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儿童细菌性脑膜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万古霉素治疗中枢神经系统(CNS)细菌感染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阐述了万古霉素在治疗CNS细菌感染的药物分布情况及临床应用价值,对临床应用万古霉素治疗多种耐药细菌引起的CNS感染起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良性复发性无菌性脑膜炎(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4.
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进展(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过去十多年里,其发病率呈全球性回升,估计在未来十年里还会显著增多。结核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就结核性脑膜炎(结脑)诊断和治疗的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87例临床分析与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下称化脑)临床表现不典型,病死率高,其预后与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等因素有关,为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兹将我院近年收治的87例化脑诊治情况及随访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男49例,女38例。日龄<3天27例,4~14天31例,>14天29例。足月儿35例,早产儿52例。母乳喂养31例,人工喂养56例。入院后确诊时间<3天78例,误诊为颅内出血、破伤风、脱水热等疾病9例。诊断标准:新生儿有全身感染症状,脑脊液(CSf)呈化脓性改变或经培养或徐片检出致病菌。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本组均有面色苍白、嗜睡、哭声减弱…  相似文献   

6.
7.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或脑炎患儿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TNF)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NF放免药盒,测定化脑组21例、病毒脑28例、对照组20例的脑脊液TNF。结果化脑组脑脊液TNF阳性率显著高于病毒脑组,化脑组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升高的平均浓度显著高于病毒脑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接受过抗生素治疗而诊断不明者,可行脑脊液TNF检测,高水平则提示化脓性脑膜炎。  相似文献   

8.
小儿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菌脑病原体侵入蛛网膜下腔后,繁殖和溶解,所产生的多糖、肽多糖、脂多糖、磷壁酸质等,刺激内皮细胞、单核细胞、星状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等产生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中瘤坏死因子等等,这些物质促发脑膜和脑血管的炎症反应,导致脑水肿、颅内增高、脑循环障碍和脑损伤。第三代先锋霉素抗菌谱广,在脑脊液内的浓度远远高于最小抑菌浓度,具有强大的杀灭常见菌脑病原体的作用,及早与强烈抗炎药物地塞米松联合使用,有可能降低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听觉脑干诱发反应测试技术(BAEP)对住院的化脑患儿定期检测听力共15例50耳次,发现有11例在化脑病程中听力受损(入院初),出院时(化脑痊愈时)4例恢复正常,7例仍有听力障碍,故以本文指出化脑所致之听力障碍作为后天性耳聋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引起大家关注。  相似文献   

10.
细菌性脑膜炎(以下简称化脑)是小儿常见和最严重的感染性疾病,病死率高,易留有后遗症。在数十年广谱有效抗生素的应用下,使许多种危害儿童的传染病被控制或消灭,而化脑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并无明显下降。据美国资料:1935~1968年间一些感染性疾病的死亡率下降10~200倍,而化脑死亡率仅下降1倍。为减少化脑后遗症和降低死亡率,应  相似文献   

11.
无菌性脑膜炎又称浆液性脑膜炎、淋巴细胞性脑膜炎或病毒性脑膜炎,是多种病毒性神经系统感染的常见表现。主要特征是脑膜刺激症状和脑脊液细胞增多。现收集我院2003年9月~2003年11月间收治入院的83例无菌性脑膜炎患儿资料,分析无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特点。1临床资料1·1研究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肝脏功能受损情况与年龄及细菌种类的关系。方法 ~3岁80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全部病例均于入院后1~3天做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细菌培养+药敏。确诊病例次日查肝功,发现AST、ALT1项或2项升高者,做乙肝十项、丙肝系列检查。临床观察不同年龄组和不同病原体组肝脏功能受损比例及恢复的时间。结果 3个年龄组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初查时以~6个月发生率最高,为53.3%,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6.60,P〈0.05);治疗后14天复查以~6个月发生率最高,为40.0%,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7.06,P〈0.05);治疗后21天复查仍以~6月发生率最高,为23.3%,3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7.39,P〈0.01);治疗后28天所有病例AST、ALT全部恢复正常。4种致病菌化脑患儿初查以金葡菌组发生率最高,为61.5%,其次为大肠杆菌组,为41.7%,4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5.92,P〈0.05);治疗后14天仍以金葡菌组发生率最高,为46.2%,其次为大肠杆菌,为41.7%,4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8.469,P〈0.05);治疗后21天仍以金葡菌组发生率最高,为23.1%,其次为大肠杆菌,为16.7%,但4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4.542,P〉0.05);治疗后28天所有病例AST、ALT全部恢复正常。结论 婴幼儿化脑肝功受损比较常见,年龄越小受损比例越高,恢复时间越慢。不同病原体的化脓性脑膜炎以金葡菌组肝功能受损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大肠杆菌组。  相似文献   

13.
细菌性脑膜炎的分子病理生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远期随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5.
16.
肺炎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快速诊断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191例中枢神经系铣不同疾病患儿的脑脊液进行荧光素钠试验(FST),观察列病毒性脑炎(含病毒性脑膜脑炎)及颅内非感染性疾病全部阴性,结核性脑膜炎全部阳性,化脓性脑膜炎部分阳性,且后者多为晚期病例,它们之间的阴性、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此法对病毒性脑炎(含脑膜脑炎)与结核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对结核性脑膜炎与化脓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病毒性脑炎、细菌性脑膜炎及结核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变化,探讨其是否可以作为一个鉴别诊断的生化指标,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病毒性脑炎30例、细菌性脑膜炎21例、结核性脑膜炎19例及对照组2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各组患儿脑脊液HGF水平。同时将HGF水平分别与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定量进行直线相关分析,观察脑脊液中HGF水平与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定量的关系。结果细菌性脑膜炎组、结核性脑膜炎组脑脊液HGF水平高于病毒性脑炎组和对照组,结核性脑膜炎组高于细菌性脑膜炎组患儿,细菌性脑膜炎组、结核性脑膜炎组及病毒性脑炎组与对照组患儿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5),病毒性脑炎组与对照组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GF有可能成为鉴别细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患儿 ,女 ,1a ,因反复发热 5d、抽搐 3次入院。入院前 5d发热 ,体温 38.8℃ ,并有抽搐 ,表现为两眼上翻、凝视 ,右侧肢体抖动 ,数分种后自行缓解 ,精神稍差。入院当天再次出现类似发作 ,转我院。患儿邻居为皮革加工作坊。查体 :体温 37.1℃ ,神清 ,精神可 ,全身皮肤无皮疹、黑焦痂 ,心肺腹未见异常。颈无抵抗 ,生理反射正常 ,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血细胞 7.7× 10 9/L ,腰穿无色微混脑脊液 ,有纤维状凝块 ,细胞数 110× 10 6/L ,多核 0 .89,单核 0 .11,抗酸及墨汁染色阴性 ,革兰染色见革兰阳性粗大杆菌 ,竹节状短链排列 ,培养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三组病儿脑脊液铁蛋白检测,结果提示化脓性膜炎组明显高于病毒性脑膜炎组及对照组,因此可作为颅内感染性疾病临床鉴别诊断的辅助道检查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