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试探证与病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证与病机的关系:①病机是证的客观基础:辨证的前提是从症状追溯体内的病机;综合病机是证对病情整体把握的过程;整体性病机的形成和表述是对病情的理性把握;病机是动态病情发展的机制.②证是对病机的高度概括:证的概括使病机实现了有机联系;证对病机的概括实现了对病情的本质把握;证不是抽象的概括;证不是定型的模式.③中医临床施治的实质是扭转病机:中医临床治疗针对的是病机;因势利导,扭转病机;调理病机,以平为期;不可重复性反映了中医治疗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王强  刘刚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11):2632-2634
文章对近年关于证结构研究的部分观点提出新的思考:①证的结构无"显"与"隐"之分,病的机与证也不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②将证"分解"为"证素"、"机素"、"机元"等"最小单元",是由逻辑学错误产生的伪概念;③中医不应丢掉辨证谈"体质";中医证结构包括"体质","中医体质分类"实际上只是几种常见证的列举。  相似文献   

3.
从整体关系探讨中医证的本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翠娟  烟建华  巩振东 《中医杂志》2011,52(1):12-13,17
证作为中医学认识疾病的理论模型之一,其形成是从观察病象开始,然后运用整体联系的思维方法观察病象之间的关系并认识其意义,最后确认为某一证模型。每一证都是整体关系失调的相对稳定的模式(型),具有动态的整体联系性特征。因此,对中医证本质的研究,不能忽略证的整体关系性,一味地运用还原分析的研究方法寻求证的特异性指标,而必须追根溯源,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出发,借鉴系统生物学等现代生命科学文明成果,分析和归纳出中医证发生发展过程中各种变化之间的组合关系,才有可能逐步揭示出证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肾精亏虚证”证候名称规范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肾精亏虚证"是中医的一个独立证候,其表述方式存在着国家标准与高校教材、重要书籍的不统一,重要书籍中前后命名的不一致,严重影响着中医学的国际认同。因此,"肾精亏虚证"证候名称规范化研究至关重要。通过检索文献资料,进行资料录入和提取,提取出与"肾精亏虚证"病机内涵相同但表述不同的10种名称,以频数为依据初步确定"肾精亏虚证"为规范化名称。进而根据证候命名原则对"肾精亏虚证"名称进行考量,最后确定"肾精亏虚证"为其诸多命名方式的统一化和规范化名称。  相似文献   

5.
从系统论观点认识中医的“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反映,它不同程度地揭示了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等,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是理法方药一脉相承的桥梁和关键。近年来,证本质的研究追随西医学的手段和方法,并没有带来有理论和临床实用价值的成果。然而,现代方法论中系统论的出现,为中医学认识证的概念提供了新的思路,认为证概念符合系统整体的属性、功能、行为,具有系统所具有的整体性、功能性、层次性、联系性。因此,运用系统论的性质和原理对中医"证"的概念和本质进行更准确、更透彻地剖析,实现"证"的客观化、规范化,对中医学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证素具有"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多维界面"的特征,借助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医证素特点,应证组合规律进行研究是目前中医证素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通过分析比较认为联合多种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是目前较理想的分析手段。但要使证素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需从研究整体入手,注重每一环节。  相似文献   

7.
据证立法、依法选方或遣药组方是中医辨证论治过程的具体体现。"方-证要素"对应强调了方剂中主要药物组成(即方剂要素)与其所主治的病机单元(即证候要素)的相互对应关系。解析《伤寒论》六经辨证代表方证"方剂要素"与"证候要素"的对应关系、理解经方配伍规律,对指导临床选用经方或合理组方,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预判疾病传变对中医临床遣方用药有重要指导价值,然而当前中医临证多以经验为主,对于疾病是否传、如何传尚无明确准则。证素辨证可将复杂的证拆解出病位和病性证素,笔者通过对证素间关系的梳理,认为两两证素之间主要存在"易""已"两个层次,"嗜""夹""致"3种关系,且分别代表了疾病的起因、过程和趋势,故而尝试从证素角度预测证素的发展演变趋势。同时,将阐释证素预测与六经传变、卫气营血传变间关联,并选取内伤和外感各1例医案,解析说明如何通过证素预测实现对疾病传变的预判,以更好指导临床"既病防变"。  相似文献   

9.
在开展证候规范化研究中,现在对"证"、'证候"等概念仍众说纷纭,未能统一,以致觉得越规范越糊涂.关键是"证"、"证候"均包含病变的现象和本质两种内涵,从而导致理解和应用的混乱.因此,首先必须对"证"、"症候"、"证素"、"证名"、"辨证"、"病"、"症"、"症状"、"体征"等概念作出规范,统一认识,避免概念混淆.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患者脉图与证侯之间关系。方法:应用ZM-Ⅲc脉象仪收集26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脉象图。依照"肝癌常见基本证侯定性诊断初步标准"及"中医常见基本证侯轻重程度量化评价层次分析模型"对其进行证侯判别。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多表现为2或3种单证的复合证侯,其中主要以气虚证、血瘀证为主。二者的脉图参数h4、t4、as、ad、w1、t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临床上可通过判别分析,初步确定其证侯归属,辅助临床辨证。  相似文献   

11.
"表里双解法"是周平安教授针对流感"表寒里热证"提出的,后来又与"和"的思想相融合,提出了"表里和解法",此时"表里和解法"已不再仅仅针对"表寒里热证",而是有了更加广泛的应用范围。"表里和解法"的内涵为:使用表里同治的方法(调理上下内外气机、解表以除里邪、泻里以散表实、补里以助表虚、补里以除表实),遵循"和"的原则(不和则为病、治病以求和),以"和"为目的(表里之邪解、正复而人安和)来治疗特定证候(表实证、里实证、表里俱实证、表实里虚证、表虚证、里虚证、表里俱虚证)的方法。此法既是治则,也是治法。  相似文献   

12.
从虚毒瘀论治干燥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虚、毒、瘀是干燥综合征发病的关键,病在肺、胃、肝、肾,以虚为本;病因可分为内外,燥毒为标;病久脉络阻滞,以瘀为果。宜采用治本的益气养阴润燥法,辅以活血化瘀散结通络法。  相似文献   

13.
梦最初多用于占卜,经后世不断研究,结合阴阳五行、藏象等,逐渐形成诊梦、治梦之法,"凡梦有三种,人有吉凶,先见于梦,此为徵梦也;思想情深,因之见梦,此为想梦也;因其所病,见之于梦,此为病梦也"可预示疾病或导致疾病。梦诊主要与营卫不和,脏腑、阴阳偏胜偏衰,痰瘀食虫密切相关。梦象可警示机体阴阳失衡,对治未病有积极的作用,亦可提高临床辨证准确性。治法不外乎阴阳虚实,亦不离泻实补虚。无论气盛气衰,所梦之象皆与脏腑五行、五志、五行生克或组织器官生理功能、所处位置等有关。久病治瘀,怪梦治痰,小儿治食治虫亦可作辨证参考。"鹿茸治鬼交梦泄",防风煮散方治肝实热,梦怒虚惊;半夏补心汤治心虚寒,梦山丘平泽者。针刺商丘主善魇梦;心俞主夜梦鬼交等。  相似文献   

14.
走出“证”概念的误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成肇智 《中医杂志》2001,42(6):369-372
“证”是中医学中分歧最大、争论最多的术语和概念之一。通过列举20世纪90年代关于“证”的解释的五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指出这些歧见给中医学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对“证”的本义及其在中医学术史上的演变过程的回顾,揭示了“证”的概念陷入误区的深层次原因。认为、证”及其相关术语的规范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肝阳上亢证本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告对170例肝阳上亢证患者进行多项指标实验研究,结果支持此类证候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是外周交惑—肾上腺髓质功能偏亢。表现为(1)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亢进占69.8%;(2)反映外周交感—肾上腺髓质功能的尿 CA、NE、TMN 含量均增高;(3)血浆 cAMP、cGMP 升高;(4)血浆 TXB_2、6-K-PGF_1a 含量增高;(5)红细胞内ATP、ADP、NADP 含量增高。本文还就辨证标准代和指标特异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成肇智 《中医杂志》2003,44(11):808-809
近读《中医杂志》2002年第10期文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证’概念的演变》(以下简称“用”文),该文对《中医杂志》2001年第6期笔者撰写的《走出‘证’概念的误区》(以下简称“走”文)提出商榷,深感荣幸并致谢。真理越辩越明,学术争鸣是学术进步的强大动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17.
“瘀热相搏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周仲瑛教授率先提出的“瘀热相搏”病机新概念,先后对瘀热相搏“五子证”进行了系列研究,形成“瘀热”病机新论。本文从瘀热的概念、瘀热的形成、瘀热的主要病理变化、瘀热的病机病证特征、瘀热相搏证的主要临床表现、瘀热的分类、瘀热的治疗原则、瘀热学说的几点新义等8个方面,系统阐述了对“瘀热”病机内涵的认识,并介绍了相关临床经验。文后附有周仲瑛教授4个典型病案,显示了从瘀热辨治内科难治病症的疗效优势。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辨病脉证并治"是仲景对疾病"逐级分类"的治病模式;指出"病"的等级高于"证","辨病脉证并治"的高明之处在于重视疾病分类中的等级概念,是仲景智慧的体现;论述了"辨证施治""辨证论治"提法的由来和本意;强调现代的"辨证论治"已远离仲景"辨病脉证并治"的诊疗模式;分析了中医脉学的现代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与过度强调"辨证论治"有关,并介绍了作者在脉学研究方面的工作;最后论述重提"辨病脉证并治"是中医学健康发展的拐点。  相似文献   

19.
李晓  舒军丽  姜萍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1):1914-1914
辨证论治 ,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证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和关键。证的客观化、规范化、证本质的研究对中医学的现代化有重要意义。1 丰富辨证的内容证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部位、内外致病因素及邪正关系 ,全面而又具体的反映疾病的特征、性质和这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它是从四诊所得及患者的症状、体征等资料中总结、抽象而来的 ,其涵盖的信息量相当丰富。证还是不断吸取历代医学的辨治精华而逐渐形成和完善的。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多的收集客观资料 ,不但包括传统的病因、地域、体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