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固定方式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不同AO骨折类型确定最佳固定方案.方法:于2003年12月~2011年5月收集201例桡骨远端骨折病例,固定方法依据治疗需要随机分为石膏外固定组、外固定架技术组、锁定加压接骨板( LCP)内固定组.其中石膏外固定组69例,男28例,女41例;按AO桡骨远端骨折分型:A型31例,B型23例,C型15例;予以牵引复位且恰当的石膏外固定.外固定架技术组48例,男17例,女31例;按AO桡骨远端骨折分型:A型9例,B型13例,C型26例;予以超腕关节外固定架技术固定功能位.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组84例,男31例,女53例;按AO桡骨远端骨折分型:A型18例,B型29例,C型37例;基本上予以掌侧入路切开复位锁定加压接骨板(LCP)内固定,粉碎性骨折合并骨缺损或者骨质疏松严重者予以植骨,有2例合并桡骨远端单骨块骨折加用拉力螺钉.用影像学X片观察三组固定方式的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情况,检查治疗后腕关节活动度,并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估来评价三组固定方式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20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3个月,平均11个月.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短缩方面及腕关节活动度在不同固定方式治疗后均得到明显改善.按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标准评估,石膏固定组、外固定架技术组与锁定接骨板内固定组在A型骨折治疗中无显著差异(P>0.05),其优良率分别为93.30%、88.90%、94.40%;组治疗B型骨折锁定接骨板内固定均优于其他两组(P<0.05),而石膏固定组和外固定架技术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接骨板内固定组、石膏固定组及外固定架技术组优良率分别为90.1%、83%、84.6%;治疗C型骨折锁定接骨板内固定组均优于其他两组(P<0.01),外固定架技术组优于石膏固定组(P<0.05),锁定接骨板内固定组、石膏固定组及外固定架技术组优良率分别为88.70%、66%、76.90%.结论:按桡骨远端骨折AO分型标准,随着骨折严重程度加重,三种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逐渐下降,尤其累及关节面的C型骨折功能恢复最差;三种固定方式治疗A型骨折均获得满意疗效,而A型骨折首选石膏固定即可;累及关节面的B、C型骨折首先考虑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也可依据骨折粉碎性程度配合相应外固定技术治疗,有骨缺损时适当植骨;开放性骨折和干骺端粉碎性骨折无法放置钢板可选择外固定架技术,依据骨折情况配合选择克氏针和植骨,达到最佳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三种不同方法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种不同方法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3年1月~2006年12月,本院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外同定支架、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等3种不同的方法共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74例77侧,骨折类型按按A0从SIF分型A3型21侧,B2型19侧,B3型13侧,C1型11侧,C2型9侧,C3型4侧.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首次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41侧,外固定支架15侧,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21侧,因手法复位后再移位者改用外固定支架治疗2侧,改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5侧.[结果]74例患者中有71例74侧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平均21)个月.腕关节功能评价按Sarmiento标准进行评定:石膏外固定组的优良率为88.6%,外固定支架治疗组优良率为94.3%,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组优良率为95.7%.[结论]对于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外固定支架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的疗效无明显差别,但两者均优于手法复位石膏外同定治疗组.由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简单易行,仍可作为相对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法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不同治疗方法分析,判断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102例65岁以上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68例行手法复位石膏或支具外固定;20例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14例行切开复位背侧斜T型钢板内固定;随访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 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平均12个月,骨折全都愈合,按Anderson功能评价标准进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单臂外固定架结合简单内固定在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中的应用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23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病例,分析评价经单臂外固定架及简单内固定治疗后的效果.结果全组病例术后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及严重钉道感染,根据Dienst提出的疗效评价标准[1],其中优14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为86.9%.结论单臂外固定架结合简单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实用,术后腕关节功能影响小,是治疗此类复杂关节内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老年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方法,判断三种不同的方法治疗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150例65岁以上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88例行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26例行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加硫酸钙骨粉注射植骨固定,36例行切开复位背侧斜T型钢板内固定,随访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8~26个月随访,平均1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按Anderson功能评价标准进行评定,石膏外固定组功能优良率为76.1%,外固定架固定组为92.3%,斜T型钢板内固定组为80.6%。外固定架固定组疗效明显优于其他两组病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加硫酸钙骨粉注射植骨固定能提供有效的固定,操作简单,创伤小,是值得推荐的治疗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对63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采用闭合性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及外固定架治疗。结果 全部病例均随访1年以上,优良率:闭合性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组为78.8%;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组为83.3%;外固定架组为94.4%。结论 手术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具有良好的固定作用,能较好地防止骨折畸形愈合和保护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外固定架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此类骨折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46例,骨折按Melone分型:Ⅱ型9例,Ⅲ型13例,Ⅳ14例,Ⅴ10例。行组合式外固定架27例(Ⅳ型14例,Ⅴ型10例,Ⅲ型3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9例(Ⅲ型10例,Ⅱ型9例)。术后以Jakim的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结果外固定架组有关节功能受限,疼痛;内固定组有疼痛,酸沉。Jakim的标准评分:外固定架组80.7分,内固定组91.2分。结论外固定架组治疗Ⅳ型、Ⅴ型骨折优势明显,其他型建议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8.
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C2、C3型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外固定器+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2、C3型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外固定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不稳定骨折24例。手法牵引复位+外固定架11例;克氏针撬拨复位+外固定架9例;尺骨内固定+外固定架1例;掌侧钢板+外固定架3例。结果 24例均获随访,时间4—35个月。用Dienst标准评估腕关节功能,优8例,良13例,一般2例,差1例。用Stewartetal标准进行影像学评估,优8例,良11例,一般3例,差2例。钉道感染1例,无钉道骨折、医源性神经管损伤、伤口感染、骨髓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外固定器+有限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C2、C3型粉碎性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方法,其操作简便,疗效可靠,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老年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两种治疗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和克氏针结合外固定架治疗老年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60岁以上的老年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135例,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80例,克氏针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固定55例,对上述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5个月。采用Gartland and 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评价疗效,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组优良率72.5%,克氏针结合外固定架固定组优良率89.1%,克氏针结合外固定架固定组疗效优于石膏外固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RWE评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患者满意度上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克氏针结合外固定架固定组疗效优于石膏外固定组。因为老年患者对上肢功能的要求减低,治疗的目标在于恢复患肢的功能达到可以接受的程度即可,如果患者对腕关节功能要求不高,保守治疗是一种适当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三种不同方法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功能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治疗方法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对92例不稳定骨折进行随访研究,其中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组34例,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外固定组31例,切开复位AO钢板内固定组27例.结果各组的手术时间、放射线时间、住院时间、愈合时间均有统计学差异,外固定架组和钢板内固定组患者功能恢复相当(87.1%和85....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锁定加压接骨板与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0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和外固定支架治疗;其中21例行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19例行外固定支架.按AO/ASIF分型:C1型10例,C2型15例,C3型15例.随访内容包括测量腕关节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握力、捏力及相关影像学资料(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按上肢功能评定标准(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和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标准进行综合评估.对随访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为6~48个月,平均18.8个月.根据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标准评定,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组优良率为81.0%,外固定支架治疗组优良率为78.9%.两组在掌曲、背伸、桡偏、旋前、旋后、握力、捏力、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等方面,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和DAS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接骨板组的腕尺偏活动度小于外固定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接骨板治疗组中无并发症出现.外固定支架治疗组中1例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症,药物治疗和理疗后好转;1例钉道感染,局部换药后治愈.结论 采用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和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具有相同效果,具体可根据骨折类型、患者的功能要求及经济情况选择手术方案.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treatment outcomes between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and external fixator for treating severely comminuted distal radius fracture. Methods Forty patients of severely comminuted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were treated with either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fixation via a volar approach or external fixator. Twenty-on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fixation, while the other 19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external fixator. According to AO/ASIF classification, there were 10 type C1 fractures,15 type C2 fractures and 15 type C3 fractures.Wrist range of motion, forearm range of motion, grip and pinch strength, radiographic data (palmar tilt, radial inclination, radial height), scores by the 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 (DASH) and by Gartland-Werley were collected at follow-up. The data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s. Results Postoperative follow-up ranged from 6 to 48 months with an average of 18.8 months. According to Gartland-Werley wrist score,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81.0% in the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group, and 78.9% in the external fixator group. No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was detected in the ROM of flexion, extension, radial deviation, pronation, supination, grip and pinch strength, the parameter of palmar inclination, ulnar inclination and radial height and in Gartland-Werley score and DASH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 ROM of unlar deviation in the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maller than that in the external fixation group ( P<0.05). No complication occurred in the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group. One patient developed sympathetic reflex dystrophy postoperatively in the external fixation group. After medication and physical therapy the symptoms had resolved. Infection of the external fixator pin tract was note in another patient which was effectively treated by wound care. Conclusion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and external fixator lead to siunilar treatment outcomes for severely cormminuted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Patient's functional requirement, age and financial status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while choosing one of these procedure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掌侧锁定钢板结合外支架治疗c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T形或斜T形掌侧锁定钢板及跨腕关节外支架治疗24例c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结果22例获得随访,时间6~29个月。按Lidstrom评分系统行影像学评价:优12例,良7例,中3例。依据Cooney评分法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价:优17例,良3例,一般2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C型桡骨远端骨折应用掌侧锁定钢板结合外支架治疗能够起到坚强固定和早期活动的作用,可较早恢复腕关节功能,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及临床效果。方法手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35例。按AO/ASIF分类,根据不同类型分别采用“T”钢板内固定、闭合复位外支架及闭合复位外支架克氏针联合固定术。结果35例经5~16个月随访,按照Dinest腕关节功能评估,总优良率84.2%,其中钢板内同定组15/17,单纯外支架组11/13,外支架联合克氏针组4/5。结论依据桡骨远端关节内不同类型骨折,分别采用相应手术固定方法,对恢复桡骨相对长度、掌倾度、尺偏角、关节面的平整以及腕关节的功能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预后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预后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1999年1月至2008年7月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104例(105侧),使用锁定加压钢板63侧,T形钢板40侧,克氏针1侧,克氏针加外固定架1侧.采用影像学评分、Gartland & Werley评分评价疗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72个月,平均25个月.根据Batra影像学评分:优60侧,良37侧,可5侧,差3侧,优良率92.4%(97/105).年龄<65岁患者的影像学评分优于年龄≥65岁患者(P=0.013).根据Gartland & Werley评分:优84侧,良20侧,可1侧,优良率99.0%(104/105).骨折分型为轻型患者的Gartland & Werley评分优于骨折分型严重的患者(P=0.046).术中复位满意患者的Gartland & Werley结果为优的可能性是欠满意者的3,6倍(P=0.042).结论 切开复位板钉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年龄是术后影像学评分的影响因素,骨折分型和术中复位情况可以对术后功能评分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56,自引:1,他引:56  
近年来,对于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观念不断更新,针对各种类型的桡骨远端骨折出现了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手段不断完善。本文对桡骨远端的解剖、分类方法、治疗方法(包括闭合复位外固定、经皮穿针术、外固定架技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腕关节镜技术以及植骨技术的应用等)进行了综述。并对当前的治疗方法提出了几点看法:A型(AO分型)骨折首选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对B型和C1型骨折在手法复位不满意的情况下首选切开复位斜T形钛板内固定;对C2和C3型骨折首选切开复位斜T形钛板内固定,干骺端粉碎无法进行钛板内固定时,采用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术,并视术中情况决定是否使用克氏针内固定;对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采用LCP内固定,具体视骨折的骨缺损情况及骨质情况决定是否进行骨移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掌侧锁定接骨板与普通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长期疗效.方法 对2005年9月-2007年11月间,采用切开复位掌侧锁定接骨板或普通接骨板内固定的45例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进行两种疗法的比较.其中23例行锁定接骨板内固定,22例行普通接骨板内固定.按照AO分型:A型11例,B型11例,C型23例.随访内容包括:腕关节活动度(屈曲、背伸、尺偏、桡偏),前臂旋前、旋后活动范围,影像学资料(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高度),应用DASH上肢功能评定标准和Gartland/Wertey腕关节评分法进行评分.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18.8个月(12~36个月).腕关节活动度中,锁定板组背伸及两组的桡偏范围低于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的基本范围.两组DASH值、腕关节活动度及前臂旋转范围,握力、捏力的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普通接骨板治疗组优于锁定接骨板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掌倾角均值两组都低于正常范围,尺偏角与桡骨高度均值在正常范围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掌侧锁定接骨板与普通接骨板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具有相同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掌侧锁定接骨板与普通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长期疗效.方法 对2005年9月-2007年11月间,采用切开复位掌侧锁定接骨板或普通接骨板内固定的45例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进行两种疗法的比较.其中23例行锁定接骨板内固定,22例行普通接骨板内固定.按照AO分型:A型11例,B型11例,C型23例.随访内容包括:腕关节活动度(屈曲、背伸、尺偏、桡偏),前臂旋前、旋后活动范围,影像学资料(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高度),应用DASH上肢功能评定标准和Gartland/Wertey腕关节评分法进行评分.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18.8个月(12~36个月).腕关节活动度中,锁定板组背伸及两组的桡偏范围低于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的基本范围.两组DASH值、腕关节活动度及前臂旋转范围,握力、捏力的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普通接骨板治疗组优于锁定接骨板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掌倾角均值两组都低于正常范围,尺偏角与桡骨高度均值在正常范围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掌侧锁定接骨板与普通接骨板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具有相同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掌侧锁定接骨板与普通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长期疗效.方法 对2005年9月-2007年11月间,采用切开复位掌侧锁定接骨板或普通接骨板内固定的45例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进行两种疗法的比较.其中23例行锁定接骨板内固定,22例行普通接骨板内固定.按照AO分型:A型11例,B型11例,C型23例.随访内容包括:腕关节活动度(屈曲、背伸、尺偏、桡偏),前臂旋前、旋后活动范围,影像学资料(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高度),应用DASH上肢功能评定标准和Gartland/Wertey腕关节评分法进行评分.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18.8个月(12~36个月).腕关节活动度中,锁定板组背伸及两组的桡偏范围低于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的基本范围.两组DASH值、腕关节活动度及前臂旋转范围,握力、捏力的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普通接骨板治疗组优于锁定接骨板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掌倾角均值两组都低于正常范围,尺偏角与桡骨高度均值在正常范围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掌侧锁定接骨板与普通接骨板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具有相同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掌侧锁定接骨板与普通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长期疗效.方法 对2005年9月-2007年11月间,采用切开复位掌侧锁定接骨板或普通接骨板内固定的45例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进行两种疗法的比较.其中23例行锁定接骨板内固定,22例行普通接骨板内固定.按照AO分型:A型11例,B型11例,C型23例.随访内容包括:腕关节活动度(屈曲、背伸、尺偏、桡偏),前臂旋前、旋后活动范围,影像学资料(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高度),应用DASH上肢功能评定标准和Gartland/Wertey腕关节评分法进行评分.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18.8个月(12~36个月).腕关节活动度中,锁定板组背伸及两组的桡偏范围低于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的基本范围.两组DASH值、腕关节活动度及前臂旋转范围,握力、捏力的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普通接骨板治疗组优于锁定接骨板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掌倾角均值两组都低于正常范围,尺偏角与桡骨高度均值在正常范围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掌侧锁定接骨板与普通接骨板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具有相同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掌侧锁定接骨板与普通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长期疗效.方法 对2005年9月-2007年11月间,采用切开复位掌侧锁定接骨板或普通接骨板内固定的45例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进行两种疗法的比较.其中23例行锁定接骨板内固定,22例行普通接骨板内固定.按照AO分型:A型11例,B型11例,C型23例.随访内容包括:腕关节活动度(屈曲、背伸、尺偏、桡偏),前臂旋前、旋后活动范围,影像学资料(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高度),应用DASH上肢功能评定标准和Gartland/Wertey腕关节评分法进行评分.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平均为18.8个月(12~36个月).腕关节活动度中,锁定板组背伸及两组的桡偏范围低于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的基本范围.两组DASH值、腕关节活动度及前臂旋转范围,握力、捏力的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普通接骨板治疗组优于锁定接骨板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掌倾角均值两组都低于正常范围,尺偏角与桡骨高度均值在正常范围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掌侧锁定接骨板与普通接骨板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具有相同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