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论》中桂枝加葛根汤为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而设。临证若能抓住疾病的病机关键所在,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以此方为基本方,根据疾病的不同症状加减用药,对于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会起到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桂枝加附子汤由桂枝汤加附子而成方,《伤寒论》有“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20条)条文。<<伤寒论>主要用于误汗而致阴阳两虚(主要是阳虚)_的汗漏不止。笔者在临证时发现,本方不但治阳虚汗漏神效,用于治疗慢性头痛、小儿遗尿、盗汗属于阳虚者  相似文献   

3.
<正>《伤寒论》是专门研究外感寒邪侵犯人体所引起的各种病症变化,由于各种功能不同,故有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种不同的病证表现。厥阴病是临证中的常用见症、凝难证,因在下连少阴寒水,上承心包相火,同时厥阴与脾胃有木土相克关系,故临床表现为"上热下寒,寒热错杂"。  相似文献   

4.
"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郑启仲教授认为,对此条文的理解,其核心应该是强调临床要坚持辨证论治原则,抓主症,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且要"知常达变",对于"一证",不必界定在《伤寒论》中所提及的适应小柴胡汤的某症某脉上,而是应该依据临证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去灵活把握。只要能真实反映少阳病的病机和本质的任何脉症,都应列入"一证"的范畴内,而不必所有当见症悉具。相反,如果病机不符,即使有相同的症状,也不可使用小柴胡汤。不仅小柴胡汤,《伤寒论》中其他经方,抑或后世时方的运用亦皆如此。附案例2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5.
当归四逆汤的临床应用4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主并治第二十》曰:"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欠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方由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细辛、当归、木通而成。方中当归苦辛甘温,补血和血,与芍药合而补血虚;桂枝辛甘而温,温经散寒,与细辛合而除内外之寒;甘草、大枣益气健脾,补血通阳;更以木通引诸药入血脉而温经通络,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将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归于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属太阳病范畴,本文试图从葛根黄芩黄连汤的中药药理角度探讨,认为该方的六经归属为阳明热证兼太阳表证,属太阳阳明并病。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中有关睡眠障碍的条文加以分析,将失眠与嗜睡按病机分作几个证型,虽然《伤寒论》所涉及的失眠和嗜睡,是外感热病过程中以及误治之后所出现的证候,但它不仅为现代外感热病兼有睡眠障碍的诊治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有些方药还成为脏腑功能失常引起的失眠的经典方药,因此发掘经方论治睡眠障碍的特点,为临床诊治此类疾病提供了新的辨治思路及有效方药,同时这也是《伤寒论》对祖国睡眠医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六经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经辨证是东汉末期医学家医圣张仲景在其《伤寒论》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辨证方法。1六经的概念 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伤寒论》以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它是在《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六经辨证主要用于外感伤寒的辨证,其特  相似文献   

9.
《中国乡村医药》2003,10(4):59-60
感 冒感冒系由风邪侵犯人体引起的以恶寒 (或恶风 )、发热、头痛、鼻塞、声重、喷嚏、清涕 (或稠涕 )、喉痛等为主证的外感疾病。感冒病 ,历代医家广有论述 :如汉·张仲景《伤寒论· 3条》:“太阳病 ,或已发热 ,或未发热 ,必恶寒 ,体痛 ,呕逆 ,脉阴阳俱紧者 ,名为伤寒。”2条 :“太阳病 ,发热汗出 ,恶风 ,脉缓者名为中风。”此论当包括今之感冒。至北宋·杨士瀛始明确地提出“感冒”一词。至清代温病学说兴起 ,始有风热合邪感冒之论出。今世尚有感冒伤食之类型多见于临床者。就渝州地区而言 ,且多有风湿型感冒之疾 ,此型若治之不当 ,常可延…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中方证源于《汤液经法》,创六经辨证体系,后世以六经模型延伸辨治诸多疾病,应用经方治疗内外科疾病常获奇效.笔者认为,六经辨证精髓在于能够准确把握症状归属,于杂乱处明悉病机.皮肤病虽以不同病因而具不同特征,但若从整体观,亦能采用六经辨证[1].具有何经特征则从何经而解,若疾病初发时有太阳证,故当从太阳而解.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是一部论述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著,而论述相关脾胃病证治的条文有140余条之多,内容全面而精要,本文就伤寒六经病变中与相关的脾胃病变证治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涉及咳喘等肺系症状的条文163条。《伤寒论》重要集中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金匮要略》包括:咳嗽上气、支饮、肺萎、肺痈、肺胀。  相似文献   

13.
1 本证、兼证、变证之概念。《伤寒论》原著并无本证、兼证、变证之称,而是后世伤寒之家在六经提纲又设的一种辨证分类方法。如《伤寒来溯集》日:太阳本病脉浮仲景以其或然或否,不可拘定,诊者……必须理会此等兼证:《伤寒指掌》日:在抵今之伤寒无不兼证而病……其各兼并之证列于六经正病之下……;《伤寒贯珠集》则以三证分治则本证用“正治法”,兼证用权变法,变证用救逆法。近年来,此分类方法得到普遍应用,并对三证之概念作了比较详细论述,如《伤寒论选续》、《中国原著选读》、《伤寒论诠解》等总括其意单纯一经病谓之本证在某经病基础上又出现了一些本来不是此经病所应有的一般症状称兼证(包括并病合病);由伤寒病失治误治而引起的内科杂病中叫变证。  相似文献   

14.
外感病蓄血证治源流及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考述《伤寒论》、《温疫论》、《温病条辨》等医著所论外感病之蓄血证,表明伤寒蓄血证起源较早,温病蓄血证是伤寒蓄血证的深化和发展,两者共同构成外感病蓄血证。此证程度有较重之别,病势有缓急之分。临床辨治需抓住感受外邪、邪毒深入血而致血热血瘀、瘀血渗入下焦或自下流而不走三条病因病机,治法不外清热、逐瘀、攻下。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被誉为"方书之祖",承袭了《黄帝内经》的寒热辨析,吸收《难经》的脉学思想,以《神农本草经》药物学专著为蓝本,形成了中医治疗学完备的诊疗方案,经过不断的临床实践与总结,提出了对于"外感证候"的独特理论—"六经辨证论治",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成为后世医家学习的典范。它第一次从临床实际运用角度出发,把寒热两种症状进行系统归纳,形成病理证候,指导辨证纲领。"六经理论"的核心是"寒热先后,寒热相盛,寒热胶聚,寒热互见",反映的是人体阴阳次序及状态的变化。太阳经证到阳明经证的变化可作为这一思想的缩影。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谓:“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一般注家多认为,必太阳与阳明二经证同时均发才用。但殊不知表邪已随下利而陷于阳明,太阳证多自行消失;太阳寒水凌胃,阳明本燥无权,更不可能出现胃实的阳明证。所谓下利,应包括痢疾在内,因仲景之世,尚无“痢”字,而况临床所见的痢疾,多由下利转化而成。实践证明,本方不仅治急、慢性肠炎有殊效,用治痢疾也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太阳蓄水证之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阳蓄水证是《伤寒论》太阳病变证的重要内容之一,历代医家对其病机、病位、病性争议颇多,但大多认为是太阳之邪,随经入腑,以致热与水互结于膀胱所致的太阳腑(膀胱)证。太阳之邪如何循经入腑?又如何使热与水互结于膀胱?很难理解,且《伤寒论》中并无“膀胱蓄水”一说。因此对此类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可进一步揭示《伤寒论》太阳蓄水证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8.
<正> 厥逆证是六淫之邪侵犯三阴导致“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的危证,如不依法急救,生者少,死者多。笔者翻阅三十余年的医案记录,举其一、二,试作理论探讨,以供同道商榷。一、太阴厥逆证病因及治法太阴厥逆多因误下。《伤寒论》说:“本先发汗而先下之,此为逆也。”  相似文献   

19.
于洋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5):172-173
<正>小青龙汤乃仲景所制之方,本方由麻黄去节9g(三两)芍药9g(三两)细辛3g(三两)干姜3g(三两)炙干草6g(三两)桂枝去皮6g(三两)半夏洗9g(半升)五味子3g(半升)组成。其配伍聚收散升降为一体,共同达到解表除饮、平调阴阳的目的,为主治外感表寒、内聚水饮的经典方。原载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和《伤寒论?太阳篇》《伤寒论》。原文40条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  相似文献   

20.
史桂荣 《医药世界》2009,(8):425-426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其病机为“血虚,寒凝”,临床由于其于寒邪凝滞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见证。若寒邪凝滞于经络者,可见四肢关节疼痛或身痛、腰痛等;若寒邪客于胞宫,可见于月经延期,量少色暗,经来腹痛等;若寒邪客于心脉可见心胸痛甚,四肢厥冷,脉细欲绝等。临床表现虽然各有所别,而血虚寒凝的病机是一致的,故临证均可投用此方。笔者临证时应用此方,深有感触,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