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内经》论脉,内容丰富,然综其大法,总不外“脉合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脉要精微论》又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可见,“脉合阴阳”,乃是切脉诊病最基本的法则。笔者不揣简陋,试浅析其义。切脉部位合阴阳《内经》所述诊脉部位颇多,但不离乎阴阳归类。例如《素问·三部九候论》谓诊脉有三部九候:“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  相似文献   

2.
<正> 妊娠的脉象,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如《内经》便有“少阴脉动甚”(《素问·平人气象论》)和“阴虚阳搏”(《素问·阴阳别论》)之说,《金匮要略》则认为“妇人得平脉,阴脉少弱”(《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脉经》则云“脉平而虚者,乳子法也”。《四言举要》“尺脉滑利,妊娠可喜”。这些脉象的叙述,“动甚”、“滑利”是有余之脉;“少弱”、“虚”为不足之征。一为有余,一为不足,都是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但是“滑利”之脉,亦即是我  相似文献   

3.
《灵枢·经脉篇》对十二经病有“是动”、“所生”之分,其含义历代医家争论颇多。有以气、血分者;有以本经、他经分者;有以脏腑分者;有以病因内、外分者。众说纷纭,都只能说明其中某一方面的病候,不足以概括其全部病候。我们认为,根据《内经》原旨,“是动病”为正经自病,“所生病”为五邪所伤。理由如下:考《灵枢·经脉篇》,“是动病”主要症候为十二经循行部位肿、痛、厥证。“所生病”主要症候为十二经循行部位肿痛、该经联系脏腑病证,以及该经络脉之病证。对其病因病机,《素问·脉解篇》、《素问·太阴阳明论》、《素问·厥论》、《素问·举痛论》等有详细解释。概括地说,“是动病”的病因  相似文献   

4.
<正> 近年来,对于脾阴学说的研究,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略述其源流,以作深入研究之参考。一、脾阴理论与临床基础的奠定脾阴理论是脾胃学说的内容之一,其实质内容可上溯至《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说明五脏均有阴阳可分。《素问·玉机真脏篇》:“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者也。”提示脾之为后天之本,是脾阴脾阳共同作用的结果。《素问·平  相似文献   

5.
数脉刍言     
数脉,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素问·奇病论》曾云:“尺脉数甚”、“脉至如数”等等。其后《伤寒论》、《全匮要略》对数脉的运用尤为广泛,并常以脉证结合做为辨证论治的依据。如《全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载:“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相似文献   

6.
<正> 《素问·六节腔象论》指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对本段经文中,肝“为阳中之少阳”的论述,历代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应该根据《灵枢·阴阳系日月》作“肝为阴中之少阳”为是,如《黄帝内经素问校释》;明代的张景岳则主张按《素问·六节脏象论》原文,从肝“为阳中之少阳”来理解。笔者认为,《素问·  相似文献   

7.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五常政大论》又云:“汗之则疮已”.《外科正宗》在肿疡治法中说:“身体拘急,脉紧恶寒,饮热就暖者,邪在表也,宜汗之”.  相似文献   

8.
<正> 一、完整的解释下列词句意义:1.“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论》)运用阴阳规律认识客观世界的事物,“数之可十……推之可万”。上万之数,虽不可尽数,但其变化总离不开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2.“故满而不能实”,“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五脏别论》)五脏主藏精气,精气充足盛满于五脏,藏  相似文献   

9.
滑脉在《内经》中共提及五十六次之多,首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作为辨别阴阳的主纲脉之一,可见其地位的重要。《内经》对滑脉的论述,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滑属平脉  相似文献   

10.
一、藏象《素问·五脏别论》: “……女子胞……藏而不泻,名日奇恒之府。”《素问·奇病论》:“胞络者,系于肾……。”《素问·热论》:“厥阴脉循阴器络予肝。”《素问·评热病论》:“月事不来者,胞咏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相似文献   

11.
妇人妊娠妊娠之名,始见于《金匮》。与妊子、重身、怀娠等均同怀孕。其脉证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渴,不能食,无寒热。”考《素问·阴阳别论》曰:“阴搏阳别,谓之有子”。《平人气象论》曰:“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金匮》言妊娠之症状为渴,不能食,乃是有病之象。而脉则平,为无病之脉也。何以致之?此《素问·腹中论》所谓之:“身有病面无邪脉”也。妊娠  相似文献   

12.
一、古为今用 《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互相转化,亦体现对立的统一,故《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亦此旨也。阴阳是互补互根的,但必须与自然界相应调节,如《素问·四气调神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春夏养阳,顺其生长之性,秋冬养阴,顺其收藏之性,以存其  相似文献   

13.
治汗刍言     
汗是人体极为重要的津液,为五液之一。《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化液:心为汗……”。汗为津液所泄,津液化生心血,大汗必伤津而损及心血。《灵枢·决气篇》:“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素问·阴阳别论》云及作汗的机理:“阳加于阴谓之汗”。景岳进一步阐明:“然汗发於阴出於阳,其根本则由阴中  相似文献   

14.
试论《内经》理论思维的深层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理论思维的深层结构问题,是一个具有永久魅力的理论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揭示,是理解中医理论的一把钥匙。在此,笔者拟从以下几方面作一尝试性的探索,并盼就教于医界同仁。 一、《内经》理论思维的时空框架 首先,我们注意到在《内经》中,时间因素远比空间因素受到更多的“青睐”。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与人体相关的时间因素是《内经》理论思维的重心。所谓“天有五行御五位”(《素问·天元纪》)、“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素问·宝命全形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素问·咳论》)、“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素问·平人气象论》)、“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灵枢·卫气行》)等等,便是明证。  相似文献   

15.
一、益心气、养心阴是治疗心脏病的根本大法《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脉者,血之府也。”《灵枢·经水篇》说:“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又《六节藏象论》说:“心者,其充在血脉。”说明心与血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通过血液运行,把各种养料送到各个部门去,以营养各个组织,所以《本神篇》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心得血而养,血  相似文献   

16.
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的中医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医对妊娠机理的认识祖国医学认为妊娠与肾气和冲任二脉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内经·素问》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中的“结”,遍及六经 ,全文共有 5 0处论及结 ,与结相连 ,有为病证、症状、脉象之名 ,有论病因病机 ,有作鉴别之用。为更好地理解《伤寒论》“结”之实质 ,笔者就书中相关问题进行归纳与分析。1 结的涵义“结”字在医学文献中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别论》中“结阴者 ,便血一升”,以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结者散之”。前者为病 ,后者言治。张仲景在《素问》论“结”基础上 ,扩大了“结”的使用范围 ,故《伤寒论》中有“结胸”、“脏结”、“阴结”、“阳结”之病证名称 ;又有“脉结”、“脉结代”、“脉沉结”等脉象 ;还有“…  相似文献   

18.
<正> 〔六合〕语出《内经》,其义有二:一、指方位。东南西北四方及上下叫做六合。《素问·生气通天论》:“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二、指十二经脉之会合。十二经脉之中,太阳、阳明为一合;少阴、太阳为二合;厥阴、少阳为三合,手足之脉各三合,是为六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  相似文献   

19.
天癸始见于《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笔者认为天癸是根据阴阳五行的属性而命名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指出天位于上为阳,地位于下为阴,而阴阳是万物最终的本元。引申到人体,“头为诸阳之会”“脑为清阳所聚”,部位于人体高巅,故为天;癸在五行属性为水,肾亦属水。由上文可见,天癸是肾中精气蓄极促进大脑发育成熟,由大脑产生的一种客观存在于…  相似文献   

20.
祖国医学认为,世界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阴阳二气的矛盾运动,形成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人体的生命活动亦如此。人体的疾病状态就是人体阴阳关系的失衡状态,疾病的危重阶段也就是阴阳关系即将破裂的阶段,《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治疗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本就是阴阳,危急重症也应求其本,以期阴阳的相对平衡,患者方能转危为安。《医贯砭·阴阳论》说:“阴阳又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明代张景岳依此理论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