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观察局部低频电刺激联合经颅超声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SHS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5例。2组患者均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基础上辅以常规康复训练及患肢局部低频电刺激,观察组患者还给予经颅超声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及Barthel指数(BI)对2组患者患侧上肢水肿、疼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经4周治疗后发现观察组、对照组患侧上肢水肿评分[分别为(1.9±0.5)分、(2.8±0.8)分]、疼痛评分[分别为(1.6±0.4)分、(2.5±0.7)分]、上肢FMA评分[分别为(23.1±3.4)分、(19.7±2.7)分]及BI评分[分别为(7.3±4.1)分、(70.5±4.4)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低频电刺激联合经颅超声治疗能进一步缓解脑卒中后SHS患者患肢水肿及疼痛程度,促进患肢功能及ADL能力改善,该联合疗法值得在脑卒中后SHS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红外/红光局部照射联合局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肩手综合征原发病、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红外/红光局部照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辅以局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及Barthel指数(BI)对2组患者患侧上肢水肿、疼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进行评估。 结果 经3周治疗后,发现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患侧上肢水肿评分[分别为(1.56±0.51)分、(2.74±0.79)分]、疼痛评分[分别为(2.62±1.87)分、(4.51±1.43)分]、上肢FMA评分[分别为(31.75±4.52)分、(24.36±3.63)分]及BI评分[分别为(79.16±4.12)分、(73.45±4.51)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红外/红光局部照射联合局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肢水肿及疼痛症状,促进患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该联合疗法值得在脑卒中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可出现关节僵直、皮肤及肌肉萎缩或挛缩,患因疼痛不敢活动患侧上肢,同时因固定肩关节的肌肉瘫痪,肩关节处于半脱位状态,严重影响瘫痪上肢的功能恢复。淄博市临淄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对3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进行电针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康复护理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康复护理对防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对3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后4周对患侧上肢疼痛、水肿及综合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康复训练后患肢疼痛、水肿症状明显改善或部分消失,上肢综合功能评定计分明显高于训练前(P<0.01)。结论 尽早采取康复护理对防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局部振动疗法治疗肩-手综合征(SHS)的疗效。 方法共观察了2例脑卒中后并发SHS患者,初期采用针灸、推拿、关节松动和关节活动度(ROM)训练、气压治疗、中药热敷、冷-热浴交替治疗等常规康复治疗4周后,症状改善不明显。随后加用局部振动治疗2周,治疗前后采用SHS评分标准进行评定。 结果经加用局部振动治疗后患者患侧上肢疼痛缓解,水肿、痉挛减轻,关节活动度增加,2例患者的SHS评分均从局部振动治疗前的12分下降至治疗后的5分。同时患肢功能亦有一定恢复。 结论局部振动疗法能有效缓解SHS症状,可作为脑卒中后SHS治疗的一项新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早期运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对脑卒中患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及单纯手部水肿(simple hand oedema,SHE)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2003-01/2004-02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46例脑卒中患随机分成两组,在相同护理和基本康复措施的基础上,治疗组患早期予神经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患3个月内SHS及SHE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SHS和SHE的发生率24%(17/70);对照组发生率42%(35/76),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1)。结论 早期运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可有效预防脑卒中患SHS和SHE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疏密波结合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电针康复组40例和康复组(对照组)40例。电针康复组采用电针疏密波结合作业疗法治疗,康复组单纯采用作业疗法;治疗3周后比较两组手功能(疼痛、水肿、Fugl-Meyer评定、ADL评定)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疼痛、水肿、Fugl-Meyer评定、ADL评定均显著改善;但电针康复组更有优势(P0.05)。结论电针疏密波结合作业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优于仅用作业疗法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穴位按摩配合低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住院号尾号分为两组,奇数为对照组,偶数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予对症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单纯低频电刺激治疗,观察组50例患者采用穴位按摩配合低频电刺激治疗;治疗60 d后比较两组有效率.结果 对照组总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低频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尿潴留的疗效.方法:选择脑卒中后尿潴留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予以常规膀胱功能干预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低频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测定2组膀胱残余尿量、记录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15d后,2组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75%,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能显著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改善尿潴留症状,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穴位注射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4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穴位注射+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穴位注射组)各62例,两组在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上肢运动功能和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提高,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在治疗前后以及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后,实验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8.33%,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5.00%,两组疗效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的动脉指数(PF)、动脉狭窄(MAC)指数、根基底动脉(VBA)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可以明显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多种物理因子联合应用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脑卒中后伴有肩手综合征的21例患者采用干涉低周波治疗、磁疗及电针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进行联合干预,通过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及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评定治疗前后的效果,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而观察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种物理因子联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系统评价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并比较不同电刺激治疗的效果。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搜集从建库至2023年2月14日发表的关于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软件和Stata 14.0软件分别进行Meta分析和网状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8篇文献,共1 310例患者。与单纯常规康复疗法相比,电刺激联合常规康复疗法可提高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功能评分(MD=8.17, 95%CI 6.90~9.45, P <0.001)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D=11.80,95%CI10.18~13.42,P<0.001),降低视觉模拟评分(MD=-1.68,95%CI-2.03~-1.32, P <0.001)和水肿评分(MD=-0.98, 95%CI-1.18~-0.79, P <0.001)。改善上肢功能方面的最优排序为...  相似文献   

13.
低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低频电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电刺激配合吞咽训练,对照组单纯采用吞咽训练。于治疗前后采用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进行评估。结果训练后两组疗效均有明显提高(P<0.05),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可加强吞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自制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电磁波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RSD)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脑卒中后RSD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电磁波治疗,比较2组治疗的疗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Fulg-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UL)、Barthel指数(BI)对2组治疗前后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1周、2周、3周后2组VAS评分均逐渐降低(P<0.05),且观察组在治疗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周、2周、3周后2组FMA-UL、Barthel指数评分不断升高(P<0.05),且观察组在治疗后不同时间点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85.42%)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制中药穴位贴敷联合电磁波治疗脑卒中后RSD的临床疗效显著,它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对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强的松龙5ml、维生素B12 1ml、曲马多针2ml局部注射治疗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给予理疗、按摩、营养脑细胞药物等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加用强的松龙5ml、维生素B12 1ml、曲马多针2ml局部注射,注射部位为肱二头肌肌腱及天宗穴,每周1次。4次为一疗程。结果:显效7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2.6%。所有病例无不良反应。结论:强的松龙、维生素B12、曲马多合剂局部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好、效果可靠、方便、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SHS)的疗效。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89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5例,对照组44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体位摆放、主被动活动和TENS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治疗。肌内效贴贴扎方案每次维持24 h,5次(5 d)为1疗程,疗程间隔2 d,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对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VAS)、肿胀程度和运动功能(FMA)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和FMA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分别为(2.9±0.8)分和(77.8±4.6)mL与对照组治疗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方案和TENS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后SHS I期患者进行干预,可显著改善其疼痛程度、肿胀程度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6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实验组增加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对照组接受假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每日1次,每次20 min,连续8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人类白细胞抗原-DR (HLA-DR)水平,用红外热成像系统评定双侧上肢感兴趣区(ROI)温度差异,记录上肢Fugl-Meyer量表(FMA-UE)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双侧手部肿胀程度。 结果 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治疗后HLA-DR[(36.91±4.19)%]、双上肢ROI温度差值[(0.43±0.24)℃]、FMA-UE评分[(38.76±5.13)分]、VAS评分[(2.88±1.34)分]、肿胀程度[(29.76±8.42)ml]改善较为优异(P<0.05)。 结论 经皮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症状,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细胞炎症反应,抑制交感神经过度亢进,提高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作业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4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作业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2组Fugl-Meyer量表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2组VAS评分及肿胀程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7.0%、75.0%,P<0.05).结论:作业治疗后可促进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芒硝外敷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36例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康复训练、针灸、理疗等综合疗法。观察组在上述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芒硝外敷。治疗时间为1个月。两组在治疗前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改良的Flug-Meyer法、改良的BI指数分别评定患侧上肢疼痛、水肿程度、关节活动范围、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偏瘫侧患手水肿、关节活动度、改良的Flug-Meyer法、改良的BI指数均有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芒硝外敷对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手肿痛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恢复期手功能障碍患者手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联合组、rTMS组和FES组,每组患者20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rTMS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低频rMRI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