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HLA交叉反应组(CREGs)配型对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阳性肾移植受者人/肾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应用美国莱姆德公司LAT1240、LM720R、SSP2LB试剂,准确检测112例PRA阳性肾移植受者体内PRA的水平及其抗体的特异性,评估其致敏状态,应用CREGs配型标准选择最匹配的供者。结果112例受者中,HLA-Ⅰ类抗体阳性43例,Ⅱ类抗体阳性39例,Ⅰ、Ⅱ类抗体均为阳性30例;HLA配型0~5个位点错配数分别为6、39、38、21、7、1例,术后移植肾发生加速性排斥反应2例、急性排斥反应18例、慢性排斥反应5例、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4例,因排斥反应导致移植肾切除1例,死亡13例(其中移植肾带功能死亡5例)。目前人存活99例,肾存活96例,5年、3年和1年肾存活率分别为86.21%、86.96%和91.96%。结论运用CREGs配型原则,能使供、受者间的HLA相配率显著提高,可减少PRA对肾移植的不良影响,提高PRA阳性受者的人/肾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活体亲属肾移植供受者HLA配合率,为临床选择良好的供受者HLA配型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6年4月-2008年12月间手术的222例活体亲属肾移植患者进行HLA供受者配合率分析.移植受者男性168例,女性54例,最大年龄58,最小年龄10岁;移植供者男性133例,女性89例,最大年龄64岁,最小年龄21岁.结...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抗HLA与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链相关基因A(MICA)抗体的表达对移植肾功能和急性排斥反应的预示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流式液相芯片技术检测41例肾移植受者移植前后的抗HLA和抗MICA抗体,其中37例接受了1、3、6个月及1、2、3年的动态随访.分析抗HLA和抗MICA抗体的特异性,及其与血清肌酐和排斥反应的相关性.结果 移植前共有9例(22.0%,9/41)预存抗HLA或(和)抗MICA抗体,其巾抗HLA抗体阳性2例(4.9%,2/41),抗MICA抗体阳性6例(14.6%,6/41),抗HLA和抗MICA抗体均阳性1例(2.4%,1/41).另外有5例抗MICA抗体可疑阳性.除1例的抗MICA抗体为供者特异性抗体(DSA)外,其余均为非供者特异性抗体(NDSA).37例随访者中,6例新生抗HLA抗体(16.2%),3例新生抗MICA抗体(8.1%),新生抗HLA抗体者的抗体滴度在随访3年中呈现上升趋势.9例预存抗体的受者,有4例(44.4%,4/9)发生排斥反应;6例新生抗HLA抗体的受者中,有3例(50.0%)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而3例新生抗MICA抗体的受者均无排斥反应发生,二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抗HLA抗体产生较早(术后3 d和7 d)的2例受者均检测到抗HLAⅡ类DSA,其移植肾均因排斥反应而切除.预存抗MICA抗体,且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者在随访的每个时间点上的血清肌酐水平均高于预存抗MICA抗体但无排斥反应者(P<0.05);移植前抗HLA和抗MICA抗体均阴性者,术后发生排斥反应者在随访的每个时间点上的血清肌酐水平均高于抗体阴性且无排斥反应者(P<0.01);无论是新生抗HLA抗体还是抗MICA抗体,移植后1个月发生排斥反应者的血肌酐均明显高于抗体阴性且无排斥反应者(P<0.01).结论 预存和新生抗HLA抗体是移植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因素,而供、受者HLA和MICA基因错配是产生新生抗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器官移植后受者和移植物的长期存活始终是移植界所关心的主要问题.但是,影响受者和移植物长期存活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免疫性因素(免疫抑制不足、急性排斥反应、群体反应性抗体、再次肾移植、HLA配型)和非免疫因素(移植肾缺血时间、急性肾小管坏死和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原发性肾脏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供受者之间的不匹配)等.  相似文献   

5.
致敏受者肾移植术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致敏受者经严格的HLA配型及HLA交叉反应组配型后行肾移植的效果。方法 对63例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较高的患者进行严格的供,受者HLA配型筛选,并按照美国国立器官分配中心(UNOS)制定的HLA交叉反应组(CREGs)配型原则进行供,受者配型筛选,按常规肾移植方法进行移植,术前未行血浆置换。结果 63例患者,44例术后1周内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10例术后出现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经静脉滴注单克隆抗体OKT3,7例肾功能恢复正常。3例切除移植肾;9例术后发生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8例于术后2周至2个月移植肾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死亡2例;总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及总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分别为15.9%和14.3%;按CREGs配型原则,供,受者0、1、2个位点错配分别为11例(17.5%),39例(61.9%)和13例(20.6%);明显高于传统HLA抗原配型结果。结论 致敏受者必须严格按照HLA配型及HLA交叉反应组配型原则进行供,受者的筛选,这对减少移植肾排斥反应,提高移植肾的存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的抗MICA抗体水平与慢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及其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共有105例受者被作为研究对象纳入分析,其中发生慢性排斥反应者(慢排组)43例,移植肾功能正常者(对照组)62例.记录两组受者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HLA抗原错配数、供肾冷缺血时间、出院时血清肌酐(SCr)水平、术后免疫抑制方案以及入组时间(入组时距肾移植手术时间)等资料,并进行比较.受者分组后,抽取受者外周血,检测SCr及抗MICA抗体水平,抗MICA抗体的检测采用Luminex 100免疫磁珠流式细胞仪技术.观察与比较抗MICA抗体阳性受者和抗MICA抗体阴性受者间术后3个月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AR)的次数和移植肾功能的差异.移植肾功能的评价采用血清肌酐变化率(△SCr/M),即(入组时SCr值-出院时SCr值)/入组时间.结果 两组受者在性别、年龄、HLA抗原错配数、供肾冷缺血时间、术后免疫抑制方案、出院时SCr水平及入组时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后,慢排组受者SCr水平和抗MICA抗体阳性受者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抗MICA抗体阳性受者术后3个月内发生的AR次数明显多于抗MICA抗体阴性受者,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MICA抗体阳性受者的△SCr/M为8.3±3.6,明显高于抗MICA抗体阴性受者的2.4±2.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MICA抗体的表达与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相关,移植前进行MICA配型可减少术后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有助于延长移植肾的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术前因素,为预防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8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首次接受同种异体尸体肾移植受者1316例资料,记录基线资料及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按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10%和≥10%将受者分为PRA阴性组和致敏组;以2005年10月1日为界分为回顾性HLA配型组和前瞻性HLA配型组。统计分析各基线资料对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影响以及不同组间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手术时受者年龄、术前PRA水平、热缺血时间、HLA错配数对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有显著影响。致敏组术后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58.8%比17.9%,P0.001)以及6个月内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29.4%比11.9%,P=0.028)均显著高于PRA阴性组。采用前瞻性HLA配型后受者HLA错配数减少,且术后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也降低(20.9%比15.5%,P=0.012)。结论术前检测受者的PRA水平从而准确评估其致敏状态,尽可能选择良好的HLA配型谱可减少移植肾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HLA配型对肾移植长期效果的影响(2508例次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HLA配型对肾移植受者术后近期和远期效果的影响.方法 根据肾移植术前HLA配型结果,将2508例次肾移植受者分为7组(即:0、1、2、3、4、5、6个抗原错配组).观察HLA配型对受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以及移植肾1、5、10年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2508例次进行了HLA-A、B、DR抗原配型的肾移植中,0个抗原错配仅有7例,2~3个抗原错配占74%.0个抗原错配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5%,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而6个抗原全部错配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23%,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0个抗原错配组移植肾1、5、10年存活率分别为97%、90%和88%;1个抗原错配组分别为94%、86%和83%;2个抗原错配组为94%、84%和82%;3个抗原错配组为93%、85%和81%;4个抗原错配组为91%、82%和74%;5个抗原错配组为90%、81%和72%;6个抗原错配组为88%、80%和70%.结论 良好的HLA配型可以降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HLA抗原错配越少,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越高;移植前供、受者HLA配型以抗原错配数≤3个为宜,尽量避免6个抗原全部错配.  相似文献   

9.
动态分析HLA和MICA特异性抗体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肾移植前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和主要组织相容性一类相关链A基因(MICA)抗体特异性对移植后排斥反应和移植肾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液相芯片技术检测27例肾移植(尸供22例,亲属活体供肾5例)受者手术前后抗HLA抗体和MICA抗体的特异性和阳性值变化,并结合供受者的基因分型,区分供体特异性抗体和非供体特异性抗体.取同期的临床资料和SCr水平进行分析. 结果 27例移植患者中带肾存活26例,移植肾失功1例.移植后1、3、6、12个月时动态随访24例,失访2例.27例患者移植前预存抗体7例(25.9%),其中HLA抗体阳性2例、MICA抗体阳性3例,HLA和MICA抗体均阳性2例.肾移植前HLA和MICA抗体均阴性者中移植后3~6个月产生新生抗体3例.1例新生HLA-Ⅱ类特异性抗体者,移植半年后出现慢性排斥反应,经治疗术后1年SCr>200 btmol/L.3例肾移植前MICA抗体阳性者,术后MICA抗体的特异性均无改变,但抗体的阳性分值呈现2~8分的变化,1年后均升高到移植前(4~8分)水平.移植前预存低阳性率HLA-Ⅱ类特异性抗体者1例,移植后2周有发热等排斥反应,巨细胞病毒检测阳性,移植后1个月时SCr为171μmol/L,3个月升高到236μmol/L.24例分为抗体阴性组(14例)和抗体阳性组(10例).移植后1个月和1年时SCr水平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05). 结论 移植后3~6个月是新生抗体变化的重要随访时间,可根据HLA和MICA抗体的特异性和阳性分值变化,尽早采取有效方法预防排斥反应和减少移植肾功能减退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供受者HLA致敏原性错配(IM)对肾移植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6例首次肾移植受者IM对肾移植术后肾功能的恢复时间及1年内排斥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IM对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时间无明显影响;IM患者1年内急性排斥率明显增加;各类位点IM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进行比较,A位点影响不大,B位点与急性排斥反应有关,DR位点IM可致急性排斥反应明显增加。结论:在临床采用氨基酸残基配型标准判断组织配型的同时,IM不容忽视,HLA-B位点IM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相关,HLA-DR位点IM明显影响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提倡亲属活体肾移植力推"家庭内自救"方案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由于全球范围内的供移植器官短缺,亲属活体肾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与其它器官来源相比,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的供、受者基因相近,供肾缺血时间短,因而具有人/肾存活率高、排斥反应发生率低、术前透析时间短及手术可择期安排等优点显而易见。Terasaki的研究表明,活体肾移植病例中,即使HLA配型不好,其长期效果也优于尸体肾移植中配型较好者,这也提示,活体供肾的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及运输时间均较短,从而使供肾的缺血损伤减轻,这是活体肾移植的重要优势之一。  相似文献   

12.
亲属活体肾移植101例分析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目的 总结16年亲属活体肾移植的经验。方法 101例亲属活体肾移植,除3例为夫妻间供肾外,其余为血缘亲属供肾。供、受者为同卵孪生2例,HLA全配24例,HLA单倍体相同69例,HLA有5个抗原错配者4例,HLA完全错配者2例。73例取供者右肾,28例取左肾;100例经开放手术取肾,1例经腹腔镜取肾。术后采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硫唑嘌呤(或霉酚酸酯)及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结果 所有供者术后1周内出院,随访6个月,血肌酐正常。术后96例受者存活,存活时间最长者达15年,其中4例移植肾功能丧失,其原因分别为超急性排斥反应(1例,术中切除肾脏)、慢性移植肾肾病与肾病复发(3例);5例死亡,除1例术后发生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透析期间因肺出血死亡外,另4例死亡与移植肾无关。术后5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4例Banff分级为Ⅰ级,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4例逆转,1例无效,恢复透析治疗。术后2例发生尿瘘,5例发生移植肾输尿管慢性梗阻,经手术治疗痊愈。结论 术前对供、受者进行全面综合评估是亲属活体肾移植成功的保证;亲属活体肾移植的组织配型好,供肾缺血时间短,排斥反应发生少,免疫抑制剂用量小,移植肾长期存活率高。  相似文献   

13.
高致敏肾移植供受者的HLA配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配型在高致敏受者肾脏移植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对 18例高致敏受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体内预存的群体反应性抗体 (PRA IgG)水平及其特异性 ;采用补体依赖性细胞毒试验 (CDC)和微量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 (Micro PCR SSP)技术进行HLA I类和II类分型。 结果  18例高度致敏受者的PRA IgG水平为 40 %~ 96 % ,平均 5 6 % ;供受者之间按传统的HLA A、B、DR抗原错配 (MM )原则 ,0~ 1MM者 5例 (2 8% ) ,2~3MM者 13例 (72 % ) ,而按交叉反应组 (CREGs)错配原则 ,0~ 1MM者 11例 (6 1% ) ,增加了 33 % ,而2~ 3MM者仅 7例 (39% ) ;肾移植术后仅 4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 ,排斥发生率为 2 2 % ,经OKT3 治疗后逆转。 结论 CREGs配型可显著提高供受者的HLA配合率 ,良好的HLA配型对减少高致敏受者肾移植的排斥反应、提高移植物存活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白细胞抗原交叉反应组配型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白细胞抗原(HLA)交叉反应组(CREGs)配型原则在临床肾移植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312例肾移植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按传统配型原则错配2个以上位点并采用CREGs配型原则选择供受者,149例;另一组为同期按传统配型原则错配0-2个位点者,163例。比较两者移植肾1年存活率及术后1个月内急性排斥发生率。结果:按CREGs配型原则,供受者HLA-I类抗原0、1、2错配百分比分别为16.7%、41.6%和34.2%,传统配型者分别为6.7%、21.5%和71.8%。CREGs 0、1错配组相配率显著高于传统配型对应组(P<0.01)。术后1个月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各对应组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CREGs 0错配组明显低于A、B2错配组(P<0.05)。移植肾1年存活率各对应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CREGs 0错配组明显高于A、B2错配组(P<0.05)。结论:采用CREGs配型原则选择供受者,可以获得满意的移植肾1年存活率,并不增加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为等待供肾的患者提供了更多机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测定62例肾移植受者外周血中TNF-α的基因型,并结合供受者HLA配型情况,比较各基因型对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在HLA—DR错配的情况下,TNF—α等位基因为高分泌型者,其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较低分泌型者高(P〈0.05)。结论:TNF-α基因型对肾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率有明显影响,可据此或可制定更为合理的个体化免疫抑制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流式细胞微珠法检测肾移植受者供者特异性抗体(DSA),并探讨DSA阳性受者的HLA配型及移植物排斥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检测39例亲属肾移植受者移植前、后的DSA,检测供、受者HLA错配情况,记录受者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分析DSA阳性及阴性受者的HLA错配及排斥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39例共检测DSA 313次,其中移植前78次,移植后235次,移植前出现DSA阳性的均暂缓手术.5例HLA无错配的受者移植后DSA均为阴性,34例HLA错配的受者移植后12例出现DSA阳性(35.3%,P<0.05).12例DSA阳性受者中,5例发生排斥反应(41.7%),其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DSA阴性的移植受者(7.4%,P<0.05).发生排斥反应且DSA阳性受者的单抗原微珠免疫荧光强度均值为5723.9±1030.5,高于未发生排斥反应的DSA阳性者的2355.2±609.7(P<0.05).DSA阳性的受者治疗后,DSA免疫荧光强度有所下降.结论 采用流式细胞微珠法动态监测DSA效果较好,有利于预测和及时防治肾移植后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7.
浅谈改善肾移植疗效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影响肾移植疗效的因素很多,本期收录的临床肾移植研究论著有11篇,它们从HLA配型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感染对移植效果的影响、10年来施行肾移植1501例的总结、霉酚酸酯(MMF)和国产抗CD3、CD4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老年人施行肾移植的高危因素以及活体亲属供肾移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改善移植效果。笔者拟讨论其中几个问题。一、HLA抗原对急性排斥反应和短期存活率的影响国外大宗的肾移植病例统计提示,供、受者间的HLA配型结果对肾移植后受者的长期存活肯定有明显影…  相似文献   

18.
高度致敏受者的肾移植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高度致敏肾移植受者的组织配型和抗排斥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高度致敏肾移植受者的HLA抗体、HLA配型和肾移植后抗排斥反应治疗效果。结果 肾移植术后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2例(4.4%),急性排斥反应9例(20.9%),经激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血浆置换等治疗后均逆转。人/肾1年存活率分别为95.6%/91.1%。结论 避开相应抗体的良好HLA配型,是高度致敏受者肾移植成功的关键。术后采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短程诱导、并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治疗,能减少急性排斥的发生率,提高移植物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肾移植的HLA配型效果.方法:比较同种异体肾移植中采用传统HLA配型方法与CREG配型方法的移植状况;对比HLA配型组和未配型组1年移植效果的不同.结果:HLA抗原出现频率较高的有HLA-A2、A11、A24、B60(40)、B13、DR15、DR51、DR52、DR53、DR 4.根据HLA 6位点相配原则,0~6个位点错配(mismatch,MM)所占比例分别为0.78%、1.56%、5.06%、10.12%、27.63%、29.96%和24.9%;而采用交叉组间配型原则(CREGs),0~6位点错配率分别为3.89%、6.23%、17.51%、33.85%、19.84%、13.23%、5.45%.结论:具有某些HLA位点的受者相对来说有更多的获得良好HLA配型的机会;CREGs配型原则明显提高了供、受者间的相配率,但移植效果仍有争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活体肾移植前对致敏患者的处理经验,并对移植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609例活体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移植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将受者分为高致敏组(41例,PRA≥30%),低致敏组(102例,PRA为0~30%)和非致敏组(466例,PRA为0).所有受者经HLA抗体检测和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CDC)确认没有针对供者的HLA抗体后进行肾移植.高致敏组给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诱导治疗,低致敏组给予抗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抗诱导治疗.随访1年以上,观察各组术后移植肾功能、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高致敏组、低致敏组和非致敏组受者术后移植肾恢复正常的时间和1年时肾小球滤过率均无明显差异;3组均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76%(4/41)、8.82%(9/102)和8.15%(38/466),术后1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7.6%(40/41)、97.1%(99/102)和98.1%(457/466),受者存活率分别为97.6%(40/41)、98.0%(100/102)和98.9%(461/466),3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致敏组的感染发生率为31.7%(13/41),明显高于低致敏组的26.5%(27/102)和非致敏组的21.6% (101/466) (P<0.05).结论 致敏受者肾移植前经HLA抗体检测和CDC配型,避开受者体内供者特异性抗体针对的供肾,并给予免疫诱导治疗,可以获得与非致敏受者相似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