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士娟  Sengjue Tahk 《心脏杂志》2003,15(4):344-346,349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切割球囊及β射线 (1 66Ho)冠脉内放射治疗对支架内再狭窄的作用。方法 :对 2 0 0 1- 0 1~2 0 0 2 - 0 3韩国亚洲大学医院心脏中心完成的 6 0例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 ,全部使用切割球囊预扩张 ,满意扩张后使用充满液态 1 66Ho的长球囊 (30~ 40 mm )进行冠脉内放射治疗。术后随访主要临床不良事件 ,并于术后 8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 ,用 MEDCON Viewer软件包进行定量冠状动脉造影 (QCA)分析。结果 :6 0例患者 6 5处支架内再狭窄病变均被满意扩张 ,血管内放射治疗全部成功 ,无撕裂、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随访 8个月 ,无 1例死亡。 5例 (8.3%)于术后 3个月出现心绞痛行靶病变血管重建术 ,其余 5 5例患者均于术后 8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 ,4例于支架内发生再狭窄 (7.3%) ,6例于支架边缘发生再狭窄 (10 .9%) ,全部患者无晚期血栓形成、假性动脉瘤及冠状动脉瘤发生。病变长度为 2 5 .1± 4.7mm。晚期管腔丧失为 0 .19± 0 .6 8mm。最小管腔直径术前为 0 .38± 0 .2 6 mm ,术后即刻为 2 .0 8± 0 .36 m m ,8个月随访时为 1.82± 0 .76 mm。结论 :联合应用切割球囊及β射线 (1 66Ho)冠脉内放射治疗对支架内再狭窄是有效及安全的 ,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无球囊预扩张直接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直接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的可行性及效果。 方法:41例患者未经球囊预扩张而直接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支架置入后扩张使用同一种球囊。 结果:41例患者共置入42个支架。病变分型为;A型16例,B1型19例,B2型5例,C型2例。支架置入前狭窄程度为(75.6±6.4)%。支架置入后管腔残余狭窄程度为(0.5±1.9)%。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无并发症发生。随诊30天所有患者无不良反应。5例进行随访造影,其中3例患者发生再狭窄。 结论:对于冠状动脉病变无或轻度钙化及靶病变部位前无明显弯曲,最好限于A型和B型的较局限病变,可以采用直接置入支架,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国人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类型、部位和病变血管数的关系。  方法:冠心病介入治疗352 例,选择其中65 例(86个病变)术后3~16个月造影随访者,按随访结果分为再狭窄组(n= 38),非再狭窄组(n= 27),分析再狭窄与病变形态学的关系。  结果:再狭窄与多个易患因子、多支病变、病变类型和前降支病变呈正相关,与支架置入呈负相关。再狭窄组C型、钙化病变多见,前降支病变内径丢失比回旋支、右冠脉病变大(P< 0.05),半年内一支血管病变再狭窄率(10.27% )低于二支(41.10% )和三支(48.50% )血管病变再狭窄率(P< 0.0001)。  结论:再狭窄与冠脉病变类型、部位和血管支数相关,C型及钙化、多支和前降支病变再狭窄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冠心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分析43例PTCA和冠脉内67个支架植入术的资料。其中8处病变行单纯PTCA,12处病变直接植入支架;植入支架类型包括Cordis支架49个,NIR支架16个,CVD1个,AVE1个,靶血管病变特征;A型病变35处,B型30处,C型10处,支架植入病变血管分布为左主干1个,左前降支31个,对角支2个,左回旋支16个,右冠状动脉17个,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术前冠脉狭窄程度为80-95%,术后残余狭窄小于5%,管腔通畅,血流恢复TIMI Ⅲ级,随访2-36个月,4例患有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率9.3%,结论:PTCA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成功率高,疗效显,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内支架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2年9月至1996年9月,我院共开展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138例,将186枚支架置入152支冠状动脉的167处病变。其中左主干病变占0.8%,左前降支50.8%,左回旋支18.3%,右冠状动脉为30.1%。93.7%为B或C型病变。置入的支架类型包括:Palmaz-Schatz支架,Gianturco-Roubin支架,NIR支架,Cordis支架,Wallstent,Multi-link支架,Wiktor支架及Gianturco-RoubinⅡ支架等8种。手术成功率97.8%,狭窄程度由术前的89.3%降至-5.0±8.5%,平均最小血管直径由0.33mm增至3.22mm。主要并发症率为0.72%(1例急性心肌梗塞),严重周围血管并发症1例。我们认为,在有经验的心脏中心可以安全而有效地开展冠状动脉支架术,并可酌情选用不同类型的支架,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率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iSize功能诊断冠状动脉左主干及前降支根部病变的效果,优势及预后情况。方法:入选冠状动脉左主干及前降支根部有病变且在IVUS指导下植入支架的患者(A组,30例),及未行IVUS检查,仅根据冠脉造影评估行支架植入术者(B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支架植入情况及术后6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肌梗死率和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B组比较,A组超敏C反应蛋白[(31.59±56.93)mg/L比(5.03±7.24)mg/L]、病死率(3.3%比0)、心绞痛复发(26.7%比6.7%)及再狭窄率(16.7%比3.3%)明显降低(P〈0.05)。结论:应用IVUS指导左主干及前降支根部病变介入治疗,有助于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方案,减少组织损伤以及提高疗效,降低冠心病死亡率和冠脉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国产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Partner)完成Crush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Medina分型为1.1.1),主支和分支均选择Partner支架完成Crush技术,术后6月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共30例患者入选,冠脉分叉病变31处。患者平均年龄(61.7±11.2)岁,其中男性占66.7%。31处分叉病变分布:前降支与对角支51.6%,左主干与前降支和回旋支32.3%,右冠脉左室后侧支与后降支9.7%,回旋支与钝缘支6.5%。非顺应性球囊高压扩张占58.1%,最后完成球囊对吻技术96.8%。主支和分支置人支架(1.50±0.55)枚和(1.10±0.34)枚,支架长度为(37.2±1.2)mm和(21.6±0.83)mm,支架直径为(3.27±0.51)mm和(2.76±0.48)mm。近期随访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为3.3%。结论西罗莫司洗脱支架Partner完成Crush技术治疗冠脉分叉病变是安全、有效的,而且相对低的医疗费用使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Partner在复杂病变中的应用更具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8.
为评价冠状动脉内Palmaz-Schatz支架的临床效果,我们回顾性总结分析了70例冠心病患者74支冠状动脉血管80个Palmaz-Schatz支架植入的临床成功率、并发症及远期疗效。结果:DeNovo支架植入63个,Suboptimal支架植入11个,Bail-out支架植入4个,再狭窄病变支架植入2个。左前降支37处病变植入41个支架,左回旋支11处病变植入11个支架,右冠状动脉25处病变植入27个支架,1处病变植入1个支架。支架植入的成功率为98.7%。术中1例SVG支架植入术中近端血管血栓形成。住院期间无亚急性支架血栓形成或严重出血性并发症。术后3~24个月30例患者共33个支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随访,6例6个支架节段血管有再狭窄,再狭窄率为18.7%。结果提示:冠脉内Palmaz-Schatz支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性治疗技术,其成功率高,并发症率低,并可能有降低或延缓血管再狭窄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切割球囊预扩张后置入金属裸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开口病变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对66例有冠状动脉开口病变的患者行切割球囊预扩张后置入金属裸支架,并对上述患者进行了6~8个月的冠状动脉造影随访和4年的临床随访.66例中冠状动脉主干开口病变9例,前降支开口病变50例,回旋支和右冠脉动脉开口病变各为3例和4例.按照切割球囊与血管直径1∶1的原则,选择切割球囊的大小.结果66例患者中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6~8个月冠状动脉造影随访者38例,造影随访率为57.6%,其中9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66例中完成4年临床随访55例,其中死亡2例,1例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死亡,1例死于肺癌,发生非Q波心肌梗死2例,均由支架内严重再狭窄所致,经再次PCI治疗成功.4年间行血管重建术8例,其中再次PCI 4例,行CABG 4例,总计心脏事件发生率为16.4%(9/55).结论本研究显示切割球囊预扩张后置入金属裸支架有良好的近远期效果,未发现有晚期血栓形成致心脏事件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老年冠心病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植入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近期与中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人选2001年12月至2005年12月,行择期血运重建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分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CABG组,n=310),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植入组(SES组,n=257)。随访包括死亡、心肌梗塞(MI)、卒中和再次血运重建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采用Kaplan-Meier方法估计无事件生存率。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方法调整分析治疗对终点事件的相对影响。结果:随访率96.4%。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随访30d,CABG组MACCE的发生率高于SES组(5.8%:1.5%,P〈0.05),CABG组的死亡率高于SES组(4.7%:1.4%,P〈0.05)。至随访结束,CABG组累积死亡率仍高于SES组(6.6%:2.9%,P〈0.05),但再次血运重建率低于SES组(1.6%:8.6%,P〈0.05),MACCE两组间无差异。结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死亡率高于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植入,中期血运重建率低于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植入。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比较双支架与单支架在分又病变患者中的疗效。方法:6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给予双支架治疗(36例);另一组仅在母血管植入支架而对分支血管进行球囊扩张术(28例),术后行造影检查。结果:两组术后造影成功率方面(95.4%:82.1%),6个月再狭窄率(33.3%:46.4%),需再血管化治疗(19.4%:21.4%)均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对于冠脉分叉病变双支架与单支架治疗的疗效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接受直径≥3.0mm的冠状动脉药物支架患者再狭窄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管径≥3.0mm药物支架,并获得6个月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的90例患者(95个病变)的资料(心肌梗死、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再狭窄及桥血管病变除外)。根据是否进行运动训练患者被分为运动训练组(42例)和非运动训练组(48例),对其6个月支架内再狭窄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运动训练组的再狭窄率明显低于非运动训练组(9.5%比18.8%,P〈0.05)。结论:对于接受管径≥3.0mm的冠状动脉支架患者,运动训练也是减少再狭窄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冠脉内切割球囊术67例使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冠脉内切割球囊术对支架内再狭窄、分叉处病变、起始部病变、多支病变及小血管病变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从 2 0 0 0 - 0 9~ 2 0 0 1- 0 7共完成冠脉内切割球囊术 6 7例 ,其中支架内再狭窄 9例 ,分叉处病变13例 ,起始部病变 11例 ,小血管病变 2 2例 ,较大血管 (≥ 3 0mm)单纯行切割球囊 6例 ,多支病变切割球囊 6例 ,用切割球囊作扩张后植入支架的患者 12例。结果 手术全部成功 ,1例患者出现第 2对角支起始部严重撕裂 ,经支架植入后无不良后果。支架内再狭窄者随访 1~ 8个月 ,平均 5 6个月 ,3例复发心绞痛 ,其中 2例为切割球囊术后再狭窄 ,另 1例为回旋支病变明显加重 ,而支架内无明显再狭窄 ,经单纯切割球囊术后已 3月余 ,无心绞痛发作 ,其余病人随访 3~ 8个月 ,平均 5个月 ,无心绞痛发生。结论 冠脉内切割球囊术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冠脉内介入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应用冠脉内旋磨术(ROTABLA-TOR),球囊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STENTING)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观察其对治疗冠脉血管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9例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经冠脉造影或血管内超声诊断)血管段先行冠状动脉旋磨术,然后以球囊扩张术,其中7例进行支架置入术,并对结果进行随访。结果 9例患手术全获成功,术中无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围手术期无并发症,术后随访6-18个月未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其他心脏病事件,结论 冠状动脉旋磨术与球囊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的和有效的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联合药物涂层球囊的治疗策略在复发性支架内再狭窄病变中运用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0月至2023年4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采用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联合药物涂层球囊进行治疗的27例复发性支架内再狭窄患者(30处病变)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数据、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数据,并在术后1、3、6个月进行随访,记录重大临床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7例患者,平均年龄(66.4±9.8)岁,共计30处(100%)病变均取得了手术成功和治疗成功,患者住院期间无急性心肌梗死、无冠状动脉穿孔及心脏压塞、无紧急的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无死亡。6个月的随访,无急性心肌梗死、无死亡发生,共2例患者(共2处病变)接受了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1例患者进行了重复的药物球囊扩张术,1例接受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论 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联合药物涂层球囊是治疗复发性支架内再狭窄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但尚需更多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6.
Chen JL  Gao RL  Yang YJ  Qiao SB  Qin XW  Yao M  Xu B  Liu HB  Wu YJ  Yuan JQ  Chen J  You SJ  Dai 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12):1089-1092
目的探讨应用双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分支开口有严重狭窄且分支口径≥2.50mm的分叉病变患者为本研究的入选对象。2003年10月至2005年6月共入选应用双DES治疗分叉病变的患者112例,113处病变。分叉病变的类型为前降支/对角支62例(54.9%),左冠状动脉主干分叉病变32例(28.3%),回旋支/钝缘支18例(15.9%),右冠状动脉远端分叉病变1例。113处分叉病变中采用Crush技术64处,“T”型支架置入27处;改良“Y”型支架置入11处;对吻支架置入5处;“V”型支架置入和Culotte技术置入各3处。结果入选112例患者113处分叉病变中(226处病变)使用Cypher或Cypher select DES 91个,TAXUS DES 74个,Firebird DES 67个。64处分叉病变采用Crush技术置入双支架后60处(93.7%)完成了最后的对吻球囊扩张技术。手术成功率为100%。住院期间1例发生亚急性血栓致急性心肌梗死(AMI),再次介入治疗成功。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MACE,包括死亡、AMI、再次血管重建)为0.89%(1/112)。112例均完成了9个月的临床随访,无死亡发生,1例发生AMI由晚期血栓形成所致。48例完成了9个月的冠状动脉造影随访(42.9%),8例发生了支架内再狭窄,其中1例进行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例再次行介入治疗,总再狭窄发生率为16.7%(8/48)。随访期间MACE发生率为8.04%(9/112)。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分支口径≥2.5mm且口部有严重狭窄性病变的分叉病变,采用双DES治疗是安全的,近、远期临床疗效是满意的。与Cypher DES相比较,TAXUS DES的再狭窄发生率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后冠状动脉再狭窄与临床和造影的相关因素。方法入选416例冠状动脉造影(CAG)资料完整的冠心病患者,男性328例,女性88例,共置入支架470枚,按照CAG结果分为再狭窄组59例和无再狭窄组357例,平均造影随访时间(7.91±2.37)个月。结果再狭窄组CAG示61枚支架发生再狭窄(13.0%),女性、既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病史、慢性闭塞(CTO)病变病史、最大球囊释放压力、置入支架长度与术后再狭窄相关(P<0.05);置入支架血管直径与再狭窄高度相关(OR=0.61,95%CI:0.43~0.82,P< 0.01)。结论女性、既往CABG病史、CTO病变、血管直径、置入支架长度是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而糖尿病史等与再狭窄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支架和自膨式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的差异。方法2009年3-11月收治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22例(23处病变,置人74枚支架),分别采用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支架和自膨式支架进行血管内治疗,比较两种支架治疗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的技术成功率、并发症以及近期预后。结果①采用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治疗的共12例患者,13处病变,按照病变部位,位于前循环5处,后循环8处,按照Mori分型,A型8处,B型4处,C型1处;采用自膨式支架治疗的共10例患者,11处病变(其中1处病变联合使用自膨式支架和球囊扩张支架),位于前循环8处,后循环3处,其中MoriA型1处,B型5处,C型5处。②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支架组的技术成功率为100%(13/13)。1例MoriC型患者出现围手术期神经系统并发症。自膨式支架组的技术成功率为91%(10/11),1例死亡。③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半年,均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卒中发作,TED随访5例,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支架组有1例发生无症状再狭窄(1/4)。结论两种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均有效,且技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近期预后相似。  相似文献   

19.
无球囊对吻单支架植入术治疗分叉病变的近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3种处理方法的近期疗效,探讨最简单处理方法-无球囊对吻单支架植入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入选主支血管即刻造影成功PCI患者81例,分成三组:无球囊对吻单支架组,主支血管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ES)后,边支血管不予任何处理;球囊对吻单支架组,主支植入DES后,边支血管予球囊对吻扩张;球囊对吻双支架组,主支和边支均植入DES后,予球囊对吻。6个月临床随访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以及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评价血管再狭窄率和血管狭窄程度。结果:术后6个月,虽然三组间边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65.3±19.6)%、(59.9±17.7)%和(46.8±11.5)%,P〈0.001]有显著性差异,但是三组间MACE发生率(12.1%、14.8%和19.0%,P〉0.05)和主支血管再狭窄率(6.1%、7.4%和9.5%,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主支血管即刻造影成功PCI患者3种处理方法的近期临床疗效并无显著性差异,提示无球囊对吻单支架植入术治疗分叉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下肢动脉严重狭窄患者经皮球囊成形术或选择性支架置入术的近中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连续136例下肢严重间歇性跛行或慢性缺血的患者,病因均为动脉粥样硬化,其中髂动脉阻塞81例,股浅动脉阻塞43例,胭动脉阻塞12例,所有病变首先均进行经皮球囊成形术,如果有夹层或残余狭窄〉30%,则置入支架。随访1年,在6个月和12个月时评估再狭窄和临床疗效。结果共进行36例经皮球囊成形术和99例选择性支架置入术。术前病变狭窄程度70%~100%(88.6%±7.5%),狭窄长度1.5~18.0cm[(6.2±2.9)cm],治疗节段2.0~19.0cm[(7.3±3.2)cm],术后残余狭窄0%~30.0%(8.7%±5.1%)。手术相关的并发症2例。6个月随访发现,再狭窄率在髂动脉、股胭动脉和所有病变分别为7.3%、19.4%和12.3%,球囊成形术组和支架置入术组再狭窄率分别为17.8%比10.2%(P〉0.05);12个月随访发现,再狭窄率在髂动脉、股胭动脉和所有病变分别为12.5%、29.9%和19.6%,球囊成形术组和支架置入术组再狭窄率分别为28.9%比16.1%(P〉0.05)。但6min最大步行距离和踝肱收缩压比球囊成形术组均显著小于支架置入术组(P〈0.001)。12个月随访期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3例和小卒中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经皮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阻塞安全有效。中期疗效显示,选择性支架置入术组的再狭窄率与球囊成形术组相当,但6min最大步行距离和踝肱收缩压比优于球囊成形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