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开通时间对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构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急诊PCI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2例,根据开通时间分为2组,早期介入组46例(发病<6h)、晚期介入组(发病612h),2组患者均给予拮抗神经内分泌激素药物治疗,在出院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心室重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和心脏功能(LVEF)情况。结果早期介入组和晚期介入组治疗后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明显缩小,LVEF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介入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缩小程度、LVEF升高程度明显优于晚期介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介入治疗对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重构的逆转、心脏功能的改善有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瑞舒伐他汀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心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5例。两组行常规PCI治疗后,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每次10 mg,1次/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复方丹参滴丸(每次270 mg,3次/日),两组PCI术后继续服药4周。检测两组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检测两组炎性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脑钠肽(BNP)、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指标水平;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心血管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心功能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炎性因子指标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瑞舒伐他汀可有效改善PCI术后老年AMI病人心功能,降低炎症反应的发生,对心脏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经皮冠脉介入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功能和血浆B型钠利尿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病人98例,根据病人意愿将其分为介入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即单纯药物治疗)48例。所有病人在就诊时及入院后第2天、第7天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进行B型钠利尿肽(BNP)水平的检测。在入院10d内进行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记录左心室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DV)、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血瘀证积分计算。结果介入治疗组入院后第7天B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介入治疗组病人LESV、LEDV均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介入治疗组病人血瘀证积分值低于对照组。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早期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可减轻心脏功能损伤,促进BNP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经冠状动脉介入(PCI)联合尿激酶原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老年AMI患者24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0例。对照组直接进行PCI治疗,观察组先给予尿激酶原进行溶栓治疗后继续行PCI治疗。比较两组梗死血管再通率、心肌梗死面积,治疗前后心脏功能指标、TIMI血流分级、治疗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梗死血管再通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37,P=0.24),观察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室间隔厚度(IV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IMI血流分级情况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4.17%)明显低于对照组(17.49%,χ~2=11.04,P=0.00)。结论 PCI联合尿激酶原治疗老年AMI的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梗死血管堵塞情况、降低心肌梗死面积、增强患者心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治疗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在我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90例AMI患者分为实验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实行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治疗14d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随访期6个月内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4d后两组患者LVEF水平均上升,LVEDD和LVESD水平均下降,且实验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水平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随访期6个月内实验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13.33%)显著低于对照组(33.33%),以上差异对比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替罗非班有利于改善AMI介入治疗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芪参益气滴丸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病人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术后接受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芪参益气滴丸治疗,疗程为1年。研究期间观察并比较两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治疗前后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变化情况及超声心动图所示心脏结构及功能变化情况。结果研究期间,治疗组MACE中心力衰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NF-α、IL-6、NT-proBNP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TNF-α、IL-6、NT-proBNP较对照组显著改善。治疗后,两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均较治疗前降低,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LVESD、LVEDD、LVEF、LVMI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能改善冠心病病人的心室重构及心功能,术后配合芪参益气滴丸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服用药物、溶栓治疗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对急性心肌梗死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以院内1997年1月~2004年10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三组,分别于急性期和6个月之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并计算左心室室壁运动指数。结果三种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室重构及心脏功能优于药物和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13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心肌灌注水平、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等。结果研究组术后NT-pro BNP水平、LVEDD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灌注水平、LVEF较对照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E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再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方式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中较直接PCI治疗可明显提高冠脉血流再灌注及心功能,降低术中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延续性护理联合心脏康复运动训练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左心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左心衰竭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行PCI,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围术期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延续性护理联合心脏康复运动训练;两组患者均连续干预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舒张晚期左房室瓣血流速度(E/A比值)〕、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自我管理量表评分,并观察两组患者干预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1)两组患者干预前LVESD、LVEDD、LVEF、E/A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LVESD、LVEDD缩短,LVEF、E/A比值升高(P0.05)。(2)两组患者干预前SAS评分、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SAS评分、SDS评分降低(P0.05)。(3)两组患者干预前自我管理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自我管理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升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联合心脏康复运动训练可有效缓解急性心肌梗死并左心衰竭患者PCI后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缬沙坦治疗前后血浆脑钠肽(BNP)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探讨缬沙坦抑制心室重构的作用机制.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6例(急性心肌梗死4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32)和对照组(n=34),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6个月,血浆BNP、hsCRP水平及心室结构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BNP和hsCRP水平均呈下降趋势,治疗组治疗1个月下降明显、治疗6个月降低速度减慢,治疗组治疗1个月、6个月与同时间段对照组相比下降,对照组、治疗组与同组前一时间段相比亦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治疗1个月,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6个月,治疗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及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对照组明显减小(P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能够抑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BNP及hsCRP的分泌,降低炎性反应,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溶栓患者心肌酶谱、氧化应激、炎性反应、心功能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非随机临床同期对照研究及患者自愿原则将150例老年AMI患者分为对照组(急诊溶栓治疗)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各75例,比较2组治疗前、后心肌酶谱、氧化应激、炎性反应、心功能指标及治疗后30d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白介素(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48、72h观察组hs-cTnT、CK-MB、MDA、IL-6、hsCRP水平和LVEDD较对照组低(P均<0.05),GSH、SOD水平和LVEF较对照组高(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30d内MACE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乌司他丁对老年AMI患者再灌注心肌有保护作用,可明显降低治疗后30d内MACE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龄对小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室重构心脏破裂的影响. 方法 老龄和低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建立AMI模型后,观察心脏破裂发生率,并于AMI后第7天行超声和血流动力学检查;应用酶谱法、病理染色及免疫组化方法 ,分别于AMI后第3、7天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MMP-9)活性表达,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心肌间质胶原含量(CVF)和类型的变化. 结果 AMI后老龄组心脏破裂率高于低龄组(38.0%与16.0%,X2=6.139,P<0.05);第7天时,较低龄组出现明显的梗死区扩张、左心室重构、心功能障碍及血流动力学变化(t=5.754,P<0.05).与低龄组比较,老龄AMI组AMI后第3天炎性细胞浸润程度、MMP-9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低龄组比较,老龄组心肌间质胶原含量、Ⅲ型胶原表达增加(P<0.05). 结论 老龄是小鼠AMI后心脏破裂的高危因素,其原因可能与AMI早期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增加、MMP-9、Ⅲ型胶原过度表达和早期左心室重构恶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中国人群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介入手术后心肌内出血(IMH)的发病率,并探究IMH 形成的相关预测因素,为STEMI 治疗和预后提供个体化的诊疗措施.方法 该观察队列研究是在成功心肌再灌注STEMI 的患者中进行的,其心脏磁共振(CMR)检查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5.71±...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首次发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选择首次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50例(ST段抬高组)和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50例(非ST段抬高组),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并发症、心功能以及冠状动脉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ST段抬高组起病急,主要以剧烈胸痛为主,就诊时间较早,非ST段抬高组首发症状多样。ST段抬高组总并发症、室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及传导阻滞发生率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组(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非ST段抬高组(P<0.05)。与ST段抬高组比较,非ST段抬高组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较多,3支病变、侧支循环比例较高(P<0.05,P<0.01)。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起病急,并发症多,影响心功能,应积极尽快实施血运重建,以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但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往往较重。急性心肌梗死的近期预后与起病急缓、透壁性心肌坏死范围等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清热化瘀方对热毒血瘀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5月1日—2019年12月1日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心血管科住院诊断为急性STEMI并行急诊PCI术的病人10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根据治疗指南给予标准化西医治疗,中药组在标准化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清热化瘀方治疗,治疗时间为1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7 d和治疗后30 d炎性因子、心功能指标变化;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随访6个月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7 d,中药组白介素-8(IL-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 d,中药组白介素-6(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院内运动康复对于急性心肌梗死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患者的心肺功能及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2016年3月至2018年9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在宿州市立医院行PCI治疗的97例患者分成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采用PCI治疗后规范药物治疗,并在除外床上必要活动及必要检查外,禁止一切用力活动,且大小便均于床旁完成。观察组在规范用药的基础上,根据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Ⅰ期心脏康复运动处方进行院内早期运动康复。比较治疗前与出院1个月后两组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心排血量(cardiac output,CO)、心脏指数(cardiac index,CI)、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1s用力呼气量变化情况,以及出院1个月后6 min步行试验距离,记录1个月内再发心绞痛、再梗死以及猝死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BNP、CO、CI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LVEF、CO、BNP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治疗后较出院前肺功能均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irst second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FEV1)和FEV1/FVC提升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1个月后进行6 min步行实验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1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院内运动康复有助于因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治疗后患者心肺功能的改善,提示院内早期运动康复在改善PCI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接受护理干预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综合护理干预,详细记录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对症治疗和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临床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应用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09月~2020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6例为研究对象,术后采用随机化分组将其分为缬沙坦治疗组(对照组,n = 38)和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组(观察组,n = 38),治疗3 个月后对主要终点(心脏超声指标及MACE事件发生率等)、次要终点和安全性指标进行对比。 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的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血压、NT-proBNP指标降低(P<0.05);观察组LAd、LVEDV、LVESV的降低及抑制心室重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 6 min步行距离均显著性变长(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距离增长更明显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用药的不良反应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抑制心室重构及预防心衰方面,沙库巴曲缬沙坦相比于缬沙坦表现更早且更有效,临床应用安全,为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提供了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和行择期PCI治疗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48例AMI患者被分为两组,急诊PCI组19例,择期PCI组229例。对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用药情况及PCI后心功能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心功能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与择期PCI组相比,急诊PCI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52.7±6.3)%比(54.1±2.7)%],左室舒张末内径明显减小[(48.8±1.7)mm比(47.8±2.4)mm],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性治疗手段,可以防止再梗死和心肌缺血,进一步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0.
梗死相关血管晚期开通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延迟经皮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PCI)使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对心梗晚期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4例急性前壁、前间壁及广泛前壁Q波性心梗后病情稳定,发病10~21d冠脉造影证实左前降支完全闭塞者,依据是否接受成功PCI,分为成功PCI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急性期、术后2个月和6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随访左室腔大小、左室功能和室壁活动异常,并观察6个月期间心力衰竭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心梗后2个月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和室壁活动异常(VWMA)积分与急性期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急性期和2个月时两组上述各指标之间相比差异也无显著性(均P>0.05)。6个月时两组LVEF和VWMA积分与急性期和2个月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对照组LVEDVI和LVESVI较急性期明显增大(P<0.01,P<0.05),且与成功PCI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P<0.05)。6个月随访期间心力衰竭事件发生率对照组为19%,成功PCI组2%,但差异缺乏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梗后IRA延迟开通能明显减少心梗后晚期的左室重构,而对心梗后早期左室重构的影响不大。延迟PCI可能有利于减少心梗后远期心力衰竭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