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证候实质是脏象理论的关键,证候科学内涵的阐释是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脾虚证是中医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证候之一。蛋白质组学可以从整体水平上反映特定状态下蛋白质表达的动态演变过程。本课题小组通过对以往脾虚证本质的实验研究,认为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脾虚证候动物模型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和功能机型进行研究,可为解释脾虚证的现代科学意义提供有力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医脾虚证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中医脾虚证研究的进展陈家旭,杨维益(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脾虚证的现代研究,一直是学术界所瞩目的课题,研究所取得的累累硕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脾胃学说。随着国家“七五”攻关对脾脏本质研究课题的结束。胡氏[1]等对脾虚证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危...  相似文献   

3.
从脾胃防治胃癌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波  谢湘峰 《中医药学刊》2004,22(10):1868-1869
脾胃为祖国医学脏象学说的核心。其主运化、化生气血、主统血、主肌肉、主思、且为之卫。脾为五脏六腑的中心。因此,国内近20年对中医脾胃进行了大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是研究最多的中医证实质之一。综述了近十年来运用中医脾胃理论治疗胃癌的分子物学基础。结果表明脾虚与胃癌发生发展各阶段病变之间成等级相关。提示脾虚是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且具有其分子生物学基础。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是一种优势,在同时有多个基因需要调节的肿瘤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方面比单一成分的药物更优越。对癌基因的调控可能是健脾方药治疗胃癌病变的分子机制之一。因此,系统研究中医脾虚与消化道肿瘤形成过程中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变的关系(相关性)及健脾中药对其调控的机制,将对揭示脾虚证实质,丰富中医脏象理论,指导临床合理组方,提高临床肿瘤预防与治疗效果,确立脾在消化道肿瘤形成及预防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脾虚证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脏象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阐明中医病理生理及指导医疗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而脾 (胃 )又为脏象学说的核心。近 2 0年来 ,国内应用现代医学技术和方法从“后天之本”入手 ,对脾虚证临床与实验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研究。随着近年来有关脾虚症诊断标准规范化和实验性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反复探索 ,有关脾虚证临床与实验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现述评如下。1 脾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 自 80年代开展脾虚证本质研究以来 ,由于临床研究的诸多困难 ,使得许多研究工作不得不借助于动物模型进行深入探讨。但复制脾虚证模型是…  相似文献   

5.
脾胃为祖国医学脏象学说的核心.其主运化、化生气血、主统血、主肌肉、主思、且为之卫.脾为五脏六腑的中心[1].因此,国内近20年对中医脾胃进行了大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是研究最多的中医证实质之一.综述了近十年来运用中医脾胃理论治疗胃癌的分子物学基础.结果表明脾虚与胃癌发生发展各阶段病变之间成等级相关.提示脾虚是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且具有其分子生物学基础.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是一种优势,在同时有多个基因需要调节的肿瘤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方面比单一成分的药物更优越.对癌基因的调控可能是健脾方药治疗胃癌病变的分子机制之一.因此,系统研究中医脾虚与消化道肿瘤形成过程中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改变的关系(相关性)及健脾中药对其调控的机制,将对揭示脾虚证实质,丰富中医脏象理论,指导临床合理组方,提高临床肿瘤预防与治疗效果,确立脾在消化道肿瘤形成及预防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脾胃学说又是李东垣在脏象学说基础上的发展。我们运用脾胃学说在临床上对脾不统血、肝郁犯脾、中气下陷、湿困脾胃等证进行针灸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对近20年来关于脾本质和脾虚证的研究进行了反思。从中医藏象学说而言,脾胃的功能远非“大体就是现代生理学中消化道的生理功能”可笼统概括。对脾虚证的研究企图寻找西医意义上的特异性指标,有违中医基础理论。对脾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至今成效甚少,值得进一步研讨  相似文献   

8.
脾的中西医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武华 《江苏中医》1998,19(6):45-46
对近20年来关于脾本质和脾虚证的研究进行了反思。从中医藏象学说而言,脾胃的功能远非“大体就是现代生理学中消化道的生理功能”可笼统概括。对脾虚证的研究企图寻找西医意义的特异性指标,有违中医基础理论,对脾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至今成效甚少,值得进一步研讨。  相似文献   

9.
脏象学说是祖国医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现代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手段去研究脏象,弄清中医脏象的实质,是医学科研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它对于整理和发展祖国医学,中西医结合,创造新医药学,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近年来国内外都在大力开展中医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上海对于“肾”的研究,广州对于“脾胃”的研究,都已作出了初步可喜的成绩。我院脏象研究室从1977年起开展了对中医脏象(肝)的研究。这项研究是从(肝郁)着手的。两年来从临床观(宀叉)和实验检测  相似文献   

10.
对控制饲料量所致小白鼠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和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模拟复制中医虚证动物模型是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虚证的必要手段,也是探索虚证实质和阐明中草药作用机理的重要途径。脾是中医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和环节,脾虚证又是中医辨证中一个常见的证型。因此,复制模拟中医脾虚动物模型的工作,就成为当前注目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对脾胃虚证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令彪 《北京中医》2005,24(3):182-183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虚证是其重要层次。许多医家运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对脾虚证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依笔者经验,提出两个观点:1)脾虚证应辨相对脾虚证和绝对脾虚证;2)用药如用兵,治疗脾胃病意在调控中州。  相似文献   

12.
有关脾胃学说的理论探讨及临床诊治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危北海 《中医药学刊》2006,24(7):1189-1194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阐明机体的生理机能、病理机制和临床辨证论治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认真钻研中医理论,探求脾胃学说的渊源。在系统的整理和发掘中医文献中,笔者对历代浩瀚的中医经典著作中有关脾胃救灾说的理论阐述和经验诊治等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归纳,共分为4点:①《内经》为脾胃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②《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临床证治基础;③唐宋金元时期,脾胃学说得以全面的发展;④明清时期,脾胃学说进一步充实完善。(2)脾胃学说的理论贡献。脾胃学说的理论内涵精辟丰富,对整个中医药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创意了独树一帜的学术流派。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元气之根;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化之枢纽;是内伤病发生的根本内因。(3)系统整理脾胃疾病证治规律。依据脾胃学说的理论,对脾胃疾病的证治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分析,脾胃病的辨证主要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辨虚实,辨别邪正盛哀的偏胜;辨寒热,分析脾胃寒热之盛衰;辨气血津液;辨脏腑兼证。(4)探索证治规律,提高临床疗效。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很多疾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出现脾胃证候,或为主症,或为兼症。而且只要一旦出现脾胃证候,就可以应用相应调理脾胃的方法治疗而取得明显的疗效。说明在多数疾病,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调理脾胃确是临床治疗的极其重要法则,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常见的证治如下:脾胃升降之证治;健脾固卫之证治;肝木克土之证治;培土生金之证治。中医对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的认识,主要是根据脾胃,大、小肠功能失常而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一系列变化,主要包括脾胃,大、小肠和肝肾等脏器的本身功能或其相互关系的失调。其病机有:①气机阻滞;②脾虚胃弱;③湿热蕴结;④气滞血瘀。中医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治疗主要是依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随证型的不同,而遣方用药,本文列举了笔者常用治法与代表方剂,与读者共飨。  相似文献   

13.
脏象学说是中医生理学、病理学的基础,阐明脏腑本质对提高中医药学在防治疾病及养生保健等方面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我校1978年成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室,确定中医肝脏脏象实质研究方向,经过十年探索研究,目前初步形成的研究思路是以脏象学说作指导,采取证病结合、医药结合、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实验相结合的途径、方法;分阶段研究肝病证候,最终目的是阐明肝本质。  相似文献   

14.
胡玲  陈冠林  陈蔚文 《中医杂志》2012,53(14):1174-1177
分别从脾虚的起源、古代有关脾虚理论的论述、临床脾虚证诊断标准和本质研究、脾虚相关动物模型复制和机制探讨及脾虚理论和本质研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脾胃学说的脾虚理论及其应用进行梳理,并探讨了脾虚证的研究方向及思路.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7,(10):2229-2232
藏象病理生理与理论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实现中医理论发展创新的关键所在。近年研究显示,肝脏在五脏中的地位发生变化,中医肝脏病证占总体病证多达40%,上升到重要位置。在肝脏诸多生理作用中,"主疏泄"为肝的基本生理功能,对于调畅气机、调节情志、促进脾胃运化和调节生殖机能具有重要意义。证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体系的核心,证的现代研究为脏象学说本质的研究找到了切入点,为中、西两种医学深层次的沟通与对话打开了窗口。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刻不容缓的任务,将以现代医学的客观检测指标为中介,最终实现中、西医学本质上的交汇与融合。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全国各地对脾胃学说中的有关理论问题进行了不少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为了使此项研究更好更深入地开展,现谈一些个人看法。一、发扬中医特色,搞好科研设计。脾胃学说是一个涉及面广泛,包含内容繁多的,既有系统理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重大课题。在选证选方选药方面要按照中医理论本身的涵义加以明确。例如脾胃学说理  相似文献   

17.
脏象学说贯穿在中医病因学、诊法、辨证和治法等各个方面,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大大丰富了既往的认识和实践。兹从理论探讨、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三个方面,对有关研究概况综述于后。一、理论探讨有关脏象学说的理论蕴涵于《内经》之中,张景岳等医家在著作中曾将脏象内容列为一类。解放后,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医脾胃与胃粘膜防御功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沈鹰  权启镇 《中医杂志》1997,38(12):743-744
中医脾胃学说理论认为,“脾主运化”,“脾旺不受邪”。脾胃与人体全身的防御功能有密切关系,这已被国内许多研究所证实。脾胃与消化系统的研究较多,但脾胃与胃粘膜局部防御功能的关系一直不很清楚。为此,近十年来,作者采取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脾虚时的病理改变和健脾益气中药的治疗作用等方面,对中医脾胃与胃粘膜防御功能的关系作了较系统的研究,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脾胃学说与脾虚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国40年来,遵循中医理论体系,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对脾胃学说和脾虚证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脾虚证,应用温补脾胃法则治疗,不仅可使临床症状得到缓解或基本消失,而且反映脾虚证的相应客观指标也得到改善,疗效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20.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阐明机体的生理机能、病理机制和临床辨证论治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认真钻研中医理论,探求脾胃学说的渊源。在系统的整理和发掘中医文献中,笔者对历代浩瀚的中医经典著作中有关脾胃救灾说的理论阐述和经验诊治等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归纳,共分为4点:①《内经》为脾胃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②《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临床证治基础;③唐宋金元时期,脾胃学说得以全面的发展;④明清时期,脾胃学说进一步充实完善。(2)脾胃学说的理论贡献。脾胃学说的理论内涵精辟丰富,对整个中医药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创立了独树一帜的学术流派。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元气之根;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化之枢纽;是内伤病发生的根本内因。(3)系统整理脾胃疾病证治规律。依据脾胃学说的理论,对脾胃疾病的证治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分析,脾胃病的辨证主要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辨虚实,辨别邪正盛哀的偏胜;辨寒热,分析脾胃寒热之盛衰;辨气血津液;辨脏腑兼证。(4)探索证治规律,提高临床疗效。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很多疾病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出现脾胃证候,或为主症,或为兼症。而且只要一旦出现脾胃证候,就可以应用相应调理脾胃的方法治疗而取得明显的疗效。说明在多数疾病,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调理脾胃确是临床治疗的极其重要法则,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常见的证治如下:脾胃升降之证治;健脾固卫之证治;肝木克土之证治;培土生金之证治。中医对与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的认识,主要是根据脾胃,大、小肠功能失常而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一系列变化,主要包括脾胃,大、小肠和肝肾等脏器的本身功能或其相互关系的失调。其病机有:①气机阻滞;②脾虚胃弱;③湿热蕴结;④气滞血瘀。中医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治疗主要是依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随证型的不同,而遣方用药,本文列举了笔者常用治法与代表方剂,与读者共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