结论 TGF-β1在LST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肠黏膜及腺瘤性息肉组织,同时又与大肠癌组织中的显著高表达有所区别,提示其可能成为判断LST恶变倾向及指导随访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