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新生儿脑缺氧缺血性损伤,建立合宜的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十分必要,本研究通过夹闭双侧颈总动脉60min和缺氧2h。成功建立了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由脑病理检查。环加氧酶-2基因的特异表达以及肉眼检视术后颈总动脉良好再通所证实。 相似文献
3.
有氧代谢对脑组织至关重要,神经系统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差。内源性因素如缺血性卒中、癌症及外源性因素如高原暴露、航空作业、潜水等均会导致机体或器官的缺血/缺氧,从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以及病理改变。寻找提高脑低氧耐受性的策略对于增强机体适应低氧环境的能力及防治缺血/缺氧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研究表明,预先给予机体一个短时间的较轻程度的缺血/缺氧刺激,能够显著提高机体对随后更严重缺氧的耐受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缺血/缺氧预适应。近年来,缺血/缺氧预适应作为一种诱导神经内源性保护的策略,受到了广泛关注,成为当前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研究前沿和热点之一。到目前为止,缺血/缺氧预适应已经在多种临床前模型中进行了研究,如缺血性卒中、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缺血/缺氧预适应的保护机制复杂,涉及低氧信号通路激活、抗氧化应激、抗炎、抗凋亡等多种效应。本文就目前报道的缺血/缺氧预适应的主要机制、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阐明缺血/缺氧预适应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4.
氧是机体新陈代谢和维持生存的必要因素,人们很早就知道血红蛋白(Hb)和肌红蛋白(Mb)是机体氧的转运与储存、线粒体耗氧产能及清除多余氧等过程中的关键物质。而对高耗氧的脑组织,人们一直都未能发现能够促进神经系统氧利用的关键分子。脑红蛋白(Ngb)是德国科学家Burmester T等在2000年首次发现的存在于人和小鼠脑组织内,功能上类似于肌红蛋白的携氧球蛋白。含量虽低,仅占脑组织蛋白的0.01%左右,但与脑的氧供应密切相关,在分子水平上调节脑组织氧的供应状态, 相似文献
5.
丹参合剂抗脑缺氧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整体动物实验和离体海马脑片实验,研究丹参合剂的抗脑缺氧作用。方法:观察密闭三角烧瓶中小白鼠缺氧存活时间;观察大鼠离体海马脑片缺氧过程中缺氧损伤电位(HIP)的出现率及缺氧后诱发顺向群峰电位(OPS)的恢复率和恢复程度。结果:小白鼠缺氧存活时间(min),用药组(33.16±6.87)较正常对照组(21.1±3.97)显著延长(P<0.01);用药组OPS恢复率71.4%、恢复程度92.4±53.2%、HIP发生率14.3%,对照组OPS恢复率20%、恢复程度30.2±36.6%、HIP发生率80%,组间3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实验用丹参合剂有明显的抗脑缺氧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丹参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少能耗,从而保护脑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3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缺血后处理组(IP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脑缺血2h后IP组给予缺血后处理.于脑缺血再灌注后24 h行神经行为学评分进行神经功能测定,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神经细胞及髓鞘的超微结构变化,行各组间比较.结果 IP组大鼠行为学结果优于I/R组,IP组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I/R组,IP组大脑皮层神经元、髓鞘损伤均轻于I/R组.结论 缺血后处理可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减小梗死体积,减轻神经细胞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8.
9.
黄芪对神经细胞缺氧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黄芪注射液对体外培养的神经细胞的缺血、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在体外培养大鼠胎鼠的大脑皮层细胞,通过去除培养液中的血清造成细胞损伤,实验组加入不同浓度的黄芪,观察黄芪对上述损伤的作用;用氰化钠造成神经细胞的缺氧模型,比较黄芪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乳酸脱氢酶(LDH)、K+的流出量的变化,同时以MTT法测定存活细胞数。结果:缺血24h后,黄芪治疗组的线粒体活性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对于缺氧损伤的细胞,黄芪治疗组的LDH、K+流出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细胞存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黄芪具有一定的抗神经细胞缺血缺氧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缺氧缺血损伤(HI)对不同年龄小鼠脑组织神经干细胞增生与分化的影响。方法:结扎9d龄(P9)、21d龄(P21)C57/BL6小鼠(各10只)左侧颈总动脉后分别给予吸入体积分数为7.7%氧气的氮氧混合气35min(P9小鼠)/30min(P21小鼠),制成脑HI模型,选取相应天龄正常对照组小鼠各5只,连续腹腔注射新生细胞标记物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7d,并分别于末次注射后4周处死小鼠并取脑,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法分别以成熟神经元细胞标记物、少突细胞标记物、新生小胶质细胞标记物以及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检测不同日龄小鼠神经干细胞增生与细胞分化情况。结果:细胞增生随着脑组织发育快速下降;HI后P9小鼠皮层和纹状体的BrdU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而在P21小鼠,大量的新生细胞仅发现于纹状体区;P9小鼠在皮层和纹状体区、P21小鼠仅在纹状体区检测到极少量新生细胞为成熟神经元细胞,多数分化为胶质细胞;HI后,P9小鼠3种新生胶质细胞在皮层和纹状体区均显著增高,P21小鼠仅发现在纹状体区新生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均增加,新生少突细胞无明显改变。结论:适中的HI损伤可诱导神经干细胞增生和存活,细胞增生和分化与大脑区域和年龄相关。 相似文献
11.
12.
乌司他丁对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组织、器官缺血后重新获得血液再灌注,多数情况下,缺血后再灌注使组织、器官功能得到恢复,损伤的结构得到修复,但是,有时候缺血再灌注不仅不能使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反而加重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这种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理目前尚未被完全阐明,但中性粒细胞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已被大量的研究所证实,药物控制中性粒细胞及其释放的造成组织损伤的毒性物质可能是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手段之一.乌司他丁是一种广谱的蛋白水解酶抑制剂,可以抑制体内多种蛋白水解酶的活性;调节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在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激活、黏附和跨内皮迁移,减少炎细胞浸润;抑制中性粒细胞组织毒性物质释放等过程中发挥多层次的抗炎作用.大量临床和基础的实验发现乌司他丁对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现将其有关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脏外科中常见的病理生理现象,微循环障碍、氧自由基过多及细胞凋亡等是引起损伤的重要机制,而研究发现热休克蛋白、一氧化氮、内皮素、血红素氧化酶、某些细胞因子及基因有保护肝脏、降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其保护机制,对研究肝脏疾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在缺血预处理心肌保护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 将48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预处理组(IP组)和5-羟基癸酸+缺血预处理组(5-HD+IP组),测定各组的心律失常评分和心肌梗死面积,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检测各组心肌Cx43的表达水平.结果 IR组和5-HD+IP组的心律失常发生多于IP组,评分明显高于IP组(P<0.01);IR组和5-HD+IP组的IS/AAR比值明显大于IP组(P<0.01);与IR组和5-HD+IP组比较,IP组Cx43 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P<0.01).IP可以减少心律失常发生,减小心肌梗死面积,增强Cx43的表达,5-羟基癸酸可以阻断IP的心肌保护作用.结论 IP通过开放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保持Cx43磷酸化,进而实现心肌保护. 相似文献
16.
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是一种具有转录活性的核蛋白,能与靶基因结合并通过转录和转录后调控,产生相应的生物活性,使机体在缺血缺氧时产生适应性反应。近年研究发现,HIF-1α和其靶基因对脑组织缺氧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神经保护和神经修复谈中医缺血脑保护的对策及研究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溶栓治疗和神经保护治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两大药物干预策略,其中广义的神经保护治疗包括神经保护和神经修复两种方法,而目前缺血性脑卒中存在的中西医结合的药物干预策略可能也存在多层次、分阶段干预的特点,我们认为现有的缺血脑保护方法主要针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不同发展阶段,而神经修复的研究,尤其是中医药促进神经干细胞再生的研究,可能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无限商机。 相似文献
18.
由于脑卒中的药物神经保护策略在临床实验中不断失败[1],科学家提出了大脑的内源性神经保护的概念.到目前为止,2种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被发现并分别命名为缺血预处理和缺血后处理. 相似文献
19.
随着溶栓疗法、经皮腔内冠脉血管成形术、冠脉搭桥术等方法的临床应用,使缺血心肌能够重新获得血液供应,明显减轻了心肌缺血性损伤.然而随之带来的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舒缩功能障碍、代谢异常及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即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reperfusion injury, RI),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建立宫内缺氧缺血大鼠动物模型,研究早期干预能否促进脑组织内神经生长相关蛋白(GAP-43)表达以影响受损脑功能的修复。方法 依照“延迟剖宫”方法建立缺氧缺血脑损伤(HIBD)大鼠模型.另一侧未结扎血管的子宫内胎鼠作为对照组。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HIBD干预组、HIBD非干预组、正常干预组、正常非干预组,每组15只。干预组采用早期视触听觉刺激和丰富环境的早期干预方法,于术后24h开始至生后28d。非干预组常规饲养,不予以干预。而后采用跳台测试、脑电图检测大鼠脑功能;尼氏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脑组织GAP-43表达水平。统计学检验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