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目的 观察采用颌下腺瓣转移修复腮腺深叶巨大良性肿瘤切除术后缺损的临床疗效,并与胸锁乳突肌瓣转移修复术比较.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腮腺深叶良性肿瘤患者4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经颌下入路组和腮腺入路组,每组22例.腮腺入路组采用改良Blair切口联合胸锁乳突肌瓣填塞肿瘤切除术后间隙区...  相似文献   

2.
本文观察了胸锁乳突肌瓣即刻转移修复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后缺损的临床疗效。对24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进行瘤体切除+部分腮腺或腮腺浅叶或全腮腺切除+面神经解剖,同期行即刻胸锁乳突肌瓣转移修复腮腺切除术后局部缺损,术后随访6~10月观察发现,24例患者均无涎瘘和Frey综合征发生,伤口愈合良好,术区无凹陷畸形,瘢痕隐蔽,外形满意,颈部功能正常。胸锁乳突肌瓣修复腮腺良性肿瘤术后局部缺损,能改善局部凹陷畸形,并能有效预防Frey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腮腺切除改良术式治疗腮腺良性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腮腺切除改良术式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腮腺切除改良术式共治疗35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术式改良内容包括除皱术手术切口、解剖保留耳大神经后支、胸锁乳突肌肌瓣填塞术区、术后负压引流。结果本组35例患者术后出现Frey综合征者2例,发生涎瘘者1例,出现暂时性面神经功能减弱者7例,术侧耳垂和耳廓背部皮肤感觉均暂时性减弱,术后美容效果满意率100%。结论腮腺切除改良术式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既可取得良好的美容效果,又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中应用耳屏内联合耳后发际切口及胸锁乳突肌瓣修复术区凹陷畸形,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46例患者分为2组,一组行美容切口并用胸锁乳突肌瓣修复术区凹陷,另一组行传统"S"形切口未做胸锁乳突肌瓣修复;术后随访2a.临床检查暂时性面瘫、涎瘘和术后肿瘤复发,问卷调查Frey综合征、耳垂区麻木、面部瘢痕及畸形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美容切口及胸锁乳突肌瓣修复术区后美学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术式,术后暂时性面瘫、涎瘘和术后肿瘤复发率无显著差异.结论:美容切口较传统切口隐蔽、美观,胸锁乳突肌瓣修复对术区凹陷畸形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腮腺切除手术同期行胸锁乳突肌瓣转移术对修复腮腺术区凹陷畸形的效果及对味觉出汗综合征的预防作用。方法:对21例腮腺良性肿瘤病人行肿瘤及腮腺部分或全叶切除术,同期行胸锁乳突肌瓣转移术,观察治疗结果。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经3~24个月随访,腮腺区外形良好,颈部外形及功能正常,无1例患者出现味觉出汗综合征。结论:胸锁乳突肌瓣转移术能改善腮腺切除手术后凹陷畸形,能有效降低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锁乳突肌瓣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常规"S"切口,寻找面神经下颌缘支,逆行解剖面神经至总干,将肿瘤及腮腺浅叶或全叶切除。然后分离胸锁乳突肌瓣旋转至腮腺缺损区,将胸锁乳突肌筋膜与残存的腮腺嚼肌筋膜对位缝合。术后随访观察疗效。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21例均无涎瘘发生,外形良好,颈部功能正常,仅2例出现味觉出汗综合症。结论:胸锁乳突肌瓣修复腮腺区缺损能明显改善腮腺肿瘤术后畸形,有效预防味觉出汗综合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锁乳突肌瓣和腮腺筋膜瓣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16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3组试验组,对照组病例在切除腮腺肿瘤后直接关闭手术创面;胸锁乳突肌瓣组则转移带蒂胸锁乳突肌瓣充填术区凹陷;腮腺筋膜瓣组为保留腮腺筋膜瓣用以覆盖手术创面;胸锁乳突肌瓣+腮腺筋膜瓣组采用先转移带蒂胸锁乳突肌瓣充填术区凹陷,再以保留的腮腺筋膜瓣覆盖手术创面。病例随访6~60个月。结果:胸锁乳突肌瓣+腮腺筋膜瓣组和胸锁乳突肌瓣组在手术区域凹陷畸形的改善效果优于腮腺筋膜瓣组和对照组(P〈0.01);而腮腺筋膜瓣组和胸锁乳突肌瓣+腮腺筋膜瓣组在减少Frey综合征发生方面强于对照组和胸锁乳突肌瓣组(P〈0.01);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者在涎瘘发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胸锁乳突肌瓣可作为修复腮腺术后凹陷缺损的优先选择,腮腺筋膜瓣在降低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率方面的作用突出,二者的结合应用疗效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8.
胸锁乳突肌瓣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同期用胸锁乳突肌瓣修复面部凹陷畸形,及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共141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行腮腺肿瘤及部分浅叶切除术。其中48例同期行胸锁乳突肌瓣转移修复,另93例未行组织瓣修复。术后6月~3年,观察面部畸形情况,并行碘-淀粉试验检查做客观评价。结果:常规手术组(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患侧面部凹陷畸形,93例患者中碘-淀粉试验阳性30例,占32.3%;胸锁乳突肌瓣转移组(实验组)面部凹陷均不明显,48例中碘-淀粉试验阳性3例,占14.6%,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x2=7.40,P<0.01)。结论: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同期行胸锁乳头肌瓣转移修复,可以有效治疗术后面部凹陷畸形及预防Frey's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面部表浅肌肉筋膜系统(Superficial Musculoaponeurotic System,SMAS)及胸锁乳突肌瓣在腮腺肿瘤外科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43例腮腺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术中均采用保留面神经和耳大神经,实验组肿瘤切除后以SMAS及胸锁乳突肌瓣覆盖填塞缺损术区,对照组直接关闭创口。结果两组患者均达临床Ⅰ期愈合,无涎瘘发生。实验组Frey's综合征发生率及面部凹陷畸形满意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SMAS及胸锁乳突肌瓣应用于腮腺肿瘤外科中,有效抑制了Frey's综合征发生率,且远期美容效果较好,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改良耳后发际切口联合蒂在下胸锁乳突肌瓣修复腮腺良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腮腺良性肿瘤术后各类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搜集并整理我院2010—2015年手术治疗的215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回顾分析一般资料、手术治疗中不同因素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资料进行χ2检验。结果:术后积涎或涎瘘、面神经功能障碍及Frey综合征的发生与手术治疗中不同因素(手术切口、术中是否缝扎腺体残端、面神经解剖方式、手术切除范围及是否行胸锁乳突肌瓣转移修复等)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N”形切口在解剖形态上不利于术后常规引流渗出液,需配合负压引流管,以减少术后积涎的发生。缝扎腺体残端能有效避免术后积涎及涎瘘的发生。顺行法解剖面神经及腮腺肿瘤区域性切除能加快手术速度,减少面神经的解剖量及暴露时间,从而减轻术后面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胸锁乳突肌瓣的转移修复能很好避免术后Frey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腮腺全叶切除术中,面部除皱切口减少面部瘢痕,胸锁乳突肌瓣修复面部凹陷的临床应用,为修复腮腺全叶切除术后的面部轮廓缺陷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挑选53例术前初步诊断为腮腺良性病变的患者,选择腮腺全叶切除,术中采用面部除皱切口,解剖面神经并切除腮腺全叶后,以胸锁乳突肌上端为蒂部,以乳突尖下1.5~2cm处为肌瓣旋转轴点,根据缺损大小切取肌瓣,向前旋转,远端缝合至咬肌,以填充修复缺损,分层缝合腮腺咬肌筋膜、皮下组织及皮肤。结果:53例患者术后面部瘢痕不明显,左右面部基本对称,患者均对面部轮廓外形满意。结论:在腮腺全叶切除术中采用面部除皱切口有瘢痕隐蔽,不影响面部美观的临床作用;胸锁乳突肌瓣血供丰富,易于成活,切取及转移方便,为自体组织,无排异反应,是腮腺全叶切除术后修复面部轮廓外形的理想组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胸锁乳突肌肌瓣与美容切口在腮腺肿瘤术中的手术效果,以及患者满意度的情况。 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为2015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74例腮腺肿瘤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两组患者均沿耳屏缘内侧向下做美容切口并切除肿瘤,观察组在切除肿瘤后将胸锁乳突肌肌瓣修复术区缺损,对照组不做任何修复处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并采用满意度问卷调查两组患者的手术满意度。结果 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暂时性面瘫、涎瘘、耳垂麻木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术区凹陷畸形、Frey综合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4.6%(34/3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6%(25/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锁乳突肌肌瓣修复腮腺肿瘤术后缺损不会影响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同时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手术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改良耳周切口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32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应用改良耳周切口行区域性腺体切除术、保留面神经和耳大神经的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术后随访,观察改良耳周切口的美观度及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临床Ⅰ期愈合,无涎瘘发生.随访3 ~ 36个月,患者术后切口隐蔽,瘢痕小,腮腺区凹陷畸形不明显;无1例复发;有1例患者出现Frey's综合征;5例患者术后出现耳垂麻木,术后3 ~10个月内逐渐得到恢复.对32例患者行面神经功能评价:3例患者House-Brackmann分级为Ⅱ级,其余均为Ⅰ级.患者对切口的美观度比较满意.结论 改良耳周切口隐蔽,瘢痕小,并发症低于传统术式,术后美容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5.
美容切口在腮腺肿瘤外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腮腺美容切口在腮腺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8例腮腺肿瘤患者,采用由面部除皱切口改良而来的腮腺美容切口入路,进行保留面神经和耳大神经的腮腺切除术,并联合颈清拐杖式切口手术入路,治疗腮腺恶性肿瘤.随访观察该切口的美观程度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达临床Ⅰ期愈合,无涎瘘发生.1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面瘫,2个月后恢复.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耳垂麻木,除3例患者耳大神经损伤外,其余患者耳垂麻木于术后2个月恢复.患者对该切口的美观程度十分满意.结论 腮腺美容切口入路隐蔽,美容效果好,腮腺任何部位的肿瘤都可以采用此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应用倒S形切口、保留耳大神经及腮腺咬肌筋膜重建的改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式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40例术中明确诊断为腮腺良性肿瘤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18例)采用改良术式(倒S切口、保留耳大神经、重建腮腺咬肌筋膜),B组(22例)采用传统腮腺浅叶或全叶切除术式,术后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全部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随访12~24月。A组患者均术后面部瘢痕隐蔽,面部无凹陷,未出现暂时性面瘫,有短期耳垂麻木感2例(11.1%)、味觉出汗综合征2例(11.1%)。而B组有耳垂麻木7例(31.8%),暂时性面瘫12例(54.5%),味觉出汗综合征14例(63.6%)。结论:改良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术较传统术式操作简单,容易掌握,能够克服传统术式易导致面神经损伤以及面部瘢痕明显的问题,能较好地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