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鼻咽血管纤维瘤向前扩展可至鼻腔和筛房,向外侧经蝶腭孔进入翼腭窝,由此再向上过眶下裂,越眶尖或经眶上裂连颅中窝。本病手术进路有经腭、经筛窦、鼻侧切开及颌后间隙进路等。本文介绍当肿瘤侵犯翼腭窝时可单纯采用经上颌窦进路或结合其他进路,此径路可暴露肿瘤,结扎颌内动脉,并可轻易地经眶下裂剥出肿瘤。手术方法:在唇下从中线作一延长切口,向外连上颌结节,切开上颌骨骨膜,向上分离至眶下孔,上颌前壁用骨钳咬除,然后广泛切除窦腔后壁,直到能暴露翼腭窝肿瘤为止,可能时在切除肿瘤前结扎颌内动脉。若要进入鼻腔及鼻咽部,应除去窦腔内壁,肿瘤侵犯筛窦,应从上颌窦内打开筛房,并仔细剥离;若肿瘤进入更外侧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整体外移翼外板及翼外肌的改良翼突入路暴露下颌神经,并探索颞下窝内神经、肌肉及血管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6个动静脉双灌注的标本(共12侧),内镜下切除鼻腔外侧壁及上颌窦后外壁,磨除翼突根部的翼内板与翼外板之间的骨质连接,分离翼外板及翼外肌下头,整体外移翼外板及翼外肌,显露下颌神经,并分析颞下窝血管神经之间的解剖关系。结果 通过整体外移翼外板及翼外肌,在12侧标本中均可显露下颌神经后干、下牙槽神经和舌神经。在9侧(75%),上颌动脉的主干经颞肌与翼外肌之间进入颞下窝浅部;在3侧(25%),上颌动脉经翼外肌上下两头之间穿出后进入颞下窝浅部。颞深神经是翼外肌上下头之间分界的一个恒定标志。结论 整体外移翼外板及翼外肌能直接暴露下颌神经,且有利于避免翼深静脉丛及上颌动脉的出血。  相似文献   

3.
侵犯颅底的颅内外肿瘤切除后所致的缺损,因其邻近鼻咽部和副鼻窦,易发生脑脊液漏或引起脑膜炎。作者们介绍用各种肌皮瓣和肌瓣修复获得较好效果。其治疗24例3~79岁的病人。手术由脑外、耳鼻喉及成形科医师组成的小组施行,方法:用双侧冠状和双侧额部开颅暴露累及前颅底的肿瘤。甩二种径路暴露侵犯中、后颅底的肿瘤。颞下径路采用半冠状切口延伸到耳前切除下颌髁,使颧弓向下移位。自茎乳孔解剖面神经至腮腺,暴露岩段颈内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鼻内镜下经鼻径路观察翼腭窝区的临床解剖特点, 以期为手术提供参考。方法 5例(10侧)成人尸头标本经乳胶灌注后, 在0°鼻内镜下分别经蝶腭孔和上颌窦后壁两种手术径路显露翼腭窝, 再开放蝶窦, 充分暴露视神经、颈内动脉及蝶窦外侧壁相关结构, 观察各解剖结构的三维立体关系。结果 不同手术径路显露翼腭窝的范围不同, 祛除上颌窦内侧壁后能最大程度显露翼腭窝内所有解剖结构, 开放蝶窦后能观察翼腭窝与蝶窦区域相关结构的解剖关系。结论 只要熟悉鼻内镜下翼腭窝及邻近区域的解剖结构及关系, 选择合适的病例, 鼻内镜下经鼻行翼腭窝区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翼腭窝是面深部的一个重要结构,与颅内外许多腔隙和窝相交通。经上颌窦径路处理翼腭窝区域病变由于手术径路深邃,视野受限,操作困难,易发生并发症。上颌窦径路上颌神经高位切断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手段。笔者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上述手术治疗的总结,为此区域手术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前颅底沟通性肿瘤的3种手术切除与修复方法.方法 采用颅面联合径路对16例鼻腔鼻窦颅沟通性肿瘤、鼻-眶-颅沟通性肿瘤切除,并同期行带蒂额肌帽状腱膜裂层颅骨瓣修复;3例眶颅沟通性肿瘤行额下进路手术切除,并行颞肌筋膜修补;4例经翼点入路,颞肌筋膜修补.结果 术后2例发生脑脊液漏,经对症治疗好转,未发生颅内感染.2年生存16例,3年生存7例,5年以上存活4例.结论 颅面联合径路、额下径路、翼点入路进行前颅底沟通性肿瘤切除,加以带蒂额肌帽状腱膜裂层颅骨瓣、颞肌筋膜瓣修复,切除范围安全、彻底,修复方便、可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切除及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7.
撞击力的中心超过眶外环时,可引起颧骨额突和蝶骨眶板的骨折和错位,这两个组成眶外侧壁的主要部分,可分别或整个插入眼眶后部引起眼球或视神经的严重损伤,试图用标准的眶周切口处理碎骨的方法,可使视神经损伤加重,一个安全的进路是通过半冠切口暴露颧骨眶外侧区,这样在直视下处理碎骨,眼球不承受回缩压力。半冠切口是从耳轮沿发际内弧形切至额部中线,颞线上深达骨膜,颞线下达颞线筋膜,骨膜下分离从额骨至眶上缘,筋膜下分离从颞肌到颧弓和眶外缘,这时额颞皮瓣的  相似文献   

8.
颅底肿瘤常侵犯相邻的脑组织、血管及神经,将其广泛切除时并发症多,危险性大。近年来,由于对颅底解剖的进一步研究,新手术径路的应用以及手术方法的改进,使并发症及死亡率明显下降。作者等即采用颞下——耳前颞下窝径路切除累及中、后颅底的肿瘤。手术方法;全麻,于额部作一弧形切口至  相似文献   

9.
翼腭窝、颞下窝是由骨性结构围成的狭小不规则腔隙,腔隙内容纳神经、血管、肌肉、脂肪及纤维结缔组织等,毗邻上颌窦、蝶窦、鼻腔、颞窝、眼眶、眶下裂等解剖结构.原发于翼腭窝及颞下窝的肿瘤或毗邻结构的肿瘤侵犯累及该区域在临床中不多见,约占头颈肿瘤的0.5%[1].该区域结构复杂、深在,常规方法暴露困难;且由于肿物的挤压作用,区域...  相似文献   

10.
颈静脉孔处的肿瘤常以亚铃状向颅内外生长,因周围复杂结构的限制,使手术路径狭窄,操作困难。作者将耳蜗与颞下径路相结台,称为“扩大的经耳蜗径路”,可完整地切除该处的肿瘤。手术方法:绕耳周作“Y”形切口,下部切口沿胸锁乳突肌前缘止于环状软骨。切断外耳道骨与软骨连接部,分离皮瓣并使头皮瓣返折,暴露乳突、颞鳞、骨性外耳道、颧弓及颞  相似文献   

11.
鼻内镜翼腭窝上颌神经切除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种有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第二支(上颌支)痛的手术方法。方法:对136例(136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第二支(上颌支)痛的患者在鼻内镜下经上颌窦后进路翼腭窝内圆孔处切断翼腭窝神经和眶下神经全长切除。结果:135例患者术后疼痛消失。经2~8年随访观察,118例患者无复发疼痛,但有轻度术侧上颌神经支配区麻木和感觉异常。结论:鼻内镜下经上颌窦后进路翼腭窝内圆孔处切断翼腭窝神经和眶下神经全长切除适用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第二支(上颌支)痛的患者,手术效果好,避免了开颅手术的危险,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作者介绍了经口上颌动脉结扎术的经验,其方法为切开颊脂垫于上颌动脉进入翼腭窝发出分支之前的上颌骨后方结扎。此术既可用于控制鼻出血又可与其他术式结合用于累及上颌骨和鼻窦的良恶性肿瘤的手术切除。作者行此术20例,证实行之有效。有的上颌动脉容易找到,而有的则需更广泛地分离暴露才可找到。因此作者择18具存放和新鲜尸体对颊脂垫部位上颌动脉的变异进行解剖研究。作者发现上颌动脉距口内粘膜深度之差异:浅为12mm,深为40mm。上颌动脉与翼内外肌的关系亦有变  相似文献   

13.
上颌窦清理术的传统切口是从上尖牙嵴向外至第2双尖牙处的唇颊粘膜作一横行切口,切开粘膜、骨膜,向上分离骨膜至上颌窦前壁犬牙窝,凿开骨窗入上颌窦腔.行此切口的患者常有术侧面部肿胀、麻木、上列牙痛等症状,根据面部血管、淋巴管均为自上而下纵行走向,眶下神经经眶下孔至上唇亦为纵行走向的解剖特点,我们在行上颌窦清理术时,选择了纵行切口.我们为30例上颌窦内各种炎性病变、息肉囊肿等患者行上颌窦清理术时,采用了纵行切口,均获较广阔视野及较大骨窗.切口均1期愈合,无瘘管发生.适应证、麻醉方法与传统的上颌窦清理术同,仅是在患侧上颌侧切牙与第1磨牙间的颊粘膜上纵行切开,下方距齿根0.5cm,向上延伸1~1.5cm,必要时继续延伸,切开粘膜及骨膜后向两侧分离牵拉,上方亦可用钩向上牵开组织,以充分暴露犬齿窝,进入上颌窦.选择此切口出血较少,易止血,牵拉上颌窦前壁软组织所需力量较小,血管、淋巴管、眶下神经末稍损伤均较轻,术后面颊部肿胀及麻木感较横切口轻.但因切口不能随意向外侧方向延伸,对位于上颌窦外侧壁或较大的肿瘤,术中暴露较差.  相似文献   

14.
由于鼻咽癌的原发灶在颅底,其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差,对放疗敏感,故治疗上应将放疗列为首选,但对于放疗后复发或不能控制的病例,我们采用耳前颞-蝶径路侧颅底手术方法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6例鼻咽癌患者,男5例,女1例;其中低分化鳞癌4例,未分化癌1例,腺样囊性癌1例。全部病例自1990~1997年在我院均以足量放疗后局部复发或残留,但未见颈部有淋巴结转移而施行手术治疗。1.2手术方法采用改良的侧颅底手术。即耳前额一煤径路侧颅底手术,手术切口为倾弓上于耳屏与额浅动脉间向上延伸入发际内,再沿额肌…  相似文献   

15.
2001年2月至2003年5月,我们采用额肌止点下移缝合于睑板治疗上睑提肌肌力小于3mm的睑下垂55例、65眼,效果满意.65眼中先天性58眼,外伤性7眼,双眼10例,单眼45例,男25例,女30例,8~60岁,平均19岁.术前常规检查测量睑裂高度,睑提肌、额肌及上直肌功能,检测Bell现象是否正常.术前睑下垂2~3mm 25眼,4~6mm 30眼,大于6mm 10眼.睑提肌肌力均在3mm以下,额肌活动幅度均在8mm以上,Bell现象正常.手术设计皮肤切口,上睑切口高度,双眼者按重睑手术设计,重睑高度在中间5mm,两侧为4mm,内侧略低.单睑者参照健眼上睑重睑皱褶高度,均用局部浸润麻醉.先沿画线切开上睑皮肤,并切除切口下唇的1条眼轮匝肌,在眼轮匝肌下方与眶膈之间向上分离,在眶上切迹颞侧,向上分离皮下组织与额肌间的联系,分离高于眉上10~15mm,宽15~20mm,在额肌与眶部眼轮匝肌接合部横形切开额肌达骨膜表面,向上分离额肌与骨膜间的联系,分离高度15~20mm,在额肌筋膜内侧向上剪10~15mm,外侧向上剪开10mm,形成蒂在上方,上宽下窄的舌形额肌筋膜瓣.在睑板中1/3与上1/3交界处,将额肌筋膜瓣与睑板做3对褥式缝线固定,使上睑缘位于角膜上缘处,切除多余额肌,上睑皮肤切口缝合时,按重睑缝合,结膜囊涂红霉素眼膏,闭合眼裂,加压包扎.术后静滴抗生素3~5d,术后2d去除绷带,局部用新洁尔灭棉球清洁,遮盖眼帘,每日滴抗生素眼水6~10次,睡前涂红霉素眼膏至睑裂闭合不全完全消失.睑下垂手术理想的标准是(1)双眼平视时瞳孔完全暴露,睑裂高度、双重睑和睫毛倾斜角度,两眼对称;(2)睑缘弧度自然流畅,无内外翻;(3)眼脸开闭功能正常,瞬目反射及眼球运动协调;(4)眼肌保持平衡,无复视或斜视[1].本组患者术后随访1~3年,上睑缘位于角膜上缘之下1mm 19眼,2mm 36眼,3mm 10眼,双眼平视时瞳孔完全暴露于睑裂.术后早期均有不同程度的睑裂闭合不完,其中49眼于2~4周消失,最长3个月消失,无1例出现暴露性角膜炎、复视、斜视或秃睫等并发症.4例重睑沟变浅,估计系缝合皮肤切口未挂住额肌残端所致,未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6.
面部上2/3和颅底前部缺损常为肿瘤术后或外伤所致,对该部位大缺损的修复有很多方法,但各有其优缺点。作者们报告应用颞肌瓣进行重建。方法为沿颞线作一弧形切口或沿冠状缝切开,暴露颞筋膜,在颞肌筋膜与表面组织之间作广泛解剖分离,与肌纤维垂直方向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4例巨型分叶状鼻咽血管纤维瘤(简称JNAs)向颅内扩展的影像学资料及手术治疗的经验教训。方法将4例巨型分叶状JNAs向颅内外广泛扩展的影像学资料,分别与手术所见相比较。3例曾先取经颞硬脑膜外或经颞硬脑膜内径路观察处理颅内病变,并用相机拍摄颈内动脉和海绵窦情况,然后再经颅外切除肿瘤。2例术前影像显示肿瘤广泛破坏蝶鞍、斜坡,进入中颅窝和前颅窝,并顶托推移视束、垂体、海绵窦和颈内动脉等结构,但硬脑膜尚完整,单纯采面中部掀揭上颌窦进路切除肿瘤。结果3例先行颅内探查者,除见眶上裂及海绵窦等处硬脑膜充血、易出血并向颅内膨隆以外,并无硬脑膜穿破。4例中有2例,手术前或再次手术前,影像提示硬脑膜无穿破,均以面中部掀揭上颌窦径路全切肿瘤;2例因出血凶猛系次全切除。结论影像学评估巨型分叶状JNAs有否穿破硬脑膜是决定开颅探查的关键指标。如果硬脑膜完整,在作好开颅准备以应急需的基础之上,可首先采用面中部掀揭上颌窦径路或联合其他切口和径路切除肿瘤,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开颅探查。  相似文献   

18.
鼻咽肿瘤能否彻底根除取决于是否充分暴露肿瘤并在健康组织上进行切除,过去的常规手术途径(经鼻天然孔道,经上颌窦-鼻,经腭,经腭-齿槽,鼻侧切开等)虽对一般的鼻咽血管纤维瘤疗效良好,但对于约占总病例20%的具有颞下窝、眼眶及蝶鞍等部扩展的病例,靠常规手术途径不可能切除完整,复发率高达40~60%。对广泛扩展病例以采用经颞下窝途径,先将面神经颞支向下方推移,使额弓、颞肌及下颌骨髁状突暂时移位后,暴露颞下通道的手术途径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经颧弓和颞颌径路切除侧颅底肿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经颧弓和颞颌径路在手术显微镜下为侧颅底肿瘤4例行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5年,良性肿瘤3例无复发,非霍杰金淋巴瘤1例存活.结论经颧弓和颞颌径路适用于切除侵及颞下窝、翼腭窝的侧颅底肿瘤.  相似文献   

20.
耳的前面暴露,最易被损伤。耳的深度烧伤可使全层皮肤损伤,因耳的皮肤薄、皮下组织少,易致软骨外露,继而可使软骨干燥、感染和逐渐坏死。为保存软骨并尽可能减少其畸形,应用带血管的组织覆盖修复。曾有使用颈部皮肤、或颈阔肌、或由颞肌筋膜和颅骨膜组成的“扇形瓣”进行修复的。作者提出了采用包含颞浅血管的颞筋膜进行修复并报告了一个病例。该患者的面颈部及左耳被硫酸烧伤,其左耳郭除小部分耳甲未受伤外几全部烧焦,针刺感觉接近消失。于冲洗伤口后其初期处理为更换敷料及全身用抗生素治疗,注意耳部避免承受任何压迫。3周后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