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西医治疗副作用大且极易复发。中医辨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有一定的优势,病机以阴虚为本,火热、瘀血为标,临床上呈现虚实夹杂之证;在治疗上要以清热解毒贯穿始终,以养阴清热、补虚活血为主,同时要结合现代药理研究配合专药治疗。  相似文献   

2.
祁薇  于冬冬  关徐涛  王涛  王冰  万姜维  高萍 《新中医》2022,54(12):229-232
基于李杲提出的阴火理论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病因病机及临床治疗思路。ITP病机为脾肾两虚、阴火灼伤血络,以健脾补肾降火为主要治疗原则,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  相似文献   

3.
从发病与病机、诊断与分型、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情志疏导等方面阐述孙伟正教授治疗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学术思想。强调中西医结合诊断及治疗的重要性,并突出瘀血在本病中的病理特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章亚成教授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分析、总结章亚成教授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经验。结果:章亚成教授认为该病的病机主要为气阴两虚、血瘀内阻。结论:章亚成教授采用益气养阴和血法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介绍周永明教授运用中医药辨治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经验。周教授辨治ITP有独到见解和丰富经验,认为本病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脾肾亏虚为其发病之本,火伤血络为其致病之标,而瘀血內停贯穿ITP发病的始终。故针对该病的病机,治疗提倡健脾补肾、益气摄血以固本,泻火宁络、凉血止血以治标,兼顾活血化瘀,注重顾护胃气,并附医案1则。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文献相关论述的汇总与分析,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中医病因和发病机制,认为外感内伤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最终导致脉络受损,气血失常,血溢脉外,而发为ITP;其病理机制不外邪、热、虚、瘀,正虚为本,邪气为标,总属本虚标实之证。  相似文献   

7.
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属中医"紫癜病"范畴,其病程分为缓解期与发作期.邓成珊教授认为本病缓解期的病机特点是初起阴血先伤,继而阴损及阳,最终阴阳两虚,发作期则属正气亏虚,外感邪毒,本虚标实.根据本病病情进展程度以补肾健脾、滋阴助阳、调和阴阳、凉血解毒四个主要治法施治,以二至丸和当归补血汤、犀角地黄汤等为基础方加减,用...  相似文献   

8.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小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部分患儿迁延难愈,转化为慢性而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张炜教授从中医辨证角度,认为慢性ITP(CITP)病机虚实夹杂,主要病理因素为"风、火、湿、瘀、虚",以辨虚实标本为则,以疏风散热、清热燥湿、益气养阴、补益肾气为法,活血贯穿始终,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介绍江劲波教授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经验。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江教授根据多年临床实践,认为该病的病因病机为外邪入里、脏腑功能失调、七情内伤等致火热内盛,迫血妄行而发病;或气血亏虚、阴阳亏损而致病。临证辨为火热迫血妄行证、心脾气血两虚证、肝肾阴虚火旺证、脾肾阳虚失血证,分别以三黄四物汤、八珍汤、二至丸合茜根散、附子理中丸治疗,并随症加减,获得佳效。  相似文献   

10.
检索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有关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中医临床文献的一般资料并建立数据库,提取证候要素,对其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不同发病人群(儿童和成人)的证侯、证素分布规律及差异。在证候分布规律对比方面,儿童最常见证候类型为血热妄行,以实证为主,成人最常见证候类型为脾不统血,以虚证和虚实夹杂证为主;在证素分布规律方面,儿童以血热、血虚、阳虚证素为主,成人以阴虚、血瘀、(火)热证素为主。血热妄行证和脾不统血证是儿童和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核心证候,其中儿童病性以实证居多,病机以血热更为显著,成人病性多以虚证或虚实夹杂为主,病机以脾气虚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不稳定型心绞痛痰瘀阻络病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痰浊(热)、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气血津液运化失常,产生痰浊(热)、瘀血,痰瘀相互为患,搏结于络脉,致使络脉痹阻,又加重气血津液的代谢紊乱,导致本病的发展和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CKD)5期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5月多中心调查的MHD患者28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流行病学方法,收集一般资料及中医症状信息,同时采用舌象仪采集舌象信息,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症状及舌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综合公因子中医证候含义。结果:共提取12个公因子,病位证素有肾、脾、肝、心、胃,以肾、脾、肝为主,病性证素有气虚、阴虚、阳虚,以气虚、阴虚为主,病邪证素有湿、热、血瘀、风动,以湿、热、血瘀为主。结论:CKD5期MHD患者本虚标实并见,本虚包括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实证包括肾络瘀热、肝胆湿热,虚实夹杂包括脾虚湿浊、肾虚湿热、气虚血瘀、阴虚风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刘国安主任医师治疗心律失常临证经验.刘老认为,心律失常病机为本虚标实,以心气、心阳、心阴、心血虚为本,痰热、血瘀、气滞为标;论治分为痰热内扰、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心脾两虚、阴虚火旺、气滞血瘀6型,选方分别为黄连温胆汤、生脉散、炙甘草汤、归脾汤、天王补心丹、血府逐瘀汤加减,临床疗效较佳,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4.
胸痹(冠心病)病机演变探微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从整体角度,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胸痹病机演变的一般规律.认为胸痹病机多见本虚标实,心阳虚与心阴虚是胸痹的始发病机,为疾病之本;痰浊、血瘀是机体阴阳气血津液代谢失调的病理产物,一经形成又作为致病因素导致病机发生转变,为病机演变的必然过程,并常可相兼互化,为疾病之标;以上病机形成之后常缠绵难愈,不易祛除.胸痹病程日久,病机日渐复杂,常易引起寒凝、气滞和郁热,导致胸痹的急性发作或进一步加重,经有效治疗后容易逆转,为标中之标.以上构成了胸痹病机动态演变的基本规律,在治疗上应分清标本主次,辨证施治,急性期或芳香温通、或行气解郁、或清解郁热以治其标,缓解期益气养阴,活血化痰以治其本.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的中医病位、病性证素,为该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4年1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行胃镜检查的门诊患者180例,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胃镜检查及病理诊断符合诊断标准的IM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中医四诊信息,运用因子分析研究其证素分布。结果:显示IM的中医病位证候要素有胃、肝、脾、胆,病性要素主要包括气滞、热、阴虚、湿、气虚、阳虚、血瘀和食积。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基本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胃虚弱为主,包括气虚、阳虚和阴虚,标实包括气滞、湿热、血瘀和食积等。  相似文献   

16.
国医大师郑新认为,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难治的原因主要缘于特殊病理类型、感染因素、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用药不规范、肾上腺皮质功能异常、高凝状态及高脂血症等。郑老师提出了"肾病三因论""肾病多瘀论""祛邪扶正并重、扶正重在脾肾""衷中参西"等学术思想。同时,郑老师结合儿童"稚阴稚阳""纯阳"之体等生理病理特点,总结出独特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认为儿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难治之病因病机为本虚标实,虚主因肺肾两虚、阴阳失和,实主因肺热、瘀血、风湿、湿浊(热),在临床诊治过程中重视"扶正祛邪""调和阴阳""活血化瘀"等。  相似文献   

17.
李小燕 《光明中医》2016,(15):2261-2262
血管神经性头痛属中医内伤头痛范畴,系因脏腑阴阳的虚损,精神情志的侵扰,精气营血的亏耗,饮食起居的失常,逐渐形成脏虚痰盛,阴虚火旺,阳虚寒凝,气虚血瘀及阳亢风动等病理现象。随着病理的不断发展,风火痰瘀相互交织,最终导致本虚标实之症。临床诊治本病,多从风火痰瘀入手,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治疗胸痹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痹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为阴阳气血亏虚,标实为瘀血、气滞、痰浊、寒凝交互为患。治疗当分清标本虚实,本着"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的原则,兼顾同治。实证宜活血化瘀、温化痰瘀、通补开泄,尤重活血通脉之法;虚证当补气温阳、滋阴益肾、调理脾胃,尤重补益心脾。临证时必须严密观察病情,灵活掌握,辨证论治,配合西医基础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虚、阳虚,标实为血瘀、水湿、痰饮。标本俱病,虚实夹杂。治疗上以温阳利水活血法为主,随证加祛痰、标本同治等方法,可以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改善心功能及临床症状,提高患者后期的活动耐量,最终达到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关建国主任医师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慢性肾衰竭病机复杂,临床治疗较为棘手。关建国名老中医认为,慢性肾衰竭归属中医"关格""癃闭""腰痛""水肿""虚劳"等范畴,慢性肾衰竭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为肾气不足、脾失健运、阴阳失衡、气血亏虚。标实主要有外感、痰湿、水饮、瘀血、湿浊、浊毒等。治疗以调整肾阴阳平衡为中心,具体治疗大法以补益肾气、顾护脾胃、化湿泄浊、祛风除湿、和解少阳、调畅气机等为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