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抗真菌药物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厚敏  李若瑜 《传染病信息》2005,18(3):124-125,128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以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先进诊疗技术如器官移植等的推广,AIDS的流行,以及肿瘤放化疗的影响,严重真菌感染无论是在发生频率还是在致病菌种方面都在不断增加。与此相对应,临床所应用的抗真菌药物种类少,不良反应大,而且多数仅具抑菌作用,难以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一代高效、广谱、低毒的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2.
抗真菌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 10年来 ,浅部和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持续增加 ,其原因为 :( 1)具有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机会的患者增加。这些患者多为化疗、器官移植或接受免疫抑制剂者 ,艾滋病患者尤为易感 ,可发生轻至咽喉部念珠菌病 ,重至暴发性全身真菌病 ;( 2 )由于检查和治疗技术发展带来的副作用 ,如插管技术 ,药物抑制宿主的防御系统等。文献报道恶性肿瘤患者 1/ 2直接死于念珠菌感染 ,1/ 3死于曲菌病或其他真菌感染[1 ] 。面对真菌病发病率增加的挑战 ,抗真菌药物及抗真菌药物敏感度试验也相应发展 ,并已应用于临床实践。经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批准的抗…  相似文献   

3.
陈丹俐  陈金军 《肝脏》2021,26(7):804-807
重症肝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渐增加,但是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导致诊治不及时,短期死亡率高.一旦确诊应尽早启动抗真菌治疗.目前抗真菌方案为药物治疗、肠道微生态调节、血液净化及免疫调节治疗,其中药物治疗占主导地位.不同抗真菌药物具有不同的抗菌谱、适应证及副作用,并且针对不同肝功能损害程度的患者,药物剂量需要进行相应...  相似文献   

4.
抗真菌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第一个抗真菌药物--灰黄霉素于1937年问世以来,人类与真菌之间的斗争持续了70余年.近年来,随着糖尿病、HIV感染、器官移植以及肿瘤化疗等免疫低下宿主不断增加,真菌感染,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率明显上升.早期开发的抗真菌药物,如灰黄霉素、克霉唑等,因毒性大、抗菌谱窄、穿透力差,主要用于局部用药.后期开发的新型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等,在抗菌活性、抗菌谱、安全性以及生物利用度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改善,目前在临床上正广泛使用.但抗真菌药物的大量应用不可避免地引起真菌耐药性的增加,而且目前临床上可供选择的安全、广谱、高效的抗真菌药物有限.因此,开发新型抗真菌药物势在必行.本文就抗真菌药物做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5.
周军 《内科》2010,5(5):531-533
近年来,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真菌感染率有上升的趋势,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滥用广谱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常使用免疫抑制剂、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癌化疗药物、糖尿病和HIV感染等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侵人性诊断治疗的广泛应用,以及肿瘤患者的放射治疗有密切关系。而且,不仅真菌感染发病率增加,由于药物使用不当等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临床上常用抗真菌药物在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IFD)患者中的总体疗效、分层诊断疗效、疗效与感染部位的关系以及常见毒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8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11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IF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卡泊芬净和脂质体两性霉素B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9.0%(40/58)、77.4%(24/31)、64.7%(11/17)和63.6%(7/11)(P=0.726);肺部感染患者中,4种药物的有效率分别为63.0%(17/27)、85.7%(12/14)、50.0%(4/8)和62.5%(5/8)(P=0.283);在肝脾念珠菌病、真菌血症及不明部位感染患者中,各用药组患者疗效相似;6周时各组存活率分别为86.2%、87.1%、70.6%和72.7%。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常见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和轻度低钾血症,前者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12.1%)、低钾血症(20.7%),伏立康唑组个别患者出现视觉异常(9.7%)和椎体外系症状(6.4%);卡泊芬净毒副反应轻微,仅见胃肠道反应(15.4%);脂质体两性霉素B组毒副反应较常见,为寒战发热(81.8%)、低钾血症(100%)、胃肠道反应(18.2%)和肝损害(9.1%)。结论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卡泊芬净和脂质体两性霉素B在恶性血液病合并IFD中总体疗效、分层诊断疗效以及6周存活率相当,临床治疗可根据患者特点选择个性化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7.
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刁会正真菌可引起皮肤、粘膜、皮下组织及内脏的感染,表皮、毛发和甲板的真菌感染称为浅部真菌感染;皮下组织、内脏的真菌感染称为深部真菌感染。近三十年米,抗真菌药物的发现与应用,使真菌的治疗有了显著的进展。但是必须提到的是在选择药物时应...  相似文献   

8.
抗真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患者因病情危重而复杂,治疗最佳时机又因多变而难以把握.因此,根据不同的病原菌,结合患者的实际临床状况,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尽早、积极、合理地进行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对于可能存在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患者,更需要综合考虑感染情况、脏器功能减退程度、使用药物的安全性,以及肝、肾毒性等因素,合理应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9.
抗真菌药物联合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酵母菌和霉菌引起系统性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正持续上升。虽然已有多种抗真菌药物,但临床上常常因为药物毒性高、耐受性差或者抗菌谱窄等问题而使得抗真菌治疗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近几年来,随着新一代三唑类药物(伏立康唑、泊沙康唑等)及新型抗真菌药物(卡泊芬净、米卡芬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传染病杂志》2022,(6):376-380
对以伏立康唑、泊沙康唑、艾沙康唑为代表的第二代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不同剂型在血液病患者中的临床实践、药物监测和指南推荐等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以期为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抗真菌药物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随着广谱抗菌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器官移植、肿瘤等患者的增多,真菌感染在临床越来越多见。与细菌感染相比较,真菌感染预后更差,更难以在短期内治愈。但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有几种疗效与安全性都比较理想的抗真菌制剂投入临床应用,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选择,本文重点对这些药物加以介绍,以供临床抗真菌感染治疗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国产特比萘芬治疗老年甲真菌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用特比萘芬治疗30例老年甲真菌患的结果进行疗效及副作用分析和比较。结果:30例中痊愈5例(16.6%),显效6例(20%),有效13例(43.32%),无效6例(20%),总有效率36.67%。不良反应有胃肠道不适1例(3.3%),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检查未发现异常。结论:口服国产特比萘芬治疗老年甲真菌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在临床工作中,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抗真菌药物,不仅是改善真菌感染预后的关键,也有助于减少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降低整体的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4.
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细胞毒性损伤或肝脏对药物及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称为药物性肝损伤,主要包括肝细胞型、胆汁淤积型及混合型3类.抗真菌药物可分为抗生素类、烯丙胺类、唑类、嘧啶类、棘白菌素类等,大部分抗真菌药物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并对肝脏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本文主要综述各类抗真菌药物引起肝损伤的特点,并提出抗真菌药物相关性肝损伤的药学监护及防治.在抗真菌的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监测患者的肝功能,评估发生肝损伤的可能性及严重性,及时给予护肝治疗,对于各类抗真菌药物则酌情予以减量、换药或更换给药途径,甚至停药.  相似文献   

15.
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6.
在临床中,心律失常主要包括缓慢心律失常与快速心律失常两种类型,而且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也存在差异。针对缓慢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始终没有研制出长期有效的口服药,所以目前起搏器是其治疗的唯一方式。而导管消融的治疗方式可以被应用在快速心率失常临床治疗中。因治疗效果理想,这种治疗方式也逐渐成为室上性心动过速以及心房扑动的最佳治疗措施。但在其他快速心率失常治疗中,尤其是心房颤动与过早搏动,有限选择药物治疗的方式。基于此,文章将心律失常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了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希望治疗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紧张型头痛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盐酸乙哌立松联合劳拉西泮治疗紧张型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门诊的紧张型头痛患者75例,口服盐酸乙哌立松和劳拉西泮4周,观察头痛和压痛的变化。结果应用盐酸乙哌立松联合劳拉西泮治疗紧张型头痛4周后,患者的压痛明显减轻,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总有效率为96%,其中痊愈18例,占24%,显效32例,占42.7%,好转22例,占29.3%。结论对于紧张型头痛患者,应用肌松剂盐酸乙哌立松联合抗焦虑药劳拉西泮进行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在临床中,心律失常主要包括缓慢心律失常与快速心律失常两种类型,而且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也存在差异。针对缓慢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始终没有研制出长期有效的口服药,所以目前起搏器是其治疗的唯一方式。而导管消融的治疗方式可以被应用在快速心率失常临床治疗中。因治疗效果理想,这种治疗方式也逐渐成为室上性心动过速以及心房扑动的最佳治疗措施。但在其他快速心率失常治疗中,尤其是心房颤动与过早搏动,有限选择药物治疗的方式。基于此,文章将心律失常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了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希望治疗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加之多数药物特异性不强,在作用于真菌细胞的同时也易对人体细胞产生毒性作用;此外,临床治疗真菌感染的药物有限,且用药剂量较大、疗程长、不良反应较多及毒性较大,影响了临床应用。近年来新靶向剂型、新作用靶位的药物相继上市,但真正安全有效的为数尚少。掌握各类抗真菌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PK/PD)特点及不良反应,对于临床合理选择和应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水平的降低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基石。我们现在处于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时代背景下,近年来调脂药物的临床研究已出现若干新亮点、新进展,联合调脂治疗便是其中之一,本文在有限篇幅内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