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干预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围产期保健的进一步发展,低出生体重儿(LBW)存活率增加,统计显示,我国LBW发生率占新生儿的6.4%,极低体重儿(VLBW)的发生率占LBW的7.4%,占新生儿的0.5%。我国LBW死亡率为176.4%o,极低出生体重儿成活者的10%~12%可遗留体格和智能发育阻碍。为了改善VLBW体格和智能发育,提高其生活质量,笔者对31  相似文献   

2.
62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目的 探讨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的相关因素,为降低其死亡率提供帮助。方法 对笔者医院近10年收治的62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按体重分三组,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住院年份(1991-1995年和1996-2000年)分两组,对其生存和死亡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极低出生体重儿主要原因有多胎妊娠(27.3%)、羊膜早破(20.2%)、妊娠并发症(11.5%)和原因不明(36.8%)。所有住院患儿均有一种或一种以上并发症,主要有呼吸暂停384例(61.9%)、低体漫画348例(56.1%)、脑室同出血260例(41.9%)、呼吸窘迫综合征222例(35.85)和动脉导管开放168例(27.1%)、感染162例926.1%)。体重越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本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86.5%,体重≤1000g存活率为60.6%。前后5年两组比较,近5年存活率明显提高(80.8%比89.2%,P<0.005)。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和脑室内出血。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必须收贪婪NICU病房密切监护;早期发现并发症,及时处理;防止院内感染。对呼吸道窘迫综合征采用表面活性物质和高频通气治疗可以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3.
对铁岭县农村1840例新生儿体温监测发现:新生儿冷伤381例,发病率20.7%。冷伤患儿死亡15例,病死率3.7%。本病主要发生在出生24小时内(91.2%)。发病率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春冬寒冷季节(27.8%~34.5%)显著高于夏秋温暖季节(5.8%~9.1%),P<0.05;产室温度愈低,发病率愈高(F=47.79,P<0.01),室温>21℃,发病率低(7%);胎龄<37周的早产儿(37.9%)高于足月儿(20.4%),差异显著(x2=5.32,P<0.05);体重≤2500克者(29.4%)高于体重>2500克者(20.3%),P<0.05。且发现未按时喂哺或患病新生儿冷伤发病率增加。  相似文献   

4.
低出生体重儿的围产死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如何降低低出生体重儿的围产死亡率。方法 对我院1990~2003年14年〈2500克的低出生体重儿每两年为一组,对其发生率、围产期死亡率变化趋势及围产期死亡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明显上升(P〈0.001);围产期死亡率明显下降(P〈0.001);新生儿死亡率明显下降(P〈0.001)。极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由428.6%。降至98.2‰(P〈0.001)。胎儿死亡原因主要是畸形、母亲妊高征和宫内感染,新生儿死亡原因前3位的是畸形、宫内感染及颅内出血。结论 加强产前围产保健,对降低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及其死亡率是非常雷尊的。  相似文献   

5.
小于胎龄儿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不同类型胎儿体格发育(出生体重,身长,头围)情况及小于胎龄儿相关因素,自1999年5月-2000年12月,对在我院分娩的单胎活产新生儿及其母亲424对,进行前瞻性调查。结果显示:小于胎龄儿(SGA)36例,发生率为8.5%,适于胎龄儿(AGA)294例,大于胎龄儿(LGA)94例,SGA组除出生体重外,身长,头围三项指标均低,与AGA组有非常显著意义(P值均<0.001),影响SGA体格发育Logistic回归分析:最主要危险因素为母孕早期剧吐,被动吸烟,贫血,羊水量过少和母患妊高征,母亲身高,文化程度,胎盘重量与胎儿体格发育呈正相关,SGA组新生儿生后五天内发病率最高为33.3%,与AGA组的2.7%比较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因此,防治常见妊娠合并症,加强孕期营养,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将有助于降低SGA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生后早期补充牛磺酸对低出生体质量(LBW)仔鼠体质量和胰岛β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给予孕期母鼠10%低蛋白饲料(R组)制造LBW仔鼠模型,并在哺乳期持续同饲料喂养21d;对照组(C组)母鼠给予20%正常蛋白饲料喂养。在哺乳期给予部分母鼠富含2.5%牛磺酸饮用水营养干预(RT组);其他母鼠自由饮水。于生后d1、21取出胰腺备做电镜标本。结果生后21d时,RT组仔鼠体质量显著高于R组(P=0.003)。但仍明显低于C组(P=0.01);RT组8细胞超微结构较R组也有明显改善。结论生后早期补充牛磺酸不仅可促使LBW仔鼠的完成部分生长追赶,且能改善其β细胞超微结构。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降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死率与伤残率,对1998年10月-1999年3月具有窒息、异常分娩、产前产时并发症者的患儿生后3-7天37例行颅脑超声检查、63例行头颅CT检查。100例中<37周32例。结果显示:1.SAH 60例(61.0%),SEH-IVH 34例(34.0%),IPH3例(3.0%),SDH1例(1%);2.出生体重<2500g者SEH-IVH明显高于≥2500g而SAH≥2500g者明显高于<2500g。χ^2分别为39.628,26.789。P<0.01;3.不同类型ICH的临床表现SEH-IVH以抑制青紫为主,而SAH以兴奋为主。因此建议,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常规作床边颅脑超声,病情稳定者作CT检查可以及早发现ICH,对IVH Ⅲ-Ⅳ级患儿可考虑连续腰椎穿刺放脑脊液以减少脑积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低体重出生儿的手术预后因素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低体重出生儿围手术期的病因、并发症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1991-2000年间对40例低体重出生儿进行手术,以消化道疾病占绝大多数(95.0%)。大多为胃壁修补术、食道闭锁根治术、肠切除肠吻合术等。结果:共死亡9例(22.5%)。常见术后并发症为败血症并发感染性休克(12例)。1991-1995年间死亡6例(33.3%),1996-2000年死亡3例(13.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出生体重越低,病死率越高。未成熟儿病死率28.6%;足月小样儿为8.3%(P<0.05)。结论:低体重出生儿常见外科疾病为消化道畸形,术后并发症以感染多见。预后及病死率与出生体重、胎儿成熟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低出生体重与小儿脑性瘫痪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低出生体重与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关系。方法 1998年5-12月在南宁市、横县、钦州市钦北区(原钦州县)进行以乡(镇)为单位群体抽样调查,对抽样乡(镇)全部1-6岁儿童进行脑瘫患病状况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合格的儿科医生参加工作。结果 共调查1-6岁小儿150806例,确诊脑瘫193例,脑瘫患病率1.28‰。低出生体重1450例,发生脑瘫61例,脑瘫患病率42.07‰;正常出生体重148599例,发生脑瘫125例,脑瘫患病率0.84‰。二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且出生体重越低脑瘫患病率越高,呈负相关。61例低出生体重的脑瘫儿,母孕期在环境、营养方面1/3有不良因素;26例(42.6%)有妊娠合并症;38例(62.3%)新生儿期患病;20例(32.8%)其母既往有异常孕产史或早产史。结论 低出生体重是与脑瘫高度关联的危险因素。它们在孕期有相似的病因,应加强病因研究,预防脑瘫和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干预措施研究。对低出生体重儿重点护理,防止新生儿患病,也是干预脑瘫发生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
测定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柯萨奇病毒B特异性IgM的病原学意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探讨柯萨奇病毒B特异性IgM(CVB-IgM)的病原学意义,应用免疫印迹试验测定11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CVB-IgM,结果是阳性33例,总阳性率为29.5%;27例正常儿童中阳性者1例,占3.7%,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X2=7.813,P<0.01)。病程小于2个月者阳性率为40%,与病程2~6个月和大于6个月者(阳性率分别为4.55%和13.33%)比较均有显著差异(X2=9.832,P<0.01和X2=4.921,P<0.05)。提示在临床上存在心肌炎症或心肌损伤时,测定CVB-IgM具有早期病原学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常妊娠与妊高症对新生儿影响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回顾性对照分析的方法,对127例重度、154例中度妊高症母亲与281例正常母亲及其新生儿进行分析,结果足月儿平均出生体重在重度妊高症母亲组中为3229克,低于正常母亲组的3372克(P<0.05)。低体重儿在重度妊高症母亲组中发生率为13.5%,高于正常母亲组1.13%(P<0.005)。自发性早产发生率在重度妊高症母亲组为30.77%,明显高于中度组与正常组的7.8%和4.05%(P分别<0.005与0.001)。平均胎盘重量在重度妊高症组为584克,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别(P<0.05)。新生儿发病率在重度妊高症母亲组中为42.85%,与正常组的新生儿13.31%比较有显著差别(P<0.001)。认为围生医学的各种防治措施降低了妊高症与子痫的发生,但新生儿的出生体重、低出生体重与早产的发生,以及疾病发生率并未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早期足量胃肠道外营养对早产儿出院时体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足量胃肠道外营养对早产儿出院时体重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适于胎龄的存活低出生体重早产儿25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28例,治疗组应用早期足量胃肠道外营养,对照组应用传统新生儿胃肠道外营养。计算两组患儿各营养指标及出院时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除生后第7天热卡与对照组相比(P〉0.05)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各营养指标,如生后体重下降幅度、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每天体重增长克数、经胃肠达到摄入标准时间、应用胃肠道外营养天数、生后第3天热卡、平均住院天数等均优于对照组(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出院时发生EUGR60例,发生率为46.9%,对照组出院时发生EUGR87例,发生率为68.0%(X^2=11.65,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足量胃肠道外营养,可减少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或极低出生体重儿EUGR的发生率,为今后实现追赶性生长打下良好基础。且未见有严重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对新生儿呼吸机所致合并症的防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降低呼吸机治疗的合并症,提高治愈率,以1985~1989年有合并症的57例(甲组)与1990~1995年改进防治措施后有合并症的107例(乙组)进行对比。结果:(1)治愈率甲乙两组分别为28.1%及53.5%(χ2=8.89,P<0.01),病死率分别为63.1%及17.8%(χ2=34.39,P<0.01);(2)在合并症中,插管不当分别为56.1%及17.8%,肺气压伤分别为31.6%及5.6%,肺不张分别为28.1%及9.3%(χ2分别为25.57、20.08、9.77,P均<0.01),感染加重分别为46.1%及23.5%(χ2=4.62),拔管过早分别为5.3%及0,(P均<0.05)。说明乙组的合并症明显低于甲组。提示:在1990~1995年改进治疗措施后,呼吸机治疗时常见的七项合并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治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我院1987年1月~1991年12月NICU收治的63例新生儿63急性肾功能衰竭(简称NARF)分两组进柠分析.结果表明,甲、乙两组在少尿、无尿、低血压方面有显著差异(P<0.01),乙组血清钟明显高于甲组(P<0.05),血清纳明显低于甲组(P<0.01)。作者认为当新生尿量<1.0毫升/kg·h、持续24小时、伴有BUN>7.14mml/L、肌酐>88.4mol/L应诊断NARF,并按急性肾衰进行抢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加大剂量铁剂防治极低出生体重儿贫血的疗效。方法 将3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6例和对照组18例;两组观察对象均于出生第四天起开始口服葡萄糖酸亚铁糖浆(按元素铁9mg/kg·d计算)、Vit C 0.2g/d、Vit E 15mg/d,治疗组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rH-EPO每周600IU/kg,分三次皮下注射,疗程满6周结束。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网织红细胞计数(Ret)较同日龄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两组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Hct)均于出生后逐渐下降,但治疗组下降缓慢,两组在治疗后第1、3、5、7周相比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疗程结束后存在贫血者4例(25.oo%),对照组13例(72.22%),两组相比x^2=7.56,P<0.01,有极显著性差异;治疗组输血2例,而对照组输血11例。结论 rH-EPO加大剂量铁剂能有效防治极低出生体重儿贫血,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输血治疗,可作为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一项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窒息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关系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病死率及其与窒息程度、胎龄、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 对100例新生儿窒息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轻、重度窒息组MODS及单器官损害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以及围产因素与MODS的关系。结果 重度窒息组MODS的发生率为71.4%,高于轻度窒息组(30.8%)(χ2=15.20,P< 0.01);重度窒息组脑、肺、心血管、肾、胃肠损害发生率分别为91.4%,77.1%,54.3%,34.3%,22.9%,轻度窒息组分别为38.5%,33.8%,20.0%,12.3%,7.7%,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或 0.05),重度窒息组病死率(22.9%)高于轻度窒息组(6.2%)(χ2=6.01,P<0.05)。窒息患儿中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MODS的发生率及病死率较足月儿、正常体重儿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重视围产期保健,降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防止新生儿窒息,是减少MODS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因素612例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Tang QY  Wang Y  Feng Y  Tao YX  Wu J  Cai W 《中华儿科杂志》2007,45(11):838-842
目的为提高危重新生儿肠外营养支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依据。方法对1985.4—2005.3行5d以上静脉营养支持的612例住院新生儿资料进行分析。612例分为甲组(1985.4—1995.3)和乙组(1995.4—2005.3)。其中甲组70例再分为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组(PNAC组)6例和非PNAC组64例,乙组542例也分为PNAC组12例和非PNAC组530例。比较甲乙两组新生儿PNAC发生率及相关因素。结果接受5d以上静脉营养支持的新生儿PNAC总发生率为2.94%,甲组PNAC发生率为8.57%,乙组发生率为2.21%,后10年PNAC发病率有明显下降(OR值为0.242,95%CI为0.088~0.666)。PNAC组的胎龄、出生体重均小于非PNAC组(其中胎龄33±5周比(36±4)周,P=0.009;OR值为0.827,95%CI为0.698~0.980。出生体重2003g±743g比2393g±764g,P=0.045;OR值为1.001,95%CI为0.999~1.002),而平均PN持续时间、热卡摄入量均大于非PNAC组(其中PN持续时间32d±30d比13d±10d,P=0.000;OR值为1.072,95%c,为1.032~1.112。PN摄入量(272±46)kJ/(kg·d)[(65.0±10.9kcal/(kg·d),(1kcal=4.184kJ)]比(232±55)kJ/(kg·d)[(55.5±13.1)kcal/(kg·d)],P=0.002;OR值为1.066,95%CI为1.012~1.122)。非PNAC组体重增加与PNAC组相比有增加趋势[(20±27)g/d比(9±19)g/d,P=0.175]。结论PNAC发生与早产、低出生体重、PN持续时间超过2周、PN提供的热卡量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8.
低出生体重儿并甲状腺功能低下早期治疗及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低出生体重儿(LBWI)并甲状腺功能低下(甲低)患儿早期治疗及预后。方法 随机将LBWI并甲低96例分为甲状腺片治疗组50例及非治疗组46例;在生后纠正年龄12-30个月时随访,采用婴幼儿发育量表(全国常模)进行智力发育指数(MDI)及运动发育指数(PDI)的测定,同时测量身体生长值。结果 治疗组及非治疗组身高、体重及头围行政管理落后各为5例(10%)及10例(21.7%),MDI及PDI低下各5例(10%)和12例(26.1%);两组身高、体重及头围落后发生率无差异(P>0.05);两组MDI和PDI及其低下发生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05或P<0.05)。结论 短期甲状腺片早期治疗有助于改善LBWI并甲低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肝脏损害问题。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124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肝脏受损情况进行总结。结果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肝脏损害的发生率为10.48%。ALT均在1—3周恢复正常。肝脏损害与年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8.86,P〈0.01);与脱水、酸中毒差异无显著性(x^2=1.6,P〉0.05);与发热差异无显著性(x^2=1.00,P〉0.05)。结论病毒血症可能是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肝脏损害的发病机制。临床工作者在轮状病毒性肠炎的诊治过程中,应注意肠道外的肝脏受损的防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CB-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Ⅱ)及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在不同时期婴幼儿血管瘤(HOI)及迅速消退的先天性血管瘤(RICH)和血管畸形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对74例血管病变标本进行病理复检。ElivisionTM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GLUT1、VEGF、FGF-2、IGF-Ⅱ和TIMP-1的表达水平。结果3个时期HOI脉管的内皮层均有GLUT1表达,RICH和血管畸形病变组织未见表达。VEGF、FGF-2、IGF-Ⅱ和TIMP-1在增殖期HOI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0%、85.0%、95.0%和45.0%;在消退期HOI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100%、27.0%和80.0%;在消退后期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0%、56.0%、11.0%和22.0%;在RICH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0%、100%、75.0%和25.0%;在血管畸形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2.0%、8.0%、0和8.0%。增殖期、消退期HOI组和血管畸形组VEGF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3.34,P〈0.01);增殖期、消退期、消退后期HOI组和血管畸形组FGF-2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18,P〈0.01);增殖期、消退期HOI组和血管畸形组IGF-Ⅱ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47,P〈0.01);增殖期、消退期HOI组和血管畸形组TIMP-1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84,P〈0.01)。RICH组FGF-2和IGF-Ⅱ的阳性表达率同血管畸形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HOI的生长和消退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连续性过程,IGF-Ⅱ可能在HOI的自然消退过程中起主要的调控作用;②GLUT1可作为HOI同其他血管病变相鉴别的特异性指标,VEGF、FGF-2、IGF-Ⅱ和TIMP-1也是HOI、血管畸形和RICH相互鉴别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