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未育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康复治疗的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孕前行盆底筛查的未育女性532例,筛查出存在PFD的女性16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Kegel治疗组90例和盆底功能性磁刺激治疗组78例,应用Glazer盆底表面肌电评估系统检测其治疗前后的盆底肌功能,分析未育女性PFD的高危因素及治疗前后的效果。结果 年龄、体重指数(BMI)、有无慢性咳嗽病史的女性中,PFD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Kegel治疗组和盆底功能性磁刺激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快速收缩阶段最大峰值、持续收缩阶段平均值、耐力收缩阶段平均值均升高,且盆底功能性磁刺激治疗组较Kegel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肥胖、慢性咳嗽史是未育女性发生PFD的高危因素,孕前女性的盆底肌功能可能影响产后PFD的发生率,孕前及早干预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社区已育女性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患病情况并分析社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6月衡阳市某4个社区已育女性40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盆底功能障碍简易问卷(PFDI-20)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65例(65.43%)女性出现了1种或多种PFD症状,其中压力性尿失禁(SUI)检出率最高,共143例,占35.30%;其次是尿频,101例,占24.93%。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长期便秘和生殖道反复感染是导致PFD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社区已育女性PFD症状发生率高,其中主要为泌尿系统症状,尤其是SUI应该得到重视,便秘、生殖道反复感染是PFD发生的影响因素,社区应普及盆底功能相关知识,以帮助识别影响因素并进行预防,鼓励已育女性主动到医院进行盆底筛查与治疗,以提高已育女性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发病因素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esfunction,PFD)的影响。方法选择在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150例女性。比较不同分娩方式、体重指数及新生儿体重的女性盆底反馈电刺激各项指标以及压力性尿失禁(SUI)组和对照组盆底超声指标的不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女性PFD的影响因素。结果盆底反馈电刺激评估中的104例女性三种不同分组方式组间最大收缩力和持续收缩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盆底超声测定的111例妇女,SUI组膀胱颈角度、膀胱旋转角度及膀胱颈移动度等明显高于正常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分娩方式、体重指数、新生儿出生体重等是SU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分娩方式、体重指数、新生儿出生体重是PFD的独立显著影响因素,盆底超声测定与盆底反馈电刺激评估盆底功能在PFD中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3):4407-4409
目的探讨产科因素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相关性。方法 275例产妇根据是否发生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分组,比较各组在年龄、第二产程时间、分娩前BMI、孕期SUI发生率、会阴裂伤、产钳助产、巨大胎儿等方面的差异性,并以有无SUI、POP发生为因变量(0,1),以研究因素为自变量,予以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SUI组及无SUI组产妇在年龄、第二产程时间、孕期SUI发生率、会阴裂伤、产钳助产、巨大胎儿等方面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分娩方式、孕期SUI及新生儿体质量为产后SUI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POP组及无POP组产妇在年龄、第二产程时间、分娩前BMI、会阴裂伤、产钳助产、巨大胎儿等方面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分娩方式、分娩前BMI及新生儿体质量为产后POP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年龄、分娩方式、孕期SUI、分娩前BMI及新生儿体质量均为产后PFD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女性人群对实时三维盆底超声检查(盆底超声检查)的接受度、参与度、知晓率,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对855名女性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分析其对盆底超声检查的接受度、参与度及知晓率,根据调查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接受盆底超声检查组(接受组)与不接受盆底超声检查组(不接受组),比较2组间文化程度、医疗保险类型、家庭人均年收入、临床症状、既往疾病史和对盆底超声检查了解程度等差异,分析女性人群盆底超声检查接受度低的影响因素。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808份,盆底超声检查的接受度为86.6%(700/808);95人曾经做过盆底超声检查,占11.8%;绝大部分研究对象(92.6%)不大了解或者完全不了解盆底超声检查。愿意接受盆底超声检查的最主要原因为“关注自己的健康,及早发现问题”;不愿意接受盆底超声检查的最主要原因为“不了解本项目的工作”。接受组与不接受组间文化程度、医疗保险类型、家庭人均年收入、临床症状、知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无漏尿症状者(OR=0.162,95%CI 0.064~0.408,P <0.001)、家庭人...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北京市西城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影响因素,并进行个体化干预.方法 选取316例行“两癌筛查”的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方法,综合调查问卷、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度法(pOP-Q)评分和盆底肌力检测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 PFD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尿失禁的总患病率为48.42%,盆腔器官脱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状况,分析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筛查的811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收集产妇筛查结果及可能影响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的因素,根据有无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将产妇分为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组71例,无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组740例。比较2组上述各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初产妇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因素。结果 811例产妇中出现早期盆底功能障碍132例(16.28%),其中压力性尿失禁71例(8.75%),盆底脏器脱垂43例(5.30%),膀胱颈移位18例(2.22%)。年龄增大、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增加、孕期尿失禁、会阴侧切、新生儿体质量增加及第二产程时间延长为初产妇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的危险因素,剖宫产及孕期缩肛训练为保护性因素(P 0.05)。结论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以压力性尿失禁为主。本地区初产妇压力性尿失禁与产妇年龄、孕前BMI等因素有关,临床可进行针对性干预,以降低其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为女性常见疾病,发生率高达50%,妊娠和分娩是主要原因。方法:应用盆底超声检查,分别在患者静息、Valsalva动作、缩肛状态下,全面评估盆底器官(包括膀胱、子宫和直肠)活动度。结果:检查共3460例,其中阳性病例1708例,占49.36%。结论:盆底超声对于患者的盆底损伤的预测意义较大。可推广应用于PFD的诊断筛查、定量评估、和康复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是女性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由于盆底支持结构损伤所致。三维超声不仅能清晰显示盆底结构,而且还能从形态和功能方面为女性PFD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直观的影像学证据。本文就PFD的影像解剖基础及三维超声在PFD的诊断、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产后早期盆底肌肉训练及电刺激预防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有效性,PFD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阴道分娩产后早期盆底康复训练的初产妇28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3个研究组:低风险组(n=98)、高风险组(n=92)和PFD组(n=94);3个研究组根据是否行盆底康复治疗再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各组盆底康复治疗前后PFD的发生及改善、盆底肌肉的肌力变化情况,分析阴道分娩后PF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3组结果表明:低风险组治疗前后盆底肌力变化及PFD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风险组及PFD组治疗后盆底肌肉的肌力及PFD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会阴侧切、阴道助产、会阴裂伤、巨大儿、第二产程延长、产后尿潴留比较,高风险组和PFD组明显高于低风险组(P0.05);高风险组与PFD组比较,会阴侧切、会阴裂伤、巨大儿、第二产程延长、产后尿潴留比例明显提高(P0.05);3组分娩镇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是否阴道助产、新生儿出生体重、第二产程是否延长、产后是否发生尿潴留是PFD发生的独立因素(P0.05),而分娩镇痛与PFD发生无相关性。结论:对阴道分娩存在PFD高危因素的产妇,进行早期盆底肌肉训练及电刺激康复治疗,可预防阴道分娩后PFD的发生,是PFD非手术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声触诊组织成像定量(VTIQ)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盆底超声对阴道分娩者产后盆底功能障碍(PFD)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海南医学院附属海南医院收治的经阴道分娩的42例PFD患者为PFD组,选择同期52名经阴道分娩的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均进行盆底超声和VTIQ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记录并比较2组受检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体质量指数、产次及新生儿体质量以及盆底超声检查参数[膀胱颈移动度(BND)、膀胱尿道后角(PUVA)、尿道旋转角度(URA)、子宫颈外口移动度(COD)、直肠壶腹部移动度(RAD)、盆膈裂孔面积(LHA)]和弹性超声参数(静息状态和最大缩肛状态下杨氏模量值)。单因素分析采用秩和检验及t检验,筛选出对PFD有诊断价值的指标,并建立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明确阴道分娩者产后PFD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单个参数及回归模型的诊断价值,并进行曲线下面积(AUC)的比较。 结果单因素分析正常对照组和PFD组产次、新生儿体质量、BND、PUVA、URA、COD、RAD、LHA、最大缩肛状态杨氏模量值及杨氏模量值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杨氏模量值差值区分正常对照组与PFD组AUC大于最大缩肛状态杨氏模量值(0.865 vs 0.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844,P<0.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体质量(X4)、BND(X5)及LHA(X10)是阴道分娩后PFD的独立危险因素,杨氏模量值差值(X13)是阴道分娩后PFD的独立保护因素,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为:Logit(P)=-60.011+0.010X4+0.599X5+1.202X10-0.416X13。ROC曲线结果显示新生儿体质量、BND及LHA、杨氏模量值差值以及回归模型预测阴道分娩后PFD的AUC分别为0.779、0.836、0.876、865、0.996,其中回归模型预测的AUC明显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的结果(P<0.001、<0.001、=0.006、=0.013),其余单个指标AU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当回归模型预测概率为0.5454时,其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8.10%和94.23%。 结论VTIQ技术联合盆底超声建立的回归模型对阴道分娩者产后PFD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莞市厚街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500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按照产后盆底功能的恢复情况分为2组:恢复良好组430例,恢复较差组70例。收集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可能的危险因素,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其产后盆底功能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孕前产妇体质量指数(BMI)、新生儿体质量在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孕前产妇BMI(B=0.152 4,95%CI为-2.031 0~2.311 0)、新生儿体质量(B=0.102 6,95%CI为-2.526 9~2.806 9)是初产妇盆底功能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影响盆底功能恢复相关因素包括孕前BMI、新生儿体质量,对初产妇应合理开展盆底康复治疗,减少后续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然分娩与剖宫产后女性盆底功能异常的超声特征。方法将2018年7月~12月在我院自然分娩的60例产妇设为观察组,将同期在我院接受剖宫产术的20例产妇设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经会阴盆底二维超声检查以及经会阴盆底四维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各项功能指标与盆底超声指标。结果静息状态、Valsalva动作以及缩肛动作下,观察组盆隔裂孔左右径、盆隔裂孔前后径、盆隔裂孔面积与膀胱颈最大移动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肛提肌裂孔周长、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逼尿肌厚度与尿道膀胱后角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产后特别是自然分娩后盆底功能损伤较为常见,经会阴盆底二维及四维超声成像检查,可为女性产后盆底功能损伤的诊断提供依据,利于临床及早发现盆底功能异常情况。  相似文献   

14.
<正>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FD)是指因盆底支持结构薄弱、缺损以及功能障碍等造成的妇科疾病,主要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SUI)和盆腔器官脱垂(POP)[1]。PFD发病率高,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受到重视的社会卫生问题[2]。国外流行病学研究[3]发现年龄、体质指数(BMI)、种族以及妊娠分娩都是PFD的危险因素。其中,妊娠与分娩是女性PFD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分析影响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PF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盆底功能检查的212例分娩后的青中年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PFD组46例和对照组166例,并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一般资料、分娩方式、产程、病史等资料,对比分析可能影响产后PFD发病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5岁、孕期增重≥20kg、阴道分娩次数≥2次、第二产程延长、孕期压力性尿失禁等因素是产后PF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产后PFD的发病率较高,高龄、孕期增重过高、阴道分娩次数过多、第二产程延长、孕期压力性尿失禁等因素均可能诱发产后PFD,临床应针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提前干预,以减少产后PF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产后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疾病(PFD)的相关因素及超声测定膀胱角度预测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产妇一般情况调查表及国际尿失禁标准问卷,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符合条件的169例住院初产妇进行问卷调查,产后6~8周复诊时同时进行POP-Q评分及超声测定膀胱角度,针对是否发生SUI和盆底脏器脱垂(POP),分析产后早期PFD的相关因素及超声测定膀胱角度预测SUI的临床意义。结果:产后早期SUI发生率为18.34%,POP发生率为34.32%,SUI合并POP发生率为3.55%。选择性剖宫产组SUI和POP发生率分别为7.90%、32.26%,阴道分娩组为32.26%、46.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后PFD的发生与孕期SUI、年龄、第二产程时间等因素相关(P<0.05)。选择性剖宫产组会阴超声测量膀胱角度和膀胱颈旋转角度与阴道分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可减少产后早期PFD的发生;产时及其他相关因素可使产后早期PFD发生的风险增加;超声测量膀胱角度对于预测SUI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Logistics回归分析建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PSUI)的盆底四维超声诊断模型。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8月于本院生产的236例产妇,均予以四维盆底超声动态检查。根据产妇产后3个月内是否出现PSUI将其分为PSUI组和非PSUI组。比较两组年龄、孕前体重指数、孕次、产次、孕周、分娩方式、阴道分娩者会阴侧切或裂伤、新生儿体重、盆底四维超声参数(BND、URA、PUVA、LHA)。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SUI的影响因素。根据危险因素的回归系数构建盆底四维超声诊断模型,绘制ROC曲线分析盆底四维超声诊断模型对PSUI的诊断价值。结果 236例产妇中共38例出现PSUI,发生率16.10%。PSUI组和非PSUI组年龄、孕次、产次、孕周、会阴侧切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UI组孕前BMI、阴道分娩占比、新生儿体重、BUD、URA、LHA及Valsalva状态下PUVA明显高于非PSUI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UD(OR=4.412,95%CI:1.794~10.850)、URA(OR=4.176,95%CI:1.809~9.640)、Valsalva状态LHA(OR=2.379,95%CI:1.217~4.650)、Valsalva状态PUVA(OR=2.841,95%CI:1.117~7.226)是PSUI的影响因素(P<0.05)。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的影响因素中最小的标准化β值所对应的变量(即变量边界的β值0.867)赋分为1,其它变量则用β值除以0.867后四舍五入取整数,得到相应的整数分值后构建诊断模型,总分0~6分。模型评分诊断PSUI的ROC曲线下面积0.903(95% CI:0.780~0.953),以4.89分为截断值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7%和78.8%。BND诊断PSUI的ROC曲线下面积0.843(95% CI:0.725~0.903),以12.2 mm为截断值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6%和79.3%。结论 BND、URA、Valsalva状态下LHA及PUVA是PSUI的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盆底四维超声诊断模型对PSUI的诊断价值优于单独BND。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戊酸雌二醇联合盆底康复治疗仪在盆底功能障碍(PFD)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7月~2021年3月收治的PFD患者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戊酸雌二醇治疗。比较两组盆底功能、盆底肌电位、临床症状、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盆底肌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盆底肌电位及盆底功能障碍问卷(PFDI-20)、生活质量调查问卷(QOL-30)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盆底肌电位增加大于对照组,PFDI-20评分低于对照组,QOL-30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戊酸雌二醇联合盆底康复治疗仪在PFD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促进盆底功能恢复,改善盆底电生理特征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产后盆底康复技术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将360例患者按照双盲随机分组原则分为两组各180例。对照组、观察组分别实施家庭自行盆底肌训练、联合康复治疗仪治疗,将两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超声检查指标、盆底功能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BSD-S、性生活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3个月后的BSD-R、BSD-S、PUVA-R、PUVA-S、UVJ-M、BND、脏器脱垂发生率、尿失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6个月后的0级、Ⅱ级、Ⅳ级肌力比例低于对照组,Ⅲ级、Ⅴ级肌力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技术有助于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提高,对于防治盆底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PFD)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产后42d行产后复查的产妇1 280例,向产妇发放基本资料调查问卷并进行盆底肌力筛查。分析该地区产妇产后PFD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影响产后PFD发生情况的相关因素。结果1 280例产妇中PFD发生率为9.37%。其中,年龄≥35岁产妇PFD比例高于年龄35岁产妇;阴道分娩产妇PFD发生率高于剖宫产产妇;产次2次产妇PFD发生率高于产次≤2次产妇;产前体质量指数(BMI)23kg/m2的产妇PFD发生率高于BMI≤23kg/m2的产妇;有糖尿病史产妇PFD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史产妇;有便秘史产妇PFD发生率高于非便秘史产妇;会阴Ⅱ度裂伤产妇PFD发生率高于Ⅰ度裂伤产妇;新生儿体质量≥3.5kg的产妇PFD发生率高于新生儿体质量3.5kg的产妇;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阴性产妇PFD发生率高于TGF-β阳性产妇;纤维蛋白-5(fibulin-5)阴性产妇PFD发生率高于fibulin-5阳性产妇;孕期行盆底肌功能锻炼产妇PFD发生率低于未行盆底肌功能锻炼产妇。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阴道分娩、产次2次、新生儿体质量≥3.5kg、会阴Ⅱ度裂伤、TGF-β阴性、fibulin-5阴性是PF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孕期行盆底肌功能锻炼是PFD的保护因素。结论产后妇女PFD发生率较高,可能与盆底组织中TGF-β、fibulin-5表达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