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为肺淋巴瘤化疗患者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比较PICC静脉化疗与传统外周静脉化疗的优劣。方法将38例肺淋巴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规范化PICC置管输入化疗药物、外周静脉滴注化疗药物,观察化疗相关局部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化疗全程顺利进行,静脉炎发生2例,未有渗漏损伤的发生,毒副反应发生率5.0%。对照组发生静脉炎9例,发生渗漏损伤5例,同时发生1种以上毒副反应4例,毒副反应发生率52.6%。结论对于肺淋巴瘤患者施行PICC置管静脉化疗,能很好地保护血管,有效防止静脉炎及渗漏损伤的发生,减少患者痛苦,保证化疗顺利完成,明显优于传统的外周静脉化疗。 相似文献
3.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部位通常为肘部静脉,然而有些患者肘部静脉条件差而无法进行穿刺置管。我们采用经颈外静脉行PICC穿刺置管作为肘部PICC置管的辅助手段,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此方法弥补了肘部静脉无法穿刺或穿刺失败的不足,为PICC开辟了一个新的置管途径,为国内外首创。 相似文献
4.
5.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ECC)以其置管操作简单、穿刺痛苦小、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和保护外周血管等优点而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由于导管留置肘部因活动等原因易造成导管自穿刺点外脱现象,其脱出长度从几cm至十几cm, 相似文献
6.
2002年9月~2010年9月,我们采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化疗治疗血液病320例,其中83例发生导管阻塞。现分析导管堵塞的原因,并探讨其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描述老年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相关维护知识的掌握现状及院外自我维护意愿。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郑州市两家三级甲等医院肿瘤科住院的首次PICC置管老年患者75例进行调查。结果研究对象对PICC置管维护知识标准得分为62.30±17.02,其中日常护理知识83.50±16.82、导管维护65.00±18.03、异常症状观察34.15±10.27;患者院外自我维护意愿得分2.40±0.44,显著高于问卷平均分2.00(t=4.563,P<0.01),说明大部分研究对象有院外自我进行PICC维护的意愿。结论 PICC置管老年肿瘤患者对PICC置管维护知识掌握较差,尤其是如何判断异常症状知识非常欠缺,多数患者有强烈的求知愿望和院外自我护理意愿。 相似文献
8.
卢洪霞 《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2005,26(5):615-616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危重患者的抢救和化疗,禁食患者的治疗,必须通过外周静脉途径来补充营养剂和给予化疗药物。长期输入高渗透压液体及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会引起患者穿刺肢体的疼痛、肿胀、静脉炎等,而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或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技术要求高,操作较复杂,病人多有恐惧感及各种不适。PICC具有穿刺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少,保留时间长,穿刺技术易掌握等特点,是一种较为有效方便的中长期静脉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9.
刘密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7):1235-1236
循证护理学是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运用实证将可用的最适宜的护理研究依据、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以及患者的实际情况、价值观和愿望这3个基本条件有机的结合起来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方案[1].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避免了患者因长期输液或输高浓度、高刺激性药物所带来的血管损坏或化疗药物造成的局部肿胀和局部组织坏死,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减少了反复穿刺给病人造成的痛苦,保证了治疗的顺利进行.2009年1月-2010年1月我科对58例PICC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接受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老年肿瘤患者各临床指标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与置管后感染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老年单一类型肿瘤患者共128例,根据PICC后是否出现感染将患者划分为PICC相关性感染组和无感染组。对比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情况、肿瘤部位及肿瘤TNM分期等一般临床资料。对比两组置管部位、穿刺次数、置管次数及PICC留置时间等PICC相关临床资料。对比两组PICC前血清降钙素原(PCT)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表达水平。通过单因素分析、相关性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老年肿瘤患者PICC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独立危险因素对老年肿瘤患者PICC后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 PICC相关性感染组中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比例、接受穿刺次数、置管次数、PICC时间、血清PCT及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无感染组(P<0.05)。相关性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老年肿瘤患者医用黏胶相关性皮肤损伤比例升高、穿刺次数... 相似文献
11.
PICC留置管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周中心静血置管(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一种操作方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1].但在PICC留置过程中,护理不当极易出现一些严重并发症,如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血栓形成,导管阻塞等,甚至导致留置管失败.因此,加强PICC留置管的护理,成为预防并发症的关键所在.现就168例PICC留置管的护理情况回顾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13.
随着静脉输液技术的不断发展,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ICC)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适用于合并疾病多、病程长、需长期输液治疗的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因静脉弹性差、脆性大、皮下组织疏松易滚动、合作程度差而造成静脉穿刺困难。超声系统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又称微插管鞘技术(简称MST)进行PICC置管,使得穿刺的成功率较盲穿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穿刺的过程中由于患者患有痴呆、脑梗等疾病,他们不能有效地配合操作,穿刺成功率还是受到很大的影响,多次穿刺(〉2次)使穿刺术中出血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增高或因穿刺时间延长而终止操作。针对这些患者,我院PICC小组对70例老年不配合患者运用MST行PICC置管术,前20例应用常规的MST,出现了一些并发症,后期改进了操作方法,在50例患者中,首次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并发症减少,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柏凤云 《糖尿病天地(学术刊)》2022,(1):235-236
目的:论白血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以PDCA护理管理的效果.方法: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我院白血病PICC患者80例,随机划成:对照、观察两组(各4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PDCA护理管理,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HADS/HAMD分数均低于对照组,护理依从性、满...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特定电磁波(TDP)联合低分子量肝素钙预防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发生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503例留置PICC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49例和对照组254例。观察组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联合TDP照射,对照组仅给予低分子量肝素钙皮下注射,比较两组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静脉血栓发生率7.23%,较对照组13.78%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患者在PICC置管后给予TDP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可明显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三向瓣膜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简称Groshong PICC and MID LINE,作为长期留置的静脉导管,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临床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病人输液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然而在置管和使用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如静脉炎、导管堵塞等。我们找到原因并总结出一些处理的办法,以便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本组总结我院七病区、三病区、四病区从2001年10月到2004年5月给予PICC插管的86例病人,对插管和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总结出处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导管,临床上广泛用于需长期静脉输液、化疗、胃肠外营养(PN)、使用刺激外周静脉的药物、缺乏外周静脉通路、家庭病床、早产儿、中心静脉压测量等患者。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后血栓诊断的意义。方法所有病人置巴德三向瓣膜式PICC管,超声检查从置管处沿静脉走行向近心端追踪,对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进行全程显示,以观察导管在血管内是否呈现出规整的平行线回声,位置及大体的走向,且置管部位是否能被挤压。结果156例病人血管内无血栓形成,内壁光滑,血管内血流通畅持续。26例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管腔局部或者全部闭塞,可见低回声,静脉增宽,局部管腔内不可以压瘪。26例有血栓的病人中,I级血栓13例,Ⅱ级血栓5例,Ⅲ级血栓8例。此外,有血栓的病人置管后至血栓出现,历经时间最短为11d,最长为35d,平均17d。结论血栓是PICC置管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对该并发症状进行及时监测,尽早发现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0.
超声引导下经浅静脉PICC置管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超声显像定位引导经浅静脉PICC置管的临床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 240例拟实施经浅静脉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直视穿刺置管)和超声组(采用超声定位引导穿刺置管),比较两组穿刺置管成功率、穿刺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例(1.7%)经高频超声检查后估计拟置管浅静脉内径<2.0mm,小于PICC管配套14G穿刺针的外径2.1mm无法置管而放弃。在超声组,一次穿刺成功116例(98.31%),二次穿刺成功2例,总体成功率达100%。对照组中,一次穿刺成功76例(63.33)%,二次穿刺成功34例,总体成功率达91.67%;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总体成功率和穿刺失败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超声组的穿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浅静脉PICC置管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穿刺时间短,可作为普通直视下经浅静脉PICC置管穿刺困难患者的补救措施,临床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