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桡骨远端骨折约占四肢骨折的15%,其中高能量损伤造成的骨折多呈粉碎性、不稳定性,并累及关节面,对这类患者如治疗不当,会造成腕关节无力、畸形、疼痛,影响日常生活。因此手术恢复关节面的平整、桡骨长度、掌倾角及尺偏角极为重要。我院1999年1月至2004年6月采用手术治疗的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32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18~60岁,平均41.2岁;其中高处摔下、车祸等高能量损伤22例,跌倒等低能量损伤10例;按AO分类[1]:B1型2例,B2型2例,B3型3例,C1型10例,C2型7例,C3型8例。均为闭和性。2.手术方法:患肢均…  相似文献   

2.
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查阅了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最新文献,报告其重点内容,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新近的手术治疗进展。桡骨远端骨折有多种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掌、背侧联合切口双侧内固定,掌侧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背侧Pi形钢板内固定,支架外固定及关节镜下治疗等,治疗效果都较满意。桡骨远端骨折有众多的亚型,应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以期获得最佳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1999年1月~2003年4月,我院对18例明显畸形伴有功能障碍的桡骨远端陈旧性骨折采取手术治疗,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一些证据表明外科治疗,包括开放复位内固定(ORIF)或经皮穿针固定(不包括Kapandji穿针),其功能结果优于保守治疗。不过,仍需要大规模的研究和更长的随访来证实这些结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同侧肘关节周围骨折或脱位的治疗方法,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同侧肘关节脱位或骨折病例22例。22例桡骨远端骨折中13例伴尺骨茎突骨折,3例伴尺骨远端骨折,2例伴舟状骨骨折。22例肘关节周围损伤中5例为尺桡骨近端骨折,3例为肱骨远端骨折,14例发生肘关节后脱位。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3.6个月(11~26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未发生感染。Cooney腕关节评分平均为92.5分(55~100分),其中优13例、良7例、中1例、差1例。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平均为87.5分(50~100分),其中优10例、良8例、中3例,差1例。其中1例就诊时已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均损伤,肌肉部分坏死切除,功能恢复较差。 结论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同侧肘关节损伤多为高能量损伤,早期积极而恰当的处理能为患者二次手术提供良好的条件,结合积极的康复锻炼,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的治疗.方法 自2007年1月至2008年2月收治11例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男8例,女3例;年龄21~52岁,平均32岁.通过术前X线片和CT确诊,并根据骨折块位置采崩掌侧入路(7例)或背侧入路(4例),应用锁定加压钢板固定.对于关节面塌陷>5 cm或有明显骨质疏松的2例患者取自体髂骨植骨.结果 1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16个月,平均11个月.无医源性神经和血管损伤.1例因术后发现下尺桡关节损伤分离再次手术.随访期间无骨折的复位丢失和内固定松动,腕关节功能按Sarmiento标准评定:优7例,良2例,可1例,差1例.结论 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是一种不容忽视的骨折,必须通过术前充分的检查及合理的治疗,使腕关节恢复良好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比较不同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手术疗效和并发症。方法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56例,其中普通T型钢板固定26例,LCP钢板固定8例,克氏针固定22例。植骨者30例,手术均在伤后2周内进行。结果平均随访10·6个月,根据Dienst标准,各组的优良率分别为T型钢板固定92·3%,LCP钢板固定87·5%,克氏针固定90·9%。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根据其损伤类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可取得良好的疗效。在处理严重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时,LCP钢板与普通钢板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桡骨远端骨折是骨科常见骨折之一,手术疗效肯定,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随着新兴手术技术的发展,如何合理选择治疗方法,减少术后并发症已成为临床研究重要课题.该文就桡骨远端应用解剖、不同手术方法在避免并发症方面的优势和局限、合理选择治疗方案、进一步改进手术技术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桡骨远端Barton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17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Barton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观察。方法 对 1999年 6月至 2 0 0 2年3月收治的 2 6例Barton骨折的病人 ,其中背侧Barton骨折 12例 ,掌侧Barton骨折 14例 ,分别进行背侧及掌侧T形纯钛金属板钉内固定 ,术后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2 6例全部得到随访 ,术后随访 5~ 18个月。X线片显示桡骨远端骨折全部愈合 ,掌倾角 7°~ 15°,平均 10 .2° ,尺偏角 18°~ 2 7°,平均 2 0 .2°。桡骨轴向无短缩 ,按Mehara关于掌侧Barton骨折功能评价[1],优 18例 ,良 6例 ,可 2例 ,优良率达到 92 .3 %。结论 对于桡骨远端Barton骨折 ,采用T形纯钛金属板钉内固定配合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可达到骨折准确复位及早期恢复腕关节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2004年3月~2008年8月,我院采用切开复位T型钢板内固定、切开复位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钢板内固定等方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开放复位DVR解剖型桡骨掌侧锁定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2月。2012年4月用DVR解剖型桡骨掌侧锁定接骨板治疗的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15例。结果15例获随访8~24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骨折均于术后3个月内愈合。术后平均掌倾角、尺偏角、尺骨变异分别为(7.9±2.3)°、(21.5±3.4)。、(-0.20±1.21)mm,末次随访时平均掌倾角、尺偏角、尺骨变异分别为(7.80±2.24)°、(21.3±3。4)°、(-0.07±1.22)mm,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照改良的Green—O'Bfien功能评分,腕关节功能:优11例,良2例,可1例,差1例。结论开放复位DVR解剖型桡骨掌侧锁定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具有操作简单、骨折复位好、固定牢固、可早期功能锻炼、腕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的优点。是治疗桡骨远端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比较伴或不伴尺骨茎突骨折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尺骨茎突骨折对桡骨远端骨折后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2月-2010年5月收治的182例伴或不伴尺骨茎突骨折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75例伴尺骨茎突骨折(A组),107例不伴尺骨茎突骨折(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组采用闭合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固定治疗42例,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33例;B组分别为63例及44例。A组尺骨茎突骨折均未作处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其中A组平均随访时间为21个月,B组为20个月。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A组4例(5.3%)、B组6例(5.6%)患者出现腕关节尺侧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3,P=0.802)。X线片示两组桡骨远端骨折均愈合,A组愈合时间为(10.9±2.7)周,B组为(11.6±2.3)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80,P=0.062)。桡骨远端骨折愈合时两组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腕关节屈伸、桡尺偏、旋前旋后活动度及手握、捏力均相似(P>0.05)。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A组优24例,良43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89.3%;B组优35例,良57例,可10例,差5例,优良率86.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03,P=0.839)。A组闭合复位外固定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以上评价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尺骨茎突骨折对桡骨远端骨折后腕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对于伴尺骨茎突骨折的桡骨远端骨折,桡骨远端骨折解剖复位对腕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掌侧入路桡骨远端掌侧(distalvolarradius,DVR)解剖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掌侧入路,DVR解剖钢板内固定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46例,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时间,有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果46例获3-14个月随访,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无以上并发症。按照Dienst腕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进行功能评价,优35例,良7例,可4例,优良率为91.3%。结论掌侧入路应用DVR解剖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具有操作方便快捷,双层螺钉立体支撑软骨面.最大强度固定骨折,可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等特点,是目前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最理想内固定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加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本组19例22侧桡骨远端骨折均采用微创技术加外固定支架治疗,术后6~8周拆除外固定支架,行腕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根据改良Mcbride评分和纽约骨科医院腕关节评估标准评定,优14侧,良5侧,可3侧。结论应用微创技术加外固定支架治疗青壮年及老年人复杂的桡骨远端骨折,不仅复位满意,且固定牢靠,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T形钢板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T形钢板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9例桡骨远端骨折,按AO分型:B型2例,C型7例。均采用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桡骨长度、掌倾角、尺偏角、腕关节活动范围。结果9例分别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所有患者均达到解剖复位,骨折愈合良好。按照Gartland与Werley评分标准,优8例,良1例。术后腕关节活动范围背伸平均为45°,掌屈为54°,尺偏为88°,桡偏为27°;前臂旋前为88°,旋后为82°。所有病例均无内固定松动、骨折移位、针道感染、肌腱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切开复位T形钢板内固定可良好维持骨折处对位对线,恢复关节面的平整;结合外固定架可以防止术后骨折再塌陷,维持桡腕关节间隙正常位置,保护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及外固定之间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手术效果。方法于2000年3月~2004年9月共对64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分别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或外固定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6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8个月,平均5.6个月,其中切开复位内固定组40例,优良率达92.5%,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外固定组24例,优良率达87.4%,并发症发生率为12.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及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均能获得较好的效果,相对而言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效果更好,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7.
Bot AG  Ring DC 《Hand Clinics》2012,28(2):235-243
Stretching exercis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recovery after sustaining a fracture of the distal radius. However, from the patient's perspective, painful stretching exercises can be counterintuitive after injury. Stretching exercises are straightforward and do not require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coaching. It is ultimately the protectiveness, passivity, and sometimes a sense of futility that require coaching. The key for the provider is to empathize with the difficult and counterintuitive nature of the recovery process.  相似文献   

18.
有限切开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采用克氏针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的23例26侧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6个月,均获得骨折愈合且对位良好,患者术后腕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改善,疗效依照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定:优19侧,良4侧,可3侧,优良率为88%。结论克氏针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是一种微创手术,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Purpos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surgical and nonoperative treatment on wrist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distal radius fracture.

Methods

In total, 97 patients treated for distal radius fracture in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 Trauma at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Peking University from Jan. 2010 to Jun. 2016 were selected for outpatient follow-up, including manipulative reduction and dorsal splint fixation in 24 cases, bivalve cast fixation in 19 cases and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in 54 cases. Evaluation was based on Sartiento's modification of the Gartland and Werley score. Efficacy was assessed with wrist pain as the focus.

Results

The wrist function scores of the surgical group were better than nonoperative group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wrist function scores between the dorsal splint group and the bivalve cast group. The ulnar wrist pain incidence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urgical and nonoperative groups. The displace rate in dorsal spli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other groups.

Conclusion

The overall effect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distal radius fracture is better than nonoperative treatment. The ulnar wrist pain incidence h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se groups. Dorsal splint fixation is more prone to displace than bivalve cast fix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