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采用血清群特异性PCR技术了解贵州省近年钩端螺旋体(钩体)流行菌群,为贵州省钩体病的防控提供技术手段和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致病性钩体特异性PCR方法(G1/G2-PCR)对来自贵州省近年的钩体分离菌株进行鉴定,进一步应用基于致病性钩体O抗原基因的血清群特异性PCR(O-PCR)对贵州省近年的58株钩体分离株进行血清群鉴定,并采用显微凝集试验(MAT)对O-PCR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G1/G2-PCR检测结果显示58株菌株均为致病性钩体,O-PCR将58株致病性钩体菌株鉴定为黄疸出血群,与传统的MAT法鉴定结果一致。结论 O-PCR技术可作为我省钩体快速分群鉴定可靠的实验室诊断技术手段,贵州省近年的钩体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血清群特异性PCR技术了解贵州省近年钩端螺旋体(钩体)流行菌群,为贵州省钩体病的防控提供技术手段和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致病性钩体特异性PCR方法(G1/G2-PCR)对来自贵州省近年的钩体分离菌株进行鉴定,进一步应用基于致病性钩体O抗原基因的血清群特异性PCR(O-PCR)对贵州省近年的58株钩体分离株进行血清群鉴定,并采用显微凝集试验(MAT)对O-PCR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G1/G2-PCR检测结果显示58株菌株均为致病性钩体,O-PCR将58株致病性钩体菌株鉴定为黄疸出血群,与传统的MAT法鉴定结果一致。结论 O-PCR技术可作为我省钩体快速分群鉴定可靠的实验室诊断技术手段,贵州省近年的钩体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柯氏培养基和EMJH培养基在培养钩端螺旋体菌的差异及在钩体病防治上应用价值。方法 观察2种培养基在15群15型钩体培养菌培养过程形态、数量、自凝现象等差异,并对健康人临床疑似钩体病人和暴发流行钩体病人血清进行 MAT试验抗体检测。结果 EMJH培养基接种钩体后第2 d就大量生长繁殖,而柯氏培养基1周后才达繁殖高峰,钩体MAT试验也显示EMJH培养基培养的钩体菌敏感性较柯氏培养基培养菌高。结论 EMJH培养基可用于快速分离钩体,有利于早期确定钩体病的流行和实验室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了四川绵阳市 35年钩端螺旋体病 (下称钩体 )疫情及流行菌株情况 ,年平均发病率 4.73/10万 ,年平均死亡率 0 .0 79/10万 ,钩体病的性别、年龄、职业及季节分布与国内报道相一致。35年中发生 5次局部暴发流行 ,4次以黄疽出血型为主 ,一次以七日热型为主。从病人血分离到 49株钩体菌 ,分属七群 10个血清型 ,从动物体内分离到菌株 174株 ,证实啮齿类动物为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5.
1992年 7至 12月在滇西盈江县的病人血培养中 ,分离得钩端螺旋体 (钩体 ) 2 9株 ,其中 2 6株于当时当地以显凝试验作了初次血清群鉴定。之后为妥善保存 ,采用两种保存方法 ,即同 1株菌一是用棉塞试管 ,2~ 3个月转种传代 1次 ;二是胶塞试管作较长时期的封存 ,均使用柯氏培基。每管 6ml。 1993年 3月菌株分离者对棉塞管保存的培养物作了第 2次群别鉴定 ,结果与初次鉴定时无异。往后对胶塞管封存达 34 2天的培养物启封传代 ,于 1993年 11月 2 3日对生长良好的 2 0株作第 2次群别鉴定时 ,发现有 2株钩体的血清群与封存前和棉塞管传代的不一样…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2021年贵州省一起疑似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疫情开展病原学调查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为病例的确诊和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收集的疑似钩体病例全血样本进行分离培养和致病性钩体特异性PCR检测,同时采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对病例血清进行钩体抗体检测。采用“夹夜法”捕捉疫区鼠类宿主动物,取肾脏进行钩体分离培养,采用致病性钩体特异性PCR进行检测,进一步采用血清群特异PCR进行鉴定。应用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对本起疫情菌株进行基因分型,构建聚类分析图谱,分析其与国内菌株间的遗传和进化关系。结果 3份疑似钩体病例样本经分离培养均为阴性,MAT试验分别为黄疸出血群、秋季群和爪哇群抗体阳性,经致病性钩体特异性PCR检出1例阳性。从鼠类宿主动物样本中分离出6株疑似钩体菌株,经鉴定分别为黄疸出血群(5/6)和秋季群菌株(1/6)。MLST分析显示,鼠类宿主动物携带的5株钩体为ST1型(83.33%),另1株为ST129型(16.67%)。聚类分析显示,鼠类宿主动物携带钩体与四川省、湖南省、江西省和贵州省往年菌株存在同一ST型。结论 本起疫情是由致病性钩体感染引起,优势血清群和ST型...  相似文献   

7.
我国部分省区钩体病康复者尿排菌血清群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urrer(196 7)认为人是钩端螺旋体 (钩体 )感染链的终点。理由是人尿为酸性 ,不适于钩体从尿排出。此后 ,据不完全统计 ,在 1970~ 1990年间我国浙江、福建、陕西、湖北、四川、云南及广西等 7省区的预防医学工作者对健康人和钩体病康复者尿作了钩体培养分离 ,结果各省区均发现尿排菌 ,阳性率在1%~ 14 4 3%之间 ,平均为 2 6 2 % (57/ 2 174 )。其中健康人 0 33% (4/ 1197)、康复者为 5 36 % (53/988)。排菌时间最长达 3年 (10 91天 ) ,在四川省井研县。在被分离的 57株钩体中 ,已明确血清群别的有14株 ,分属 8个血清群 (菌群 )详见…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了四川绵阳市35年钩端螺旋体病(下称钩体)疫情及流行菌株情况,年平均发病率4.73/10万,年平均死亡率0.079/10万,钩体病的性别、年龄、职业及季节分布与国内报道相一致。35年中发生5次局部暴发流行,4次以黄疸出血型为主,一次以七日热型为主。从病人血分离到49株钩体菌,分属七群10个血清型,从动物体内分离到菌株174株,证实啮齿类动物为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贵州省2010-2014年人间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与鼠类动物带菌情况,为钩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4年贵州省钩体病例报告数据,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对钩体疑似病例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和菌株培养和鉴定。采用夹夜法捕获老鼠对贵州省钩体病高发地区进行鼠类宿主动物及带菌情况进行监测,分析鼠间带菌情况与人间疫情的相关性。结果2010-2014年贵州省报告钩体病人共73例,死亡10例,病死率13.70%。疫情主要集中在黔东南州,5年合计报告病例数52例占全省同期病例的71.23%。6—9月份达到发病高峰。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69.86%。检测钩体疑似病人血清样本18份,其中阳性7份,阳性率为38.89%,均为黄疸出血群抗体。未从钩体疑似病人分离到钩体菌株。鼠间动物监测有效布夹数6 750夹次,共捕鼠646只,鼠密度9.57%,黑线姬鼠密度呈上升趋势,共分离钩体菌株56株,全部分离自黑线姬鼠,带菌率8.67%,经PCR检测均为黄疸出血群钩体。结论贵州省2010—2014年间钩体疫情主要集中在黔东南州,黑线姬鼠为主要带菌鼠类动物,带菌群别为黄疸出血群,与钩体病人血清抗体群别相匹配,提示黑线姬鼠带菌与人间疫情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低血压休克型钩体病尚未载入教科书,近年来临床表现为低血压休克型的钩体病的病例不少[1~3],易与流行性出血热混淆,为让广大医务人员接受并用以指导临床诊疗,特深入作病原学的研究。1 方法  临床拟诊钩体病的病例全部抽静脉血2次,第一次是首诊时,第二次于疾病恢复期。凡在我院住院的钩体病患者首诊采血时以1~2滴于增菌液内作分离培养钩端螺旋体,两次血均作血清检查,以经典的凝集溶解法查明钩体病抗体并以标准菌株鉴定其病原血清型,分离的钩端螺旋体以标准血清鉴定其血清型。2 结果2.1病人血清以标准菌株鉴定血清…  相似文献   

11.
<正> 近十余年来,由于电镜鉴定技术研究的进展,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超微结构在分类上的应用已日渐引起人们的注意。此外,世界各地新菌属、新菌种陆续发现,促使各国学者对钩体的分类与鉴定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与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贵州省2009-2015年分离自鼠类宿主动物的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PFGE带型特征,为当地钩体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贵州省近年分离自鼠类宿主动物的56株钩体采用致病性钩体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鉴定,应用血清分群PCR对其进行血清群鉴定,采用包埋法提取钩体染色体DNA,利用核酸内切酶NotI对DNA进行酶切,酶切片段经PFGE电泳后采用凝胶成像系统拍照获得DNA指纹图谱,采用国家病原体分子分型实验数据分析与传输系统进行处理和聚类分析。结果致病性钩体特异性PCR和血清分群PCR鉴定显示56株钩体均为黄疸出血群钩体株,PFGE分型将其分为38个带型,聚类分析显示多数钩体株与黄疸出血群赖型具有较高的相似度,为主要流行优势带型,少部分钩体株与爪哇群和波摩那群代表菌株具有较高相似性,聚类关系相对较近。结论黄疸出血群赖型是贵州省近年流行的优势型,钩体株PFGE带型具有多样性,可为当地钩体病的监测、暴发调查和传染源追踪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钩端螺旋体病的免疫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的免疫机理错综复杂,过去有些学者(1,2)认为体液免疫在钩体病的抗感染机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近年来也有学者(3,4)指出,钩体病的免疫机理中不能完全排除细胞免疫。下面就晚近发表有关钩体病的免疫机理问题作一扼要介绍。 细胞免疫 当钩体侵入机体后,首先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的增多。 一、中性粒细胞 Wang等(1984)为了观察中性粒细胞对钩体的防御作用,以非致病性钩体PatocⅠ及致病性钩体黄疸出血型23581株作为实验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脉冲场电泳(PFGE)分型技术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技术分别对贵州省3株动物宿主钩 端螺旋体分离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和基因种鉴定,了解贵州省钩端螺旋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应用 DNA限制性内切酶Not I对钩端螺旋体染色体DNA酶切后,用PFGE将DNA片段分离,采用BionumericsV4.0将3 株钩体菌株PFGE图谱与中国15群15型参考菌株进行聚类分析;同时,应用PCR扩增几乎全长的钩体16S rRNA基因片段,并将扩增产物进行双向序列测定,并与GenBank数据库已注册的核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 、确定基因种、分析亲缘进化关系。结果来自贵州省的3株动物宿主分离钩体菌株PFGE带型命名为LepNot I 002和LepNot I 003,经聚类分析,3株菌株与黄疸出血群黄疸出血型赖株的相似性大于95%。16S rRNA 基因测序和分析表明,3株贵州分离钩体菌株之间的同源性为100%,与致病性钩体问号钩端螺旋体种(L. interrogans)不同血清型参考菌株的同源性达100%。结论3株贵州动物分离钩体菌株经PFGE分型鉴定与黄 疸出血群赖型赖株的相似性大于95%,经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鉴定为L. interrogans种,上述两种方法 对贵州省钩体分离菌株的鉴定结果一致,有助于贵州省钩端螺旋体病的主动监测、暴发调查和传染源追踪 。  相似文献   

15.
<正> 为了解我市存在的沙门氏菌菌型及地区分布,并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我们将1978~1988年分离的376 株沙门氏菌,进行了形态学、生化学、血清学系统鉴定。现将鉴定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 (一)菌株来源:从现症病人及带菌者粪便、血液、食品(肉食、糕点等)、苍蝇、医院污水等分离的沙门氏菌。 (二)诊断血清:有17、26、57 和142种因子血清(均在有效期内)。  相似文献   

16.
1986~1990年,山东省各地医院介绍来我站要求确诊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后发脑动脉炎(即脑血管钩端螺旋体病)的病人共384例,确诊者55例(占14.3%),现报道如下。一、诊断标准(一) 病人来自钩体病疫区,或有疫水等接触史。(二) 临床表现符合脑血管病变特点,并可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病变。(三) 脑血管造影或CT检查有脑动脉  相似文献   

17.
我们对 1988年以来从思茅、丽江、临沧、德宏、保山、文山及及玉溪等地州的病人和家、野动物体内分离到的 2 50株钩端螺旋体 (以下简称钩体 )菌株 ,于 1990~ 1999年间用显微镜凝集试验和凝集素交叉吸收试验、因子血清、单克隆抗体等方法〔1〕 进行血清学分群分型检定。在检定孟连县的 75株钩体菌株群别时 ,发现 14株钩体混生株〔2〕,这在国内外尚属罕见。本次检定的 2 50株钩体菌株 ,除疑似新型菌株已送国家钩体专业实验室复核审定外 ,现将2 4 0株钩体菌株的检定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 1 待检菌株  2 50株钩体待检菌株 ,大多数是1…  相似文献   

18.
在国内首次应用硫酸铵盐析法提取兔血清白蛋白,然后加适量刺激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的生长物质,配制成钩体实验培养基浓缩液。用13个血清群95个血清型株的3~15代传代培养试验证实:菌株发育丰盛,通常细胞浓度约达2.0×10~8/ml,菌形正常、运动活泼、视野清晰、培养物血清学特性无改变;因不含免疫球蛋白,故对各血清型株不易引起变异,保持固有血清学特性。适合于一般或专业实验室作分离、研究、保藏钩体菌种用。本培养基浓缩液用法简便,经适当稀释后即可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贵州省2021年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疫区环境标本进行致病性钩体分离培养,了解其基因种特征,为钩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钩体病疫情发生地环境水和土壤样品,采用EMJH培养基进行钩体分离培养。提取疑似钩体生长培养物基因组DNA,采用致病性钩体特异性PCR进行检测,同时采用16S rRNA序列分析法对其进行基因种鉴定,并应用MEGA 7.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菌株间进化关系。结果 从112份环境样品中分离出50株疑似钩体菌株,致病性钩体特异性PCR检测显示其中3株为致病性钩体,包含环境水样分离出的2株和土壤样品中分离出的1株。16S rRNA序列比对分析显示,经PCR检测为致病性钩体的3株菌株属于钩体致病性基因种,其中2株为Leptospira noguchii基因种,1株为Leptospira borgpetersenii基因种;另外47株菌株中5株菌株属于钩体中间种,42株菌株属于钩体非致病性基因种。系统发育树显示,致病性钩体菌株与其基因种代表性菌株进化关系较近。结论 贵州省钩体病疫区环境钩体基因种复杂,同时存在致病性基因种和非致病性基因种,本次检出的2种致病性钩体基...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分离培养了443份病人及疑似病人血液标本,钩端螺旋体(钩体)阳性率18.5%。其中206份标本PCR产物凝胶电泳检测阳性率14.6%,Southern杂交阳性革20.9%。63头猪肾钩体培养阳性率4.8%,123只鼠肾钩体培养阳性事4.0%。255份牛尿钩体培养阳性车6.2%,PCR产物凝胶电泳阳性率14.0%,South-ern杂交阳性率15.8%。从病入分离的构体属七日热(七日热和棉兰型)、澳洲、流感伤寒、爪哇、赛罗、拜伦和明尼7个血清群8个血清型,以七日热群为主,占52.7%,其次是澳洲群,占20.0%。从牛尿分离的构体属七日热群七日热型和澳洲群澳洲型,各占50%。来自猪的构体属波摩那和澳洲群,鼠的钩体为爪哇、澳洲及拜伦3个群。结果显示,牛带菌率高,所带钩体血清群型与人间流行钩体主要群型一致。鼠和猪带苗率低,所带菌群与人间流行的主要菌群不相符。以上表明,耕牛是上高县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主要流行菌型是七日热群(型)。也说明耕牛是我国七日热钩体病主要传染源。这些结果的发现有利于使用对型组合钩体菌苗,控制相应传染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