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该病发病机制复杂,由多种因素共同致病。肠黏膜屏障受损是UC的基本病理改变,肠道菌群紊乱是UC的重要特征之一,肠道菌群通过调节肠黏膜免疫及炎症反应以修复受损的肠黏膜屏障,在UC的病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西医治疗该病具有起效迅速,短期疗效显著等优势,但长期使用疗效欠佳,并伴随诸多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身心痛苦。因此,探索长期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的治疗新方法迫在眉睫。大量研究显示,中药能够多靶点、全方位调节肠道菌群,恢复菌群稳态,修复受损的肠黏膜屏障,从而遏制UC进展。众多研究表明,中药活性成分或单体、中药复方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以改善肠黏膜免疫,降低肠黏膜炎症反应,从而恢复肠黏膜屏障正常生理功能,从而有效拮抗UC,为UC防治提供新策略。虽然当前有一些关于中药调节肠道菌群以防治UC的研究,但其研究均存在着系统性与全面性不足的缺点。因此,该文基于UC的研究现状、肠道菌群及中药治疗等,综述了肠道菌群与UC的关系,以阐明肠道菌群在UC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同时,对近5年来靶向调节肠道菌群以治疗UC的中药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以期为UC治疗提...  相似文献   

2.
马琳  王彧  刘陶  赵鑫  陈璐 《世界中医药》2022,(24):3554-3558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以非特异性、易复发和持续性肠道溃疡为特征,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性疾病之一。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失衡导致肠黏膜屏障(包括免疫屏障、机械屏障和生物屏障)受损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障碍,进而参与UC发生发展并导致恶化。中医药治疗UC不仅具有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小及作用温和的优势,而且对机体免疫炎症反应和肠道微生态平衡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现对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免疫紊乱治疗UC的研究现状展开论述,并基于肠道菌群探讨中医药干预措施,为UC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近年来的文献总结,探讨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与免疫相关性及与肠道菌群紊乱的关系。方法查找国内外最新文献,阐述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宿主易感性、免疫调节失衡及肠道菌群紊乱与发病机制的关系。结果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因素较多,与免疫和肠道菌群失衡关系密切,但溃疡性结肠炎虚实证候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与肠道整个菌群环境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结论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与免疫学及肠道菌群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规范专家经验辨证,提取证候要素,总结溃疡性结肠炎的常见证候及其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对符合疾病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7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在专家经验辨证证候名称规范化的基础上,提取病位和病性类证候要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初步规范后,涉及证候名称20个,常见证候是大肠湿热、脾气虚、肝郁脾虚、脾胃虚弱和脾肾阳虚证。在此基础上提取病位类证候要素6个,病性类证候要素11个。出现较多的病位类证候要素是脾、大肠、肝、肾、胃,病性类证候要素是气虚、湿、热、阳虚、气滞。活动期大肠湿热的分布较缓解期明显增多,而缓解期则多见脾胃虚弱、脾气虚和脾肾阳虚证;缓解期的病位多在脾、胃、肾,活动期病位多在大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的证候分布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证候要素分布则相对简约。活动期和缓解期两期的证候、证候要素在总体分布上存在差异,可为揭示该疾病常见的中医证候及其证候要素分布规律提供相应的依据,并为临床治疗本病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规范专家经验辨证,提取证候要素,总结溃疡性结肠炎的常见证候及其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 对符合疾病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7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在专家经验辨证证候名称规范化的基础上,提取病位和病性类证候要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初步规范后,涉及证候名称20个,常见证候是大肠湿热、脾气虚...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罗云坚  陈慧  张北平  刘丰 《河北中医》2001,23(11):878-880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 ,属于中医学腹痛、泄泻、痢疾、肠风、脏毒范畴。近年来其发病率明显升高 ,治愈难度大 ,与结肠癌密切相关。西药一般以激素和柳氮磺胺吡啶等治疗 ,副作用大 ,不易坚持。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现综述如下。1 基础研究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多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湿热 ,虚 (脾虚、肾虚、脾肾虚 ) ,气 (气郁 ) ,瘀。主要致病因素为湿热。病理基础以脾虚为本 ,湿热、肝郁、瘀血为标。1.1 与肝、脾、肾的关系 董建华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病位…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傅南琳  黄俊友 《中医杂志》1999,40(8):501-503
溃疡性结肠炎(UC),是结肠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迄今原因未明,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免疫、遗传、过敏有关,感染和精神因素可诱发。临床以腹痛、腹泻、粘液血便症状为特征,病程长,易复发。近年来,中医药在UC的治疗中显示出优势,疗效肯定,无副作用,现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本病属于中医“肠癖”、“痢疾”、“滞下”、“肠风”、“脏毒”、“泄泻”等范畴。病因与六淫邪袭,尤其是湿热之邪、饮食所伤、情志郁结及禀赋不足等有关。病机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40例UC肝郁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痛泻要方治疗。2组疗程均为1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中医证候积分、主要肠道菌群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有益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目均明显上升,而有害菌群(大肠埃希菌)数目明显下降,且治疗组的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痛泻要方可有效改善UC肝郁脾虚证患者的中医证候,纠正患者肠道菌群的紊乱,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难治性消化系统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随着近年来认识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及药物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中医疗效满意,且有不良反应小、药物依赖性低等优势.本文基于肠道菌群引起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作用机制,从中医不同证型分析肠道菌群对溃疡性...  相似文献   

10.
“调脾法”在《外科正宗》应用极为广泛,对于溃疡性结肠炎(UC)这种病因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来说,通过调理脾胃达到调理肠道菌群丰富度的目的,从而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疾病发生发展。在治疗过程中按照UC发病机制判定肠道菌群失调的病因病机,总结近年来根据《外科正宗》应用健脾、燥湿、清热等一系列“调脾法”对UC肠道菌群失调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将中医中药广泛应用到炎症肠病临床中去,利用中医药优势在防治UC的医学研究道路上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不明,西医治疗效果多不理想,采用中药内服,中药联合西药灌肠等多学科,内外结合治疗,疗效确切,副作用小,但临床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从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辨证论治,经验方治疗,经方加减治疗,中药灌肠治疗,中药内服加灌肠治疗,其它治疗)综述了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辨证用药与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文献研究分析,辨证分型(大肠湿热、肝郁乘脾、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血瘀肠结、阳血亏虚)治疗与灌肠是非常重要手段,疗效确切,治愈率、好转率较高,充分体现中医药优势和特色。中药保留灌肠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有效成分直接在肠道吸收,提高病变部位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方法与疗效。方法:将10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钙尔奇D口服治疗,治疗组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结果:经过评价,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4.0%)明显高于对照组(64.0%),治疗后两组骨密度都有明显增加(P<0.05),但治疗组患者骨密度增加幅度更大(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骨质疏松症体现中医治病求本、标本兼治及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在临床应用中能提高骨密度,从而提高治疗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从辨证论治、辨证分期、固定专方、中成药、单味中药、口服联合保留灌肠、针灸推拿等方面概述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优势,按辨证论治思维,据其发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的特点进行辨证分型,确立方药,内外结合、整体与局部结合、多种给药途径结合、多剂型结合进行个性化治疗,体现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灵活多样性;治愈率高、复发率低,毒副作用亦小,易于被患者接受。未来期望①统一辨证分型、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严格按照对照双盲要求进行观察。②强化流行病学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16.
Althoug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an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are clinically common diseases with unclear pathogenesis, both of them are related to the immune system. With progress in studies on their pathogenesis, the two diseases are currently believ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and intestinal mucosal immune disorder. In recent years, a new approach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intestinal disease is to protect the complete structure and normal immunity of the intestinal mucosal barrier during the treatment of intestinal diseases. Howeve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may have more advantages in regulating the imbalance of the intestinal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as various single herbs and compounds of TCM have been investig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mune regulation. The use of TCM is prevalent in China.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se therapies appears to be supported by preliminary evidence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although the mechanisms that underlie these effects will require further research. In this paper, with common chronic bowel diseases including IBS, ulcerative colitis and Crohn’s disease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CM and immunity was explor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pathogenesis of intestinal mucosal immune injur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CM syndromes and immune disorders, and TCM immune regulation. Moreover, the problem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 were pointed out, and several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mechanism of TCM on intestinal mucosal immunity in chronic intestinal diseases.  相似文献   

17.
中药有效成分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通常以包括直肠的结肠炎症为特征.溃疡性结肠炎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但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寻找新的治疗药物十分必要.近年来,文献报道了数种天然产物具有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对中药有效成分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日渐攀高,其有效治疗策略亟待研发。近年来多项研究逐步揭示肠道菌群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机制,为靶向肠道菌群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手段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以多层面、多靶点、多通路见长,本文对肠道菌群与神经中枢的相互作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存在的肠道菌群紊乱,以及肠道菌群参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总结,并综述了中医药以调节肠道菌群为主要作用机制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国内外研究,旨在展示中医药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深入机制,为开发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型治疗策略拓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其病因尚不十分明确。西医认为导致UC发病的原因主要包括环境、免疫、遗传等因素,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免疫方面。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方法多样,副作用相对较少。本文作者探讨了免疫因素中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T淋巴细胞、黏附因子、细胞因子、一氧化氮、环氧合酶-2、核因子-κB等在UC中的作用机制及中医药对UC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用中药肠炎方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将4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中药肠炎方中药液50~150mL睡前保留灌肠,每日1次,1疗程15d。结果中药肠炎方保留灌肠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1年复发率为10.53%。结论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较好疗效,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